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遠古傳說時代
盤古與女媧的傳說
黃帝戰蚩尤
三皇的傳說
五帝的傳說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夏商周
中國第一暴君夏桀
陪嫁小奴做宰相
姜太公硒溪垂釣
周文王勵精圖治
滅商的前奏
周武王揮師朝歌
牧野之戰
管仲助齊桓公稱霸
管仲病榻論相
管仲的馭君術
財政改革與賞罰制度
齊桓公身邊的小人
重耳再返故國
晉文公不計舊怨
巧於辭令的高手
吳國的崛起
孫武激流勇退
勾踐卧薪嘗膽
范蠡退隱江湖
傲視王侯的名士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田氏代齊
屠岸賈助紂為虐
燕昭公招納賢士
吳起改革
曹劌以逸待勞
鄒忌借琴勸齊王
晏嬰二桃殺三士
孟嘗君最有價值的門客
孫臏裝瘋脫險
燕昭王用人不疑
藺相如完璧歸趙
廉頗負荊請罪
田單的火牛陣
范雎的激將法
心胸狹窄的范雎
趙奢大破秦軍
大投資家呂不韋
秦漢
贏政身世的隱私
少恩寡義的秦王政
秦王政統一六國
焚書坑儒
修築長城
王翦破楚
趙高弄權
傀儡皇帝秦二世
陳勝吳廣起義
陳平三易其主
驚心動魄鴻門宴
劉邦隨婦遁逃
劉邦能屈能伸
治國能臣蕭何
高陽酒徒酈食其
商山四皓保太子
師出有名,方可興兵
運籌帷幄的張良
善於用人的劉邦
劉邦速封雍齒
婁敬建議遷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的謹慎
陳平勸蕭何
陳平鏟除呂氏
張良功成身退
劉邦不殺季布
陳平巧解白登之圍
叔孫通制定朝儀
無功封侯的審食其
周亞夫與張釋之
周亞夫的悲劇
鹽鐵專賣豐國庫
桑弘羊晚節不保
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蘇武出使遭禍
蘇武北海牧羊
三朝元老霍光
小忍成大謀
化敵為友
劉秀攏民心
以情動人的謀略
度尚的激勵術
跋扈將軍梁冀
李膺先發制人
黨錮之禍
魏晉南北朝
曹操唯才是舉
隔岸觀火的妙計
諸葛亮為劉備謀劃根據地
大度集賢爭天下
管寧割席
曹操大敗馬超
張遼威震逍遙津
曹操選太子
劉備大打「正統」牌
恃才傲物的龐統
劉備人西川
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智激周瑜
空城計
鞠躬盡瘁
鄧芝出使東吳
勝人先要勝己
後來居上的呂蒙
曹丕的「禪讓」劇
亂世奸雄司馬懿
司馬懿裝病
張華的「釣情」術
八王之亂
劉聰兄弟「讓位」
王導力挺司馬睿
北伐將軍祖逖
石勒蒙騙王浚
王猛捫虱談天下
淝水之戰
劉裕建宋
馮太後執政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河陰之變
梁武帝出家
侯景之亂
陳後主井下藏身
地理學家酈道元
隋唐五代
楊堅統一中國
隋朝田制與租稅徭役制度
造倉儲糧
崇尚節儉的隋文帝
律官厚民
首創科舉制度
隋煬帝亡國
唐朝的建立
玄武門之變
貞觀聖主唐太宗
明君之鏡魏徵
太平宰相房玄齡
玄奘西行取經
文成公主人藏
笑裡藏刀的李義府
武則天進宮
大唐賢相狄仁傑
張柬之巧除奸黨
弄權高手李林甫
馬嵬坡之變
唐代奇相李泌
盛唐的歌者李白
張巡堅守孤城
郭子儀功高而不震主
「打金枝」趣話
理財能手劉晏
韓愈與古文運動
中唐名相裴度
平定淮西叛亂
裴度恢復相位
甘露之變
李克用與朱全忠
八帝寵臣張全義
五朝不倒翁馮道
宋遼金
趙匡胤巧取荊州
趙匡胤巧施反問計
趙匡胤從嚴治軍
半部《論語》治天下
宋太祖的用人術
趙德昭的抉擇
趙普扳倒盧多遜
楊業之死
呂端大事不糊塗
澶淵之盟
種世衡一諾千金
⑵ 三國演義30到60回讀後感500字
在三國演義這三十回中主要講述了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的歷史故事,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兩大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勝了袁紹,因為袁紹師出無名,這場戰爭不正義,並且袁紹本人剛愎自用,不聽賢士田豐、許攸等人的建議,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設計奇襲白馬,又招賢納士,聽從許攸的建議火燒烏巢,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以弱勝強,戰勝了曹操,原因在於曹操發動赤壁之戰也不正義,並且曹操沒有正確分析形勢,在取得荊州之後驕傲自滿,自恃兵多將廣,卻忽略了天時地利,且曹操生性多疑,多次被諸葛亮、周瑜用計成功,導致了最後的慘敗。