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九華山的傳說有哪些
中國佛教名山「九華山」蜿蜒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方園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間古剎鍾聲,香煙繚繞,靈秀幽靜,古木參天。
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監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習俗和奇麗的自然風光享譽海內外,尤其在東南亞華人世界更具盛名。九華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獨秀,花台,雲外峰如台似柱,聳入雲霄;蓮花,芙蓉,翠屏,以微,翠蓋峰有芙蓉出水之姿「間聳航」,「雄叫天門」等茂石更是神工鬼。山間秀溪縈環,銀瀑飛,景色迷人。優美傳奇的舒印月和九子泉聲更富山水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門票:70元
位置: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
面積:方園120平方公里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維妙維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盤山公路直抵鳳凰松,換乘索道車可達拜經台。山上還有人力轎桿,乘坐游山別具風味。九華街至閔園班車、閔園至拜經台索道以及各游覽線路的人力轎均來回接送。
九華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與合肥、貴池、青陽、蕪湖、銅陵、黃山均通往返客車。可乘飛機抵達九華山周邊的合肥、蕪湖、黃山、安慶機場,然後換乘旅遊專線客車直抵九華街;或從長江乘客輪到距九華街僅32公里的池州港,然後換乘汽車去九華街;也可乘火車到安慶、銅陵,然後換乘汽車直達九華街。
九華山是佛教名山,以素食為主。九華素菜歷史悠久,一直為遊人香客津津樂道。原料多取本地所產的竹筍、百合、黃精、石耳、木耳、銀耳、黃花菜、地心菜、馬蘭頭、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凍粉、豆腐、麵筋、新鮮蔬菜、素油製作,有上百個品牌,凡葷菜亦盡有之,如素雞、素香腸等分清炒、清煨、清燉,還有果雜四類,均以清淡為本色,青絲綠葉,間色分明,天然野味,香、脆、鮮、嫩並重,營養豐富,久食不膩。
九華山名菜主要有「九華三耳」(木耳、石耳、銀耳)、「鳳凰燒雞」、「天台雙冬」、「冰山雪球」、「雙龍戲珠」以及「佛珠肉」、「素雞」、「素香腸」等佛家名菜。
♀閃舞Ice★ 2008-06-22 12:14 檢舉
❷ 九華山的名稱由來
早在春秋時期,此山名覆舟山,因其臨湖一側陡峻如削,像一隻傾覆的行船而得名內。南朝劉宋元嘉時,玄容武湖屢見「黑龍」,武帝將山改名為玄武山;另說是因山傍玄武湖,位於城北之故。陳太建年間,玄武山稱為龍山、龍舟山。
❸ 九華山有清風洞嗎 有什麼古老的傳說嗎
九華山傳說-九子鎮妖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我國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在登上九子山時,看到一輪紅日正從九子山的兩峰之間冉冉升起,萬道霞光灑在峰頂的積雪上如同點燃了一支支巨大的蠟燭一樣,照得對面的山陰一片通明。由於陽光的照耀,山間霧氣迷漫,遠遠望去,九子山上九座最高的山峰如同九朵盛開的白蓮花一般,簡直就是一座海外蓬萊仙山!「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看到這里,立即詩興大發,首先吟出一聯。就把古老的九子山改成了今天的九華山。正如南宋詩人王十朋所說的那樣:九芙蓉自九天來,太史南遊山未開。
