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清代歷史故事
清代檔案內容豐富,記述了一代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交通、邊塞、民俗等諸多細小的史實,不失為治史修志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
清代歷史檔案目錄(選)
1、 喀拉沁旗德勒格爾由
2、 本各公務訓令呈狀布告由
3、 台吉鮑振海請求井子溝開煤窯由
4、 皇太後給各王公等夫人恩賞綢緞由
5、 漢民竇山呈控楊才為私賣子媳由
6、 盟長處送公文旅費之件由
7、 本旗調查箭丁軍征會盟卷由
8、 宣統三年蒙旗關於土地卷
9、 德西巴牙爾任意成立學堂之件
10、石灰窯卷
11、金鍾因病誤差之件
12、歷年本旗進貢呈報台吉之件
13、白岔孫桂柱卷
14、 大廟永盛當底基賃給益厚祥由
15、 住永和宮喇嘛等卷
16、設立事業公司卷
17、 移會圍場何總辨購運木植由
18、 大廟分縣遷移之件
19、 高山王鳳寶土地之件
20、 本旗封禁白音卜羅山場之件
21、 調查本旗職員表
22、 為土地民事由
23、 奏摧取錢糧按直隸省規章新了荒地一體辨理
24、 龍王廟磚瓦窯拉磚車警傷人卷
25、 本旗請求有急事用電線
26、 各省晉貢差事去年下命令止住
27、 赦旨賜賞公文
28、 王爺的手續札諭
29、 關於宣統二年熱河都統咨文無論各案公文用漢文之件
30、 宣統二年左旗貝勒身故之件
31、 扎魯貝翁牛特旅達公等升賞之件
32、 宋玉函私開煤窯卷執照由
33、 塔卜烏蘇煤窯
34、 關於宣統三年赤峰街楊紳裕文領紅契之件
35、 翁牛特左旗襲貝勒爵由
36、 富協理諍二品項帶由
37、 查傳賈天喜賄和箭丁之命卷
38、 多倫輝宗二寺喇嘛等偷賣大青藍事由
39、 雷春和領契卷
40、 蒙民作親
41、 長壽喇嘛卷
42、 安拜章京黃雲峰病故伊子黃振鐸子襲父職卷
43、 查廟宇卷
44、 建平縣查考地基卷
45、 富協理卷(田產銀項)
46、 李才徐華清為水渠呈詞由
47、 札飭火票匯存
48、 北京白塔寺明喇嘛卷
49、 管旗章京烏令嘎告假推職
50、 赤街局子辨公來往書信
51、 招蘇六牌地方報天災
52、 西坤兌溝村長杜光明舞弊
53、 命令直隸省漢民欠錢糧赦旨
54、 陸海軍編制
55、 國籍條例
56、 蒙旗規定罪犯法律
57、 民事習慣
58、 大喇嘛占巴拉到爾吉呈控案
59、 稟賀新都統誠到任
60、 關於宣統元年熱河都統受恩復爵之件由
61、 關於宣統二年本旗六分地之荒地漢民華廷喜任意開墾耕種之件由
62、 為緝賊章程擬十二條由
63、 金銀鐵開煤窯等卷由
64、 南箭亭子卷由
65、 當白彥倉土地卷由
66、 大廟街喇嘛巴雅侵吞永盛當房號由
67、 封皇太後頒布恩書之件由
68、 本旗內來往公函文件由
69、 飭扎禁衛軍由
70、 地捐事由
71、 催飭新政又鐵路之件
72、 關於本旗民人口調查關系
73、 宣統年間開辦紅花溝
74、 督銷局蓋廠卷
75、 戶口台吉等襲爵由
76、 披甲高起存呈控小喇嘛侵地之件
77、 敖漢阿們喇嘛卷
78、 關於宣統元年查戶口綴
79、 佃戶高雲奎築渠
80、 熱河盟長處答伏來往零星公文蒙漢字卷
81、 蒙古實業
82、 開魯失守又查敖漢聚兵等
83、 民國年間雜卷
84、 協辨盟務之件
85、 本旗王爺住北京時協理旗員呈送費資之件由
86、 本旗各宗公文之件
87、 烏和立大等到任之件
88、 奉稱皇後名諱須布黃文之件
89、 東三省屬理省長到任之件
90、 各國人游歷保護之件
91、 咸豐六年熱河省書信稿件
92、 台吉朝古達札布之妻牛首鋪被台吉拉目扎布竊去事本旗公署派員調查判回本主
93、 老府普慶寺豎旗桿等化費
94、 赤峰部員四月二十日受任通知書
95、 雍正十年敖漢旗台吉羅卜倉興兵徵兵本旗披甲崇各勒太逃走之件
96、 理藩院移文皇帝大會各旗進京報名氏由
97、 理藩院移文查桿蘇勒格逃走之兵拿獲
98、 給欽差敬送馬羊酒席事由備文送左旗公函
99、 奈曼旗內王公台吉披甲等數之件
100、奈曼郡王阿薩拉等旗賣給奉天黑龍江七千事
101、理藩院移交各旗呈請通知
102、理藩院文內本旗內滋生馬
103、告爾沁等諸旗田降霜凍無得糧旗內散給糧報理藩院
104、阿魯克爾沁貝勒達嘎但加嚕扎薩克等備兵馬
105、本旗台吉那存於喀拉沁他布囊結婚姻事
106、邊防預備兵
107、本盟內買騙馬送軍營處交本旗協理送到報理藩院
108、雍正元年本旗三等台吉洛卜倉出軍之勞獎勵
109、本旗貝勒朋素格台吉等帶騎兵前往銀吉嘎河地方
110、本旗達爾漢班珠拉等襲爵事上報之際理藩院來的文
111、嘎爾沁各旗之出發兵內逃遁壯丁
112、在希墨立代地方會盟由
113、烏格勒德成立箭務賞馬匹為產業在柏彥吉魯何住的由
114、欽命扎薩克王公台吉等謹遵規定法律由
115、外五十旗又哈拉哈旗奉領四特信息廢止一年二次可也由
116、治理口外蒙旗大人衙門公函為土地事由
117、軍務用的駱駝營院移木頭成子地方理藩院由
118、理藩院咨查達立元嘎三省軍兵缺少馬匹另行采辦由
119、得鹿送京公事由
120、調查逃戶蒙民事由
121、翁牛特貝勒朋蘇嘎台吉大嘎卜等前往銀吉嘎伐兵人馬數目由
122、高爾沁敖漢等二十一旗三千軍鎮邊由
123、本旗理藩院呈報無牧放牲畜由
124、理藩院轉奏翁牛特巴林旗等年景歉收恩賜賞銀五萬兩
125、理藩院咨文告爾沁公文轉咨由
126、王爺進京叩賀新年面遇皇帝事由
27、皇帝後逝世斷孝由
128、賞賜羊事由
129、本旗台吉卓各吉爾義助兵差由
130、本旗倉糧分給旗兵甲丁收斂不足再秋景豐收時積存倉之件
131、烏木拉兩路軍兵備辦由
132、各旗轉送馬羊等情由
133、欽命阿擔太地方備兵保安由
134、散給窮民糧食事由
135、有騸馬不可陷匿由
136、皇帝駕下本旗郡王進京面遇由
137、欽命盟長軍征由
138、鎮邊將軍和碩親王處公文本旗發去的軍人有受傷害病由
139、在盟長處采買馬匹由
140、圍場查勘由
141、關於赦匪人之罪減輕由
142、為巡狩事由
143、理藩院大立汗嘎備兵馬匹等件由
144、選派青年由
145、軍行銀吉嘎事報理藩院由
146、阿魯克沁旗念萬壽經由
147、三官倉事由
148、赤峰縣衙門咨文底稿由
149、本旗王爺接印齊集職員賞由
150、本旗福晉自己任意回娘家由
151、盟長調查蒙旗練軍備兵駐防由
152、台吉等受爵事由
153、普慶寺喇嘛來旗稟稱卜羅科川駱子溝佃戶謝九景孫珍福昧租
154、本旗討經念時為旗於眾平安由
155、印務處零星底稿由
156、赤峰縣來文由
157、光緒三十四年本旗煤礦山份之件
158、法院咨此新定法律減等之件
159、喇嘛素立其們呈控義如各勒吐抗債之件
160、軍征會盟事由
161、在外入公資用錢由
162、零星照契合同蒙漢文稿由
163、敖汗郡王丹林達爾大嘎因事卸職之件
164、管旗章京巴達楞桂因公赴北京路遇景古屯得病身故之件
165、呈報本旗管旗梅倫章京等名稿底由
166、本旗梅倫珠然阿喇嘛巴雅等盟長來文移提之件
