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周瑜和小喬
三國志
·周瑜傳》載: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從孫策「攻皖,拔之,時回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答
大喬
,瑜納小喬。」
那是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領
南郡
太守
鎮守
江陵
,與借駐
荊州
的
劉備
對峙,
後援
供給基地就設在岳陽,所以才到岳陽來備辦「行裝」糧草。這是由於岳陽當時「濱阻三江」,增援便捷,進退兩利的戰略地位決定的。周瑜
死後
,孫權即「使魯肅以萬人屯巴邱為城」,進一步鞏固加強了這一戰權。相傳岳陽市一中內原有周瑜
軍府
,小喬隨征在此居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周瑜死於岳陽後,關於小喬歷史上沒有記載。據說周瑜死後,周瑜的兒子曾勸他們的母親回歸故鄉安度後半生,但是由於周瑜埋在岳陽,她不忍心離周瑜而去,讓周瑜孤單寂寞留守異鄉。
B. 周瑜和小喬之間有什麼流傳的故事嗎
一次弄不完,.承上: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通過銅雀台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通過銅雀台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誌記載中的小喬墓
小喬墓雖不及瑜墓之多,但見諸方誌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記載較早的是湖南嶽州(岳陽)的二喬墓,次為安徽廬江和南陵兩地的小喬墓。
(一)岳州二喬墓
據明代《隆慶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載:「二橋(大、小喬)墓。漢太尉橋玄二女,並通春秋。一適周瑜,一適孫策。相傳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不過對二喬逝後葬於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載:「竊意世無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從鎮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喬與小喬合葬)則萬無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載姑存焉。」這里可知《府志》是據「故志」轉錄。記載中雖未說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稱據「故志」轉錄,二喬墓應早於隆慶《府志》前就有記載了。
盡管《府志》已對岳州二喬墓的真偽持有懷疑,但仍不乏時有人去瞻仰與憑吊,留下的楹聯較多,這里擇其一聯:「銅雀有遺悲,豪傑功隨三國沒;紫鵑無限恨,瀟湘冷月二喬魂。」
(二)廬江小喬墓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廬江府部匯考九·廬江縣>在「周瑜墓」條後,載有:「小喬冢。在真武觀西百步;周瑜之妻喬氏也,俗稱瑜婆墩。冢上多古磚,人不敢竊,動輒有咎。」《光緒廬江縣志》卷十六<雜類·冢墓>過錄了上述記載。
廬江小喬墓後世也留有眾多楹聯,這里也擇其一聯:「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喬墓
《民國南陵縣志》卷七<輿地·塋墓>載:「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喬氏墓。相傳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縣高怡夢小喬語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鯤督修其墓。於寺西苑立碑曰:『東吳都督周公瑾之夫人喬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國志》載為建安三年·198年)為春谷長,小喬墓在南陵不為無據。」香由寺的地理位置,《縣志》卷十一<營建·寺觀>載:在「縣北一百步,舊雲薦福燒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後有竹園。
《縣志》首稱「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這里已稱香由寺前原非只小喬一墓,尚或有大喬墓。因未見「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後或因知縣高怡夢小喬語,方遣典史督修成小喬一墓。筆者於1956年秋曾與友人前往憑吊。南陵小喬墓墓碑猶在,雖有殘損,字跡清楚可認。碑文為:「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碑文兩旁刻有一長聯,文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貢生許文權和於湖(蕪湖)教諭陶寶森合撰。聯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漂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貞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杯酒,澆奠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聯:一、「喬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黃土一懷,猶想美人顏色;江左名姝,留芳蕭寺。只此青塋千古,也增本地風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歲雲亡。從此吳將台高,相對青塋同不朽;銅雀春深,問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紅粉任飄零。」
除上述小喬墓外,還傳說舒城、潛山、懷寧也有小喬墓。但初檢《嘉慶舒城縣志》、《光緒續修舒城縣志》、《民國潛山縣志》、《民國懷寧縣志》、《民國懷寧縣志補》等,均不見有小喬墓的記載,或者僅是傳聞。
三、方誌中關於周瑜、小喬墓的詩文
