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追韓信

歷史人物追韓信

發布時間:2021-03-05 12:30:54

1.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2. 秦漢歷史人物「韓信」

前),字重言,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軍事家 吳樾版韓信
,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據傳為尉繚高徒。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其間,項羽的謀士武涉及韓信的謀士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韓信沒有答應。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誘騙入長樂宮鍾室處死
經典之戰:京索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背水一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
生平:年輕受辱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漢王劉邦率軍出陳倉、定三秦,京索之戰敗楚軍,隨後分兵北伐,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邀為門客,但不為其妻所容,「食時信往,不為具食」,韓信憤然離去,「釣於城下」,但所獲不能果腹。一漂母見韓信飢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十日。韓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聞之,深感慚愧。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史記·淮陰侯列》)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投奔義軍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讓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結緣蕭何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 韓信全身畫像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
拜將之後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 。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准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初露鋒芒
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復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漢二年(前205年),漢王帥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兵敗彭城
漢王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 韓信。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王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余,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又有張耳加盟,乘勝欲下趙國,軍隊銳不可當。可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後面,希望您暫撥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慮採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成安君陳余是一個書生,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士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
擒廣武君
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非常高興。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陘口三十里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且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稱是。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於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打起了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鼓吹,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人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拚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余,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又下令軍中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廣武君,韓信親自上前松綁,請廣武君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到:「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韓信說:「此在兵法,顧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漢書·韓信傳》)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
虛心問計
采廣武君之策 然後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伐齊之事。廣武君辭謝說:「我聽說 韓信題跋全身像
[1],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語政。現在我是敗軍之將,亡國的俘虜,哪裡有資格同你談論國家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敏,而是在於國君是否重用他,是否採納他的意見。假使成安君陳余聽了你的計策,那我韓信現在已成了階下囚了。我是誠心向你求教,請你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採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採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鄗下,身死泜水。現在將軍涉西河,虜魏王豹,擒夏說於閼與,一舉攻下井陘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是的長處。然而將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著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麼劉邦和項羽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將軍的短處。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善於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將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而後遣辯士去游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而前,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像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 韓信聽從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去燕,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此時,楚多次派兵渡黃河擊趙,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行軍中安定了許多趙國城池,並發兵支援劉邦。當時楚國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到宛、葉間,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圍攻成皋。漢三年六月,漢王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人趙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徑直進其卧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侯,調動了諸侯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漢王來過,不禁大驚失色。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妙計滅齊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范陽辯士蒯 安志傑版韓信。通勸韓信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佔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親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號稱二十萬眾。有人前來向龍且獻計: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今山東境內的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
平定四國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 韓信胯下受辱圖
[2]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武涉游說失敗後,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劉邦失利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 漂母舍飯圖
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
回饋漂母
韓信到楚國後,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輪到下鄉南昌亭長時,只賞他一百錢,並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自己,讓他從胯襠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並且告訴諸將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昧因素來與韓信關系很好,就投奔了韓信 王孫一飯圖
[3]。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游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 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功成被貶
貶為淮陰侯,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 韓信隨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高祖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里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辭去左右,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表示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平素就了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悲慘結局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率大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這時有人告韓信謀反,恰巧此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那位門客的弟弟為救哥哥便就向呂後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後無明確證據,只有把韓信騙來,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韓信因為和蕭何的友情,入朝進賀,呂後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鍾室里斬殺了他,並被誅滅三族。韓信臨斬時說:「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大漢開國元勛淮陰侯韓信死於長樂鍾室,年僅三十三歲。隨後 漂母飯信圖
[4],韓信三族被誅,數千無辜,血染長安,哭號之聲,傳盪千古,當是時,寒風凜冽,長空飄雪,長安滿城人盡嗟嘆,無不悲愴,皆言淮陰侯一飯千金,不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漢皇?蕭何一言便強入賀,欲謀逆者怎會坦率如斯?是侯不負漢,而漢忍於負侯,侯之死,冤乎哉! 不日,蒯通被帶到,高祖親自審問。「當日汝與韓信之言,究竟為何?」 蒯通道:「吾相韓信,言其面不過封侯,背則貴不可言。因說之背漢自立,則可三分天下也。」 高祖又問:「然信有何言?」 蒯通長嘆一聲道:「韓信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見利而忘義乎?』」 高祖頓時愣住,良久沒有說話,眼淚卻在眶中打轉了。蒯通又嘆道:「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陰侯之功也。然彼竟不聽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軍南下,敗項王於垓下,交兵而歸楚,勸進於汜水,迎陛下於陳,觀此種種,豈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漢之命皆懸於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結陳豨,欲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對於蒯通的反問高祖不忍再聽,便轉過頭去,揮手道:「置之!」