仙境曾經謫仙眼,佳名傑名兩崔嵬。九華山一帶的老百姓中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九華山一帶還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海邊住著一戶姓閔的漁夫,夫妻倆靠捕魚為生,一共生下了十個兒子,妻子在生下第十個兒子以後患了一場大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閔老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海邊捕魚,風里來,雨里去,既當爹,又當媽。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好不容易才把十個兒子都拉扯大了。也許是天天吃魚肉、頓頓喝魚湯的緣故吧,閔老漢的十個兒子一個個都長得威武雄壯、力大無比。他們每天除了幫助父親捕魚外,又從很遠很遠的地方找來許多巨大的石頭將房子周圍方圓九十九里的地方統統圍起來,然後在裡面種上各種花草和樹木。春天,地上、樹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散發出一股股馨人心脾的香氣,引得各色各樣的蝴蝶圍著它們翩翩起舞,成群結隊的小蜜蜂唱著歌兒前來採摘花粉;秋天,樹上掛滿了累累碩果,散發出陣陣誘人的清香。由於十個兒子的辛勤勞作,原來十分荒涼的海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的風水寶地。
這一天,閔老漢又帶著十個兒子在海邊捕魚,奇怪的是:平日里這附近的海邊到處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水中嬉戲游藝機玩,隨便一網下去總能打上個十條八條的魚。可是今天,他們從南到北,跑了三四十里路卻連一個魚影子也沒有看到,結果整整一個上午他們什麼也沒有撈到。父子幾個正感到納悶,天色突然黯淡下來,轉眼間天空中便是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海面上也掀起三丈多高的驚濤駭浪。緊接著,浪濤中又突然騰起十根粗大的水柱,有三四十丈高。水柱一落,天空中立刻出現了十條張牙舞爪的惡龍。為首的是一個青白相間的花龍,其餘九條都是清一色的青龍。只見那條花龍搖頭擺尾竄到閔氏父子跟前,翻著燈籠般的怪眼咆哮道:「喂,我說老頭,從今天起,這塊地就歸大爺我們所有了,限你們父子幾個三天之內滾開,要不然,我就把你們全部都撕成碎片!」
閔氏父子一聽,肺都氣炸了。閔老漢在大兒子和小兒子的扶持下走到花龍跟前,老漢用顫抖的手指著花龍的鼻尖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塊地是我們父子幾個這么年來辛辛苦苦開墾出來的,這滿地的花草樹木也是我們起早貪晚一棵一棵栽種起來的,憑什麼要讓給你們?!」
花龍一看閔氏父子不但不同意讓出土地,還敢責罵自己,立刻惱羞成怒:「老傢伙,老子想要的地方你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說完,一聲怪叫,馬上從口中吐出一股惡水,。閔老漢沒有防備,一下子就被惡水沖倒在地。老漢的十個兒子一看惡龍不但野蠻無理,還敢行凶打人,立即操起地上的漁叉、鋤頭、石塊一起朝惡龍打去。於是閔老漢的十個兒子和十條惡龍就展開了一場劇烈的爭斗。這場惡斗,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花龍看看一時難以取勝,又忍不住肚中的飢餓,便虛晃一招,跳出圈外:「老子今天先饒你們一命,過幾天再來找你們幾個算帳!~」於是掉頭鑽進了大海,其餘九條青龍也紛紛掉頭竄回了大海。