方誌中記載周瑜、小喬的詩文並不多見,惟《光緒廬江縣志》卷十五<藝文·詩辭>中較多。共四組八首,每組周瑜、小喬詩各一對。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國英,登壇年最少。赤壁焚魏師,運籌獨奇妙。差擬蜀武侯,不數漢嫖姚。墓木號秋風,含凄發長嘯。」孫宏哲對應有<小喬辭>一首,辭前有序曰:「余賦公瑾絕句有雲:『至今古木殘碑下,徹夜秋風伴小喬。』感慨系之,不知喬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繞北岡數里,將至真武觀而小喬之墓在焉。有封無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磚。冢之前後既犁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鍤築其墳,復為之詞,以告公瑾雲。」<小喬辭>(七言古)為:「大堤堤下水涓流,喬家國色古遺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磚繞一懷。周郎盡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吳主哭。胭脂色褪鏡奩移,曾在黃壚在華屋。只今幽遂已成蹊,東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顏甚勿復較,我將錦石列丹題。」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懷,寒雲衰草翳荒丘。煙消赤壁人何在,月滿長江水自流。已見有功成鼎定,誰雲無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萬古愁。」宋元征對應有<小喬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氣多,蕭蕭木葉下如梭。一懷指點小喬墓,十里瀠洄淥水波。東睇吳宮成茂草,北瞻魏闕翳煙蘿。衣冠異代消磨盡,紅粉香名不啻過。」
其三,清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絕)一首:「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喬。」王召對應有<小喬墓>(七絕)一首:「東吳名將推公瑾,南國佳人說小喬。應是兩人俱絕代,白楊相望共蕭蕭。」
其四,張元繆自作周瑜、小喬對應詩七絕各一首:「<周公瑾墓>顧曲當筵意氣生,江東年少愛談兵。空留高冢斜陽里,樵牧經過說姓名。」「<小喬墓>風流雲散草離離,惟有寒鴉話斷碑。明月多情還眷念,至今猶為照蛾眉。」
次為《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二<藝文>所載小喬墓詩三首。其一,張鴻翥<小喬墓>(七律)一首。詩前有序:「舊傳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縣志》卷七<輿地·塋墓>『小喬氏墓』稱乙亥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夢於古梅下表其墓。嘉慶辛酉(1801年),余從兒來營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輩,訪古跡留題。"詩為:「第一山傍問墓台,掃開蒿徑拂塵灰。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姐分明共去來。」清嘉慶進士李兆洛留有<小喬墓>(七絕)二首:「尋常草木借余香,故壘東邊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廝養,古來能得幾周郎。」「梅花一樹傍幽姿,尚有詞人寄夢思。銅雀傾來歌舞歇,左馬謇姐阿誰知。」
四、喬家的零星景物與二喬的一則傳聞
有關喬家的一些景物記載,見諸志書的有: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淮南道·舒州·懷寧縣>載:「橋公亭,在縣北隔皖水一里,即漢末橋公有二女,孫策與周瑜各納一女,亭基為雙溪寺。」《康熙安慶府志》卷之四:「喬家故井。彰法山漢橋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橋,周瑜娶小橋。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橋玄(二喬父)墓在縣北彰法山廣教寺後,為後漢太尉。」《民國潛山縣志》卷二十九,喬公墓過錄了《府志》所記。
方誌中還留有喬家故居的詩作。《康熙安慶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喬公故居>(七絕)一首。高啟有<過二喬宅>(七言古)一首。《嘉慶舒城縣志》卷之三十三<詩>,有任鳴盛<過小喬故居>(七律)一首等。
關於孫策、周瑜與二喬的聯姻,民間有口頭傳承:一次,孫策率領東吳兵馬,來到潛山。閑來無事,上山打獵,適逢戎裝的大喬、小喬也在打獵。在追逐獵物時,孫策遇見二喬。他見大喬嬌美無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託人說媒,以結連理。大喬見威武雄壯的孫策,也甚為有意。但她提出要與孫策比武,若取勝她,方肯成婚,孫策慨然贊同。比武過程中,他倆愈比情愈深,終成美滿姻緣。小喬武藝也很強,且聰慧過人。經孫策和大喬為媒,嫁與了年輕有為的周瑜。大喬、小喬與江東的孫策、周瑜聯姻,成為後人傳說的佳話,喬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為勝跡。(摘自丁劍主編《安徽掌故》<勝跡·二喬與胭脂井>,黃山書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喬各自的多墓出現,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孫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喬家的顛沛中,孫、周兩人竟同時作了喬家的女婿。此時的孫、周正意氣風發、少年英武,而二喬又是國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羨慕的。他們的婚姻,正是千餘年來人們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吳戰功顯赫,「抗議而獨立東吳,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慶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跡列傳·郡邑>),終始三國鼎足而立。這也成為民間傳說不斷傳揚、贊誦他的理由;周瑜與孫權為子女聯姻,使其顯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親國戚」的成份;《三國演義》的杜撰與渲染,使周瑜、小喬的佳配,更添加了濃郁的色彩。英雄與美人,本就是人們心中不朽的主題。盡管周、喬具有了以上眾多的社會傳承因素,但在傳流的地域上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我們甚至連二喬的名字叫什麼,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過,也因在上述傳承因素的基礎上,吳地對瑜、喬二墓的瞻仰與憑吊,民間竟也相因成習。這才有了「賢者之死,猶藉以為榮」(《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蕪湖縣·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產生。這些,都深深蘊涵著民族心理和民間習俗。瞻仰、憑吊周瑜墓之習俗縱向的擴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現;有周瑜又豈能缺少小喬。而橫向的擴布,便是其夫人小喬多墓的隨後出現。實際上,周瑜、小喬的多墓,都是眾多的社會因素綜合沉澱的結果。
