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貢歷史
自貢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
自貢:因鹽建鎮、置縣、設市。建市前,自貢地區分別歸屬榮縣和富順縣。
遠古時: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蜀國,榮縣歸蜀、富順歸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蜀仍為侯國),置巴郡,時榮縣境歸秦之蜀國,富順縣域屬巴郡治理。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誅蜀侯綰,國廢,改立郡,是為蜀設郡之始。榮縣為蜀郡轄區。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為郡。犍為郡領江陽、南安、武陽、資中、符、南廣、漢陽、朱堤、堂琅等縣,富順歸為江陽、榮縣境屬南安縣。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郡、富世縣(以井名命縣名),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始。同期,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因附近有著名鹽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鎮名),是為榮縣境最早設立行政建制單位之始。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廢,富世縣隸屬瀘州。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縣置大牢鎮,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鎮為縣,時榮縣境在大牢縣內。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置榮州,治公井鎮,公井由鎮升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縣(因附近有鹽井號旭川,取以為名),治今榮縣城關。時榮州領縣六;旭川、應靈、公井、威遠、資官、和義,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時榮縣境主要為旭川、公井二縣。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富世縣改名為富義縣。
北宋初年。富義縣升富義監,隸屬潼川路;榮州轄旭川、公井、應靈、威遠、資官五縣,榮州隸屬東川路。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趙義諱,富義監易名為富順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順縣(今縣名始於此),隸屬富順監。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縣改名榮德縣。熙寧元年(1068年),富順縣廢存監;四年(1071年),公井縣廢並入榮德縣。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升榮州為紹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亂。咸淳元年(1265年)富順監徒治虎頭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監王宗義舉城降元,監廢,治所由虎頭城遷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紹熙府擇地僑遷徙治鴻鶴鎮(今自流井區鴻鶴壩);寶祐六年(1258年),府廢。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順安撫司,二十年(1283年)升為富順州,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敘州路。元末,復置榮州,屬嘉定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順州為縣,歸屬敘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榮州為縣(榮縣縣名始於此),屬嘉定府。清代因之。
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以道統縣,榮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稱建昌道),富順歸下川南道(次年改稱永寧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復省,富順、榮縣隸屬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淪陷,川鹽濟楚,富榮鹽場在保證瞎轉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戰方面顯得十分重要。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縣第五區、榮縣第二區兩者緊密相聯的的主要產鹽區,面積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名自貢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貢市正式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5日,自貢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撤銷後至今,自貢市一直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1983年3月富順又劃歸屬自貢市管轄。