167、本旗大小旗員等王爺為遇子事由
168、本旗公旺布林沁前往卜王旗請轉世喇嘛之件
169、外省教員游歷由
170、本旗軍征札飭四泰領札令之件
171、外蒙規定以來教道發展由
172、皇太後稱奉恩書之件
173、會盟調查台吉壯丁戶口由
174、盟長移內欽命恩施濟老貧民由
175、關於照盟各旗於縣署修理房屋之件
176、赤峰部院文內查土地由
177、安大王爺之格格恩賜封冊文等件由
178、稱報給稅官知本旗窮蒙民無地土抽出三千頃事由179、公爺貢格拉布丹原有功勞調查由
180、山東濟南府宋顯設立邪教由
181、關於乾隆年在赤境內設立營卡案由
182、所犯聖諱之字更正由
183、乾隆本旗王公格格等領誥命由
184、關於道光二十一、二、三年領俸之件
185、軍務事之件
186、敖漢札薩克親王賀喜之件
187、大廟分縣倪承璐勒贓受賄之件
188、文童趙滋惠呈控唐文德吝抗東金肆鬧學黨之件
189、赤峰縣移文本旗會同調查紅花溝金礦
190、梅倫散平阿等稟呈之件
191、熱河屬蒙旗內蒙汗雜居開墾荒地
192、多倫喇嘛廟繳納租子台帳
193、盟長來文蒙旗年景歉收放借款之件
194、本旗札薩克王公安邦章京雲騎尉等領俸
195、雍和宮喇嘛錢糧等移植催事
196、本旗遣使員老卜倉領俸銀報理藩院
197、盟長來文翁牛特左旗敖汗旗等地方賊匪四起攪亂之件
198、關於內書稟帖三宗
199、本旗軍查壯丁之件
200、高梅倫由北京代表印契文約關系
201、東公爺進京由
202、哈拉沁旗扎薩克烏凌阿查圍場之件
203、卓昭兩盟內旗立學校選送學生之件
204、赤峰縣長到任之件
205、盔甲山封禁山場之件
206、協理管旗章京梅倫札蘭藩天達等身故飭令致祭等件
207、本旗內設立青苗會之件
208、翁牛特郡王赴京之件
209、本旗訓練太平社會蒙漢協助之件
210、關於乾隆年王公年班領俸卷
211、古杜河東駝頭山陽破隆湯溝煤窯執照合同卷
212、王貝子娶格格事
213、本旗禁止山場之件
214、禁止砍伐山野樹木之件
215、理藩院為土地來公函
216、報年景事本旗進京報號
217、喇嘛散瑪丹僧格之侄德騰將土地典於盧國豐
218、本旗大碾子於家營子地方產出磚瓦窯該村漢民劉山成等稟請開窯
219、赤峰縣到任烏和至達到任之件
220、呈請盟長因公赴旗辨公人馬費銀減輕
221、張家口蒙地開墾
222、盟長轉理藩院公函調查旗界表
223、光緒元年起赤峰三成稅
224、天主教民官倉地事項
225、敖汗慶賀二盟長
226、班禪師尊未到經席
227、三品台吉漢底無子抱養近旗巴雅撤呼龍爵三品
228、欽命部員阿榮嘎調查水利
229、皇帝恩施外蒙理藩院轉咨大夫種豆
230、土地漢人名冊
231、口外王貝子公台吉他布囊等每年進貢馬駝等
232、昭烏達盟地方來欽差大臣檢查軍人身體強壯預備做戰
233、巴林旗翁牛特右旗建設驛站
234、本旗轉報赤峰部員旗界
235、吳欽差勘丈土地上奏
236、皇帝駕往奉天避署護送
237、公大瓦希立承領誥命
238、赤峰欽差衙門丈量土地時蔡先生勒索民人錢
239、本旗頭品二品三品台吉等原系何等勞績
240、欽命赤峰部員查本旗塔布烏蘇地方產煤
241、本旗調查驛站土地
242、協理其然札巴缺出四台級台吉恩科升任協理
243、喀拉沁馬希達由
244、永和宮請轉世活佛喇嘛
245、本旗協理烏爾棍布年邁辭職之件
246、蒙古地方所用洋貨等物之件
247、盟長咨文熱河通知慈惠正白王太後名譯滿蒙字樣之件
248、進貢人壯山在泉州被之件
249、蒙民李雲亭呈控天主堂教民曹明山侵佔房院土地之件
250、關於乾隆四十五年本旗公爺襲爵
251、本旗公署及外部職員人名
252、進貢物件歸何處由
253、關於宣統元年調查被軍在陣受傷之件
254、皇帝請皇後
255、趙青山帶兵擊匪之件
256、本旗王公台吉等受封襲爵由
257、呈狀事宜
258、阿魯克爾沁旗盟長賀喜本旗內札飭訓令之件
259、日華洋行敖漢王府保護所三十年式炮送來建平縣查送之件
260、懞直隸勸業道札發部定農會簡章飭令籌壽設農會由
261、懞直隸工藝局札飭籌辨工藝由
262、稟請開辨車糧蘇油等捐總卷
『貳』 中國清朝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叄』 500字清朝歷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豐皇帝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咸豐到承德做什麼了?咸豐在逃跑之前,早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讓她們先逃,先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
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肆』 關於清朝的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伍』 關於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
http://chat.bbs.eju8.com/forumdisplay.php?fid=10
清朝的九大歷史貢獻
第一,屹立世界東方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隨之中原統一。清王朝296年,我們中國皇朝歷史從秦始皇稱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統計是492個皇帝。那清朝這段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我們中國皇朝歷史上滿二百年的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個,西漢,東漢呢,我算了,東漢159年不夠。西漢、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終是半壁山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夠二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唯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說佔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的時候,英格蘭還沒有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法蘭西也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強大的一支騎兵,清初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不是順治個人的事情,不是多爾袞個人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二,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第三,多民族的統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東北,明朝雖然設立了奴爾干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地區沒有進行有效地管轄。