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退避三分的歷史故事

退避三分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09:41:16

㈠ 退避三捨出自哪個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出處和典故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了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
晉楚在城濮交戰
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里。
故事介紹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驚膽戰,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第三個霸主。
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㈡ 幫找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或者背水一戰,或者入木三分

1、退避三舍的成語典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2、入木三分成語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
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有一天,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個人先用刀削木板,卻發現筆跡竟然透進木板里有三分深度,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語了。用毛筆寫字在木板上,而筆跡還能透進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懷絕技的人還有誰會有這種能力呢?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見這位「書聖」所寫的字,筆力非常雄厚,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㈢ 退避三捨出自哪個歷史故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㈣ 有關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㈤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什麼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㈥ 退避三舍200字歷史典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待他如上賓。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朋友。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交談中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回答: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那我一定努力跟貴國交好。但是萬一兩國發生了戰爭,那麼在兩軍相遇的時候,為了報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讓九十里的意思。
若干年後,重耳真的回到了國內,成了晉國的王。這就是史稱的晉文公。
後來晉國果然和楚國交戰,於是,晉文公下令軍隊向後一口氣退了30里(一舍);發現楚軍朝前移動,就又退了30里(一舍);見楚軍仍然緊追不舍,就再退了30里(一舍)。他們總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駐紮下來。這就是歷史上的退避三舍。正因為這樣的退避三舍晉文公躲避了楚軍的鋒芒最後將其擊敗,成就了他的霸業。

㈦ 退避三舍的故事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釋義: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7)退避三分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

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

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

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為常用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以國群之禮相迎,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避免沖突。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

記事,《國語》重記言。

先軫(?—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㈧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㈨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釋義】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回舍。
春秋時候,答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所以,退避三舍原意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後來解釋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閱讀全文

與退避三分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