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㈡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好多有名的故事: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葉公好龍、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塞翁失馬等等。
我今天重點和大家講中國東漢末年神童、曹操之子,曹沖的故事。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我今天就說一個曹沖稱象的故事吧!
三天以後,庫吏提心吊膽地把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情,去向曹操匯報了。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都被老鼠咬破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呢”?一點也沒責備庫吏。由於曹沖心地善良,聰明機智地救了庫吏,讓他免於被殺。
曹沖年少有為,可惜天妒英才。曹沖十三歲時,就生重病過逝了。曹操非常的傷心。
㈢ 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千金一笑
受周幽王喜愛一個女子——褒姒,她長得很美,卻不愛笑。周幽王想:褒姒這么美的女人不願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於是周幽王派人貼出:誰能讓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兩金子(其實是銅)。許多人都來試試,可沒有一個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個大臣虢石父對想出了一個主意,周幽王聽後覺得不錯,於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點火。各個諸侯王都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金子。
2、管鮑之交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合作關系,開始的時候管仲並不得志無論是做買賣還是做事鮑叔牙始終相信他,並給了他竭盡所能的照顧,到最後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對周圍的人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這個成語形容兩個人的良好的友誼,也是形容對朋友的信任。
3、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
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4、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
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5、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㈣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要中國的哦
http://story.kid-up.com/ahis/index.htm
㈤ 中國古代歷史小故事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故事
自東漢末年以來的四百年裡,除了西晉曾短期統一外,中國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公元589年隋滅掉江南的陳朝,中國再一次統一。
隋文帝楊堅做皇帝2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節儉的君主。他對人民的賦稅和徭役相對減輕,提出了一些富民的寬松政策,使人民有了一個和平生產的環境。隋文帝獎勵清官,嚴懲貪官,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放過。他還制定了比較寬大的刑法。這期間,全國戶口和財富有了很大增加。
隋煬帝楊廣和他父親隋文帝相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奢侈荒淫的暴君。他為了到江南遊覽,下令從公元605年開始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杭州的大運河,用了幾百萬民工,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災難。但大運河同時也改變了南北的交通,加強了文化交流和政治上的統一。惰煬帝在洛陽修建宮殿,營造園林,大興土木,從長安到揚州沿河兩岸造了四十多所宮殿,揚州的宮殿更是富麗堂皇。他還三次發動對高麗的侵略戰爭,勞民傷財。楊廣對內殺人無數,對外戰爭不斷,最後全國百姓忍無可忍,發動了大起義。但是起義軍缺乏真正的領袖,內部又有矛盾,革命不徹底,多支起義軍都沒有取得勝利。最後貴族李淵領導的軍隊取得了政權,於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
唐高祖李淵掌權時,因為多年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很難一下子恢復。唐朝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是在他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時實現的。唐太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危險;百姓是水,政權是船,水可以托浮著船,也可以把船打翻;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能偏聽偏信;要善於用有才能的人,不要用小人。他採取了一些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的有利政策,使唐朝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歷史上稱作「貞觀之治」。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高宗身體不好,性格懦弱,大權落在了皇後武則天手裡。武則天聰明能幹有文化,在高宗死後,乾脆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做了15年皇帝,82歲時又被迫讓位給兒子唐中宗李顯,恢復了唐朝。接著大權又落在了中宗的妻子韋皇後手中,韋皇後毒死了中宗,准備自己當女皇。這時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又殺死了韋皇後,讓自己的父親睿宗李旦恢復了皇位(在武則天做皇帝以前,李旦曾做過短期的皇帝)。不久,睿宗把皇帝讓給了李隆基,這就是唐玄宗。
在唐玄宗掌權的前期,唐朝的綜合國力達到了頂點,成了世界東方經濟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稱作「開元之治」。可到了後期,唐玄宗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起來。他讓奸詐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管理國家大事,自己卻整天花天酒地。結果他和楊貴妃最寵愛的野心家安祿山和安祿山的副將史思明發動了叛亂,這就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嚴重地打擊了唐朝政權,從此大唐帝國開始由興盛走向衰落。
唐朝晚期的皇帝中再也沒出現過像唐太宗、唐玄宗那樣的人物。掌握軍權的官吏獨霸一方,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越來越小,財政收入減少,官吏和軍隊人數卻越來越多。這大大加重人民的負擔,最後終於引發了全國大起義,其中以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勢力最為強大。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使唐王朝走向了滅亡的道路。中國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重新陷入了分裂局面。
從公元907年到960年,短短54年間,在北方中原一帶先後更替了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從公元902年到979年的78年間,在南方及山西地區存在過10個小國,它們是:吳、前蜀、楚、閩、吳越、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五代十國」。
唐的文化非常發達,經濟也很繁榮,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在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雕塑、科技、建築、醫葯、工藝、天文歷法、農業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不少藝術家、科學家和能工巧匠。尤其 是詩歌創作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偉大的詩人、散文家。這個時期對外文化交流也非常發達。長安有大批外國留學生在這里學習。著名僧人玄奘去天竺取回了大量佛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了佛法和中國文化。文成公主和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的結合,促進了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唐朝時出現的「詞」這種新的文學體裁,在五代十國時期日漸成熟,出現了不少詞作家。受其影響,詞這種文學體裁到了宋代成了文學創作的主流。
㈥ 中國古代著名人物故事(越多越好)
二十五史里有很多關於中國古代著名人物的故事,你可以去讀一下。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㈦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翻開中國古代史,你會發現有許多因為抉擇的失誤,或者說是錯誤,而造成的嚴重後果。如果給他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可能歷史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兩個歷史故事和您分享一下。
01.齊桓公重用管仲管仲生於齊庄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因自幼家境貧困,曾做商人但生意失敗,當過兵卻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卻沒有成功,可以說前半生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失敗者,而人生的轉折點便在齊桓公和鮑叔牙。齊襄公時,作為好友的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之後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因此他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鮑叔牙也保護著公子小白出國避難。
魏惠王果然不出商鞅所料,不但沒有殺商鞅,還對身邊的人說:「公叔痤是病糊塗了吧,讓寡人用他的家臣為相,這不是笑話嗎?」後來的事情就是商鞅輾轉前往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拜為相國,推行變法。二十年後,商鞅帶領兵強馬壯秦國部隊大敗魏軍。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並遷都大梁。此時的魏惠王終於明白,糊塗的不是公叔痤,而是自己。明白過來的魏惠王長嘆一聲:「寡人只恨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如果當初魏惠王聽了公叔痤的話,任用公孫鞅為相國,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會是魏國,沒有秦國什麼事了。
03.結語適逢春秋戰國之亂世,也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正確的抉擇和錯誤的抉擇,對兩個大國來說可謂至關重要。而兩個國君對待大臣的建議和有經天緯地之能的人才,一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一個置之不理,帶來了不同的結局。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領導者眼光和決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