『壹』 最好是關於美國歷史名人的細節決定成敗的例子(3個)
美國的真的很難找:找到幾個不是美國的
一、忽視細節——導致失敗
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臨近黃河岸邊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水患,農民們築起了巍峨的長堤。一天,有個老農偶爾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那麼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只小小螞蟻嗎?隨即拉著老農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水暴漲。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始而滲透,繼而噴射,終於沖決長堤,淹沒了沿岸的大片村莊和田野。這就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成語的來歷。
2、亡於鐵釘的帝國
國王查理三世和公爵准備拚死一戰,這場戰斗將決定誰統治英國。進行戰斗的當天早上,查理派一個馬夫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我前幾天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馬夫不耐煩地叫道。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鐵匠本准備砸釘子將最後一個馬掌釘好的,但在馬夫的催促下,只好將馬掌掛在蹄子下。
兩軍交鋒了,查理國王就在軍隊的陣中,他沖鋒陷陣,指揮士兵迎戰敵人。遠遠地,他看見在戰場另一頭自己的幾個士兵退卻了。如果別人看見他們這樣,也會後退的,所以查理快速沖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斗。他還沒走到一半,那隻掛著的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國王還沒有抓住韁繩,驚恐的畜生就跳起來逃走了。查理環顧四周,他的士兵紛紛轉身撤退,公爵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馬!」他喊道,「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
英國國王理查二世與里奇伯爵准備決一死戰,決定誰來統治英國。決戰當天,理查派馬夫去准備戰馬,馬夫讓鐵匠給國王的戰馬打掌。鐵匠說:「我早幾天給軍隊的戰馬全部打了馬掌,馬掌和釘子都用光了,要重新打。」馬夫不耐煩地說:「我等不及了,你有什麼就用什麼吧!」於是,鐵匠找來4個舊馬掌和一些釘子。可最後一隻馬掌只打了兩枚釘子,馬夫又等不及了,認為兩枚釘子應該能夠掛住馬掌,就牽走了馬。結果在戰場上,理查的馬掉了一隻馬掌,戰馬失足把理查掀翻在地。理查被裡奇伯爵活捉,他的王國也隨之崩潰。後來,人們評價說:細節決定成敗,帝國亡於鐵釘。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貳』 有關美國的歷史故事
南北戰爭:Civil War,U.S.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 而北方資產階級的目的在於打敗南方,以便恢復全國的統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斗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最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但是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發生在該州內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蓄奴州,奴隸主利用其在美國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國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州,於是在堪薩斯州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斗爭,斗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的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州、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 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 。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 ,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內戰的意義
內戰期間,雙方戰費消耗150億美元。聯邦軍傷亡63萬人,南軍傷亡48萬人。戰爭顯示了近代工業的威力,雙方都大量裝備了新式線膛武器,促進了散開隊形、野戰工事和步兵近迫作業的運用和發展。鐵路和電報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在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裝甲艦、地雷、水雷和潛水艇。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 ,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但它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較好的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叄』 美國歷史上的名人林肯,有哪些關於他的故事
林肯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只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肆』 美國歷史上的幾次著名的戰爭有哪些
美英第二次戰爭
1812-1815年
西進擴張運動時期(1820—1865)
美國西進運動是美國國內的一次大規模移內民拓殖運動,是容美國城市化、工業化和美利堅民族大融合的過程。這場西進運動對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一部美國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說是對於西部的拓殖史」。為美國發展為一個強國奠定了基礎。
印第安戰爭 1865–1890年
美墨戰爭(1846年~1848年)1898年西班牙美國戰爭 海地戰爭 1915年
海地首都爆發起義。由於懼怕革命取得成功,太子港的地方長官奧斯卡命令將160名政治犯處死,其中包括前任總統奧雷斯蒂斯·贊莫將軍。一群被激怒的暴民將奧斯卡處死,然後將法國公使紀堯姆殺死,並將他的屍體撕成碎片。
1915年7月29日,美國「華盛頓」號驅逐艦上的4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太子港登陸,以保護美國和其他外國公民的安全。
『伍』 有關於美國名人的故事
有這樣一位病懨懨的美國人。
3歲時,得了嚴重的猩紅熱,在醫院一躺就是數月,後靠一劑強心針,勉強擺脫了死神的糾纏。
18歲時,他又染上了一種怪病,住進波士頓的一家醫院。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身心俱疲的他流露出了絕望:「也許,明天你就得參加我的葬禮了!」
26歲時,他通過隱瞞病史參加了海軍。在與日本人的一場海戰中,他所在的軍艦不幸被擊沉。他最後靠身邊的一塊木板撿回了一條命,但卻落下了更嚴重的後遺症。
30歲時,他去英國出遠差,突發虛脫昏倒在一家旅館里。當時,英國最高明的醫生斷言他「最多隻能活1年」。
37歲時,他身上多種病症並發,長時間卧床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位從小到大百病纏身、快要接近廢人的人,卻從平民百姓起步,從工人、軍人、作家再到議員,一步一個腳印,在43歲那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就是約翰遜·肯尼迪。
很難想像,在公眾場合精力充沛、風流倜儻的肯尼迪竟然是個葯罐子。而事實的確如此,在他各個發病期的主治醫生都見證了這一點,同時,他們也見證了肯尼迪各個發病時期孜孜不倦的勤奮:病床上,他的身邊隨時堆滿了書籍和筆記本,35歲那年,他在病床上創作的描寫二戰期間的專著《勇敢者》,榮獲了當年的普利策獎;即使當了總統之後,有時病得無法辦公,他也會躺在療養室的溫水池裡閱文件、下指示……因為疾病,無時無刻不讓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這種威脅又無時無刻不讓他感覺到時光的寶貴,因此,在有限的46年生命中,他廢寢忘食、快馬加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之一,被許多人譽為「與時間賽跑的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按常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疾病對一個人而言,就意味著事業的停滯;而肯尼迪的人生卻向人們昭示了疾病的另一面。
我們有比肯尼迪更好的身體條件和更多的時間,我們所欠缺的,是較量困難的鬥志,以及把握光陰的自覺性。肯尼迪的奮斗經歷,無疑可以成為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