綜合看來,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必須做到天時地利人和。首先要師出有名,然後要有英明的主帥和足智多謀的軍事,最後要注重天時地利,只要注重這三點,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並非不可能。並且在這三十回中諸多著名的故事流傳至今,例如三顧茅廬,隆中對,趙子龍單騎救主,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等等,都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這三十節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較為精彩的比分,值得廣大讀者潛心精讀,仔細揣摩,定當受益匪淺。
臨時寫的,大大自己再修改修改,添油加醋應該就可以了吧,哈哈,希望能幫上你~
⑶ 曹操的主要事跡及文學事跡
一、主要事跡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實為養祖父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
曹家與夏侯家有密切關系,「夏侯、曹氏,世為婚姻。」關於曹嵩的家世,沒有確切說法,《三國志》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的《曹瞞傳》記載,曹嵩本姓夏侯,後來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曹操實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曹騰有可能過繼子侄作為養子。此兩說均無確切證據支持。
2.曹操獻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須棄袍——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
4.割發代袍——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一隻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派系的同盟軍,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是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袁紹,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
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暴躁引發的殘忍嗜殺,使其殘忍本性爆發。
興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二、文學事跡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3)師出有名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⑷ 以今天的觀念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則故事
1、從晉秦圍鄭看當今霸權主義
晉秦兩大強國合力圍攻弱小的鄭國目的就是為了開拓疆土,爭奪霸權。對照當今社會,霸權主義仍在滋生蔓延,世界和平面臨嚴峻挑戰。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憑借雄厚的綜合國力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從朝鮮到越南,從科索沃到伊拉克,戰火紛飛,血肉模糊。但是,美國這種霸權主義一直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有力扼制。聯合國大會上的講台有時也會被一種強悍的聲音控制,並不永遠代表著正義和平等。
2、從晉秦圍鄭的理由看師出有名
課文中,晉秦圍鄭理由有二:「無禮於晉」,「貳於楚」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掩蓋開拓疆土的野心。「名不正則言不順」,戰爭必須師出有名,草擬檄文,昭告天下(如宣稱自己是仁義之師,替天行道)。師出有名對於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爭取同盟、乃至於最終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將起到關鍵作用。今年3月美伊戰爭前,美國就宣稱伊拉克擁有大量的生化武器,嚴重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命安全,雖然得不到國際上的支持,但是足以名正言順地大舉出兵。