以上便是自貢歷史的一個大概演變過程,有什麼不夠詳細的請諒解。謝謝!
B. 自貢有哪些民間傳說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大自貢城市的標抄志。
她是襲當之無愧的東方放羊女神。
傳說的故事:
說是以前這里什麼都沒有,只是很普通的的一個荒地。。一天一個放牧的幺妹的一隻小羊丟了,她四處尋找,最後在現在沙灣的地方找到了。她很奇怪她的羊為啥子老是喜歡去吃河邊的青草(主要是那片草比其他地方的草都更長得好),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拔開一片草,發現了下面有鹽水,我大自貢鹽業歷史從此開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幺妹,就建了一個雕像來紀念第一個發現這個地方的人。
真實的情況:
我大自貢著名雕塑家李紹端根據史書記載,公元76年東漢章帝時期,在川南這片土地上有一個叫梅澤的獵人。一天,他追逐一隻梅花鹿,意外發現了一種後來被稱做鹽巴的寶貝。受這個古老傳說的啟發,帶著對家鄉深深的情感,自己以鹽突發靈感創作的一座牧羊女牽群羊在鹽泉滋潤下漫步鹽都大地的雕塑。
C. 自貢的故事是真實的嗎為什麼
自貢抄著名雕塑家李紹端根襲據史書記載,公元76年東漢章帝時期,在川南這片土地上有一個叫梅澤的獵人。一天,他追逐一隻梅花鹿,意外發現了一種後來被稱做鹽巴的寶貝。受這個古老傳說的啟發,帶著對家鄉深深的情感,自己以鹽突發靈感創作的一座牧羊女牽群羊在鹽泉滋潤下漫步鹽都大地的雕塑。
D. 自貢過去的老歷史
自貢從古代到現代,出過的著名人物:
熊過(明朝"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
劉光第(近現代有變法維新「六君子」)
趙熙清末學者、詩人、書畫家
盧德銘(黃埔軍校二期生,秋收起義總指揮)
鄧萍(紅三軍團參謀長)
顏文珍(技巧世界冠軍)
謝奉琦(同盟會四川主持人,反清烈士,民國謚「章左將軍」)
龍鳴劍(辛亥革命和保路運動先驅)
雷鐵崖(著名的革命鼓動家和南社詩人,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
李宗吾(中國厚黑學宗師)
吳玉章(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革命家)
謝持(同盟會前輩、四川實業團領袖、國民黨西山會議派領袖)
江竹筠紅岩英雄江姐
張敬人(原名熊灼微,榮縣起義任副總指揮)
跳水皇後高敏
「四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
原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四川省委書記陳剛
北伐名將許祖熊
曾魯(黃埔軍校二期生,國民革命軍將領)
龍雲驤(黃埔軍校四期生,國民革命軍將領)
優秀紅軍指揮員范易
革命家、教育家、原中宣部副部長曾德林
謝韜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音樂家黎英海
北大哲學系主任、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黃楠森
中國首批火箭發射功臣鄒金德
著名書法家柳倩
揚聲海內外畫家蝶痴萬鍾
王錫仁歌劇《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東方紅>作曲
巴蜀鬼才魏明倫
羅曉音著名網路游戲公司音樂製作人
世界航模冠軍王偉
世界技巧冠軍張世洪
世界跳水冠軍周義霖
原國腳及四川全興隊足球隊隊長魏群
打破女子汽手槍青少年世界記錄的鄧蔚
世界女子壘球金牌得主謝映梅
全國農民無償獻血量第一人朱世開(累計獻全血量已達10000毫升)
著名無臂書法家胡林
西秦義工星辰
亞洲女飛人劉靜
以自貢名義而歌唱的譚維維
作家:郭敬明
作家:饒雪漫
跳水亞洲冠軍:胡亞丹(畢業於匯東實驗學校)
歌手:愛戴
影視演員:田璐菡
倫敦殘奧會射擊項目金牌獲得者:董超
主要資料來源於網路,及網友提供資料總結
http://ke..com/view/25847.htm
http://..com/question/242967096.html
滿意請採納。謝謝
E. 自貢的歷史是什麼
自貢地區的井鹽業從一口鹽井——富世鹽井肇始。
自流井舊屬富順縣,富順縣在漢時為江陽縣屬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蜀郡南部和巴郡部分地區設犍為郡,領江陽等12縣。貢井舊屬榮縣,榮縣在唐時曾為榮州公井縣,漢時亦屬江陽縣地。
那是一個充滿了爭議但確實又被大眾接受了的傳說:富順有一位叫梅澤的人,在晉太康元年(280年)出門打獵,見一隻白鹿在飲用石縫中流出的泉水,他拉弓搭箭射去,白鹿仍然不肯離去,梅澤頗覺奇怪,前去一嘗,發覺泉水味咸,於是在這里鑿井300尺,鑿出了鹽井,采出了鹵水,並燒煎成鹽。梅澤死後,人們建廟祭祠,尊他為「井神」,先後被封為金川王、通利侯,被供奉於井神廟中。
其實,在更早的東漢章帝時(76—88年),崔駰著《博徒論》,即寫到江陽有鹽。除富順外,其他地區在唐以前均無產鹽的記載。晉人著《華陽國志》,便明確記載了江陽縣有富義鹽井。南北朝時,該井名「富世鹽井」,因其出鹽最多、商旅集中、老百姓得其富饒而得名。據唐代人記述,鹽井在富世縣南五十步,即今富順縣富世鎮。由此可見,崔駰所稱的江陽有鹽,就是富義等鹽井無疑。因此推斷,自貢地區的鹽業起始,最遲應在東漢章帝時期。
到了北周武帝時(561—578年),自貢地區的又一鹽井——大公井就已經聞名於世了,成為與富世鹽井同時著稱於蜀中的鹽井。
隋唐兩代,自貢地區的鹽業進一步發展並聞名巴蜀。這一時期的鹽業生產,分別以東之富世鹽井、西之大公井為中心產場。
