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維也納的歷史與著名人物地點
多瑙河的女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人(2000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奧地利州首府。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
維也納州和維也納市:414平方公里,170萬人口。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僅是全國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是全奧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這里。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是往日奧匈帝國的首都,昔日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人把滿目瘡痍的城市重建起來。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重新成為東西歐商業和經濟往來的中心。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可以為了一場音樂會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將成為終生遺憾。維也納信息網將伴隨著您,去欣賞這一切……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著名音樂城市、國際旅遊勝地維也納,位於國境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維也納盆地中。
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園的首邑。13世紀末期,城內出現大批宏偉的哥特式建築,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聞名遐邇。
維也納屬中歐型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溫差和晝夜溫差大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氣候,溫差小,雨量亦少。阿爾卑斯山地區寒冬季節較長,夏季比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為 14-19攝氏度,最高溫度一般為32攝氏度。
被稱為"音樂之都"
景點: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宮,美泉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公元前是凱爾特人居民點。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蘇、美、英、法分區管理,1955年對奧和約簽訂後四國軍隊撤退。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冬溫和夏涼爽。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旅遊業發達。東北郊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及印刷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文化之都:維也納永遠充滿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或現代戲劇,電影,舞導演出或歌劇,音樂劇,藝術展覽或音樂會及演唱會-無論您何時駕臨,您都能有無限的發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閑的坐在聞名世界,氣氛濃厚的維也納咖啡廳喝杯咖啡,或拜訪一流的傳統葡萄酒場(Heurige)。在維也納您更可品嘗到歐洲各國,美味高級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音樂之都: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中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躍升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張溢、回盪。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是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回事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注:維也納並不是下奧地利州的首府,它是一個獨立的州,下奧地利州的首府是Sankt Pölten(簡稱:St.Pölten)
奧地利的國慶日也不是10月16日,而是10月26日.
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②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是誰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③ 維也納的歷史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維也納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凱爾特人在約公元前500年建立維也納,稱其為「Venia」。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前線城市,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羅馬人稱其為「Vindobona」。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里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國的首邑。此後維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1278年起)的首都。13世紀末 游戲中的美泉宮
,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18世紀,瑪麗亞·特雷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成為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世界博覽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並,戰後,奧地利和維也納,跟德國和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它是位於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
史前時代,羅馬時代,中世紀
考古發現維也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維也納盆地,維也納良好的天氣條件和富饒的土地資源為新石器時代的農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環境,鑄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綠色的石塊也能在維也納開採到。銅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同樣也在維也納留下了人類居住的痕跡。
約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在現在維也納的位置上建立起一座名為「Venia」的居住區,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在多瑙河附近(現在維也納的市中心)駐扎軍隊並建立城市,以守護潘諾尼亞行省的邊界。羅馬人一直呆到了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接下來的記載出現在881年同馬扎爾人的戰斗。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志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王朝時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區(馬克)的藩侯(封疆伯),這塊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這個名稱,Ostarrichi意為「東部馬克」。11世紀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將維也納作為首都,一年後的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奧地利亨利二世以小特權,將奧地利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的公爵國,而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徑維也納的商人必須將他們的貨品在城市內提供銷售,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王朝時代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維也納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討後戰勝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但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戰斗中陣亡後,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勢力依舊強大,發動了多場反對德意志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義,而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陰影。
維也納歌劇院
此後魯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奧地利公爵)頒布實施一系列經濟政策,使得維也納恢復了生機,他在1365年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建造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他為維也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造者」,但是此後他參與了對哈布斯堡繼承權的爭奪,這使得維也納不斷發生騷亂,經濟呈現衰退。
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奧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國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後,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間發生了1421年至1422年對維也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
軟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國王,1452年至14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並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兩次維也納之圍和巴洛克的輝煌時代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禦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後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也導致奧斯曼帝國開始了衰落。
經歷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在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牆內建造花園和宮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王子歐根的貝爾佛第宮。 美景宮(貝爾佛第宮)
在經歷了1679年和1713年的兩次大蟲害傳染病導致的人口大衰減以後,維也納的人口持續增加,1724年達到15萬,1790年突破20萬,在這個時代,維也納建立了第一批工廠,鋪設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潔系統,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維也納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標號制度和國家郵政系統的城市。在約瑟夫二世(1780年至1790年奧地利大公,1765年至179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1783年對城市管理進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務員制度,還將內城的墓地遷出城市。
