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歷史故事
關於歷史故事來講,中國歷史長達5000年,那肯定有很多歷史故事可以講的,那你可以講一些人家比較不清楚的事情,這樣子就能夠顯示出你的知識。
❷ 關於「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故事
1、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勢成為各個反秦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范。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
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回鄉下,十分受人愛戴。
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收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
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2、三國時期隸屬於蜀漢政權的南中地區,包括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古稱「夷越之地」。由於東漢統治者的「賦斂煩擾」,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殘酷的鎮壓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數民族奴隸主和漢族豪強地主,時刻都在尋機激化矛盾,以便達到他們割據白雄的目的。由於上層分子雍閩、孟獲等的造謠和煽動宣傳,不少人受騙加入叛軍,叛亂幾乎遍及整個南中地區。
公元225年3月。經過近兩年的「閉關息民」,在把內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後,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亂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親自統領大軍南下平叛。諸葛亮採用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來平定南中之亂。
諸葛亮採取反間計殺了叛亂首領雍閩、朱褒,全殲高定部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開始征討孟獲。孟獲收雍閩等人的余部,繼續與蜀軍對峙。作為少數民族的首領孟獲在南中為「夷漢所服」,是當地一位很有影響和威望的人物。
諸葛亮決定收服孟獲,然後使他從心裡臣服蜀漢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中造成影響,以便長期穩定南中局勢。孟獲在蜀漢大軍到來時,聚集三洞元帥討論,後派三位洞帥各領兵5萬,分左、中、右三路來迎戰。
諸葛亮用激將法,使趙雲、魏延兩位老將軍殺奔敵軍營寨,大敗蠻兵,斬了敵軍中路元帥,左方兩路敵軍元帥從山路逃跑時被埋伏的蜀軍擒獲。諸葛亮命人解去兩位洞主元帥的繩索,賜給酒食衣服,讓兩人各自歸去。
孟獲聞知兵敗,大怒,遂率兵進發。諸葛亮使王平詐敗,引誘孟獲軍進入埋伏圈。孟獲見蜀軍旌旗四起,隊伍雜亂,即生輕敵之意,驅兵追擊王平。正追殺時,蜀將張嶷、張翼兩路兵馬突然殺出,截斷後路。
王平領兵殺回,趙雲、魏延從兩側夾擊,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諸葛亮讓人解去被俘蠻兵的捆綁,安撫說:「你們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獲蠱惑。今受驚嚇了。我想你們的家人一定倚門而望,我今天全放你們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蠻兵深感其恩,哭著拜謝歸家。諸葛亮對孟獲不殺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讓他觀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孟獲並未服氣,聲稱自己是因為未知虛實而中了埋伏,並說再戰必勝。諸葛亮便笑著放他回去,讓他整頓軍馬再來交鋒。結果孟獲又一次兵敗被捉。
可是他還是不服氣,於是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這樣,一捉—放,前後共七次。孟獲第七次被捉住的時候,諸葛亮微笑著說要放他回去,這時孟獲終於心悅誠服地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返矣。」
3、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而托起這一代霸業的高人則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須善用之,否則必不成大業。齊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國之大任,可以說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齊桓公拜管仲為相時,他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也是他本身才能稟賦所決定的。
齊桓公之賢,在於能將治國大任交付給管仲。而從管仲的立場看來,齊桓公的確需要他煞費苦心,才能由一個平庸之君,搖身一變,成為天下之霸主。他曾經用盡方法來開導桓公,使他具備霸者的風范與能力。
這種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剛開始的時候,雖然被任用為相,卻始終不得人心。為了使國政上軌道,得到全國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設法博得齊桓公的青睞和眾人的信賴。管仲任職不久,有一天,桓公與他交談,桓公問他:「現如今,國政怎麼樣?」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貧寒,沒有辦法讓名門豪族聽順於我。」桓公聽罷,即刻封他為「上卿」。過了一段時期,國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來管仲,問道:「我已經封你為上卿,但是國家仍無發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貧無立錐之地,如何驅使富豪之家?」
於是,桓公把一年的國稅收入賜給了他。又過了一段時期,國政仍然未見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問管仲:「我已經屢次依你所願,國政卻依然如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還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邊的人。」
桓公聽了,就在他的名號上加了一個「父」字,要求國人皆稱仲父,不得稱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財產、稱號之後,便無後顧之憂,立即大力推展國政,使齊國國力大增。同時,也巧妙地利用各種機會,對桓公施以機會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獵,在追逐一隻鹿,不知不覺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現一個溪谷,溪谷前站著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問道:「請問此溪谷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覺得這個名字奇怪,便問其原因:「前輩看起來聰明得很,怎麼會是愚者呢?」