五代至宋初,四川在產鹽區先後設立10個由官府掌管鹽專賣的監,自貢地區則分設富義監與公井監。其官位為「井監使」,監下轄井,設場管理,按每井所定日產量和年產量徵收鹽稅。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富義縣升為富義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諱改名富順監。富順名稱即從此延續至今。
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的出現
明朝初年,富順、榮州兩地的鹽業從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戰亂中逐漸恢復。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以富世鹽井為代表的一批主要生產井因鹵源枯竭,漸至坍塌而廢棄。人們另覓新井,在富順縣城以西90里的榮溪水濱,發現了新的鹵源,開鑿了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據查考,自流井的開鑿時間在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年),其地在今自流井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之淺石灘處。此井開始之初並非由人工開鑿,而是鹵水自然流出,且流量甚大,故得名自流井。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開鑿成功,逐步實現了自貢地區鹽業生產中心從富順、鄧井關一帶向西轉移,形成了自貢地區鹽業的新產區。
明嘉靖以來,隨著自流井等一批新鹽井出現,自流井相繼演化為這一地區鹽井群的名稱和產場、地名的稱謂。與此同時,大公井所在的榮縣產區,亦被貢井之名所替代。自流井與貢井,兩地相距十里,僅隔一河,在地質上同屬自流井構造,其閉合面積約125平方公里,蘊藏著豐富的黃鹵、黑鹵和天然氣資源。自流井與貢井的出現,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貢井產區。
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頻仍,人丁銳減,百業凋蔽,鹽井生產亦備受破壞,出現井圮灶廢、鹽政荒廢已極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勵老百姓前往四川開墾,組織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面詔告天下,免除四川商民鹽稅,任民自由開鑿鹽井,聽民自領自賣,三年免稅。這樣,就使四川和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從戰亂的衰微中逐漸恢復並得以發展。
隨時這一片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時的自流井和貢井實際上同屬一廠,歸富順管轄。自明代嘉靖以後,以榮溪河為界的東西兩岸地方,盡管分屬富順、榮縣,但井鹽生產的繁榮,經濟的潛在力量又把地處河東的自流井、河西的貢井緊密地連在一起,使兩地的井鹽業生產能同步發展。
雍正七年(1729年),富順縣曾設立自流井縣丞,專司鹽務,同時,也管辦貢井鹽務。雍正八年,同屬富義廠的自流井、貢井分治,自流井屬富順縣,貢井屬榮縣。
自流井、貢井分治後,榮縣也在貢井設立了縣丞,除專司鹽務之責外,還就近稽察地方佐理縣事。自流井屬富順縣,貢井屬榮縣,這是行政區劃的變化。就鹽業生產而言,過去兩地統稱「富義廠」,1730年分井分地後,「富義廠」不復存在,自流井改稱「富廠」,貢井改稱「榮廠」。雖分為兩廠,但由於地域相連,銷岸不分,故視為一廠,其中,貢井為上廠,自流井為下廠。
F. 自貢民間傳說
孫行者在大鬧蟠桃會後,十分瀟灑,回到水簾洞去,在路上十分高興,望著一路的彩雲飄飄而去,玉液瓊漿的香味,還噎著咽喉呢!
正走著,聽見下面的吆喝聲、號子聲震天響,人山人海地蠕動,好不熱鬧。孫行者按下雲頭,仔細看著,在干什麼呢?這么多的人。
只見人來人往,象螞蟻包樣挑兜抬筐的人,一籮一筐地抬石擔土,嘿!那裡用得著這么多的人去一撮一撮的運。這些人,也真是,不來請請老孫,這個忙,我隨便都能幫的呀!於是,他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白鬍子老者,來到施工現場。
他拄著拐杖,走到人叢中,抬石頭的人見他,都怒氣沖沖地吼道:「老頭,滾開些,不要在這里攔路。」他一聽,不高興了,怎麼這么不客氣呢?他回頭一看,喲!盡都滿頭大汗,難怪他們發脾氣呵!算了,不計較這些了。他心平氣和地退到路邊一個石墩上坐下來。
孫悟空看到這些人,確實累得可憐,他的側隱之心動了,嗨!他們真是實心子,又不清個人幫忙。
山神土地聽見孫悟空的自言自語,忍不住現出原形,躬身施禮道:「大聖,你啥時候來的,小神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孫悟空眨眨眼,「老頭,不要講理了。我來問你,他們這些人,要在這里幹啥?」
山神土地笑著答道,「自貢的人想在這里壘成一座大山,所以,他們在這里日夜奮戰啊!」
「啊!」孫悟空到現在才明白,又望望那些做工的人。
「大聖,你何不做做這好事,幫他們壘壘嘛,也免得這些人累得遭孽呀!」土地試問著。
孫悟空是急性子,聽到這話,慢慢吞吞地說:「又沒哪個請我,我何必去干呢?讓他們慢慢挑吧!」
土地眨眨眼,「哎!你老不要多心,這不怪他們,他們不曉得大聖經過此地,如果他們曉得,一定會來求你的啊!我看,大聖向來都愛打抱不平、做好事,把這事做了,將來人們還是不會忘記你的呀!」
孫悟空想想,「是呀,我給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未必把我忘了么!」於是,他向土地說:「你現在下一場雨,讓他們回去休息,明天天亮我給他們奪一個山頭來就是。」
山神土地高興了,下了一場雨。
孫悟空在雲端想:我在哪兒去找個山頭呢!
