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教版有那些歷史故事的課文
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的推動或阻礙回作用,對人民有答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准。只有明確標准,才能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正確地評價歷史人。
② 關於歷史的故事文章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自桃園結義後,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後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
一日,劉備帶關羽、張飛來到隆中卧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後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又過了數日,劉備控得諸葛亮已回家,便同關、張二次來訪。僮子說:"先生正在草堂看書。"劉備求見後得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鈞。於是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劉備想再次去請諸葛亮。關羽勸說:"可能諸葛亮沒本事,怕見我們。張飛則說:你們別去了,我用繩子捆來。劉備忙講了當年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來到卧龍岡。他們一到,小僮忙說:"先生在睡覺。"劉備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後更衣相見。劉備不辭勞苦,三顧顧廬,終於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共圖大業。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張懷瑤《書斷》,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③ 有一個歷史故事,原文我忘記了。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軍經過王都洛邑北門,「左右免胄而下,專超乘者三百乘」屬,表現輕佻無禮。秦軍行抵滑國(在今河南偃師縣之緱氏鎮),遇鄭國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見狀,一面以鄭君名義先送四張牛皮,然後送牛十二頭,犒勞秦軍,說:「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厚)敝邑,為從者之淹(久),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一面派人乘傳車急回國內報告。鄭穆公獲得弦高報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將所居的館舍,見秦兵已「束載、厲兵、秣馬」,准備作戰了。於是,鄭穆公派大夫皇武子辭謝秦將說:君等久留在敝國,敝國已無法供應糧秣、牛羊。現在聽說君等要離開,鄭國有原圃,就像秦國有具囿一樣,請你們自己去獵取麋鹿,讓我們閑暇一下如何?秦將見機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齊,逢孫、揚孫逃亡到宋。
秦帥孟明見內應已逃遁,鄭國有了准備,認為「攻之不克,圍之不繼」,不如退兵,就襲滅滑國,滿載戰利品而還。
④ 給我一個真實歷史故事,有哲理的,課文上沒有的
宋江盤踞水泊梁山的事是真的,但並沒有一百單八好漢,而是三十六人。當是民間有雲:來專是三十屬六,去時十八雙。許多事是後世的說話人加工的,後來施耐淹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加工而成為今天我所看到的《水滸傳》。你可以去看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
⑤ 小學課文學過的歷史故事
1、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兵敗,到吳王夫差馬鵬處幹活,但每天睡柴草、舔苦膽提醒自己復仇。久而久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不殺反而放了勾踐,勾踐最終滅了吳國。告誡我們要學會忍辱負重、勵精圖治。
2、完璧歸趙
秦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趙國藺相如智斗秦王,最終完好無損的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大,雖然表面上是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但實際上想巧取豪奪,藺相如就趁秦國齋戒之日,讓隨從從小路逃回趙國,保住了和氏璧。
3、信陵君竊符救趙
長平之戰後,秦昭王繼續進攻邯鄲,趙國想請楚、魏出救兵援助,可魏國懼怕秦國強勢不敢出兵,魏信陵君就幫如姬報仇,如姬替他偷了兵符,最後楚春申、趙平原、魏信陵三支軍隊把秦軍趕回河西。
4、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5、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⑥ 四年級上冊的歷史故事課文有哪些
西門豹治鄴,王戎不取道旁李,劉備三顧茅廬,匡衡鑿啟壁借光。
⑦ 三年級學的歷史故事有哪些課文
有文成公主
⑧ 歷史故事類課文如何教
《第八次》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蘊含深刻哲理的外國歷史故事,講的是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抗擊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斗,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董老師的第二課時設計巧妙,流程清晰,令人耳目一新。聽了這節課,我頗有啟迪與思考: 一、構建板塊,脈絡清晰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認為,落實好這一點的關鍵是教師要真正學會「用教材教」,要求教師能正確地解讀教材,不僅讀懂其「原生 價值」,更要讀懂「教學價值」。這節課,董老師能根據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以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為主線,緊扣反映人物情感變化的三句話:1. 王子布魯斯帶領軍隊,英勇地抗擊外國侵略軍。2. 對這場戰爭,布魯斯幾乎失去了信心。3. 布魯斯感動極了,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課始,以聽說句子的形式呈現出來,既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更是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課中,圍繞這三句話展開教學,精巧地設計了「英勇地抗擊」、「失去信心」、「恢復信心」三個板塊,使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既緊密聯系,又層層推進。這樣的課堂設計,給人簡潔、清晰的感覺,符合故事類課文緊扣故事情節展開教學的要求。值得學習借鑒。 二、引導質疑,授之以漁 薛法根老師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讓學生記憶知識,而忽視了學生質疑問題的探究精神的培養,問號的消失標志著智慧火花的熄滅。」董老師的這節課非常重視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如:(出示:對這場戰爭,布魯斯幾乎失去了信心。) (經老師耐心指導,生說明了理由) 師:補充板書(加上「幾乎」) 從以上案例中,能看出耐心的董老師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三、角色體驗,感悟精神 再如: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人物的樣子,體悟人物重新樹立信心時的豪情。 四、巧抓空白,發展語言 」此情境的創設, 實現了與故事主人公同位同步的境界, 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了董老師的這節課,有些許不成熟的想法:1. 「蜘蛛結網」的故事,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後進行復述或讓學生自己講一講。只要學生能講好故事,也就意味著學生從走進文本到走出了文本。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自己去學習語言、品味語言,感悟蜘蛛鍥而不舍的精神。這樣更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2.
⑨ 歷史故事
《欲速則不達》
【出處】:《論語·子路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意思就是說,想要快速的達到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無法成功。
一次,齊景公到東海遊玩。突然,一名驛使從都城飛馬趕來,向景公報告說:「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後一面了。」
景公聽了,急得霍得站起來。這時,又一個驛使飛馬而至,催請景公速回。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准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原文標題:《欲速則不達》課文原文[小學教育吧]
原文網址:http://www.jiaoba.net/yuwen/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