惡龍雖然退走了,可是閔老漢卻因為年事已高,身子骨本來就比較慮弱,再加上幾十年來的辛勞,這次給惡龍吐出的惡水一沖,回家後便立刻病倒了。十個兒子雖然多方調護,老漢的病情仍然是一天重似一天。到了第三天頭上,老漢感到自己已經快要不行了。便讓大兒子把其餘九個兄弟一齊召集到自己的床前。閔老漢拉著最小兒子的手對兒子們說:「在我很小的時候,聽你們的爺爺說,原先這里有許多漁民在這一帶打魚為生,後來不知什麼時候海里出現了十條惡龍,他們每隔一百年,便要出來作惡一次,他們要麼吃人,要麼毀壞房屋,干盡了壞事。漁民們幾次和惡龍拚鬥,都無法取勝,只好紛紛搬到別地去了,最後到今天只剩下我們這一家人了。爺爺說要打敗惡龍,必須要先找到鎮妖寶珠鎮住惡水,這寶珠藏在昆侖山上一位白發老翁那兒。要找到白發老翁,必須從這兒出發一直向西走,翻過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大山,淌過九千九百九十九條大河,吃盡千辛萬苦之後才能找到。因此,在我死後,你們兄弟幾個一定要千方百計找到鎮妖寶珠,然後擰成一股繩,打敗惡龍,保住咱們的寶地!老漢說完,便閉上了雙眼。
十個兄弟含悲忍淚將老父安葬在寶地中央。然後,大家就聚在一起商議對付惡龍的辦法。最後他們決定派他們當中最小的弟弟,也是他們當中最聰明的一個弟弟,前往昆侖山尋找白發老翁求取鎮妖寶珠,其餘九兄弟則留下來看守家園。老小當即就穿上草鞋,背上干魚片,帶著九位兄弟的囑托,踏上了西去的路途……
九兄弟送走老小後,馬上就開始著手與惡龍拚鬥的准備工作。他們在房子周圍壘起九丈多高聽石牆,以防止惡龍把毒水噴進自己的家中;他們把魚叉磨了又磨,又把鋤頭換上堅硬的木柄……隨時准備與惡龍決一死戰。
果然,到了第九天頭上,十條惡龍又挾著狂風烏雲前來挑釁,尤其是為首的那條花龍因為上次沒有能夠佔到便宜,這次變得更加兇猛,他張開血盆大口,噴出一股股惡水,又伸出四隻尖利的爪子不停地朝九兄弟們的頭頂上抓落……九兄弟毫不畏懼,他們背靠石牆,圍成一圈,手中揮舞著鋒利的刀叉與十條惡龍展開血戰。戰斗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十條惡龍早已累得筋疲力盡,他們的咆哮聲越來越低,行動也越來越遲緩。老大一看時機已到,立即向其餘八個弟弟使了眼色,九兄弟個個心領神會,隨著老大一聲猛喝,九柄刀叉一起朝花龍身上砍落,花龍猝不及防,拚命地左躲右閃,前爪上仍然挨了老大一刀。花龍一聲痛吟,轉身就向大海方向逃去,其餘九條惡龍一看花龍受傷逃跑了,也緊跟著逃進了大海。
再說前往昆侖山尋找鎮妖寶珠的老小,從告別九個哥哥那一天起,一路跋山涉水,風行露宿,一刻也不肯停留。餓了,就吃一點身上帶的干魚片,干魚片吃完了就摘樹上的野果吃,野果吃完了,就吃樹皮和草根;渴了就喝一點溝邊的雨水,有時一連幾天找不到水喝,嗓子都幹得快要冒煙了,就用舌頭舔一舔早晨留在岩石上的露水,然後又繼續頑強地向西走去。就這樣,他一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翻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大山,淌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條河流。這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座極其雄偉的大山,山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樹上結滿各種各樣的香果,一條條溪流在山間岩縫中奔流,激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老小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美麗的景色,但他沒有沉醉於景色之中,而是繼續朝前走去。一會兒便來到了一座小橋跟前,剛到橋頭,只聽到一聲怒吼,一頭吊睛白額猛虎挾著一股勁風朝他猛撲過來。老小毫無思想防備,一下子就被猛虎撲倒在地。猛虎伸出利爪按住他的雙肩,然後張開巨口,露出滿嘴鋒利的牙齒朝老小的喉管咬來,老小急忙用雙手卡住老虎的脖子,然後用雙膝朝猛虎的小腹使勁撞去……就這樣,一個一虎扭打在一處。就在這時,遠處又傳來一聲怒喝:「畜生,還不給我退到一邊!」聲音剛過,老小便感到身上一輕。隨著一聲低吼,猛虎便躍上了橋頭邊一塊三丈多高的巨石。老小爬起身來一看不知什麼時候巨石上已經出現了一位白發老翁:雪白的頭發,雪白的胡須,手裡托著一隻金光閃閃的細腰葫蘆,此刻正望著他慈祥地微笑呢!