他在雲頭上四處看,不遠,就有個九華峰,他去九華峰奪了一峰在肩上扛起,覺得不好走,乾脆,又奪一峰穿在金箍棒上,挑起就走。嗨!真不錯,孫悟空挑起這兩峰大步朝自流井走去。
突然雞叫,天要大明了,他慌忙擱下兩峰,抽下金箍棒,倒坐了一屁股。如今這里成了「一對山」,而坐這一屁股,就是「仰天窩」了。
「一對山」和「仰天窩」保存至今
G. 自貢 鹽 歷史
追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自貢便有了井鹽的開采生產歷史。
自貢的第一次騰飛,受惠於清咸同時期的「川鹽濟楚」。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淮鹽至湖南、湖北的水運道路被阻斷,這不僅使清政府在楚岸的大量鹽稅化為烏有,而且千百萬人民「淡食甚苦」。清政府被逼無奈,允許「川鹽濟楚」。樊籬一經撤除,自貢生產的井鹽如出閘的洪水飛瀉兩湖,遠銷湘、鄂、滇、黔等省150餘州縣。
按道光三十年(1850年)核定章程,水引一張計捆巴鹽8千斤,花鹽1萬斤,每月入楚川鹽九百引,按巴鹽、花鹽各半計算,即為800萬斤左右,年銷量在1億斤左右。
到同治二年(1863年),湖北全境皆食川鹽,湖南省之岳州、常德、灃州等府州屬地,直至省城都是川鹽銷地。同治八年、九年(1869年、1870年),川鹽在湖北省年銷量已經超過1.2億斤。川鹽大量銷售,基本解決了湖廣人民淡食之憂。
自貢於1939年9月在分屬富順縣和榮縣的兩個鹽場基礎上直接建市,沿海鹽區相繼淪陷,為保證食鹽的軍需民用,國民政府決定再次「川鹽濟楚」。
(7)四川自貢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燊海井鑿成於1835年,深1001.42米,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初的布局和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清代井鹽生產現場。
其主要生產天然氣和黑鹵物質,原日產天然氣8500立方米和黑鹵14立方米,現日產天然氣只有1000多立方米。燊海井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標志,是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1988年1月,國務院還將其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 自貢市得名的由來
自貢市是自流井、貢井兩地名的合稱。據史籍記載,貢井本名公井或大公井專,唐代在此設公屬井縣。以後,公井縣並人榮縣。「公井」演化為「貢井」一說「公」、「貢」音近;一說大公井鹽質潔白味佳,進貢朝廷,因此名「貢井」。
自流井的名稱,也起源於該地區古代鹽井名。明朝富順縣人熊過在《南沙文集》中所提新開自流等井,是自流井名稱的最早記載。史籍稱「河岸有井,自流鹽水,放曰自流。或曰有不見功之井,倏然湧出,非關人力,是以得名」。自流井一名,不僅作為一口鹽井名,而且作為這一地區鹽井群的稱謂,並演化成為這一地.自流井、貢井原分屬富順、榮縣,但兩地生產和經濟上聯系極為密切,逐漸融為一體,由於產鹽多,稅利厚,一直受到歷代官府的重視。清雍正七年、八年分別在貢井、自流並設縣丞。1911年11月,自貢地方臨時議事會成立,要求設立獨立的行政區域,擬命名為「新知縣」,後未被批准。抗日戰爭爆發後,兩湖、西北及西南七個省、區食鹽要靠自貢鹽場供應,為適應形勢需要,1937年建立自貢特種警察局。
I. 自貢的24個灘中的傳說
釜溪河流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24個河灘,灘灘望親娘。「二十四個望娘灘」這個故事說的是:蛟龍修成正果後,在投奔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親,每望一次就留下一個痕跡,這些跡痕就是今天的重灘、仙灘、沿灘、洪燕灘、簸箕灘、老鴉灘、三梅灘等24灘。