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肇興之地,從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個黑龍江流域,各個民族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一直到庫頁島。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部我說,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欽定西藏章程》裡面規定,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的時候,規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還有其他。這個《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候定下的,《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影響到後來,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的少數民族,雲、貴、川等等的少數民族,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我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說「改土歸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說了,我在雍正時候說了,我說雍正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歷史上有一個淵源過程,真正大規模地把它推行下來,堅持下去,是在雍正時期。東南高山族,隨著台灣統一,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
第四,創制滿洲文字。
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
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特別是滿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穌會士到清朝來,先學滿文,用滿語和康熙皇帝交談,用滿語跟他們講幾何學數學,音韻,講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滿文把四書五經,滿文把漢文的四書五經翻譯過去了。西方又通過滿文翻譯的四書五經,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說滿文是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天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學習研究清朝的歷史,他看漢文很困難,看奏摺,看行草,行書奏摺很困難,我們今天還很困難。他看滿文檔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滿文檔案來研究清朝歷史。今天我們國家大約還存在有兩百萬件滿文檔
案,一千多種滿文的圖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 當中的一份重要財富。
第五,編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幾百年戰亂災害很多的書都失傳了,一家一戶保存的書是很不容易的。但這個書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陽一部,杭州一部,鎮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們,可以到那兒去看書,去查閱去抄錄,就等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這些書後來影印了,現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圖書館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庫全書》對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書,叫《無圈點老檔》,滿文寫的,有人把它叫做《舊滿洲檔》都可以,乾隆時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會兒還修了《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特別這個時候編匯了一些地圖,像《康熙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每一個房間都畫上,每一個王府、院落,每一個房間,倒座每間房都畫上了,是當時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繪畫最完整的一個京城全圖,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編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貢獻,一直得益於我們的當代以及我們的後代。
第六,興修皇家園林。