「我曾經養了一頭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後,我就賣了這匹小牛,買一匹馬回來。這時,遇到一個惡徒,他認為母牛絕不可能生出小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我的小馬奪走了。鄰居知道了這件事,就稱我為愚者,我經常來這山谷,所以稱它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驚,心中暗自想道:「自己買來一匹馬,居然任人奪走,真是愚者。」於是第二天便將此事告訴給管仲。誰知管仲聽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隨後說:「此乃臣之錯。堯為天子時,有名相咎繇輔佐,如果是那個時候,絕對不會有人搶那位老者的小馬。
即使真有這種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軌道,這種現象是不會出現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國政治腐敗,無清廉之官,無奈才會忍受鄰人的嘲笑。我們必須立刻改革朝政,否則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過這件事,管仲趁機給桓公上了一課,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為君應有的作為。
又過了一段時間,桓公對管仲抱怨說:「本國地域不廣,資源貧乏,眾多朝臣奢靡無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華之風,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難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聞,下臣的衣食車行,都是以君王為模仿對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難免臣下會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風,必須以身作則才行。」後來,桓公就改穿樸素的朝服上朝聽政,這樣不到一年,齊國的風氣一新,奢靡之風從此銷聲匿跡。
有一天,齊桓公召管仲前來,問道:「那些亡國之君,到底犯了些什麼錯誤,以至於連國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國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實自己的庫藏,搜刮百姓的財產,而且四處征討,企圖奪他人的領土,根本不知怎樣取得其他諸侯的支持;只會不斷加重賦稅,完全不知道如何贏得民心。
他們老是事後急於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認錯誤,只會一味責怪他人。這就是他們的三種過錯。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會喪失領土,犯了全部的話,就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其實說起來,他們也不想使國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於不懂得為君之道,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難以自拔的。」
管仲經常找機會對君主施以教育,而齊桓公也能虛心接受,努力實踐。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夠如此虛心學習,實在需要有相當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後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5、湯又名成湯,甲骨文中稱為太乙,是黃河下游的一個部落商的首領。夏王朝歷經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紀,夏桀即位,但夏桀非常殘暴,大肆壓迫百姓,還大興土木,用於建造宮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
成湯決心滅夏,先後滅掉附近幾個部落,暗地裡不斷擴展勢力。湯的勢力發展起來了,但卻沒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湯妻子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叫伊尹,湯發現伊尹與其他奴隸不一樣,湯與其交談後才知,伊尹是有裝扮陪嫁奴隸來找湯的。
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於是,湯把伊尹提為助手。成湯根據伊尹的建議,他突然停止了對夏桀的朝貢,以試探夏桀的反應。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緊讓商湯向夏桀請罪,並恢復了朝貢。
一年之後,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壓榨,紛紛叛離夏朝,伊尹一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大舉進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湯作了誓師動員,他歷數夏桀的種種罪狀,說明自己是替天行道,號召各部勇敢作戰,以消滅夏桀的黑暗統治。
他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兵臨城下,夏桀再也顧不上尋歡作樂,他連忙召集軍隊,設下一道道的防線,試圖阻止商湯的進攻。
但是,由於夏桀長期以來的荒淫無度,壓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軍隊軍心渙散,根本無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帶著軍隊退回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大戰一場,夏桀的軍隊被打敗。鳴條之戰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縣西南),被湯截住,最後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❸ 有哪些經典的歷史故事
1、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
最後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交換玉璧,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發現秦王並未真心想用城池交換和氏璧,便提出了吃素食交換玉璧的計謀,在此期間。讓人把玉璧偷偷送回秦國。
5、曹沖稱象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❹ 寫一篇 感人的歷史故事
懸賞5000
❺ 有關「心態」的歷史故事 150字左右