3. 蕭何追韓信 文言文翻譯

原文: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譯文: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認為韓信是個奇才。(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高興,責備他說:「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是韓信。」漢王又責備道:「軍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來計算,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

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在漢中稱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

漢王說:「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難怪韓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大將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3)歷史人物追韓信擴展閱讀:

史籍所記

一、 史籍並不載張良訪信、薦信之事。實際上,鴻門宴後,劉邦入蜀,張良送到褒中,因張良世為韓人,劉邦即「遣良歸韓」(《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當時韓王仍在項羽那裡,項羽為張良曾從劉邦故,不許韓王歸國,後又將其殺害。

張良借項羽派他同新的韓王鄭昌去韓地的機會,在給項羽寫了一封信後,才「間行歸漢王」(同前)。其後,他一直未離開劉邦左右,也沒有劉邦讓他去尋訪元帥之事。在楚漢戰爭的許多關鍵時刻,張良給劉邦出了不少好主意,劉邦也曾稱贊他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領,他同蕭何、韓信一起,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在 劉邦統一中國的事業中卓著功勛。

歷史家曾記載了 張良青年時期在 博浪沙刺秦皇,亡命下邳在圯橋納履之事,這本來就富有傳奇意味了。可能也正由於此,到了小說家的筆下,張良就更被蒙上了一層神仙般的色彩,成了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大明英烈傳》中的劉伯溫一類的人物了。《追韓信》一劇中,張良雖沒有出場,但他的一封角書,卻是韓信能否拜將的關鍵之物。

二、 夏侯嬰結識韓信不是在「招賢館」中,而是在韓信犯法當斬之時。史傳上 也沒有劉邦在蜀「招賢」之事。夏侯嬰這個人物,《史記》、《漢書》中均有傳。他同蕭何、曹參一樣,是劉邦在沛時的故交,跟從劉邦起義,因屢立戰功,「賜爵轉為滕公」(《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

楚漢彭城之戰,劉邦大敗,欲丟棄自己的子女,即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賴夏侯嬰多方保護,二人才免於難。漢統一後的第二年(公元二零一年。)劉邦被匈奴困於平城,夏侯嬰護駕亦有功。至漢文帝初年,夏侯嬰方卒。從夏侯嬰的經歷來看,他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官,在京劇中,應當扮作武生、武凈之類的角色,而實際上,他卻由丑角應工。

這是因為,在多次戰役中,他總是遇危而安,屬於一個「福將」。這樣的人物,在戲曲中,往往被 扮成一些詼諧、滑稽的角色,象隋唐戲中的程咬金一樣。至於小說和戲劇中讓他主持招賢館,恐怕是要多方面突出韓信是個人才,這是小說、戲曲中常用的「襯托」的方法。事實上,首先發現韓信有才能的,的確也是夏侯嬰。

4. 蕭何月下追韓信中韓信是個怎樣的人

是個有才華的人。。。治國良將。。。

蕭何是這樣評價他的,蕭何說:「那些軍內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容象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

5.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10個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