C. 小喬與周瑜的愛情故事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兩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年齡有爭議,一說其為周瑜守墓十四載)。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台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台。這是建台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D. 周瑜與小喬的真實故事
周瑜和小喬是兩只兔子,它們在兔年相遇,相知,相愛,生了一窩小兔子,它們一家人想祝你兔年快樂
E. 周瑜和小喬的故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隨從孫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兩個國色天香的「戰利品」,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能夠明確姐妹倆身份的,便是她們的父親姓喬,時人尊稱喬公,是當地有點兒身份和地位的鄉紳。
後來,孫策毫不客氣地娶了大喬,又將小喬豪爽地許給了周瑜,並對他開玩笑道:「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也多少對老丈人有些不恭之嫌。想來二喬便是被十分寵愛,其家庭地位也絕不會高到哪裡去。
對周瑜而言,小喬是妻是妾,史書上沒交待。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愛,是否幸福,我們也不得而知。還有一點,後來周瑜在追隨孫氏兄弟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是否還分得其他美色為戰利品,我們依然不得而知。按當時的時代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還是有的。在那個時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姓氏,一個籍貫,一個從屬關系,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並沒有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卻給後世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後人固執又善良地以為,周瑜和小喬,是「英雄美女,天作之合」的絕配。真實的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留住周郎和小喬兩個人的記憶。
於是,後人詩作中,關於周郎的風流和多情,因為有了小喬這樣一個美麗而模糊的身影,而多了幾分合理的解釋,周郎的形象也多了幾分溫暖的人情味。但只有彈琴這樣的小情調,還無法滿足後人對英雄美人的傳奇想像,他們更願意在周瑜的蓋世功名上,塗抹一點胭脂的痕跡,同時為英雄增添一些「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勇氣和傳奇。
(5)歷史上周瑜和小喬的真實故事擴展閱讀: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1]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F. 急求三國時期小喬與周瑜之間的故事……
周瑜夫人小喬墓的記載,後於周瑜墓。周瑜多墓若從宋代王象之編的《輿地紀勝》最早的記載開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記載的《古今圖書集成》刊印為止,近千年間瑜墓竟出現有六處之多。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現象,其特徵十分明顯。它既含有長時間穩定的傳承性,同時也因它的內涵伸展、擴布,終使其夫人小喬氏的多墓出現;周瑜與小喬的多墓具同源性質。
一、與《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有關
漢代橋、喬本為兩姓。小喬姓橋而非喬,後世橋姓的橋被簡化為喬。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中,有關小喬的記載極其簡單。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內,有「(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西漢置縣,即潛山縣梅城鎮),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這里的「小橋」即「小喬」。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與小喬生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孫權長子)。男循尚公主(娶孫權女),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憑藉以上簡單的記載,後世似乎很難將以上瑜、喬的身世,在民間當作傳聞傳流開來。當然,也就不易會有以後小喬多墓的出現。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台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台。