「小兄弟,你是來找鎮妖寶珠的吧。看,我這里已經給你准備好了!」說完,白發老翁便輕輕飄落到老小的身邊,把手中的寶葫蘆遞給了老小。老小喜出望外,連忙伸出雙手捧過寶葫蘆,然後雙膝跪下向白發老翁叩謝。老翁伸手將他輕輕扶起,「不用謝我,現在你的九位兄長正有危難,你趕緊合了這只寶葫蘆救他們去吧!」說完,老翁又隨手從袖中取出一枚大棗遞給老小:「你將此棗吞下,馬上閉上眼睛,心中默數,等數到九時,睜開眼睛,你便可以立刻回到海邊的家園。」說完,白發老翁便跨上猛虎踏雲而去。
老小聽說九個哥哥正有危難,立即按照老翁傳授的方法吞下了大棗,接著閉上雙眼,等到他心中數不清到九時,耳中便聽到一陣陣震耳欲聾的呼喝打鬥聲……
原來,十條惡龍因為兩次前來強占寶地都沒有成功,特別是第二次,花龍還被九兄弟砍傷了前爪。所以,他們對十兄弟恨得咬牙切齒。花龍在海底養了三十多天的傷後,立即四處活動,糾集一大批蝦兵蟹將前來助陣,第三次向九兄弟發起了一次更加猛的進攻。十條惡龍仗著人多勢眾,向九兄弟發起輪番攻擊,九兄弟漸漸招不住,最後只好退進石牆。花龍一看,正中下懷,立即招呼其餘九龍,一個個張開口朝石牆里狂噴惡水,惡水在石牆里迅速漫升,眼看就要把九兄弟活活悶死在惡水之中,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老小趕到了,他立即打開金葫蘆,取出鎮妖寶珠向惡龍沖去。只見寶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惡龍和蝦兵蟹將連眼睛都睜不開,就像一群無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竄。同時由於光芒的照射,海水也一落千丈,以極快的速度迅速消退凈盡。惡龍突然失去了海水的依託,便再也無法噴出惡水,一個個都像稀泥一樣軟癱在地上,十兄弟立刻一擁而上,各自鎮住一條惡龍。惡龍在地上拚命地翻滾掙扎,十兄弟死死壓住惡龍一點也不肯放鬆,這樣,十兄弟與十條惡龍就滾打在一起,難分難解……
這時,白發老翁也跨著猛虎來到了九華上空,只見老翁口中念念有詞,然後隨手一揮,一道驚天動地地霹靂響過,九條惡龍和壓在他們身上的九兄弟立刻化成了九座挺拔的山峰,而那條青白相間的花龍則化成了環流在九座山峰之間的一條河流。老小因為手中握著鎮妖寶珠沒有被化成山峰,後就成了九華山這一帶的主人。人們都有說,那九座山峰就是後來的九子山,那條河流就是現在的龍溪,而山上的那些怪石都是那蝦兵蟹將變的。
❹ 九華山的小故事,要簡短一點
閔 公 施 地
這時,九華山一代的主人,名叫閩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葯,齋僧佈道。人們都稱他為閩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閩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
這一日,閩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願。
這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閩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閩家。閩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願。
閩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
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閩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
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閩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閩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閩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閩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❺ 馬鞍山小九華風景區的傳說故事
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早在古代這里就建有地藏回王殿,輝宏壯觀,遊人不絕,答千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絡繹不絕,由於山巒秀美,香火機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小九華原名望夫山,取市志、鎮志有雲:清代方誌中以小九華山為望夫山的記載頗詳。其雲:石高一人許,頗似人形。上刻有』望夫石』三字,大一尺六寸,似篆似隸。
❻ 九華山的由來50字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復古稱陵陽山、制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❼ 九華山名字的來源
九華山,又名九子山!九華山一名的由來,得從唐朝詩聖李白說起。「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浪跡天涯,漫遊四方,他走遍了祖國的名川大山。
有一年初春,九子山還被積雪覆蓋著,李白從秋浦經五溪,直奔青陽,他是應好友韋仲堪之邀,來游九子山的。
韋仲堪得知李白快到了驚喜萬分,連聲對衙役吩咐到:「快,快,快隨我去迎謫仙。皖南的初春,天氣很冷,寒氣逼人,韋仲堪一口氣登上了清泉嶺。後來他有來到了五溪,准備酒宴。
這是右鍵李白舞劍哼歌,韋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去,連聲說道,恭迎謫仙,恭迎謫仙。李白一見老友韋仲堪,連聲謝道:「你我之間何必如此?」,韋仲堪說:「你不辭路途遙遠,來得這窮山僻野,為九子山爭榮,為我韋仲堪爭光,理應親迎!」李白道:「看你越來越把我當外人了."