3、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看伯樂精神
在鄭國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主動向鄭王推薦燭之武,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不辱使命。如果說燭之武是千里馬,那麼佚之狐就是伯樂,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今社會,許多「千里馬」難以四蹄騰空,昂首長嘯,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薦重用的伯樂少,打擊報復的上司多。小到單位、企業,大到國家、民族,從長遠的眼光看,都應該發現人才,重用人才,讓人才們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華,創造業績。
4、從燭之武臨危受命看愛國主義
燭之武在鄭王坦誠道歉後,不計前嫌,深明大義,臨危受命,慷慨赴死。鄭國之安危,亦個人之榮辱也。自古以來,愛國主義就是時代的號角,激勵著仁人志士們捨生取義,前仆後繼。從屈原、杜甫、陸游到龔自珍、林覺民、方誌敏,歷史的天空浮現著多少鮮活的面容,回盪著多少壯麗的詩篇。在今天,愛國主義回歸到平民立場,就是每位公民要滿腔熱情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添磚加瓦。
5、從燭之武說服秦王看外交家風采
燭之武面見秦王時,鎮定自若,慷慨陳辭,絲絲入扣,無懈可擊,讓秦王聽後心悅誠服,立即下令撤軍並派重兵駐守鄭國以防晉。一身孤膽闖虎穴,三寸巧舌退強敵,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外交家的獨特風采。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看到,諸葛亮前往江東促成孫劉聯盟時,舌戰群儒,談笑風生;顧維均在巴黎和會簽字協議上拍案而起,據理力爭;周恩來在重慶和南京國民政府要人周旋時有理有節,剛柔相濟。外交家的風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冊。
6、從晉秦兩國關系的戲劇性變化看國家利益
晉秦從盟國到敵方,從聯合作戰到兵戎相向,這種戲劇性變化讓人始料不及,但又在情理之中。按理說晉文公是秦穆公的女婿,秦穆公不至於糊塗到輕信燭之武的片言只語而背信棄義,親痛仇快。實際上,國家關系的變化,是相當微妙的,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今日兵臨城下,明朝把酒言歡,不是沒有可能的。一言以蔽之,國家利益對高無上,直接決定了靈活機動的外交策略。
7、從秦穆公、晉文公身上看政治家素質
秦穆公、晉文公都屬於「春秋五霸」,英明果斷,傲視群雄,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秦穆公聽完燭之武的利害分析後,審時度勢,果斷下令撤軍。而晉文公面對風雲突變的情況,沉著冷靜,毅然阻止部下的過激反應,也下令撤軍。兩位政治家不爭一時之利而求萬全之策,乃大胸襟也。當今世界國際關系錯綜復雜,瞬息變幻,政治家更應該審時度勢,沉著冷靜,慎重處理好國際關系,忠實履行好神聖的使命。
⑸ 有什麼中華歷史故事
盤古壯烈開天地
古代始祖的傳說
黃帝締造中華民族
五帝的傳說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夏、商、周的故事
中國第一暴君夏桀
陪嫁小奴做宰相
商紂王丟了寶座
壯心不已姜子牙
牧野之戰
名相管仲
得民心者得天下
豎刁真刁
重耳醉返故都
縱橫家的生存之道
勵精圖治終稱霸
急流勇退留清名
勾踐復國
范蠡棄官經商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
昏庸無道的晉靈公父子
一代名將吳起
曹劌論戰
鄒忌借琴勸齊王
為吃二桃死三士
孟嘗君幸得馮■
軍事家孫臏
燕昭王用人不疑
藺相如捨命護寶
將相和
田單救齊
范睢苦心孤詣薦昭王
趙奢虛心納諫
心胸狹隘自相殘
秦漢、魏普、南北朝的敵事
贏政雄才大略統一中國
焚書坑儒
修築長城
王翦巧釋秦王疑心病
趙高弄權