這是建台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孔明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全書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喬才與銅雀台有了聯系: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橋公有二女,長曰大橋,次曰小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橋,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橋,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台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橋。」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台賦》與曹植原作之《登台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台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接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橋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通過銅雀台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通過銅雀台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誌記載中的小喬墓
小喬墓雖不及瑜墓之多,但見諸方誌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記載較早的是湖南嶽州(岳陽)的二喬墓,次為安徽廬江和南陵兩地的小喬墓。
(一)岳州二喬墓
據明代《隆慶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載:「二橋(大、小喬)墓。漢太尉橋玄二女,並通春秋。一適周瑜,一適孫策。相傳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不過對二喬逝後葬於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載:「竊意世無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從鎮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喬與小喬合葬)則萬無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載姑存焉。」這里可知《府志》是據「故志」轉錄。記載中雖未說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稱據「故志」轉錄,二喬墓應早於隆慶《府志》前就有記載了。
盡管《府志》已對岳州二喬墓的真偽持有懷疑,但仍不乏時有人去瞻仰與憑吊,留下的楹聯較多,這里擇其一聯:「銅雀有遺悲,豪傑功隨三國沒;紫鵑無限恨,瀟湘冷月二喬魂。」
(二)廬江小喬墓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廬江府部匯考九·廬江縣>在「周瑜墓」條後,載有:「小喬冢。在真武觀西百步;周瑜之妻喬氏也,俗稱瑜婆墩。冢上多古磚,人不敢竊,動輒有咎。」《光緒廬江縣志》卷十六<雜類·冢墓>過錄了上述記載。
廬江小喬墓後世也留有眾多楹聯,這里也擇其一聯:「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喬墓
《民國南陵縣志》卷七<輿地·塋墓>載:「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喬氏墓。相傳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縣高怡夢小喬語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鯤督修其墓。於寺西苑立碑曰:『東吳都督周公瑾之夫人喬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國志》載為建安三年·198年)為春谷長,小喬墓在南陵不為無據。」香由寺的地理位置,《縣志》卷十一<營建·寺觀>載:在「縣北一百步,舊雲薦福燒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後有竹園。
《縣志》首稱「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這里已稱香由寺前原非只小喬一墓,尚或有大喬墓。因未見「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後或因知縣高怡夢小喬語,方遣典史督修成小喬一墓。筆者於1956年秋曾與友人前往憑吊。南陵小喬墓墓碑猶在,雖有殘損,字跡清楚可認。碑文為:「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碑文兩旁刻有一長聯,文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貢生許文權和於湖(蕪湖)教諭陶寶森合撰。聯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漂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貞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杯酒,澆奠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聯:一、「喬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黃土一懷,猶想美人顏色;江左名姝,留芳蕭寺。只此青塋千古,也增本地風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歲雲亡。從此吳將台高,相對青塋同不朽;銅雀春深,問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紅粉任飄零。」
除上述小喬墓外,還傳說舒城、潛山、懷寧也有小喬墓。但初檢《嘉慶舒城縣志》、《光緒續修舒城縣志》、《民國潛山縣志》、《民國懷寧縣志》、《民國懷寧縣志補》等,均不見有小喬墓的記載,或者僅是傳聞。
三、方誌中關於周瑜、小喬墓的詩文