公元前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搬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只選中了十九人,最後還缺一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打量了一下毛遂,問道:「你在我這里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平原君立刻失望地搖搖頭說:「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比把錐子裝進口袋,立刻可以看見錐尖從口袋裡鑽出來。你到我這里已經三年了,但我從未聽到別人稱贊過你,可見你並沒有什麼本事。既然這樣,我怎麼會同意你去呢?」「不!」毛遂大聲反駁道,「我從來就沒有像錐子那樣放進您的口袋裡。要是早就放進口袋的話,我敢說,不光是錐尖露出口袋,就是整個錐子都會露出來的。」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便帶他上路了。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其他人都坐在庭內的台階下。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這時,只見毛遂站起身來,大步跨上台階,手按寶劍,走到楚王面前說:「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什麼遲遲談不出個結果呢?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請大王聽我說說出兵援趙的道理。」楚王見狀,只好聽毛遂說出他的見解。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於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前往趙國解圍。後來,人們就用「毛遂自薦」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自信的人,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去做某項工作,
我曾想,在現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稍微具有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許會少許多懊悔和惋惜。
❻ 關於感恩的有寓意的小故事,關於立志的小故事
一:蜜蜂要嫁給蚊子
蜜蜂要嫁給蚊子,蜂媽卻中意蜘蛛,堅決反對女兒嫁給蚊子!蜜蜂很不解,說:"蚊子有技術,又勤奮,你為什麼反對我和他結婚"?"蜂媽說:"我的寶貝女兒,蚊子雖然勤奮,但只是個針灸技師,干就有收入,不幹就沒有。蜘蛛不一樣,人家乾的是網路的生意,只要他的網路在,躺著也能進賬,你這輩子都有保障!蜜蜂針鋒相對的對媽媽說,雖然蜘蛛收入有保障,她人品沒有蚊子好,蚊子一旦出現在人們面前,人們總是「拍掌」歡迎。
秘訣:磨練召喚成功的力量。
五:讓失去變得可愛
一個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業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們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秘訣:成功者善於放棄,善於從損失中看到價值。
❼ 關於細心的中國歷史故事
樓主這個問題我還真是想了半天,但覺得過分細心謹慎在古代中國不是主迴流旋律,那時答更講求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那種意氣風發,豪爽。最後還是想到一個故事,極其體現了一個人的細心與謹慎,那就是《水滸傳》里的智取生辰綱這一回,楊志對押運的時間,路徑,人員都極其講究,他選擇早晨清涼人少的時候出發,選擇山上的小路而不走大路,在大家都極其疲憊的情況下還用藤條催促大家趕路,盤問遇到的客商,不喝小販賣的酒,展示了楊志極其的細心與謹小慎微的性格,樓主可以去網路搜索」智取生辰綱」這個詞,就有這個故事了,如果懶得搜,追問一下,我給你粘貼過來。謝謝!
❽ 關於決心的歷史故事
諸葛亮拜師
諸葛亮八、九歲時,還不會說話,家裡又窮,爹爹就讓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這山上有個道觀,里邊住個白發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觀門閑轉,見了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劃劃地問這問那。諸葛亮總是樂呵呵地用手勢一一回答。
老道人見諸葛亮聰明可愛,便給他治病,很快就把諸葛亮不會說話的病治好了。
諸葛亮會說話了。非常高興,跑到道觀向老道人拜謝。老道人說:「回家對你爹娘說,我要收下你當徒弟,教你記憶識字,學天文地理,陰陽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來學,不可一天曠課!」
從此,諸葛亮就拜這位老道人為師,風雨無阻,日不錯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聰明好學,專心致志,讀書過目不忘,聽講一遍就記住了。老道人對他更加喜愛了。
轉眼七、八年過去了。
再說,在這山腰間,有個「庵」,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逗從這庵前經過。有一天,他下山走到這里,突然狂風大作,鋪天蓋地地下起雨來。諸葛亮忙到庵內避雨。一個從未見過的女子把他迎進屋裡。只見這女子長得細眉大眼,油嫩絲白,嬌嬈仙姿,猶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動:庵里有這樣漂亮的女子呀!臨走,那女子把諸葛亮送出門,笑著說:「今天我們算認識了,往後上山下山渴了累了來歇息用茶。」
打這以後,諸葛亮每到庵中來,那女子不僅殷勤接待,還盛情挽留,做好的飯菜。吃過飯他們不是說笑,就是下棋逗趣。與道觀相比,這里真是另一個天地。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語弄得神魂顛倒!
諸葛亮思想出了岔,對學習倦了起來。他笑著從庵里出來,走進觀里發愁,真是「出門歡喜進門愁,笑臉丟在門外頭」。師父講的他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出來,印不到腦子上;書上寫的,看一遍不知道說的啥,再看一遍還是記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問題,把諸葛亮叫到跟前,長嘆一聲說:「毀樹容易栽樹難哪!我白下了這些年的功夫!」
諸葛亮聽出來師父的話里有話,低著頭說:「師父!不會辜負你的一片苦心!」
「這話現在我卻不信。」老道人望著諸葛亮說:「我看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啞病,收下你當徒弟。前些年你是聰明加勤奮,師父我苦心教你不覺得苦;現在你是由勤奮變懶惰,雖聰明也枉然哪!還說不辜負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嗎?」
「師父!這些天我每睡好覺,頭腦發昏。」諸葛亮怕說出真情,挨師父訓斥,撒了個謊。
老道人說:「風不來,樹不動;船不搖,水不渾。」說著,他指著庭院里被葛藤纏繞的一棵樹讓諸葛亮看:「你看那棵樹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長呢?」
「讓葛藤纏得太緊了!」
「對呀!樹長在山上,石多土少,夠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長,不怕熱,不怕冷,總是越長月大。可是葛藤緊緊一纏,它就長不上啊啦,這就叫『樹怕軟藤纏』哪!」