陳勝吳廣被逼起義
鴻門鬥智
師出有名
紀信壯烈護主
楚漢之爭勝敗因果
巧用狂傲終得志
西漢元勛話蕭何
借威保己
明君招賢
文官武將助劉邦
陳平勸蕭何
劉邦定禮
功成身退
陳平智滅呂氏集團
陳平辭相
周亞夫的悲劇
司馬遷忍辱著《史記》
蘇武出使遭禍
三朝元老霍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不忍則亂大謀
動之以情
跋扈自絕
「唯才是舉」的曹操
曹操隔岸觀火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身在曹營心在漢
巧令張松獻戰圖
龐統大才驚張飛
孔明對症下葯終聯吳
諸葛亮曲解「二喬」激周瑜
鄧芝笑對油鍋酷刑
勝人需克己
曹丕稱帝
百足之蟲
聞雞起舞
皇帝良師王導
王猛「捫虱而談」
淝水之戰
地理學家酈道元
隋、唐、五代的故事
楊堅統一中國
隋文帝首推科舉制度
煬帝亡國
貞觀聖主唐太宗
聖君賢臣創盛世
明君之鏡魏徵
太平宰相房玄齡
玄奘歷難取經
媚娘縱橫朝政
將相之才狄仁傑
投機奸相李林甫
亂世安邦終淡泊
詩仙李白
千古名將郭子儀
理財專家劉晏
散文大家韓愈
名相裴度
八帝寵臣張全義
無恥朝代的不倒翁
唐後主中計亡國
宋代的故事
宋太祖智取荊州
宋太宗劫後餘生
趙普設計除對手
楊業以死報忠
澶淵之盟
王旦臨終薦寇準
寇準失察命多舛
英勇善戰的狄青
風雨飄搖中的「慶歷新政」
公正廉潔的「包青天」
阿保機慧眼識才
耶律氏內部政變
改革家王安石
《資治通鑒》與司馬光
文學大家蘇軾
多智善佞居相位
忍耐之中保皇位
辛棄疾抗金
文壇伉儷
民族英雄岳飛
秦檜施計大將隕
重賞之下有奇謀
余介招賢
文天祥捨身成仁
元代的敵事
一代天驕
西征中亞
眾人皆醉君不醉
扶搖直上的哈麻
元曲大師關漢卿
明代的故事
勵精圖治朱元璋
經略天下
劉基論人
大將徐達
敵國破,謀臣亡
燕王裝瘋以待時
功德圓滿
血濃如水的父母官
奸相嚴嵩
夏言枉屈就戮
海瑞勤政為民
譚綸善用大將建奇功
名相張居正
崇禎自縊有餘辜
闖王李白成
漢奸吳三桂
才女柳如是
愛國志士王夫之
清代的故事
忠誠虎將遇明主
謀臣範文程
雄才大略康熙帝
鄭成功收復台灣
雍正即位
雍正賜匾
文學巨匠曹雪芹
和珅自盡
民族英雄林則徐
關天培血戰虎門
火燒圓明園
天王洪秀全
天朝田畝制度
黑旗英雄劉永福
戊戌政變
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
洋務大師張之洞
張德成奮勇抵抗侵略軍
⑹ 曹操的歷史人物形象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⑺ 關於王粲的歷史故事
1、初平二年(192),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
2、晝侍可矣
王粲記憶力強,見聞廣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覽觀賞,王粲多次同車隨行,至於受到的尊敬卻不如和洽、杜襲。杜襲曾經單獨被曹操召見,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不知曹公對杜襲說了些什麼?」和洽笑著回答說:「天下的事難道能全都知道嗎?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為這鬱郁不樂,您想一個人都兼顧起來嗎?」
3、驢鳴悼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
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曹丕、曹植二人與王粲的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4、眉毛脫落
王粲二十多歲時,曾遇「醫聖」張機,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葯。
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葯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葯,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5、寫七哀詩
在去荊州的途中,王粲再一次目睹了連年征戰所造成的社會災難:白骨敝野,飢拜遍地;難民成群;更有甚者,有的母親不忍心孩子餓死在自己的懷中,竟將呱呱待哺的嬰兒棄置在蔓草中間,掩袂而去。王架把這一慘絕人寰的情景寫入《七哀詩》第一首中。《七哀詩》第一首,有自哀的成分,也有哀漢的成分,但中心點卻是集中在人民的苦難方面。
⑻ 求歷史上發生在潼關的戰爭歷史故事!