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韋仲堪連聲吩咐擺宴,為李白洗塵。李白先飲一杯連誇好酒好酒,韋仲堪說:「我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來了也休想嘗一口,是專為你精心釀造的。」「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開懷痛飲,來,我敬韋處士一杯。」李白又一飲而盡。
李白酒喝多了,話也多了,說這說那:「韋處士,這里是何處?」「九子山上流下五條溪水,在這里變成一條流入長江,所以此地叫五溪。這就是五溪亭,來往行人都要在這里喝酒飲茶,眺望九子,請問謫仙近來到了哪些名山?」
李白說:「前些日子在廬山轉了轉,近來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現在來到九子山,得好好玩玩。韋處士,你知道九子山的來歷嗎?」「若不是謫仙問起,險些忘了介紹。」韋仲堪向李白講了九子戰妖的傳說。李白興致勃勃的說:「早有竇縣令釣龍成仙和東晉葛洪在此修道煉丹,現如今有何高僧名道修煉?」
韋仲堪說:「有位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來這里修行,他住山洞,食黃精,信奉地藏王菩薩,闢地藏王道場。」李白聽後問:「能上山問候這位高僧嗎?」「這高僧是寺佛,他曾讓我邀請謫仙到山上一聚。」「看來這高僧心誠,我們就上山見他。」
韋仲堪急忙阻止,說山上大雪封路,清明以後准陪同他拜見高僧。酒過數杯,韋仲堪生怕李白掃興,忙又和李白介紹五溪山色和神奇的六泉,說:「五溪的山,一天四變,五光十色,請仔細觀看。」李白張開醉眼,向前望去,十分驚奇,只見峰巒疊嶂,山色凝秀,薄霧飄渺。
忙問:「對面是什麼山?」韋仲堪說道:「對面是九子的雙峰,分別是小蓮花峰和大蓮花峰,一進六泉,就一目瞭然了。」李白說:「山俊峰秀,快去六泉口一游。」
兩人沿著五溪河進了六泉口,一路上怪石林立,山巒映水,李白忍不住贊道:「韋處士,看來五溪乃九子山第一勝景。」韋仲堪見李白興致百倍,甚是高興,又說:「這才開始,好景還在後頭。」說著,領李白看了六泉。
果然,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像六朵鮮花在飛舞,好看極了,韋仲堪打趣說:「看那,六位水姑娘在歡迎謫仙呢。」李白哈哈大笑:「韋處士真會開玩笑。」
韋仲堪說:「謫仙,快看雲來霧去。」李白抬頭望去,只見蓮花峰屹立入雲。雲霧飄飄走動,把山峰遮住一半,不一會兒,雲消霧散,山巒又顯現出來。
瞬息萬變,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痴如醉,高興的說:「不親臨九子山,怎知這九子山絢麗多姿,這九子山比花還好看,比畫還美,你看,多像出水芙蓉。」韋仲堪忙說:「謫仙高見,很像,像極了。」
李白說:「芙蓉是花,我像為她改個名字,韋處士意下如何?」
韋仲堪求之不得,連忙拱手拜謝:「正合我意,請謫仙給九子山賜名!」
「改名九華山,好不好?」
韋仲堪:「九華山,有花有畫,好,太好了。」
從此,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傳承至今!
