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割席斷交歷史人物是誰

割席斷交歷史人物是誰

發布時間:2021-03-05 06:37:09

⑴ 管寧割席的故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版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權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⑵ 割席斷交的故事簡介

「割袍斷義」又稱「管寧割席」,出自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於南朝宋國的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德行》。文中講到華歆因心神不一,管寧割斷席子與之斷交。後用來形容與朋友斷交。

⑶ <管寧割席>選自哪裡,作者是誰,作者的傳世之作是什麼

劉宋宗室人才俊傑極少,而臨川王劉義慶,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義慶本是宋武帝劉裕之侄,劉裕大弟弟長沙王劉道憐的第二個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因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沒有兒子,劉義慶便被朝廷過繼給劉道規為後,因此襲封為臨川王。

史稱劉義慶自幼聰敏過人,受到伯父劉裕的賞識。劉裕曾誇獎他說:"此我家之豐城也。"

劉義慶年輕時曾跟從劉裕攻打長安,回來後被任命為東晉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劉宋建立後,他以臨川王身份歷任侍中、中書令、荊州刺史等顯要職務。當時"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因為劉義慶被認為是宗室中最優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擔如此顯要之職。後又改授散騎常侍、衛將軍、江州刺史、南兗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職務。

劉義慶為人"性簡素,寡嗜欲","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

劉義慶性愛文藝,喜與文學之士交遊。在他的周圍,聚集著一大批名儒碩學。他自己也創作了大量豐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敘》,記述皇代之美;此外還有《集林》200卷,《世說新語》10卷。其中,最著名當然是那部千古流傳的《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劉義慶所創作的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貌和軼事瑣語的筆記小說。此書不僅保留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珍貴史料,而且語言簡煉、文字生動鮮活,又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自問世以來,便得到歷史文士階層的喜愛和重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劉義慶也因為此書而名垂千古。

劉義慶在公元444年去世,終年42歲,謚為臨川康王。

⑷ 管仲割席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in,兩人都是三國時魏國人),嘗同席讀書, 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後以「管寧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白話]漢朝人管寧,字幼安。小時非常好學,與華歆坐在同一張席上讀書。一次,有人乘坐軒經過門前,華[歆]放下書出去看,管寧於是將席割成兩半,與華歆分開坐,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坐在一個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沒有一次席地而坐把兩腿像八字樣分開,木榻上放膝蓋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時叫他十多次都不起來。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

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 管寧:人名;席:坐卧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
②軒冕:軒車。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③廢書:放下書。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

是這個吧?

⑸ 分析<管寧割席>中兩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急~~!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於《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之所以要與他的好友華歆「割席」絕交,不是因為有甚麼大的政治矛盾或觀點歧異,而僅僅是因為「恰同學少年」結伴讀書時的兩個細微末節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園中鋤地時,他倆同時發現「地有片金」,管寧看都不看,視為瓦石,而華歆卻拾起察看之後才甩掉。這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二是門外有官員的轎輿前呼後擁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熱鬧。這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於是,管寧毅然對華歆說:「看來你不是我的朋友」,並割斷坐席,與之斷了交情。

故事被載入《世說新語》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關德行。事情很小,確實是人們容易忽略的細微末節,然正因其小,足見當時的士大夫讀書人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

華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華二人「割席」之後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見大」的「大」,即日後二人的作為、抱負、成就等等究竟怎樣呢?這些問題之所以耐人尋味並吸引著人們亟欲窮根究底,實乃管、華二人日後的發展與「結局」,關涉到當初的「割席」是否確能「預見」未來?是否確能折射出二人終生的成敗得失?

《三國志.卷十三》之《魏書十三》載有《華歆傳》。據此傳,此人後來成就為一個了不起的棟梁之才,以至三國時期的大人物如袁術、孫策、孫權、曹操等,都曾先後相邀其出山為官,並委以重任。魏國建國以後,華歆又先後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擔任要職,官至相國、司徒。然而,華歆雖身居宰輔高位,卻嚴於律己。他的廉潔清貧是世所公認的,史稱他「素清貧、家無擔石之儲」,以致魏文帝聽說後感動不已,下詔說,現在宮中的飲食是美味多樣的,而華歆官為司徒,卻以蔬菜下飯,這太說不過去了;特地賜給他御衣,並且給他的妻子兒女全部做了衣服。傳記中還記載著一則「華歆拒金」的著名故事。當初,華歆受天子之召,離開孫權去京城任職時,賓客好友前來相送者逾千人之眾,贈送給他幾百金的錢財。華歆當面都不予拒絕,卻暗地裡給各份禮金都寫上饋贈者的姓名,臨別時,他召集各位賓客,誠懇地說:「我本不想拒絕諸位的好意,然因單車遠行,所載禮物太多,會因財寶惹眼而招來意想不到的災禍,所以只好將所載禮物給各位留下了。」於是照單發還。此舉不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賓朋無不嘆服其道德人品。