聰明人一點就靈。諸葛亮看瞞不過師父,問道:「師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說:「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看你的神色,觀你的行動,還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嗎?」停了一下 ,老道人鄭重低說:「實話給你說了,你喜愛的那女子並不是人,它原是天宮一隻仙鶴,只因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宮受苦。來到人間,它化作美女,不學無術,不事耕耘,只知尋歡作樂。你只看它貌美,豈不知乃是寢食而已。你與她相愛,吃喝玩樂,倒也逍遙,但這樣渾渾僵僵下去,終身將一事無成啊!若不隨她的意,還會傷害你。」
諸葛亮一聽,慌忙問道:「師父!這會是真的嗎?」
老道人說:「如果不信,隨你的便吧,以後就別再登這觀門啦!」
「師父!我相信。以後再不與她來往了!」
「這還不行。你要燒道她的畫皮,也好消除你的疑慮,永不懷念。」
「怎樣燒掉她的畫皮,還請師父指教。」
「那仙鶴有個習慣,每晚子時要現原形,飛上天河洗澡。這時,你進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燒掉。衣裳是她從天宮盜來的,一燒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諸葛亮答應按師父的吩咐去辦。臨行,老道人將一把龍頭拐杖遞給諸葛亮,說:「那仙鶴發現庵內起火,會立即從天河飛下來,見你燒了她的衣裳,必不與你甘休。如果傷害你時,你就用這拐杖去打,切記!」
這天晚上時,諸葛亮悄悄來到庵里,打開房門,果然見床上只有衣裳,不見有人。她他點火就去燒那衣裳。
仙鶴正在天河裡洗澡,忽覺心頭一顫,便急忙往下張望,發現庵內出現火光,「呼」地飛了下來。她見諸葛亮正燒她的衣裳,撲過來便啄諸葛亮的眼睛。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鶴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鶴的尾巴。仙鶴拚命掙脫,翅膀一撲一閃,又騰空飛去。結果仙鶴尾巴上的羽毛被諸葛亮抓掉了。
仙鶴禿了尾巴,便與天宮中的仙鶴個個不同。自己也知道丟臉現眼,再也不去天河裡洗澡,也不敢再混進天宮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便永遠留在人間,混進了白鶴群里。
諸葛亮拿這仙鶴羽毛去見師父。老道人說:「記住這個教訓吧!要想學好本領,干一番事業,這色情之事千萬不可迷戀!」諸葛亮不忘這個教訓,把仙鶴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來,以此作為戒鑒。
打這以後,諸葛亮更加勤奮,凡師父講的,書上寫的,他都博學強記,心領神會,變成自己的東西。又過以年,正是諸葛亮燒美女化皮的那天,老道人笑著對諸葛亮說:「徒弟呀,你跟我已經九年了。該讀的書都讀了,我要傳授的你都聽了。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已年滿十八歲了,該走出家門,干一番大事啦!」
諸葛亮一聽師父說他「滿師」啦,連忙懇求說:「師父,徒弟我越學越覺得學識淺薄,還要再跟你多學點本領!」
「真正的本領要在實干中才能得到,書上學來的,好要看天地萬物變化,隨時而轉,隨機應變,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鶴當的教訓,以後不再被色情迷戀,這是直接的教訓;推而廣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謹慎從事,洞察其本質才是。這算是我臨別的囑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
「師父,你往哪裡去?」諸葛亮驚奇地問:「以後我到哪裡看望您呀?」
「四海雲游,沒有定向。」
頓時,諸葛亮熱淚滾滾,說道:「師父一定要走,請受徒弟一拜,以謝栽培大恩!」
諸葛亮躬身拜罷,抬頭不見師父,再也尋不到他的蹤影。
老道人臨走,給諸葛亮留下一件東西,就是他後來常穿的八卦衣。
諸葛亮懷念師父,把師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當師父永遠在自己的身邊。
諸葛亮不忘師父的教誨,成其是那臨別的囑咐,特意把帶在身邊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戒自己謹慎從事
❾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並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4000餘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死。
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
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聖事業。在此後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爭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
尤其是台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當台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後,「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他們相繼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在保衛台灣的戰斗中,不畏強暴的台灣各族人民在外援盡失的艱苦條件下,先後戰斗100多次,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直至因彈盡糧絕而失敗。台灣各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4、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
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
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5、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後見面很少說話。
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朝廷提拔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郭子儀就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緊接著朝廷又令郭子儀帶兵征討安祿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怕郭子儀整到他們全家,就硬著頭皮去郭子儀那裡去賠禮去說:「過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對了,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您怎麼處罰我都行,只要您放寬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實郭子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見李光弼這樣說,趕緊從座上下來抱著他說:「您說哪去了?,我怎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再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現在,國家正處在動亂之機,我們更應該緊密團結,共同對敵才對啊。」
從此兩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