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發布時間:2021-03-05 02:41:41

1. 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隻身前往了深圳。

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並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為蔣開儒個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對於鄧小平的親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詞中將鄧小平稱為「一位老人」,而因為蔣開儒初到深圳時,深圳是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他便將開創深圳特區描繪為「畫了一個圈」。

1993年3月7日,該曲歌詞在《深圳特區報》發表。蔣開儒拿著報紙找作曲家王佑貴譜曲,王佑貴以歌詞的語言格式很難用音樂來表達為由拒絕,但是蔣開儒沒有放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給王佑貴送一次歌詞。



(1)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1、該曲自發行後,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其手稿被收藏在深圳博物館。

2、1997年,《春天的故事》被選作十二集大型文獻電視紀錄片《鄧小平》 的主題曲。

3、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升空,在太空播放了《春天的故事》。

4、該曲曲名被命名為中國建國50周年、60周年慶典群眾遊行方陣其中一個方陣(60周年為第七方陣)的陣名。


2. 歷史題: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創作背景

這首歌從心理的角度來描寫比較能引起共鳴,小平同志說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嘛,用「專老人」和「屬畫了一個圈」更使人感到偉人的親切和平易近人。小平是總設計師,他倡導的改革開放是在全國各地而不僅僅是在深圳,所以把歌曲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來寫,而且,首段的時間改為「1979年」,因為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12月的十屆三中全會上確定的。另外,還用「春雷」「春雨」「春暉」「春風」等排比及擬人手法修改了歌曲的結構。

3. 春天的故事歷史故事和背景

《春天的故事》創作背景 1979 年春天,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專圖;1992 年春天,鄧小平南巡屬,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 年,又一個春天,三位投身特區的藝術工作者,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們用歌聲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

4. 歌曲春天的故事 背景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指定珠三角為經濟特區的偉大構想後,深圳特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歌詞

1979年

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

春暉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啊 中國 啊 中國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

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

1992年

又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

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

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

啊 中國 啊 中國

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

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

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

創作背景

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隻身前往了深圳。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並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歌曲鑒賞

該曲寫法通俗,充滿生活氣息,比喻清新貼切而又充滿深情,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該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雖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卻有史詩般的氣勢,雖然氣勢恢弘,它卻又十分親切,使人如沐春風。

該曲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曲,先後獲得了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金獎、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金鍾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歌曲。