1 開天闢地的神話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製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混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高高的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盤古出世後,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間。以後,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這樣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盤古自己也變成了九萬里長的頂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樣撐著天和地,使它們不再變成過去的混沌狀態。
盤古開天闢地後,天地間只有他一個人。因為天地是他開辟出來的,所以他的情緒有什麼變化,天地也跟著發生不同的變化。他高興的時候,天空晴朗;他發怒的時候,天空陰沉;他哭泣的時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匯成江河湖海;他嘆氣的時候,大地上颳起狂風,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現閃電;他發出鼾(han)聲,空中響起隆隆的雷鳴聲。
不知經過多少年,盤古還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頭部隆起,成為東岳泰山;他的腳朝天,成為西嶽華山;他的肚子高挺,成為中嶽嵩山;他的兩個肩胛,一個成為南嶽衡山,另一個成為北嶽恆山。至於他的頭發和汗毛,全變成了樹木和花草。 後來,才有了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2 鑽木取火的傳說
最佳答案檢舉 我們的祖先曾鑽木取火,我國古代就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直到現在,一些隱居在太平洋島嶼上熱帶叢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這一方法取火。然而這種鑽木取火的方法,對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只能作為最後手段試而為之。其方法如下:

弓鑽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
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鑽出黑粉未,最後這些黑粉示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熱發火。待劇烈摩擦時,將引火物吹燃。

藤條取火:找一根乾的樹干,一頭劈開,並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後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木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

3 黃帝戰蚩尤
4 堯舜讓位
5 大禹治水
6 神箭手後羿
7 商湯和伊尹
8 盤庚遷都
9 姜太公釣魚
10 奴隸倒戈

6. 漢朝歷史人物還有人物的故事

韓信、馬援、霍去病,都是軍人,
A韓信(約前231-前196),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故事:
1相傳韓信創造象棋和風箏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統帥百萬大軍的韓信。
2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3蕭何月下追韓信
4成也蕭何敗蕭何
5十面埋伏
要看詳細的到這個鏈接吧,貼多了你也煩
http://ke..com/view/2653.html?wtp=tt
B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後,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孫中山先生在給蔡鍔的輓聯中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故事1.馬革裹屍
http://ke..com/view/53673.htm
C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漢族,傑出的軍事家。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7. 誰在月下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最終成就了劉邦的大漢基業,成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典範。

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原本按與楚懷王「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劉邦應當被封為關中王,但項羽卻封劉邦為漢中王,托詞說漢中也屬於關中地。韓信由於在項羽一方不得志,便投靠劉邦,隨劉邦到了漢中。

後來由夏侯嬰的推薦,韓信在蕭何部下當一名治粟都尉,蕭何非常看重韓信的才能。蕭何也曾多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劉邦沒當回事。「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韓信覺得蕭何多次推薦自己,漢王不重用,於是就逃走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後,覺得人才難得,事發緊急,沒有來得及向劉邦說明情況就親自去追趕韓信,並在隨後建議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這就《資治通鑒》中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一、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原文: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 「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二、譯文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

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認為韓信與眾不同。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

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過了一兩天蕭何拜見劉邦,劉邦又怒又喜,責問蕭何「你為什麼要離開我?」 蕭何說:「我怎麼敢離開,我是去追要離開的人。」 劉邦問:「你去追誰?」 蕭何回答:「韓信!」

劉邦又問:「走了那麼多人你都不去追,卻去追韓信,為什麼?」 蕭何回答:「走的那些人都比較容易得到,但是韓信卻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是想長期漢中稱王那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那除了韓信就沒有能為大王解決的人了,這全都看大王你的打算來決定的!」

劉邦說:「我也想東進,怎麼能一直呆在這個地方呢?」 蕭何說:「大王如果想東進,能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他早晚會離開大王的!」 劉邦說:「我讓他做將軍!」 蕭何回答:「如果只是讓他做將軍,韓信一定不會留下!」 劉邦說:「那讓他做大將!」 蕭何回答:「這很好。」於是劉邦就想叫韓信來冊封他, 蕭何說:「大王向來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叫小孩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