卡爾大教堂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維也納很快成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里、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推向頂峰。
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
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崙的軍隊佔領。
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了維也納,維也納的市民們甚至好奇地歡迎了他們。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奧地利皇冠,以回應拿破崙的稱帝,成為奧地利的第一位皇帝,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而拿破崙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崙第二次佔領維也納,但是這次他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攻佔維也納後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戰役中嘗到首次大敗的滋味。拿破崙最終戰敗後,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會議召開,這是一次由奧地利外交家克萊門斯·梅特涅發起的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旨在為拿破崙戰敗後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
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奧地利最出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這段輝煌在1873年維也納的第5屆世界博覽會達到頂峰,博覽會展現了空前的建築設計。雖然奧匈帝國進入了它的尾聲,但是這段時期維也納也再次攀上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城市建築上發起新藝術運動,繪畫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現主義,音樂方面則有馬勒和萊哈爾,勛伯格、韋伯恩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維也納第二樂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
小約翰·施特勞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波及到維也納,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引起了糧食和衣物的供應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個世紀統治的終結和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11月12日在維也納議會前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919年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即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奧地利幾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維也納所在的下奧地利州,其他6個聯邦州擔心被下奧地利州長久掌握主導權,此外在社會民主主義的維也納和保守主義的下奧地利州其他地區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對立,1921年奧地利決定將維也納從下奧地利州分立出來,維也納在1922年成為奧地利的一個聯邦州。與此同時,1919年維也納引入男女平等選舉,從此社會民主主義在城市參議院、州議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始終獲得絕對多數,維也納因此被稱為「紅色維也納」。 維也納莫扎特塑像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維也納經歷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貨膨脹、1929的世界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此外,保守主義的奧地利聯邦政府逐年削減奧地利的稅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為德國帝國總理的希特勒進軍並吞並奧地利,結束奧匈帝國的歷史,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納粹統治下的維也納
二戰時建造的6個鋼筋混凝土大型防空炮台之一,現仍存在於維也納市內。
1908年19歲的希特勒曾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未被錄取,只能在維也納靠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糊口,他在維也納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黨的影響。希特勒後來聲稱,「維也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學校。在那裡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日後成了我一切行動的堅實基礎。除了我當時打下的基礎以外,後來很少再需要學習什麼東西,也不需要改變什麼東西」,而這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就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並非基於人道的原則,而是僅憑最野蠻的斗爭……假使你不奮斗,則你也就無法生存」。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得早已在維也納埋下幾百年的反猶太主義在20世紀死灰復燃,德國進軍奧地利後不久,雅利安人種的維也納人開始不由自主地威脅、折磨和搶劫猶太人種的維也納人,將他們從家裡趕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稱為「水晶之夜」,開始了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維也納共有92所猶太會堂遭到摧毀,僅有一處倖免於難。
納粹一方面將現代藝術定義為「墮落的藝術」(德語:Entartete 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傳維也納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慶祝莫扎特逝世(1791)150周年時。「奧地利」的名字從歷史文獻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仍當時保留著這個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軍第一次空襲維也納,整個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毀。1945年4月2日維也納被宣布成為納粹的防守區,女人和孩子被要求離開這座城市,這意味著戰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蘇聯軍隊距離維也納僅剩下數公里。維也納戰役持續了八天,4萬人喪生。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襲和戰爭中未受損壞,但卻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軍佔領和奧地利第二共和國
維也納在二戰結束後被蘇聯佔領,不久蘇聯紅軍開始新建城市管理機構,先是由共產黨人擔任臨時市長,在3天後由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和奧地利共產黨的代表在維也納市政廳宣布奧地利獨立,4月29日佔領當局將議會大廈移交給臨時新政府,「奧地利民主共和國」重建。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入維也納,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佔領維也納,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
同奧地利和西歐的其他城市一樣,維也納在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經歷了經濟復甦和城市重建。
匈牙利十月事件至今
1956年發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對共產黨當局的起義失敗後,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維也納接收了許多匈牙利人。維也納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又接收了許多捷克人和蘇聯人。
維也納逐漸向國際性的城市發展。195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為1945年後第一個進駐維也納的國際組織,維也納從1965年起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和發展基金會的駐地,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高峰會談,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會面,1980年維也納國際中心即聯合國城成為聯合國的第三個駐地,維也納定位成國際會議和解決國際沖突的城市。
④ 維也納與什麼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每當到夏天夜晚公園便會舉行音樂會回。它是孕育出音樂天答才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施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
維也納金色大廳
。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
⑤ 關於維也納的資料
維維也納(德語:Wien),奧地利首都,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樂之都」的盛名,又有以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築而贏得的「建築博覽會」的美稱。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已成為國際性的音樂盛會。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70萬(2008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維也納還是多瑙河第一個流經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僅是全國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是全奧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這里。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是昔日奧匈帝國的首都,以往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人把滿目瘡痍的城市重建起來。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重新成為東西歐商業和經濟往來的中心。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會為一場音樂會而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也納面積414.65平方公里,是奧地利最小的一個聯邦州,也是唯一一個不同其他國家相鄰的聯邦州。由於維也納的重要地位,它是擁有全奧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築面積的聯邦州,11.3%的面積是建築用地,11.1%為道路交通,2.2%為鐵路軌道。維也納也是綠化面積最大的聯邦州,綠化面積117.76平方公里,覆蓋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積19.1平方公里,佔4.6%,僅次於布爾根蘭州。維也納也是奧地利種植葡萄的四個聯邦州之一,葡萄園占面積的1.7%。森林覆蓋率為16.6%,農業用地佔15.8%。維也納共分為23個行政區。