5. 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創作的時代背景,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蔣開儒和葉旭全作詞,王佑貴作曲,董文華演唱的經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條《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強大信息像長著翅膀一樣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木林縣,剛剛退居二線的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拿著報紙,被上面飽含激情的敘述震動了。深圳,那個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親時路過的邊境小鄉,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現代化的新都市了?一個念頭再也揮之不去--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裡僅有的2000元一把揣著南下了。 走出深圳火車站的蔣開儒,一下子糊塗起來,這不是香港嗎?回頭一看,火車站大樓上分明寫著「深圳」兩個大字,還是小平的題字。噢,真是深圳!與13年前他路過的鄉野一樣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見過嚴冬的萬物凋零,又怎會有看到春天蓓蕾綻放時驚喜?蔣開儒在小平同志剛剛走過的深圳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聲音。他的腦子里盈盪著一個場面--就在他去香港探親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廣東,聽了省委一位領導同志的匯報之後,說:先在你們廣東找一個地方,辦一個經濟特區,殺出條血路來…… 董文華 生活照
蔣開儒的心不斷地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話猛烈地撞擊著。他當過兵,知道殺出條血路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小平是統率過百萬大軍的,絕不會輕易說這句話,說了,就意味著背水一戰,意味著流血犧牲,意味著成敗在此一舉。蔣開儒的腦子里同時浮出一個畫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國的大地圖前指點江山,尋找著中國經濟騰飛的突破點,尋找著創辦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國的南海邊找到了深圳,就在這個地方劃了一個圈……這個感覺一出來,一首混著春天的馨香,喚醒了心靈深處熱烈的共鳴和憧憬的歌詞就如清泉一樣流淌出來:「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團省委、省青聯和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湧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 蔣開儒、王佑貴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個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余作家。 一個平常的日子,葉旭全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貿然找上門來的詞曲作者。在水庫酒店420房,蔣開儒、王佑貴兩人將落選的歌曲遞給葉旭全,希望他能進行修改並予以推薦。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當時,葉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說是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這位喝東江水成長起來的農民兒子,親身體驗、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1992年小平南巡後深圳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感到以春天來引出、比喻這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確別具一格。只是原作有點冗長,立意只著眼於深圳,還有一些詞語表述不夠准確,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挽救這首立意新、題材好卻不無「硬傷」的歌曲,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二度創作。他的原則是:精簡結構、提升境界、去蕪存真。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華
精簡結構: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7分多鍾長的原歌曲縮短為4分半鍾左右,消除了歌詞的拖沓,利於傳唱,更將兩個歷史性的時刻凸顯出來。 提升境界:針對原歌詞中只是就深圳說深圳寫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去修改,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升華。 去蕪存真: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不準確,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進行重大修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貼切,更深刻。比如,將原歌詞中「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改為「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因為用「南中國」來標示「南方」是不準確的,而用「宣言」來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領導人的言論,更是不恰當,改為「中國的南海邊」和「詩篇」則更加妥帖。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描述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環境,「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以致引出錯誤的聯想,改為「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之後,則導向正確,氣勢磅礴,意境優美。 經過反復的推敲斟酌,葉旭全終於把《春天的故事》潤色完畢,二度創作後的歌詞結構完美、立意鮮明、用詞精準、大氣磅礴,賦予了新的內涵。 拿著新歌詞,作曲家王佑貴又重下一番功夫。這首詞在一些人的眼裡有點「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句話17個字,大白話似的。但王佑貴沒有被這些說法所動搖。他用心去體味歌詞,感到這樣寫真好,把一個很重大的政治題材生活化了,群眾化了。17個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個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為樂句來寫就會很難。王佑貴每天都對著《春天的故事》歌詞反復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這就是《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華照片(13張)王佑貴用音樂將不規則的詞變成完整的樂段,在口語化的基礎上增強平和樸素、親切感人的風格。譜曲時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抹掉單獨南方或北方的音樂風格。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 雖然只是一首歌曲,卻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它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同時它又如百姓家常話,真切細膩,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幾經錘煉,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後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此時,評委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委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委卻堅持認為,群眾歌曲正是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岔口上。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再一次使這首佳作走出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廣東「94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占鰲頭,被評為金獎,一舉成名。《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可是,當時他和蔣開儒、王佑貴都不富裕,而拍攝一個音樂電視片要十幾萬元! 葉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貴一琢磨,沒有錢,那就自己動手籌,無論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響!於是,葉旭全回到老家東莞,找幾個中學同學籌集款項,其中一個姓雷的同學聽完這首歌後激動地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有機會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千萬身家的老闆!」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元支援葉旭全。其他幾個同學也受到感染,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集了16萬元。 董文華 演唱《春天的故事》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台的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傳給了名滿全國的歌唱家董文華,打動了這些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現任廣東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也趕來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拍攝的策劃、創意、腳本和文案制訂在東莞金湖酒店裡進行,總策劃孟欣接連3天每晚策劃到凌晨3點,北京的工作電話也追了3天;剛演完《宰相劉羅鍋》的張國立義務當起此片拍攝的總導演,親自參與分鏡頭的討論和文案製作;歌唱家董文華日夜揣摩、練習這首歌,直到嗓子不適;張春生則將燈光、道具一並攬上身;葉旭全、王佑貴負責買礦泉水、買飯盒、拉電線,甘當勤雜工。 1994年10月,這部由孟欣總創意、策劃,張國立總導演兼攝像,董文華演唱的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鍾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採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
http://ke..com/view/855724.htm可以看這個

6. 走進新時代,東方紅,春天的故事的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初期吧·

《走進新時代》是一首紅色歌曲,整首歌曲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旋律充滿正氣,歌詞健康向上。這首歌以領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頌了我們偉大的黨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點,親切深情反映了對祖國、對人民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進入改革開放後,一曲《走進新時代》,為我們展現了黨和國家四代領導集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決心和信念。