大王想要任命他一定要選一個好日子,齋戒,設壇場等禮數都齊全了才可以!」劉邦同意了。到任命大將的這天,諸將都很高興以為會任命自己做大將。等到知道新任命的大將是韓信,整個軍隊都很吃驚。

(7)歷史人物追韓信擴展閱讀:

《蕭何追韓信》,是一篇歷史故事,文章涉及最為關鍵的是人才問題。漢王劉邦遭楚王忌諱,被遠封巴蜀和漢中,身處不利境遇。而漢王對現狀極其不滿,一心養精蓄銳,和楚王項羽再爭天下。

正當用人之際,蕭何突然出走,故事在這里設置懸念 堂堂一個丞相為何也出走當蕭何回來說出原因順勢引出主要人物韓信,故事由此開始;漢王聽從蕭何建議,欲拜韓信為大將,故事繼續發展;但在拜封儀式上,君相又出現矛盾,最終漢王從大局出發,舉行正式拜封儀式,故事達到高潮。最終韓信為劉邦所用,,獻計獻策,操練兵馬,協助劉邦建立漢王朝,故事完滿結束。

8. 蕭何追韓信

《蕭何追韓信》,是一篇歷史故事,文章涉及最為關鍵的是人才問題。漢王劉邦遭楚王忌諱,被遠封巴蜀和漢中,身處不利境遇.而漢王對現狀極其不滿,一心養精蓄銳,和楚王項羽再爭天下.正當用人之際,蕭何突然出走,故事在這里設置懸念 堂堂一個丞相為何也出走當蕭何回來說出原因順勢引出主要人物韓信,故事由此開始;漢王聽從蕭何建議,欲拜韓信為大將,故事繼續發展;但在拜封儀式上,君相又出現矛盾,最終漢王從大局出發,舉行正式拜封儀式,故事達到高潮.最終韓信為劉邦所用,,獻計獻策,操練兵馬,協助劉邦建立漢王朝,故事完滿結束。

原文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 「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譯文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說:「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將。」蕭何說:
漢中的「拜將壇」
「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難怪韓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9.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源於的歷史

文物價值
編輯
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了極高的燒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這件瓷器於1959年出土於南京江寧縣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國內只有100餘件,價值難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圖」瓷罐拍出了1568.8萬英鎊(大約相當於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瓷胎質地、青花發色,都更勝一籌,且所繪人物情節逼真傳神。而且像這樣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兩件已流傳到國外,而且尺寸比這件小,釉色、紋飾也不及這件精美。

文物來歷
編輯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的經歷非常復雜。1950年,沐英墓被盜,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並很快被賣了。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剛巧,這一幕讓當時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後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了。陳新民一見,便認出這是一隻梅瓶,知道這東西不簡單。陳新民心中竊喜。當時,他就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便問那人從哪裡得來的,要多少錢。那人看到陳新民認貨,便開始講價。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陳新民最後花5根金條(一說10根金條)買了下來。後經文物專家鑒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定名為「梅瓶」。目前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系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文物紋飾
編輯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
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文物故事
編輯
韓信是秦末名將,他先投奔項羽,但不受重用,轉而投奔劉邦,也只做了個管管糧食的小官。後來丞相蕭何碰巧遇見了韓信,談話之間發現韓信有非常之才,於是便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均未被採納。韓信看到劉邦也不肯重用他,於是決定離開。得知韓信出走消息後,蕭何非常焦急,也顧不上向劉邦報告,便親自騎上馬連夜率人追趕韓信。許多人以為蕭何想去投奔項羽,這使得劉邦也非常的生氣。蕭何終於追上韓信,並把他勸了回來。之後,蕭何正式向劉邦舉薦韓信,並說,如果想奪取天下,非得用韓信不可。在蕭何的力諫和勸說之下,最後劉邦終於採納了蕭何的建議封韓信為大將。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屢次替劉邦救險,後被封為淮陰侯。
詞條標簽:
文物考古 ,

