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漳浦縣的名人
漳浦縣是閩南古老的縣份,歷史上名人輩出,特別是明中期到清中期,七專品以上的文屬官和五品以上的武官至少在五百人以上,著名的有高東溪、林士章、朱天球、盧維禎、黃道周、蔡世遠、蔡新、藍理(畲族)、藍廷珍(畲族)、藍鼎元(畲族)等。
㈡ 漵浦縣解放前名人陳霞林既康為將軍的簡介
陣霞林,漵浦縣人,抓壯丁去的,在國民黨領導下是將軍,請查收資料
㈢ 湖南漵浦名人
向仲華:(1911-1981),男,漢族,1911年8月生,湖南省漵浦縣觀音閣鎮黎池灣村人,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鎮華,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將軍銜。1927年初在中學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愛國運動。1929年初馬日事變後在長沙市被捕入獄,在獄中堅持斗爭。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攻佔長沙時出獄,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3軍團第8軍軍部秘書。1931年任紅8軍第4師政治部秘書長。1932年起任紅3軍團第4師11團黨總支部書記。1933年6月起任紅3軍團第4師11團政治處主任,不久改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3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幹事。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擔任軍委後方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36年春科改部,任軍委後方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6年調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社社長。1937年夏報社改稱《新中華報》社仍任社長,並任軍委紅軍歷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初期仍任《新中華報》社社長兼任新華社社長,領導報社及時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事跡,宣傳黨中央的方針政策。1941年《解放日報》創刊,任編輯。1943年1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參與組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2月起任冀東縱隊第13旅【第12旅】副政治委員。1946年9月起任冀察晉軍區第2縱隊【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1947年2月起任冀察晉野戰軍第6縱隊政治委員。1949年2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第68軍政治委員(軍長文年生),6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第20兵團政治部主任、兵團黨委常委。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平津、太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3月至11月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50年6月至11月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副政治委員、軍委裝甲兵黨委常委,1950年11月至1957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裝甲兵黨委副書記。其間: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兼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5月至1957年11月兼任裝甲兵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7年2月至1965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委員、裝甲兵黨委副書記。1965年6月至1972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1965年7月起)、副書記(1971年4月起)。1972年4月至1977年9月25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1972年6月起)。1977年9月25日至1980年1月11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政治委員,1980年春節期間因肝病入院治療,1980年1月11日至1981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其間:1977年11月起任廣州軍區黨委書記,1980年4月起任廣州軍區黨委第三書記。在廣州軍區擔任政治委員期間與司令員許世友將軍,一起共同擔任1979年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中——廣西戰區的最高總指揮。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1年5月21日因患慢性重症肝炎醫治無效,在廣州病逝,終年70歲。是中共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㈣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上浦鎮有那些歷史名人
中文名稱
上浦鎮
行政區類別
專鎮
所屬地區
浙江省屬紹興市上虞區
下轄地區
轄13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區碼
312300
面 積
86.6平方公里
人 口
2.5萬人
方 言
吳語上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火車站
上虞站
車牌代碼
浙D
㈤ 漵浦縣的著名人物
向警予: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早期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
向仲華: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將軍銜。
向達:中國歷史學家,清代名士向師棣之孫。
陽安江:2006年1月當選為北京市政協主席。2008年1月23日,在政協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市政協主席。