方誌中記載周瑜、小喬的詩文並不多見,惟《光緒廬江縣志》卷十五<藝文·詩辭>中較多。共四組八首,每組周瑜、小喬詩各一對。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國英,登壇年最少。赤壁焚魏師,運籌獨奇妙。差擬蜀武侯,不數漢嫖姚。墓木號秋風,含凄發長嘯。」孫宏哲對應有<小喬辭>一首,辭前有序曰:「余賦公瑾絕句有雲:『至今古木殘碑下,徹夜秋風伴小喬。』感慨系之,不知喬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繞北岡數里,將至真武觀而小喬之墓在焉。有封無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磚。冢之前後既犁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鍤築其墳,復為之詞,以告公瑾雲。」<小喬辭>(七言古)為:「大堤堤下水涓流,喬家國色古遺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磚繞一懷。周郎盡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吳主哭。胭脂色褪鏡奩移,曾在黃壚在華屋。只今幽遂已成蹊,東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顏甚勿復較,我將錦石列丹題。」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懷,寒雲衰草翳荒丘。煙消赤壁人何在,月滿長江水自流。已見有功成鼎定,誰雲無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萬古愁。」宋元征對應有<小喬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氣多,蕭蕭木葉下如梭。一懷指點小喬墓,十里瀠洄淥水波。東睇吳宮成茂草,北瞻魏闕翳煙蘿。衣冠異代消磨盡,紅粉香名不啻過。」
其三,清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絕)一首:「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喬。」王召對應有<小喬墓>(七絕)一首:「東吳名將推公瑾,南國佳人說小喬。應是兩人俱絕代,白楊相望共蕭蕭。」
其四,張元繆自作周瑜、小喬對應詩七絕各一首:「<周公瑾墓>顧曲當筵意氣生,江東年少愛談兵。空留高冢斜陽里,樵牧經過說姓名。」「<小喬墓>風流雲散草離離,惟有寒鴉話斷碑。明月多情還眷念,至今猶為照蛾眉。」
次為《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二<藝文>所載小喬墓詩三首。其一,張鴻翥<小喬墓>(七律)一首。詩前有序:「舊傳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縣志》卷七<輿地·塋墓>『小喬氏墓』稱乙亥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夢於古梅下表其墓。嘉慶辛酉(1801年),余從兒來營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輩,訪古跡留題。"詩為:「第一山傍問墓台,掃開蒿徑拂塵灰。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姐分明共去來。」清嘉慶進士李兆洛留有<小喬墓>(七絕)二首:「尋常草木借余香,故壘東邊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廝養,古來能得幾周郎。」「梅花一樹傍幽姿,尚有詞人寄夢思。銅雀傾來歌舞歇,左馬謇姐阿誰知。」
四、喬家的零星景物與二喬的一則傳聞
有關喬家的一些景物記載,見諸志書的有: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淮南道·舒州·懷寧縣>載:「橋公亭,在縣北隔皖水一里,即漢末橋公有二女,孫策與周瑜各納一女,亭基為雙溪寺。」《康熙安慶府志》卷之四:「喬家故井。彰法山漢橋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橋,周瑜娶小橋。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橋玄(二喬父)墓在縣北彰法山廣教寺後,為後漢太尉。」《民國潛山縣志》卷二十九,喬公墓過錄了《府志》所記。
方誌中還留有喬家故居的詩作。《康熙安慶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喬公故居>(七絕)一首。高啟有<過二喬宅>(七言古)一首。《嘉慶舒城縣志》卷之三十三<詩>,有任鳴盛<過小喬故居>(七律)一首等。
關於孫策、周瑜與二喬的聯姻,民間有口頭傳承:一次,孫策率領東吳兵馬,來到潛山。閑來無事,上山打獵,適逢戎裝的大喬、小喬也在打獵。在追逐獵物時,孫策遇見二喬。他見大喬嬌美無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託人說媒,以結連理。大喬見威武雄壯的孫策,也甚為有意。但她提出要與孫策比武,若取勝她,方肯成婚,孫策慨然贊同。比武過程中,他倆愈比情愈深,終成美滿姻緣。小喬武藝也很強,且聰慧過人。經孫策和大喬為媒,嫁與了年輕有為的周瑜。大喬、小喬與江東的孫策、周瑜聯姻,成為後人傳說的佳話,喬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為勝跡。(摘自丁劍主編《安徽掌故》<勝跡·二喬與胭脂井>,黃山書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喬各自的多墓出現,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孫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喬家的顛沛中,孫、周兩人竟同時作了喬家的女婿。此時的孫、周正意氣風發、少年英武,而二喬又是國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羨慕的。他們的婚姻,正是千餘年來人們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吳戰功顯赫,「抗議而獨立東吳,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慶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跡列傳·郡邑>),終始三國鼎足而立。這也成為民間傳說不斷傳揚、贊誦他的理由;周瑜與孫權為子女聯姻,使其顯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親國戚」的成份;《三國演義》的杜撰與渲染,使周瑜、小喬的佳配,更添加了濃郁的色彩。英雄與美人,本就是人們心中不朽的主題。盡管周、喬具有了以上眾多的社會傳承因素,但在傳流的地域上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我們甚至連二喬的名字叫什麼,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過,也因在上述傳承因素的基礎上,吳地對瑜、喬二墓的瞻仰與憑吊,民間竟也相因成習。這才有了「賢者之死,猶藉以為榮」(《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蕪湖縣·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產生。這些,都深深蘊涵著民族心理和民間習俗。瞻仰、憑吊周瑜墓之習俗縱向的擴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現;有周瑜又豈能缺少小喬。而橫向的擴布,便是其夫人小喬多墓的隨後出現。實際上,周瑜、小喬的多墓,都是眾多的社會因素綜合沉澱的結果。