10. 韓信是歷史上一個怎樣的人物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配劍從軍,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死後,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他多次向項羽獻策,均不被採納。於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才使用,只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確信韓信為稀世之才,遂舉行儀式,拜為大將。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韓信派人修復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的棧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卻率軍悄悄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大敗章邯軍,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韓信引兵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洛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項羽所屬的封國,先後歸降。然後便與齊趙聯合共謀擊楚,四月,大軍就已進至楚都彭城。攻勢之凌厲,令人贊嘆。未想劉邦進入彭城後就把防務丟在一邊,遍搜寶貨美人。正在與齊軍鏖戰的項羽聽說彭城失守,急率三萬精騎星夜趕回,一戰將劉邦擊敗。韓信聞訊即刻趕來收集潰敗的部隊,和劉邦在洛陽地區會師,又成功地進行了阻擊戰,在京縣、索亭之間把楚軍打得大敗,使項羽西進的兵鋒頓挫。戰線最後在滎陽穩定了下來。

劉邦兵敗彭城,齊、趙、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領兵攻魏。魏王豹陳重兵於黃河東岸的蒲坂,韓信針對魏軍部署,將大量船隻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用木框架綁扎瓦罐做成臨時渡河器才,從上游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後,大破魏軍,俘獲魏王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韓信又引兵東向閼與,活捉代相夏說,收復了代郡。這時,劉邦卻命韓信急調其力主至滎陽加強該地守備,故韓信只帶了萬余部隊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韓信先以兩千輕騎,乘夜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天明後親率主力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誘使趙軍出營攻擊。漢軍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拚死作戰。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狀,軍心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接著,韓信用「上兵伐謀」辦法降服了燕。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又用重兵急襲的辦法攻破了齊都臨淄。楚將龍且急領二十萬人馬來援,與敗退的齊軍會師於高密,然後與漢軍隔淮水對峙。韓信秘密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後派部分軍隊渡過淮水,在側後攻擊楚軍,繼而佯裝潰敗。龍且誤以為漢軍膽怯,率主力渡淮水追擊。韓信命部屬掘開上游堤壩,將楚軍沖成兩段,漢軍運用半渡而擊的辦法,把已渡水的楚軍全殲,龍且被殺。未渡水的齊楚聯軍不戰自潰。韓信趁勢揮軍追殲逃敵,俘虜齊王田廣,全部平定了齊地。

韓信攻佔齊地後,項羽恐慌萬分,連忙派人去游說韓信,以三分天下為條件,希望韓信反漢聯楚,被韓信所拒絕。韓信的謀士蒯通勸他:「將軍難道沒有聽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道理嗎?……將軍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挾難賞的大功,歸楚,楚不信;歸漢,漢王震恐。若不自立為王,何處是你的歸宿呢?」韓信聽了連連擺手道:「請不要再說了,漢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車給我乘,把他的衣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古人說過:乘人家的車,要替人分擔憂患;穿人家的衣,也應替人分擔憂患;吃人家的飯,就應該為人家賣命。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於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可是齊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韓信已遣使修書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困在滎陽,自顧不暇,看罷來書後勃然大怒,本不想應允。後來,聽取了張良和陳平的意見後,又說:「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當假王干什麼!」於是,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他的部隊攻楚。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採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後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後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以項羽帳下執戟衛士的低微身份,幾年內登壇拜將,屢建奇勛,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爭的一方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來贊譽這位叱吒風雲的軍事人物。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曾著有《韓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經失傳。韓信的軍事才能令劉邦極度不安,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一天,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之軍。」劉邦又問:「那末你呢?」韓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韓信的絕世軍功和才華終於招來了殺身之禍,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後和蕭何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鍾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追韓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