周本順:201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周本順任河北省委委員、常委、書記。2014年1月12日上午,補選河北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主任、委員。周本順當選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2015年7月28日,周本順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免職 。
李佑楚: 196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的科技專家,中國顆粒學會理事,中國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協會理事。
張一沛:。1978年9月後,任中國男女排球隊政治指導員、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隊、國家體委訓練局副局長、紀檢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
曾凡華: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電視連續劇劇本《藍色三環》(20集,已錄制播出)獲春燕獎,其作品還獲全國1990年-1991年優秀報告文學獎、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五個一工程獎。
漵浦三賢:向師棣、舒燾、嚴咸皆漵浦人士,清代名士,有朱光恆,編輯《漵浦三賢詩文鈔》十三卷傳世,即舒燾《綠猗軒詩文鈔》六卷,嚴咸《受葊詩文鈔》五卷,向師棣《涵古樓詩文鈔》二卷。
㈥ 漳浦中國近代史上的傑出歷史人物
鄧世昌,魯迅,康有為,梁啟超,嚴復,李鴻章,張之洞,孫中山,周恩來,毛澤東,十大元帥等等
㈦ 關於漵浦縣所有歷史名人
知名人士 向警予,原名向俊賢,1895年9月4日出生,土家族,湖南漵浦人。是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早期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1918年參加毛澤東、蔡和森領導的「新民學會」,1919年她與蔡暢等組織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為湖南女界勤工儉學運動的首創者。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四大後增補為中央局委員。是黨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員和第一任婦女部長。1923年領導上海絲廠和煙廠的女工罷工。1925年去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大革命失敗後在武漢堅持斗爭,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賣在漢口法租界被捕,敵人對她進行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於五一國際勞動節被反動派殘酷殺害,年僅32歲。 向警予同志紀念館[/title2] 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女戰士、婦女運動的先驅向警予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於湖南省漵浦縣城。前身是向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開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紀念館。 紀念館由向警予同志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紀念碑廣場三部分組成。向警予故居始建於明末清初,是一棟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佔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院內有「故居復原陳列」和「向警予同志手跡展覽」,展出實物40多件和她學生時代的作文、日記、讀書筆記以及從事革命活動撰寫的文稿、書信30餘件;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在故居的東側,展線長41米,陳列面積84平方米,展品中有向警予同志學生時代用過的書籃、梳妝盒、針筒、鞋刷,有在黨的創建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撰寫的文稿、書信手跡;在紀念碑廣場,有座向警予同志塑像紀念碑,高9.4米,鑲刻有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寫的《向警予同志傳》全文。 為紀念向警予烈士犧牲80周年,學習她的革命精神,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和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承辦的網上「向警予紀念館」
㈧ 瀘溪清朝到民國都有那些名人
瀘溪縣位於湘西州的東南方,是湘西州的「南大門」,古代盤瓠文化和辰河高腔的發源地。戰國時代,屈原被貶流放,曾途經瀘溪,停留於白沙鎮屈望村,寫出了《九歌》等詩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建盧溪縣。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改盧溪縣為瀘溪縣,沿襲至今。該縣英才輩出,名人甚多。除拙文已經介紹的著名武術家鄧德達、全國三八紅旗手楊玉翠之外,再選清代松江提督張世富、民國國會議員廖名縉、國民黨少將參議龔德柏等幾位名人,逐一作簡要的介紹。
張世富(1838——1885),字愷臣,別名德勝,男,苗族,湘西瀘溪縣武溪鎮岩龍頭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生。幼家貧,父喪無棺以稻草裹埋。為人放牛謀生,16歲投湘軍楊岳斌(乾州人)水師營。每戰必先登,深受楊眷愛,隸為標營親兵什長。每遇犒賞所得,皆分給同伍。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上旬,湘軍水陸兩路與太平軍會戰於岳州,水師統領褚汝航所率舟師被太平軍所殲。而楊岳斌所率舢板隊,突入太平軍船隊後,將其輜重船隻焚毀。楊岳斌升為湘軍水師統領,因張世富立首功,升為營官。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長江下游告急,調湘軍授淮。張世富奉令統帶黑旗軍凱字營為先鋒,星夜赴安徽。時太平將領李長壽屯軍淮上,張世富入李長壽營招降。袁甲山為張奏請授總兵。後在山東、河南各地與捻軍作戰。
