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昭君是個怎樣的歷史名人
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抄,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時為匈奴單於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 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後,葬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B. 王昭君最後為什麼自殺。她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物。她去和親是不是自願的。
歷史上說她是自願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的安定,但大家都認為昭君出塞是悲慘專的故事,可想而之大屬概並非昭君本意。匈奴是一個游牧民族,只要是游牧民族都以一個共同習俗,可以共妻哥哥死了弟弟就可以娶哥哥的女人 父親死了兒子也可以娶父親的女人,昭君就是前後嫁了3次人,這才漢文化中是不可容忍的。
C. 郭沫若《王昭君》中的主要歷史人物
姜夫人——四十開外。漢宮女官。王昭君的姑姑。盈盈——二十歲。漢宮侍女。戚戚──二十歲。漢官侍女。孫美人──六十多歲。漢宮「美人」。漢宮娥、侍女若幹人。劉爽(shì音氏)- - 四十三歲。漢元帝。王龍──二十二歲。漢元帝之王皇後的弟弟。送親侯。蕭育一一五十五歲。漢朝中郎將。送親正使。王公文武大臣若干。黃門若干。抓金瓜武士若干。太監、禮官若干。呼韓邪(y è音耶)- - 四十七歲。匈奴單(chá音蟬)於①。苦伶仃──六十五歲。匈奴龍廷奴隸。鳥禪幕──七十五歲。骨突侯。單於的岳父和他手下的用事大臣。溫敦——三十五歲。匈奴左大將。烏禪幕之子,呼韓邪的妹夫。①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沸歸人。漢元帝宮人。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元帝選送昭君,以結和親。昭君戎眼乘馬,提琵琶出塞。後封寧胡閼氏。②閼氏(y ānzh ǐ),匈奴王妻妾的稱號。①單於,匈奴君主的稱號。休勒——約四十歲。溫敦帳下的小當戶。拔都——二十多歲。龍廷衛士長。瑪納——四十多歲。窮苦牧民。小瑪納——十歲。瑪納之子。匈奴禮官、衛士、武士若干。力士二人。少年貴族二人——休勒之子。陳婷潔——三十二歲。匈奴大公主。呼韓邪之妹、溫敦之妻。匈奴侍女、女兵若干。匈奴少女們、歌手們。男女牧民們
D. 王昭君的生平事跡
古代女子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默默地為自己的丈夫與孩子奉獻出自己的一生,完全沒有自己的意願與選擇。而古代當中的那些入宮成為皇帝妃子的女人,則更是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生存爭奪那點兒可憐的皇帝之寵愛,莫說做出什麼令人贊嘆的事情了,能夠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力,已經實屬不易了。而偏偏有一個女子,雖然沒有什麼大智慧,卻因為以身護國而名垂青史,她就是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就在這時候,王昭君便自請去到邊境和親。這不得不令當時的許多人對此驚訝不已,要知道,此一去到匈奴邊境,那可是一輩子都難以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的。更何況,當時的王昭君年輕貌美,要是能夠留在宮中,不知能夠得到多少的榮寵呢!
然而,王昭君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去到匈奴邊境和親。當時所有人都為這位女子表現出來的國家大義所感動,覺得她為了國家做出這樣的犧牲,真的算得了是一個奇女子了!只是,在即將出發去匈奴之時,她悲情吟唱那首詞,還是泄露了她心中的不舍。自此,在她嫁入匈奴的幾十年裡,兩國都一直非常安定,沒有什麼大的戰爭發生,由此可知,王昭君這位美人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哪!
E. 說說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的文化意義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體現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僅促成了漢朝與匈奴間較長時期的和平相處,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被選入宮。元帝竟寧元年(公
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請遠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昭君出塞不僅終止了漢匈間的連年戰爭,而且為促進匈奴社會文化發展和漢匈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根據歷史記載,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漢元帝竟寧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間整整100年間,漢王朝與匈奴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連年戰火不僅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昭君作為和平使者出塞以後,漢朝與匈奴之間50年左右未爆發戰爭,邊疆地區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長於長江三峽的香溪,長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於長安帝都的皇宮,黃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於陰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響匯聚於一身,使昭君文化帶有深刻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豐富經歷使她有幸體會水鄉文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鋒與磨合、交流與相融,從而成為溝通中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載體和象徵。
昭君出塞受到後人的欽佩和贊頌。2000多年前的漢代,與王昭君同時期的詩人焦延壽就寫詩盛贊和親之舉:「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見《四部備要・子部》易林卷十二第四頁)。1961年,董必武同志賦詩盛贊昭君和親之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呼和浩特市物事業管理處編《青冢藏墨選》第1頁)昭君出塞,以天下為一家;自願和親,使天下為一家。昭君文化現象所揭示的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層原因之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團結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和弘揚昭君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意義,充分發揮這一文化現象所蘊涵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
昭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范疇,包含和融入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人民對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認可,事業魅力的贊許,追求毅力的肯定。作為和平使者與民族友好的象徵,千百年來,昭君深受百姓擁戴。呼和浩特一帶有青冢多處被尊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達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長年受到群眾的祭拜。史學家們說得好:我們不必辨其真偽,只要看到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願意和她同鄉,與她同根、同宗、同親,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團結合作、追求完美、堅韌不拔、默默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品質,與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歷史上,昭君一直牽動著國人的情愫,受到各個時期人們的廣泛關注。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來,歷代有關這一事件的歌詠從未間斷,成為中華文學的流行題材和民族友好、團結共處的贊歌,一直縈繞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昭君問題的學術討論、昭君題材的文藝創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業和產品不斷涌觀。昭君被譽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墓被譽為「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品牌被譽為「民族經典」。在「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墓所在地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昭君故里所在地湖北省興山地區,逐漸形成了弘揚昭君文化的熱潮。一批有識之士聯合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內蒙古昭君文化研究會,開展了廣泛的昭君文化交流。
為了弘揚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從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開始連續舉辦旨在「弘揚昭君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時至今日,「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弘揚昭君文化」這一重大課題的提出,順民心,合民意,不僅對挖掘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確定了王昭君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通過弘揚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知名度,擴大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對外影響。昭君文化屬於呼和浩特,屬於內蒙古,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全人類,因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類社會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時代主題。
「昭君文化」是個歷史命題,涉及較多學科,對昭君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昭君文化節」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的研究既要在對史料逐一考實、糾謬補闕的基礎上,重現其歷史本來面目,增強其歷史資鑒意義和說服力,又要探析「昭君文化」的現實意義,讓昭君文化這朵燦爛、悠久的奇葩鮮活起來。
F. 王昭君是什麼人物
在歷史復上,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
呼韓邪死後,王昭君欲歸漢,漢成帝命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於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於。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在王者榮耀裡面她是個法師。
G. 歷史人物:王昭君的故事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H. 王昭君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人物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漢景帝於永安三年(公元前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王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
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但極有可能是杜撰。有詩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命畫師畫美女的畫像,後宮宮女紛紛賄賂,而昭君自信於自己的美貌,被畫師醜化。被派遣。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
I. 王昭君是什麼時期的歷史人物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皓月,漢元帝時期宮90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