《東方紅》正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用以表達對領袖毛澤東主席、對中國共產黨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創作的頌歌。多少年來,這一頌歌,隨著全中國的解放,隨著新中國的逐步繁榮、富強、隨著人民對毛主席、共產黨熱愛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在文革中,《東方紅》幾乎人人會唱,成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庄嚴頌歌」,也成為實際上的代國歌,國歌只在迎接外賓時用。在重大會議、集會上,都是奏《東方紅》。

春天的故事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條《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強大信息像長著翅膀一樣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木林縣,剛剛退居二線的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拿著報紙,被上面飽含激情的敘述震動了。深圳,那個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親時路過的邊境小鄉,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現代化的新都市了?一個念頭再也揮之不去--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裡僅有的2000元一把揣著南下了。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華走出深圳火車站的蔣開儒,一下子糊塗起來,這不是香港嗎?回頭一看,火車站大樓上分明寫著「深圳」兩個大字,還是小平的題字。噢,真是深圳!與13年前他路過的鄉野一樣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見過嚴冬的萬物凋零,又怎會有看到春天蓓蕾綻放時驚喜?蔣開儒在小平同志剛剛走過的深圳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聲音。他的腦子里盈盪著一個場面--就在他去香港探親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廣東,聽了省委一位領導同志的匯報之後,說:先在你們廣東找一個地方,辦一個經濟特區,殺出條血路來…… 蔣開儒的心不斷地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話猛烈地撞擊著。他當過兵,知道殺出條血路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小平是統率過百萬大軍的,絕不會輕易說這句話,說了,就意味著背水一戰,意味著流血犧牲,意味著成敗在此一舉。蔣開儒的腦子里同時浮出一個畫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國的大地圖前指點江山,尋找著中國經濟騰飛的突破點,尋找著創辦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國的南海邊找到了深圳,就在這個地方劃了一個圈……這個感覺一出來,一首混著春天的馨香,喚醒了心靈深處熱烈的共鳴和憧憬的歌詞就如清泉一樣流淌出來:「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團省委、省青聯和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湧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董文華 演唱《春天的故事》蔣開儒、王佑貴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個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余作家。 一個平常的日子,葉旭全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貿然找上門來的詞曲作者。在水庫酒店420房,蔣開儒、王佑貴兩人將落選的歌曲遞給葉旭全,希望他能進行修改並予以推薦。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當時,葉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說是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這位喝東江水成長起來的農民兒子,親身體驗、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1992年小平南巡後深圳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感到以春天來引出、比喻這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確別具一格。只是原作有點冗長,立意只著眼於深圳,還有一些詞語表述不夠准確,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挽救這首立意新、題材好卻不無「硬傷」的歌曲,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二度創作。他的原則是:精簡結構、提升境界、去蕪存真。 精簡結構: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7分多鍾長的原歌曲縮短為4分半鍾左右,消除了歌詞的拖沓,利於傳唱,更將兩個歷史性的時刻凸顯出來。 提升境界:針對原歌詞中只是就深圳說深圳寫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去修改,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升華。 去蕪存真: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不準確,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進行重大修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貼切,更深刻。比如,將原歌詞中「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改為「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因為用「南中國」來標示「南方」是不準確的,而用「宣言」來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領導人的言論,更是不恰當,改為「中國的南海邊」和「詩篇」則更加妥帖。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描述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環境,「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以致引出錯誤的聯想,改為「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之後,則導向正確,氣勢磅礴,意境優美。 經過反復的推敲斟酌,葉旭全終於把《春天的故事》潤色完畢,二度創作後的歌詞結構完美、立意鮮明、用詞精準、大氣磅礴,賦予了新的內涵。 拿著新歌詞,作曲家王佑貴又重下一番功夫。這首詞在一些人的眼裡有點「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句話17個字,大白話似的。但王佑貴沒有被這些說法所動搖。他用心去體味歌詞,感到這樣寫真好,把一個很重大的政治題材生活化了,群眾化了。17個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個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為樂句來寫就會很難。王佑貴每天都對著《春天的故事》歌詞反復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這就是《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 王佑貴用音樂將不規則的詞變成完整的樂段,在口語化的基礎上增強平和樸素、親切感人的風格。譜曲時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抹掉單獨南方或北方的音樂風格。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 雖然只是一首歌曲,卻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它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同時它又如百姓家常話,真切細膩,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幾經錘煉,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後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此時,評委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委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委卻堅持認為,群眾歌曲正是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岔口上。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再一次使這首佳作走出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廣東「94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占鰲頭,被評為金獎,一舉成名。《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可是,當時他和蔣開儒、王佑貴都不富裕,而拍攝一個音樂電視片要十幾萬元! 葉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貴一琢磨,沒有錢,那就自己動手籌,無論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響!於是,葉旭全回到老家東莞,找幾個中學同學籌集款項,其中一個姓雷的同學聽完這首歌後激動地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有機會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千萬身家的老闆!」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元支援葉旭全。其他幾個同學也受到感染,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集了16萬元。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台的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傳給了名滿全國的歌唱家董文華,打動了這些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現任廣東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也趕來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拍攝的策劃、創意、腳本和文案制訂在東莞金湖酒店裡進行,總策劃孟欣接連3天每晚策劃到凌晨3點,北京的工作電話也追了3天;剛演完《宰相劉羅鍋》的張國立義務當起此片拍攝的總導演,親自參與分鏡頭的討論和文案製作;歌唱家董文華日夜揣摩、練習這首歌,直到嗓子不適;張春生則將燈光、道具一並攬上身;葉旭全、王佑貴負責買礦泉水、買飯盒、拉電線,甘當勤雜工。 1994年10月,這部由孟欣總創意、策劃,張國立總導演兼攝像,董文華演唱的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鍾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董文華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採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