維也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應當歸功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部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點。
自從1989年鐵幕降下以後,奧地利同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系明顯發展,與東歐之間的距離之近引人注目,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僅六十公里,這是歐洲除梵蒂岡城與羅馬以外,兩個國家首都之間的最近距離。
維也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應當歸功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部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點。
自從1989年鐵幕降下以後,奧地利同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系明顯發展,與東歐之間的距離之近引人注目,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僅六十公里,這是歐洲除梵蒂岡城與羅馬以外,兩個國家首都之間的最近距離。
維也納的海拔從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羅堡島(Lobau),到542米的維也納森林中的最高峰。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維也納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維也納森林環繞,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區。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內,除了多瑙河,從維也納森林中還有許多小河流入市區,其中包括維也納河。西面的山嶺連接著南面的冰河走廊,這個地區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維也納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業區則集中在城市東部,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幾百年來貢獻了不計其數的作曲家,至今仍影響和激勵著當代音樂家。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的1月1日由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並向全球直播,維也納歌劇院舞會是每年維也納狂歡節的高潮,其它如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等和維也納眾多的歌劇院和戲院一起聞名世界。
⑥ 誰有關於維也納的資料和圖片
多瑙河的女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人(2000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奧地利州首府。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
維也納州和維也納市:414平方公里,170萬人口。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僅是全國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是全奧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這里。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是往日奧匈帝國的首都,昔日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人把滿目瘡痍的城市重建起來。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重新成為東西歐商業和經濟往來的中心。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可以為了一場音樂會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將成為終生遺憾。維也納信息網將伴隨著您,去欣賞這一切……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著名音樂城市、國際旅遊勝地維也納,位於國境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維也納盆地中。
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園的首邑。13世紀末期,城內出現大批宏偉的哥特式建築,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聞名遐邇。
維也納屬中歐型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溫差和晝夜溫差大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氣候,溫差小,雨量亦少。阿爾卑斯山地區寒冬季節較長,夏季比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為 14-19攝氏度,最高溫度一般為32攝氏度。
被稱為"音樂之都"
景點: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宮,美泉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公元前是凱爾特人居民點。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蘇、美、英、法分區管理,1955年對奧和約簽訂後四國軍隊撤退。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冬溫和夏涼爽。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旅遊業發達。東北郊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及印刷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文化之都:維也納永遠充滿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或現代戲劇,電影,舞導演出或歌劇,音樂劇,藝術展覽或音樂會及演唱會-無論您何時駕臨,您都能有無限的發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閑的坐在聞名世界,氣氛濃厚的維也納咖啡廳喝杯咖啡,或拜訪一流的傳統葡萄酒場(Heurige)。在維也納您更可品嘗到歐洲各國,美味高級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音樂之都: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中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躍升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張飄逸、回盪。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是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機會、慶典甚至政府回事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注:維也納並不是下奧地利州的首府,它是一個獨立的州,下奧地利州的首府是Sankt Pölten(簡稱:St.Pölten)
奧地利的國慶日也不是10月16日,而是10月26日.
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E%AC%D2%B2%C4%C9
⑦ 請說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
在音樂歷史上,由具有相同藝術理想和藝術風格的作曲家所組成的群體就可以稱之為「樂派」。18世紀下半葉海頓(1732—1809)、莫扎特、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先後以維也納為生活、創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人們常說的「維也納古典樂派」。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藝術理想和藝術風格,同時又保持著傳承關系。當時的維也納,貴族階層的音樂生活頗為活躍。每個宮廷都有自己的劇院、樂隊,並經常舉辦舞會、音樂會。一些貴族還熱衷於玩弄樂器或作曲,並以當藝術家的「保護者」為時髦。另一方面,維也納普通市民的音樂生活也十分活躍。有少量公開賣票的音樂會,城郊歌劇院還經常上演民間歌劇,晚間在街間巷尾也能聽到飄縈著的舞曲、小夜曲。此外,多民族的雜居,促使了歐洲各國的音樂滲入維也納。因此,維也納是當時一個歐洲的音樂中心。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位大師進入維也納之後,維也納這個音樂中心就更為名符其實了。莫扎特在這里開始了獨立的「自由藝術家」的生涯;海頓在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煥發青春;貝多芬也選擇了這里,度過他的曲折、奮斗的一生。他們的音樂實踐對歐洲音樂史產生了久遠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
初期古典樂派與維也納古典樂派
文藝復興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
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歌劇雖然是古典派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方面,特別體現在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上。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影響了維也納樂派,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是古典派音樂中極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是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奏鳴曲形式,他們還在交響樂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這個樂派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維也納古典樂派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⑧ 關於維也納的發展史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人口156.3萬人(2000年)。 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12/content_559447.htm
⑨ 奧地利有哪些歷史名人
1、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⑩ 有關「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大音樂巨匠的資料
1、海頓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回也納古典樂派的答最早期代表。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
2、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僅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大師,更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有「音樂神童」的美譽,被譽為」音樂的基督「。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10)與維也納有關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影響
維也納古典樂派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
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
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