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法國侵略軍入侵。張世富奉令率凱字營鎮守福建建寧,修築炮台,備置戰守之具,屯凱字營各軍於「七閩門戶,海上鎖角」之長門、金牌各炮台。7月5日,法國侵略軍大型裝甲巡洋艦「拉加利桑尼亞號」駛入馬江,對駐守長門、金牌炮台各營清兵進行炮擊,凱字營官兵傷亡甚眾。其時會辦大臣張佩綸下令:「勿輕起畔」。閩浙總督何瓊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張世富目睹「凱字各營為敵彈所燔,死綏甚烈」,忍無可忍,遂下令開炮還擊。其幕僚勸阻曰:「制軍之令,雖勝亦斬,總鎮宜三思而行。」張世富慨然說:「某自入行伍,每戰必先登,有我無敵,積功為總兵,不意今日受制於懦夫,目睹兄弟慘死,寧不痛心。今日提頭開炮,寧死於軍法,不束手死於敵寇。」言訖,免冠於地,親操巨炮瞄準籌艦,頭炮一擊即中,眾炮齊鳴,頓時將法艦「拉加利桑尼亞號」擊成重傷,逃向外海,部眾皆歡呼雀躍。「馬江海戰」告捷,清廷調張世富任松江提督(凱字營由其舊部洪永安統帶),賞穿黃馬褂,賜達壽巴圖魯稱號。
中法條約簽訂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夏,某御史風聞世富於「馬江海戰」中違總督之禁令開炮,具奏彈劾,廷議未決。張世富憤怒填膺,卒於任所。清廷頒詔:照提督軍營官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議恤,生平戰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加恩謚剛勇公,授振威將軍。其父亦誥封振威將軍,母曹氏及妻顧氏均誥封一品夫人,子孫世襲雲騎尉。並賜銀於本縣及立功之五省建專祠,以昭其烈績。是年,瀘溪縣於武溪鎮東正街北側建勇公祠,塑勇公形象以祭祀。
1984年,福建省福州市,為紀念「馬江海戰」建立了專館。是年8月23日,在紀念「馬江海戰」一百周年時,展覽了馬江海戰實況,參觀者絡繹不絕。
廖名縉(1867——1927年),字笏堂,男,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出生於湘西瀘溪縣浦市鎮。幼年喪父,少年時勤學苦讀,清光緒年間考取秀才,後赴武昌「兩湖書院」就讀,成績優異。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參與丁酉鄉試,遂考取拔貢,以官費留學日本速成示範。學成歸國後,歷任瀏陽縣教諭、湖南新軍統領、江西常備統領、湖南武陵道和四川永寧道道尹等職。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7月,參加辛亥俱樂部湖南支部,為候補評議員。曾主張君主立憲,後為譚延闓幕僚。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廖名縉當選為第二屆國會議員,常駐北京。曾兼任北京《平民新報》主筆,並應至交熊希齡之邀,出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長。
廖名縉在國會解職回湘後,寓居長沙,曾任教於長沙一些中學。他生活上不拘小節,思想上名利淡泊。自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退出政界後,謝絕參加一切政治活動,業余時間常以書畫琴棋詩酒自娛。晚年篤信佛教,從事佛學研究,並兼任九世班禪大師確吉尼瑪的秘書長。
廖名縉博覽群書,工詩文,善繪畫,時人譽為「湖南唐伯虎」,著有《百槲詩集》,《西山枕石集》、《秋湖集》、《香山游覽吟》,《五台山游記》等。
1927年,廖名縉逝世,享年60歲。
龔德柏(1891——1980),男,湘西瀘溪縣武溪鎮人,於1891年8月9日出生。6歲時開始啟蒙,由其父執教。16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沅陵辰州中學,後考入省府明德中學就讀。
1913年夏,招收官費留日生,23歲的龔德柏投考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成績名列第二,遂入該校攻讀政法、外交。龔在校成績優秀,且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因此,受學生擁護,被推為留日學生領袖,同時,被聘為《泰唔士報》駐日本東京記者。這樣,他既是留日學生領袖,又是新聞記者。因此,行動自由,常以記者身份參加外事訪問、演講等活動。
1922年,龔德柏甩掉尾隨日警,乘海輪回國。此時適逢九國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在北京外交老將汪伯棠的支持下,龔德柏以隨員身份出席了9國會議。由於代表團組成人員良莠不齊,很多代表乘外交官不受檢查之機,攜帶大量私貨至美國販賣,猶如走私一般,竟無一人與會。有關遠東問題,租界歸還、外軍撤出等問題,在會上均未得到解決。龔德柏痛感官僚誤國之深,憤慨不已。
回國後,龔德柏留在南京從事新聞工作,歷任《國民外交》雜志主編、《東方日報》中文版總編輯、《中美通訊》社總編輯等職。
1923年,龔德柏執教於政法大學,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在《益世報》任總編的湖南湘鄉人成舍我。兩人相遇,志趣相投。成舍我很快辭去了《益世報》總編的職務,於1924年春與龔德柏合辦了《世界晚報》,由龔任主編。繼而創辦了《世界日報》,由龔任總編。1925年,龔德柏辭去《世界日報》總編職務,創辦了《大同晚報》。期間,俄使加拉罕在京為所欲為,時遭龔德柏抨擊。俄使加拉罕對龔德柏恨之入骨,欲殺害他,幸得友人極力相救,才免一死。
1927年,龔德柏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陳銘樞之邀,出任南京《革命日報》總編輯,次年5月,任《申報》編輯。
1928年秋,龔德柏被任命為外交部特派湖南交涉員。他在任8個月時間,解決了英商賠償問題,拆除了美國駐長沙領事館,收回了日輪租借的碼頭,得到了湖南民眾的贊揚與擁護。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以重炮轟擊我北大營,進攻沈陽城,推進黑龍江,佔領錦州地,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一時國人深感惶恐不安。龔德柏即公開主張「以武力抗日」,並將研究日本問題的心得和見解,撰成《征倭論》,用以喚醒國人。此書出版,轟動一時,銷售量達數十萬冊。同年12月25日,龔又在南京創辦《救國晚報》,不久停刊。旋即創辦《救國日報》,暗助蘭衣社擁護蔣介石,並赴南昌謁見蔣介石,被任命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1935年,龔德柏當選為國民黨五屆代表大會湖南省代表。1937年「七•七事變」後,被任命為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秘書。同年10月,武漢淪陷,國際問題研究所遷至瀘溪。1940年8月27日,龔德柏辭去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秘書職務。日本戰敗投降時,應何應欽之邀,龔德柏赴芷江、南京參與受降工作。1949年初,龔德柏離開大陸去台北,被蔣介石委任為「國大代表」及「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龔德柏一生著述頗豐,其著作有《揭破日本的陰謀》、《日本人殺張作霖》、《日本必亡論》、《中國必勝論》等,譯著有《西園借款真相》、《日本侵略中國外交秘史》、《日本對華經濟侵略之過去與將來》等。
1980年6月13日,龔德柏在台北逝世,享年89歲。
㈨ 祖籍是襄垣的歷史文化名人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襄垣縣著名人物 (5張)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