7.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因為蔣開儒個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對於鄧小平的親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詞中將鄧版小平稱為「權一位老人」,而因為蔣開儒初到深圳時,深圳是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他便將開創深圳特區描繪為「畫了一個圈」。

1993年3月7日,該曲歌詞在《深圳特區報》發表。蔣開儒拿著報紙找作曲家王佑貴譜曲,王佑貴以歌詞的語言格式很難用音樂來表達為由拒絕,但是蔣開儒沒有放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給王佑貴送一次歌詞。

1994年,蔣開儒得知廣東省將舉辦青春歌曲創作大賽的消息後,再次找到王佑貴,王佑貴用湖南話反復朗誦著歌詞,在這過程中得到了靈感,二人經過一個半小時後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7)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春天的故事》是由蔣開儒、葉旭全作詞,王佑貴譜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劉紹文在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決賽上首唱,而於1994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首播的版本則由董文華演唱。

該曲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曲,先後獲得了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金獎、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金鍾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歌曲。

8. 誰能告訴我歌曲 春天的故事 創作背景啊和作者和創作時間

《春天的故事》是由蔣開儒、葉旭全作詞,王佑貴譜曲的歌曲。

於1994年10月在回中央電視台首播的版答本則由董文華演唱。

該曲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曲,先後獲得了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金獎、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金鍾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歌創作背景1992年。

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隻身前往了深圳。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並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9. 春天的故事背景資料

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隻身前往了深圳。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並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為蔣開儒個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對於鄧小平的親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詞中將鄧小平稱為「一位老人」,而因為蔣開儒初到深圳時,深圳是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他便將開創深圳特區描繪為「畫了一個圈」。

1993年3月7日,該曲歌詞在《深圳特區報》發表。蔣開儒拿著報紙找作曲家王佑貴譜曲,王佑貴以歌詞的語言格式很難用音樂來表達為由拒絕,但是蔣開儒沒有放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給王佑貴送一次歌詞。

1994年,蔣開儒得知廣東省將舉辦青春歌曲創作大賽的消息後,再次找到王佑貴,王佑貴用湖南話反復朗誦著歌詞,在這過程中得到了靈感,二人經過一個半小時後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歌詞創作完之後,王佑貴為歌詞譜了曲,並帶作品參加了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但遺憾落選,於是二人找到了廣東省青聯常委葉旭全,在葉旭全的幫助下,三人對該曲進行了改進,並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從而正式發行。

(9)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春天的故事》是由蔣開儒、葉旭全填詞,王佑貴作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劉紹文在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決賽上首唱 ,而於1994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首播的版本則由董文華演唱。

該曲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曲,先後獲得了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金獎、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金鍾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歌曲。

10. 春天的故事創作背景,詳細一點。

春天的故事是由董文華演唱的他的創作背景應該是歌曲主要是描寫鄧小平的

閱讀全文

與歌曲春天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