懸峙在自流井沙灣口的王爺廟,於清代中葉為祈求「鎮江王爺」佑護水運而築,飛檐凌空,玲瓏剔透,是自貢的名勝古跡之一。廟下河中的「夾子口」。傳說有兩口鹽鍋扣著不少「元寶」。摸得到卻取不出。又傳說夾子口是自貢關財的風水。自流井之所以富庶,就是有這夾子口緊鎖,才沒使財富外流。王爺廟對岸的「喚魚池」,傳說為蘇東坡曾經垂釣處,遺跡至今猶存。代家壩河下的「金子凼」有一對「金鴨兒」,據說還有人親眼看見過,洋人幾次想盜取,都未成功。仙灘腳底「通西海」,傳說灘下有當年仙女下凡時撒下的「夜明珠」數顆,每當月華璀璨之際,夜明珠便在水下放射光芒。沿灘岸畔的「和尚石」,據說是魯班在河邊修造岱廟時遺下的泰山石。岌岌可危而千載不墜,當年荊竹扁的晨鍾暮鼓,更把它烘托得神奇。三梅灘每至春夏,河中「開蓮花」,據說開「花」處乃風水寶地,故有「頭頂金花山,腳踏三梅灘,葬此寶地者,輩輩代代都做官」的說法。一個個傳說,給釜溪河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留下了一處處景觀。
「自流古井」看天成
從梘 桿橋順流而下,首先看到的便是「自流古井」。自流古井得天地之精華,自然天成,故曰自流。左岸山坡,一井架戟直雲天。古時,鹽都人把鹽井井架稱為「天車」,鼎盛時,鹽都大地天車林立,井灶密布,頗為壯觀。「天車」已成鹽都的標志和象徵。天車一旁的岩壁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火井沱」。這便是自流井著名的「火井沱」舊址。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如果從舊時的火井沱槽門走進去,還能看到許多人家房前屋後的車房舊址。臨水之處,一掛瀑布從岩縫中汩汩流出,那是古井自流的形象展示。
「河府人家」尋民俗
再往前,就踏入了「河府人家」。岸邊,綠樹婆娑,垂釣者悠然自得;岸上,白牆,紅檐,小青瓦,簡約古樸的川南民居,錯落有致,掩映綠樹叢中;房檐下,門窗前,貼有「福」、「祿」、「壽」、「禧」金字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綉有「客棧」、「太白遺風」的藍底白字布招隨風搖曳,搖出了幾分古韻。
「鹽道遺風」覓擔夫
釜溪河夜景入夜,過新橋,燈火闌珊的張家沱盡收眼底。這也是「鹽道遺風」景觀所在。
沿山脊而亮的夜觀地燈勾勒出一個巨無霸恐龍的造型。觀音岩瀑布飛流直下,一瀑三跌。觀音岩因壁上有觀音而得名。觀音岩左邊,一石板路通往山頂匯柴口。這便是從張家沱開始,越匯柴口直通滇黔的古鹽道。有資料記載,古時張家沱鹽船雲集,擔夫盈途,絡繹不絕,連挑炭賣柴的,也匯聚於此,盡享市井的繁華。
「名城華彩」顯氣派
過張家沱,位於自流井城市中心區沙灣的「名城華彩」迎面而來。河兩岸,一邊是樹木蔥蘢的富台山,一邊高樓林立的濱江路;堤壁上,「龍飛」、「鳳舞」兩組大型彩燈似發光浮雕,玲瓏剔透;龍有踏浪之雄姿,鳳具起舞之神韻,令人領略到自貢彩燈的無窮魅力。右岸上,輪廓燈、霓虹燈、景觀燈、地埋燈,將濱江廣場裝扮得流光溢彩,假日廣場等散發出的濃郁現代都市氣息,讓人感受到了名城自貢的勃勃生機。
「古廟滄桑」添幽遠
釜溪第一樓---王爺廟作別繁華沙灣,便可品味「古廟滄桑」的意境。夜色中,「釜溪河第一樓」———王爺廟更透出古樸、悠遠韻律。
依山傍水的王爺廟造型奇巧,布局別致,飛檐臨江,迴廊繞岸,南望猶如水上之宮闕,北看卻似山中之廟宇。王爺廟既是建築精品,又為風景勝地。舊時,廟內飄逸舒展的樓閣,畫棟雕梁的殿堂,玲瓏剔透的木雕,美不勝收;廟外松柏生香的青山,竹影婆娑的河岸,百舸爭流的奇觀,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王爺廟的燈桿拔地而起,直指蒼穹,一掛紅燈藉此高挑,幾根連根地線,綴滿剪紙狀的飾物,迎風獵獵的是「王爺廟」的旗幡;王爺廟外廊臨界河的支柱,染盡古銅色,平添了幾分歷史凝重;法藏寺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時傳出,更增添了這一地段的幽遠之感。
「龍池喚魚」留傳說
釜溪河夜景繞過王爺廟便可欣賞到「龍池喚魚」的景緻。釜溪河畔的龍鳳山,原名龍峰山,因釜溪峽口「石龍過江」之龍背如峰而得名。1944年,馮玉祥將軍來自貢倡導愛國獻金運動,為地方留有「還我河山」題字,自貢市政府將此鐫於山南石壁之上,成為龍峰山第一處人文景觀。龍峰山下釜溪河岸石崖之上,刻有「喚魚池」三個大字,系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於青神中崖寺所摹蘇東坡筆跡。「喚魚池」下,山泉飛瀉,水面空闊,深不可測,淵魚時現,常有遊人垂釣,漁舟撒網。沿魚池東行百餘米為釣台,石壁上刻有太虛法師榜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
「水涯曉渡」泊鹽舟
