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端午節歷史人物故事

端午節歷史人物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07:03:04

❶ 中國端午節的歷史人物是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1-2]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2]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另說今河南西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2-3] 屈原封地或駐地(今湖南省漢壽縣滄港區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4-6]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1-2] 。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7]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2] 。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2]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1]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1-2]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0-11]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 。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5]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7] 。

❷ 歷史上都有誰是端午節出生的,歷史名人

1、孟嘗君田文。
田文,戰國時齊國貴族,戰國四君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幼子。因封襲其父爵於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後為齊湣王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曾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復與莫聯合相親。死後諸子爭立,領地薛為齊、魏共同攻滅。
2、王鎮惡
王鎮惡,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與其祖父王猛是唐宋武廟名將中唯一的祖孫檔,有奪荊州、取長安之功,助劉裕平定叛亂,滅亡後秦,在劉裕部將中最為搶眼。其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南征北戰,立下顯赫戰功,為擊敗後秦做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征虜將軍。418年在隨劉裕次子劉義真留守長安時,因時局混亂,劉義真年幼,不能掌控危局,王鎮惡被中兵參軍沈田子誣陷後擅殺。

❸ 端午節的故事及傳說

1、惡日禁忌說,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

2、夏至說,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33]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

3、蓄蘭沐浴說,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

4、勾踐操練水軍說,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3)端午節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1、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

2、吳越族以 前,我們的祖先華夏族是以龍為部族標志的,伏羲、女媧、顓頊、禹、黃帝都是龍族著名領袖,是以龍為圖騰的,認為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以至華夏族的後人,把 這些著名的祖先也視為龍的化身。

3、從此有祭祀龍的盛典。直到今天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世界各國也都以「龍」為中國的象徵。吳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 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他們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往水裡扔,獻給神龍吃。

4、他們還把乘坐的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配合著岸上急促的鼓 聲,在水面上作各種游戲和競賽劃船。這便是端午節及其習俗的由來。

❹ 中國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

1.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
2.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望採納

❺ 有誰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是關於一位歷史名人的故事

1、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4]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5、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6、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7、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采雜葯」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8、源於蓄蘭沐浴說
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9、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10、源於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❻ 寫出與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或故事

1、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

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


(6)端午節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閱讀全文

與端午節歷史人物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