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圍魏救趙的歷史人物
1、魏將龐涓
2、田忌、孫臏
這是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是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② 圍魏救趙是寫哪個歷史人物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方法,專迫使魏國撤回攻趙屬邯鄲(今河北邯鄲)部隊而使趙國得
圍魏救趙
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3]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③ 圍魏救趙是寫哪個歷史人物
孫臏
公元前353年,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14]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遭受過酷刑、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著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15]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16]龐涓率軍八萬到達茬丘,隨後進攻衛國,齊國方面田忌、孫臏率軍八萬到達齊、魏兩國邊境地區。田忌想要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一撤軍,趙國自然得救。孫臏於是建議田忌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今山東省定陶縣東北),因為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要經過市丘,容易被切斷糧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軍,造成龐涓產生齊軍主將指揮無能的錯覺。田忌採納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向田忌建議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兩城的都大夫率軍直接向平陵發動攻擊,吸引魏軍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兩路齊軍大敗。孫臏讓田忌一面派出輕裝戰車,直搗魏國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龐涓迫使其率軍回援;一面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田忌按孫臏的要求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設伏,一舉擒獲龐涓
④ 與 圍魏救趙 有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1,孫臏和龐涓
2,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版抵擋,就把中權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
3,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⑤ 圍魏救趙相關人物
齊:來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源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⑥ 圍魏救趙主要人物是誰
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故事】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全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涌,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己經大開,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攻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今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兩路兵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沖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⑦ 圍魏救趙中有哪些人物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⑧ 圍魏救趙與哪些歷史人物有關
"圍魏救趙"成語故事的主角有三人
分別是孫臏、田忌、龐涓
其中又以孫臏為主
一共有三個國家牽涉其中,主人公分三個方面: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⑨ 圍魏救趙 這句成語中說的歷史人物是誰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⑩ 圍魏救趙、、運籌帷幄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各是誰
圍魏救趙故事中的歷史人物是;孫臏、田忌和龐涓
運籌帷幄故事中的歷史人物是;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