穿過解放橋,「水涯曉渡」映人眼簾。水涯碼頭又稱關外碼頭,自王爺廟起,至東興寺止,浩浩三華里,舊時曾萬舟泊岸,鹽都鹽源知多少,鹽都鹽稅知多少,全憑這里一關驗定。 沿灘水涯碼頭居五十梯拐彎處,釜溪河流至此拐向南流。此處設關,既可前瞻,又可後望。舊時這里曾燈火通明,徹夜不眠。如今的水涯曉渡,又是一番景象,漁舟唱晚,遊人留戀,甚是愜意。張愛萍將軍手書的「鹽都自流井」赫然鐫刻在關外石壁之上,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綿綿。「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並加以水景改造而成。「水涯曉渡」四周取青石作便道,輔之以風車草及各種蕨類植物,相鄰民房按川南民居風格修葺一新,整個景觀體現了與大自然、與釜溪河水融為一體的格調。
「釜溪牧歌」笛悠悠
離釜溪河夜景開關外五十梯,過東興寺大橋,遊船便駛入金子凼,「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便會不時傳來。地上鹽凼凼,水中金子凼。舊時的鹽都自貢不僅以「富甲全川」著稱,而且極富傳奇色彩,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說的是鹽都的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長流不盡。縱是這樣,鹽都的土著鹽商,也不希望這些財源流入他人的腰包,除了在龍峰山下修了一座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10多華里外的金子凼砌了堰口,為的是設下一道關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兩岸相合,碧波盪漾;陽光嬉戲,似滿河碎金;河中漁船游戈,河岸牧童側騎牛背,橫吹鄉間小曲,好一幅田園景緻。
「雷公碼頭」品香茗
到 金子凼堰閘,必經「雷公碼頭」。雷公洞碼頭,是釜溪河城區段當今唯一的休閑碼頭。早在清朝咸豐年間,這里便是兩岸來往行人乘船渡河和鹽商、船工歇腳的地方。隨著自流井鹽業的興盛,特別是井鹽由釜溪河進入沱江航道出川,碼頭上先後建起了茶莊、酒肆和客棧,舊時的雷公洞碼頭曾經船來人往,熱鬧非凡。過去,來往的鹽商、鹽工們匯聚雷公洞碼頭,泡上一杯茶,坐在「歇稍茶鋪」看戲聽曲;自流井的文人墨客們也常在這里把酒臨風,吟詩作賦。入夜,伴隨著漁翁悠揚的歌聲,遊人如織,再添上沿河兩岸閃耀的燈光,成為了釜溪河畔又一處亮麗的景觀。
J. 自貢由來
自貢的得名淵源於兩座古老的鹽井「自流井」、「貢井」。
據史書記載,版自貢因鹽建鎮、置縣、設市。權建市前分屬榮縣和富順縣。遠古時期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蜀國,榮縣歸蜀,富順屬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雒原郡、富世縣((以井名命縣名),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初。同期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因附近有著名鹽井曰大公井,故以井名命鎮名),是為榮縣設立行政單位之初。
後經歷代歷朝變遷,到抗日戰爭時期因沿海淪陷,川鹽濟楚,富榮鹽場在保證軍需民食和支援前方抗戰方面十分重要。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榮縣緊密相連的主要產鹽區,面積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名曰自貢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貢市正式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
1949年12月5日自貢和平解放。解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多次調整,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1983年3月富順縣又劃歸自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