清朝它是一個狩獵的民族,長於騎射,它又在東北,到了關內之後天很熱,夏天,多爾袞就說暑熱難熬,還有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園林,開始是在南苑,順治的時候主要是在南苑,繼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後來因為南苑離城裡稍微遠一點,康熙就修了暢春園,就是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時候,就開始修圓明園,到乾隆的時候,修清漪園,就現在的頤和園,又大修圓明園。北京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和圓明三園。西山這個地區從遼、金就開發,但是基本的格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時期興修的皇家園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莊,暨外八廟,還有木蘭圍場,沈陽的盛京皇宮。還有清朝五陵,就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壇,這些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沈陽故宮、清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了,而且是世界的
人類的文化遺產,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貢獻。
第七,貢獻傑出人才。
清朝296年,傑出歷史人物燦若明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科學家等等,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與納蘭容若,就是清朝傑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國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統計不太准確,萬曆的時候一般人認為九千萬到一億,萬曆以後就經過戰爭、災荒人口銳減。清朝乾隆的時候,人口到了三億,道光的時候,人口到了四億。我小時候老說中國人口四萬萬五千萬,基本上還是道光那個時候的。在清朝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因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國,所以清朝的綜合國力增強。後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說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國人,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盪。
第九,開發三北地區。
「三北」就是東北,正北、西北。東北就是山海關以北,一直到黑龍江下游,這個時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別是黑龍江流域,還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清朝入關之前,它的勢力已經到了黑龍江流域,那裡很多原始的部民,歸順了清,加入了八旗,從龍入關,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時期因為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戰爭,一部分關里的人到了關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強了關內與關外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別是遼河流域,清朝努爾哈赤從都城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二遷到沈陽,加快了遼河流域,遼沈地區經濟開發的步伐,後來清朝在東北設卡倫,派軍隊戍邊,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說齊齊哈爾,呼瑪,璦琿,加強??個是前代所沒有的,正北地區主要是蒙古族,整個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間戰爭、動亂,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飯沒有鍋灶,穿沒有衣服,吃沒有鹽。明朝一個時期對蒙古禁運,禁運一個時期。清朝不同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整個蒙古,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這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大家知道,這個問題不容易,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問題兩千年沒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說過:「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陸』 求一個清朝的歷史故事
我看過徐征演的《李衛當官》里有這個劇情,跟鹽商鬥智斗勇。
『柒』 清朝初年的歷史故事,急!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後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藉助的力量。後來,駐雲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
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敢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郁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
『捌』 清朝及清朝以後故事有名故事
清朝最有抄名的康熙皇帝是我國歷襲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系,穩定了清朝對各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玖』 中國清代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收起
『拾』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