潼關南原之戰是明末闖王李自成與明朝軍隊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此役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在今陝西南部)中。
經過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後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洪承疇命孫傳庭於潼關南原設置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此役李自成部屍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地居民「遇則棒殺,秦賊遂盡」,最後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關敗馬超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天師道首領)。同時命令征西護軍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名義上是要去與鍾繇會師,共討張魯,實際上是要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討伐占據關中的馬超、韓遂。管倉庫的官員高柔向曹操建議說,咱們的大軍西進,韓遂、馬超會懷疑是攻打他們,一定會互相煽動而聯合起來。應該首先消滅馬超、韓遂等勢力,平定關中。關中如果歸順了,漢中一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曹操沒有採納高柔的建議,因為馬超、韓遂等當時在名義上仍然是朝廷的將軍,並沒有反叛朝廷,曹操沒有理由討伐他們。他要用向關中進軍逼得馬超、韓遂等反叛,然後師出有名地討伐他們。
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進軍關中的消息,對他「去討張魯」的借口果然產生懷疑,就聯合起來抗拒曹操。他們擁兵十萬,割據關中,扼守潼關。曹操作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當然就是反叛朝廷。這樣一來,曹操就名正言順地對馬超、韓遂等進行討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關,與馬超等軍隔關對陣。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裝進攻潼關,吸引住馬超,卻派徐晃、朱靈二將軍秘密率步兵騎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偷渡黃河,占據黃河以西地區。閏八月,曹操率軍由潼關北渡黃河。.他令部隊先行渡河,自己與勇士百餘人在南岸掩護。馬超率步、騎兵萬餘人向曹操進攻,射來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軍凳上一動不動。將軍許褚扶著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這時許褚一隻手舉著馬鞍為曹操擋箭,一隻手劃船。在這緊急關頭,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馬,誘騙馬超軍。馬超的部隊頓時混亂起來,爭先恐後地搶奪牛馬,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向北進發。接著,又從蒲阪西渡黃河,沿黃河西岸向南推進。馬超等部隊退據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處設置疑兵,欺騙對方,暗中令部隊人渭河架設浮橋。晚上,曹軍進駐渭河南岸宿營。馬超派軍乘夜偷襲,被曹操的伏兵擊敗。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並以割讓河西地盤為條件,曹操不答應。
九月,曹操的大軍全部渡過渭河。馬超多次向曹軍挑戰,曹軍總是堅守營壘,不與交戰。馬超無奈,再次請求割地求和,並表示願意將子弟送人曹營作為抵押。謀士賈詡說,可以假意答應。曹操問他為什麼,他說:「目的在於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曹操就採用了賈詡的計策。
曹操與韓遂的父親以前同年舉上孝廉,又與韓遂同朝做官,有過交往。因為這點關系,韓遂請求與曹操會面,曹操答應了。在雙方軍隊的陣列之間,曹操與韓遂騎馬相見。兩人都沒有下馬,交談了一陣,沒有涉及戰事,只講些過去在京都洛陽的往事。談完之後,曹操拍手大笑。這時韓遂部下很多人前擁後擠地爭著看曹操。曹操笑著向他們說:「你們要看我嗎?我也是個一般人呀,沒有長四隻眼睛兩個嘴,只不過智謀多些就是了。」
當韓遂返回以後,馬超問他跟曹操談了些什麼。韓遂說沒談什麼,馬超對他懷疑起來。隨即,曹操又給韓遂寫了一封信,把許多字句故意加以塗改。馬超得知曹操來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塗改了一些字句,以為是韓遂塗改的,不讓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對韓遂更加懷疑了。
此後,曹操便定下日期與馬超會戰。先以輕裝士卒與馬超軍作戰,待挫傷對方銳氣之後,立即派出強勁騎兵突然從兩面夾擊,大敗馬超等軍,斬了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逃往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縣),楊秋逃往安定,關中地區遂成為曹操的地盤。
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
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陝、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