G. 周瑜和小喬的故事,我只想要簡要的回答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小喬是個身世模糊、面目模糊、地位模糊的人物。只是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隨從孫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兩個國色天香的「戰利品」,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能夠明確姐妹倆身份的,便是她們的父親姓喬,時人尊稱喬公,想來應該是當地有點兒身份和地位的鄉紳吧。而大小兩喬芳齡多少,性情如何,又是怎樣美麗,我們卻一概不知。
後來,孫策毫不客氣地娶了大喬,又將小喬豪爽地許給了周瑜,對周瑜而言,小喬是妻是妾,史書上沒交待。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愛,是否幸福,我們也不得而知。還有一點,後來周瑜在追隨孫氏兄弟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是否還分得其他美色為戰利品,我們依然不得而知。按當時的時代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還是有的。在那個時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姓氏,一個籍貫,一個從屬關系,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並沒有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卻給後世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後人固執又善良地以為,周瑜和小喬,是「英雄美女,天作之合」的絕配。真實的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留住周郎和小喬兩個人的記憶。
謝謝,希望能幫到你
H.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小喬孫策大喬
我先說明一下:你提問的問題即使答的出來也是不真實的!正史中記載大喬小喬有關資料很少很少。其實大喬和小喬大多是被後天稱贊成國色天香的,因為史書沒有說過兩人長的十分漂亮,連名字其實也沒留下來!至於大喬和小喬是否是孫策和周瑜的妻子,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 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孫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漢族。孫堅之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豪強,漢末群雄之一。綽號「小霸王」。孫權稱帝後,追謚他為長沙桓王。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孫策人稱小霸王,作戰非常驍勇,但是他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性急少謀。易中天先生認為,歷史上的孫策是一位不怕功高蓋主而且非常自信的英雄,像周瑜、張昭等江東重臣都是他聚攏來的,這為江東基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人脈基礎。除此以外,孫策還有什麼優點,又有什麼缺點呢? 孫策的優點除了自信以外,還有講政治,有兩件事情可以說明孫策講政治。第一個就是袁術稱帝的時候,孫策和袁術翻臉。我們知道孫堅原來是袁術的部下,所以孫策繼承了父親以後,他也歸了袁術,應該說袁術對他還算可以,也僅僅是可以而已,也不是多好,總歸算是袁術的舊部。但是袁術公然稱帝,孫策馬上就跟他袁伯伯斷絕關系。當然這裡面也有個人恩怨,因為袁術這個人說話不算話,多次對孫策封官許願,到了事後他又不兌現,孫策有怨氣。另外孫策反對袁術稱帝也未必是他多麼忠於大漢王朝,這個我們也要說清楚。但是孫策能夠不稀里糊塗地跟著袁術跑,這個說明他有政治頭腦,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後,孫策也打了同樣的主意,就是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作戰的時候,孫策曾經准備襲擊許都,迎奉天子。 不過孫策雖然是一個英雄,也有毛病,什麼毛病呢?兩個毛病,一個是喜歡殺人,二是死要面子。這兩條倒是挺像項羽的。據說當時江東有一個隱士叫高岱,這個人是一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人,而孫策想他討論一下《左傳》,就把他請出來了。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就冒出一個小人來,這個小人就去跟孫策說:高岱這個人很傲慢,他認為將軍您就是一個武夫,不是文化人,沒學問,根本就不屑於和您討論什麼學術問題,你看吧,他來了以後您問他什麼他肯定說不知道。然後這個傢伙又跑去跟高岱說:你要注意了,孫策這個人死要面子,他最討厭人家跟他討論問題的時候壓倒他,比他說得好,所以你見到他你就說不知道。夠壞的,孫策把高岱請來以後,來討論學術問題,果然高岱就說不知道,再問,不知道,又再問個問題,我不知道,孫策勃然大怒,你果然瞧不起我,不屑於和我討論問題,關起來!這一關起來不得了啊,幾乎所有的那些文化人、那些名人、那些士大夫都出來求情,孫策走到樓上往下一看,黑壓壓的一片,把巷子裡面堵滿了,都是人,孫策想,這個高岱「粉絲」這么多啊,這還得了,殺,就把高岱殺了,為了他的一個面子,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 實際上孫策最後死就死在這個地方,我前面不是講了吳郡太守許貢上書朝廷,說他是小項羽嘛,許貢同時後面還有話,說像這樣的人必須控制,因此建議朝廷把孫策召到京城去監控起來,不要讓他在外面為非作歹。孫策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把許貢殺了,這個許貢被殺以後,他的門客就要為他們的主人報仇,有一次孫策出去打獵的時候,這些刺客就刺殺了孫策。那麼這個事情據一些其他的史料記載,說當時也就是把孫策的臉劃破了,並沒有傷到要害,然後醫生來看過以後就跟孫策說,我給你帖點膏葯,靜養百日,即可痊癒,無生命之虞。