寫到這里,不由得想起《管寧割席》中華歆拾金「視之而擲」的細節。看來,管寧當年的小題大做,是很值得懷疑而站不住腳的了。

欲讓官管寧更顯襟懷

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他曾上書天子,勸諫其「留心治道」而減少「征伐之事」;他聽說戰事征役頻繁「頗失農桑之業」,又上書懇請重視農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這些強農固本、富國安民的政治見解,在今天讀來仍具有現實意義。故爾史書稱道他「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歆「紅火」之後對待舊友管寧的態度。《華歆傳》寫華歆官至司徒時,將管寧當作品德高尚、卓爾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舉薦;華歆官至太尉時,又上書欲「讓位」於管寧。由此可見華歆對管寧當年「割席絕交」的過分之舉,非但沒有耿耿於懷,挾嫌泄私,而且以極其大度的胸懷,出以公心,舉賢薦能。華歆其人之德行高潔亦由此可見一斑。順便提及,《三國志》中《管寧傳》稱管「心懷道德,胸藏六藝,清靜謙虛,廉潔清白」,足見管寧也確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交友勿苛 「斷交」須慎

竊以為:《管寧割席》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從細節入手,以「見微而知著」為著眼點,作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與行為規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參考意義的。「見微而知著」雖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須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這才是冷靜客觀、寬容大度的交友態度。

⑹ 管寧割席斷交的典故

典故: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版石頭一樣權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華歆因心神不一,管寧割斷席子與之斷交。後用來形容與朋友斷交。

原文: 管寧與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華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6)割席斷交歷史人物是誰擴展閱讀

割席斷交

成語拼音:gē xí àn jiāo

成語解釋:席:坐席,草席。把席割開分別坐。比喻朋友絕交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成語用法:割席斷交作謂語、定語;比喻朋友絕交。

近義詞:割席分坐

反義詞:和好如初

⑺ 《管寧割席》中管寧和華歆是怎麼樣的人(根據故事說)

管寧割席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讓座
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 管寧:漢末時人名;席: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它的上面。現在擺酒稱為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軒冕:軒,車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軒服冕,此處指貴官;捉:握。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
②軒冕:軒車。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③廢書:放下書。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撿起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一天早晨,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一次,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
我們應該向管寧學習,淡泊名利,不慕虛榮.

⑻ 管寧割席

對於《世說新語》中的這個典故,我看了也很好奇,開始時覺得華歆的修養很差,待到我查證之後,我才知道,自己一直都被教科書誤導了。

華歆的為人,完全不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那麼卑鄙,他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清官。至於有多清?你上網去查看看,肯定比我說的更好。

還有一則故事,同樣出自《世說新語》。華歆與王朗鄭泰等六七人乘船離家避禍,半路碰到一個人,大夥都想讓那人上船跟他們一道走,華歆卻說:「不行,現在咱們都是同坐一條船,都是栓在一條繩上的螞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把他又算進來,萬一以後他有個頭疼腦熱的,我們豈不是還反要照顧他,不是反成累贅。後來賊兵追來,大家嫌船太重要那個人下船。 華歆跳出來說道:「已是一路的了,就這么扔下他可謂不義。」 不管你說他大義也好小義也罷,這件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要麼就收留他要麼就不管他,既然收留了做事就不能半途而廢要善始善終。

現在,來讓我們分析一下「割席斷交」那則故事:華歆的那些表現都是一個正常而又普通的人應該做的。試想,倆窮光蛋突然撿到捆錢,你是讓他視而不見還是撿起來,說不定就連親骨肉都會因這捆錢而互相鉤心斗角,這再正常不過了,相反華歆只是撿起來看了兩眼,又把錢耍了,這已經很難得了。再說瞧熱鬧那事,你別說,我活了這么多年還真沒見過當官的,如果現在我打字這會我們市的市長呀書記之類的從我家門前走過,我是絕對不會再坐這敲磚了,所以也不能太苛責華歆古人了。你不能讓人人都做岳飛,個個都當焦裕祿,所以有些人對華歆先入為主的觀念很沒道理。

還有,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他們一直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實際上並沒有因為少年的小事而斷交!

我覺得還原歷史真相應該是這樣: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不是一味的書獃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裡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只能說明,華歆那時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裡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管寧的割席,與其說是絕交,不如說是勸誡,希望華歆不要改了初衷。

我們讀《華歆傳》,發現後來做大官的華歆,生活一直是很儉朴的,他除了勇於出仕,不講節操之外,其它方面的美德還是不少的。

所以說,我們對待歷史,不能人雲亦雲,課本上的東西未必是正確的,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是要靠自己的多方采證才是可靠的。

⑼ 歷史上,割袍斷義的是誰,兩人為何斷義

「割袍斷義」又叫「管寧割席」,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覺得華歆這人人品不行,修養不足,不想與他相處了,就與之割席斷交。

管寧與華歆是三國時期的人。管寧少年喪父,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自然少不了親戚朋友的接濟照料,又是送錢又是捐糧,管寧是個自尊心很強,也很有志氣的人,他決心要靠自己的才學過上富足的生活,並實現理想。管寧於是發奮讀書。管寧有一個朋友和他最是要好,就是華歆,二人情同手足,做啥都在一塊,讀書時也坐在一張席子上,沒錯就是那張後來被管寧一分為二的席子。


管寧真是個「直男癌晚期」,現代社會我們肯定不會這么幹了吧。而且人家華歆也不算人品很差啊,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人之常情,管寧身為他的朋友不應該在華歆不好好學習的時候提醒勸導他嗎?

閱讀全文

與割席斷交歷史人物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