(7)九華山的歷史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九華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岩岩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其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都是由花崗閃長岩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不僅受到濕潤季風的影響,而且受到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的制約,所以具有溫和、濕潤、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
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亘一百餘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大致呈南-北走向,介於東經117°43′-118°80′,北緯30°24′-30°40′之間。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跡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
❽ 關於九華山的歷史傳說
娘娘塔井
相傳金地藏的母親,因思兒心切,也親臨九華山。她面對金地藏修行的決意,自己也在九華山留了下來。
一日,金地藏對母親說:「這廣場中有一口井,井下別有天地,可超脫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獄之苦,登臨法堂「此後,一天黃昏,娘娘見兒子在池邊台上作晚課,但她在井邊,卻又分明看到兒子在井底誦經,感到奇怪,便不顧一切,躍身跳下井去。
眾僧人急忙救人,卻撈不到。此時但見西邊天際,暮靄升騰,現出娘娘的身影。識者皆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法力,超度母親升天,嗣後,世人建七層鐵塔於井上,以志紀念。該塔原位於九華山化城寺廣場東南側,清末被毀,後在原塔址掘井,恢復了當年廣場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8)九華山的歷史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九華山典故:閔公施地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葯,齋僧佈道。人們都稱他為閔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閔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
有一日,閔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願;這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閔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閔家。閔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
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願。閔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閔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
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閔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
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閔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閔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閔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❾ 九華山的人文歷史
名稱來源 南朝時,九華山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歷史事件 相傳唐開元(713~742)末年,新羅國高僧金喬覺來九華山開闢地藏道場,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
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建國後至今。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大好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的興起真正走向世界。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為九華山幽奇秀麗的風光傾倒的同時,時常也會抒發自己慕仙懷古的情懷,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這些浪漫清逸的詩歌,為九華山的靈山秀水更添許多宗教文化意蘊。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李白
《九華山賦》王守仁
《龍池》高子洪
《過九華山》蘇轍
《詠斧柯嶺》陳岩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李白
《費征君舊居》張賓
《贊九華山》劉禹錫
《列仙峰》陳岩 地藏王
九華山開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到九華山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山,於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閔員外以為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允。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展衣後竟遍覆九座山峰。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
陵陽子明
據九華山古山志記載,西漢中葉的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竇伯玉,字子明,丹陽人。他曾為陵陽縣令,以道家清凈無為的道理治理縣政,化導民眾,卓有政績,世人稱之為「陵陽子明」。《列仙傳》等書記載,他曾放生小白龍於九華山(屬陵陽山區)的游龍澗,後小白龍為報恩而密授他修仙要訣。他依法於九華山苦修,終於一日乘白龍仙去。傳說伯玉飛升時,白鶴翔舞其上。後來他的兩個女兒採薇於九華山仙姑尖峰頂時,他下凡面授她們道術,不久她們也成仙飛升而去。
采葯煉丹
三國時期,道教人物趙廣信,從東吳入九華,采葯煉丹,相傳丹名為「九華丹」。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也曾煉丹於九華,居住於真人峰。今卧雲庵北,有葛仙丹井,雙峰下,有葛仙洞。
張果老
「八仙」中的張果老,唐朝時,初隱居於中條山中。傳說他愛騎白驢,能日行萬里,休息時則將白驢折為紙納入竹箱中。唐玄宗聞其道行高潔,非常仰慕,以璽書迎至京都,欲以美麗的玉貞公主許配給他。張果老拒不奉詔,大笑而去。不久他騎白驢到了江南九華山,在拾寶岩觀花時,驢行石上,留下蹄跡一道,至今宛然可見,後人稱之為「果老石」。
趙知微
唐朝高道趙知微,曾建延華觀於九華山鳳凰嶺,並煉丹於大還嶺和沙彌峰。其道術高妙,聞名遐邇。皇帝屢次詔令亦不出山,乃欽賜碧雲星冠,青霞羽衣。傳說他曾帶領眾人登九華山會仙峰,時值中秋陰雨,而到峰之絕頂時則忽然萬里無雲,月如明鏡,諸峰呈露,景色奇麗,就象別有天地一樣令隨從們驚異不已。趙知微曾與弟子們在鳳棲峰岩下植桃千樹,花皆碧色。桃子成熟時落在澗中隨水流出,居民們視之為仙果。他仙去後,人們命名其岩為「碧桃岩」,其澗為「浮桃澗」。
仙翁
九華山舊志載,山民寧成曾於山中遇仙翁,並得食仙翁所贈仙桃,後寧成亦隱居山中修仙。入九華採薪的鄧羽,遇異人授符籙,遂能呼風喚雨,療病除妖,甚為靈驗,後亦入九華山修道,不知所終。據舊志記載,仙人峰為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升卿所經游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有樵夫曾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在此。歲旱之時,用柴燔燒其壇,則會下雨。古仙峰上傳說曾有仙人居住於此。列仙峰頂石有人形,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傳說有一柯姓樵夫遇二仙下棋並得食仙餚之處,被稱為「斧柯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