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孫策是孫帥哥呀,美姿顏,愛漂亮啊,他要去照鏡子,一照鏡子,臉上貼的,想想我們古代的那些膏葯貼上去是不會好看的,他說我怎麼變成這副樣子了,結果說了這么一句話:「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就是我的臉都變成這個樣子了,我還能建功立業?大吼一聲,創口破裂,流血不止,當夜死亡。這叫什麼?死要面子。哎呀,所以有時候帥哥也是麻煩啊。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漢太尉。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美姿貌」《吳地記》 ;「資質風流,儀容秀麗」《三國演義》),志向遠大。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 周瑜題跋像[3]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只是曾經一度與程普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後來敬重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對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系。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在歷史上,兩人實際並無過節,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以充軍實,是否與周瑜見過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後,為他奔喪至吳的是周瑜的功曹龐統,也不是諸葛亮。
I. 周瑜和小喬愛情故事的整個流程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小喬是個身世模糊、面目模糊、地位模糊的人物。只是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隨從孫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兩個國色天香的「戰利品」,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能夠明確姐妹倆身份的,便是她們的父親姓喬,時人尊稱喬公,想來應該是當地有點兒身份和地位的鄉紳吧。而大小兩喬芳齡多少,性情如何,又是怎樣美麗,我們卻一概不知。
後來,孫策毫不客氣地娶了大喬,又將小喬豪爽地許給了周瑜,並對他開玩笑道:「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也多少對老丈人有些不恭之嫌。想來二喬便是被十分寵愛,其家庭地位也絕不會高到哪裡去。對周瑜而言,小喬是妻是妾,史書上沒交待。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愛,是否幸福,我們也不得而知。還有一點,後來周瑜在追隨孫氏兄弟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是否還分得其他美色為戰利品,我們依然不得而知。按當時的時代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還是有的。在那個時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姓氏,一個籍貫,一個從屬關系,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並沒有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卻給後世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後人固執又善良地以為,周瑜和小喬,是「英雄美女,天作之合」的絕配。真實的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留住周郎和小喬兩個人的記憶。
於是,後人詩作中,關於周郎的風流和多情,因為有了小喬這樣一個美麗而模糊的身影,而多了幾分合理的解釋,周郎的形象也多了幾分溫暖的人情味。但只有彈琴這樣的小情調,還無法滿足後人對英雄美人的傳奇想像,他們更願意在周瑜的蓋世功名上,塗抹一點胭脂的痕跡,同時為英雄增添一些「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勇氣和傳奇。譬如唐時一位著名的詩人就曾調侃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雖說宋時徐彥周在《彥周詩話》里評批這樣輕浮說法是「措大不識好惡」,可這樣的文學想像很是精彩,加上曹操又有攻城略地後強占別人老婆的惡習,於是這種荒誕卻有趣的說法,在民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到了明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演繹得愈發生動。書中第三十四回里寫道,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小王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本是曹家一個大型的娛樂工程,但在第四十三回里,被舌頭靈活的孔明有意曲解,指出曹植《銅雀台賦》里「連二喬於東西兮,若長空之鎖殊」,便是意圖大小二喬的美色。周瑜聽罷,自是勃然大怒,離座指北,大聲罵道:「老賊欺吾太甚!」
中國傳統文化里文史不分家的特點,使得生動的文學細節融入正史,並放大了歷史人物的傳奇,甚至在文學作品的一再重復中,代替了正史,成為我們民族最難亡的歷史記憶。
為了讓文學和傳說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心甘情願又一本正經地製造「歷史」。於是,寂寞的周瑜不再寂寞,模糊的小喬不再模糊,兩個人的墓地,竟也活生生地多了好幾處。據統計,近千年間,周瑜墓竟出現有六處之多,而小喬的墓地,也有三處。每一個墓地,都有言之鑿鑿的理由和生動感人的傳奇。
譬如江西省廬江城西的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其存在的理由是周瑜當年留鎮過巴丘(廬陵郡巴丘縣),也卒於巴丘,小喬去世後自然隨夫而葬,並有明詩為證:「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
沒編成故事,但絕對取之正史,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