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已欲立而立人的歷史故事

已欲立而立人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02:10:08

『壹』 孔子說:「夫人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什麼意思

那些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則使別人先站得住,自己想通達事理,則使別人先通達事理。

『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

這句話是子貢所說。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一一(《論語·雍也》
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對他好時他看人不順眼,別人遠離他了又會埋怨別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驕縱使氣。才華橫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漢族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叄』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摘自《論語》材料二

(1)主要觀點:材料一是愛人並推已及人;材料二是以德治民;材料三是得民版心者得天下。共同之處:權主張建立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
(2)評述:上述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值得弘揚;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

『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論文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參考資料: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哪裡,說的是什麼意思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論文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參考資料: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陸』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怎麼解釋

這是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專,己欲達屬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含義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譯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大概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通過正己而正他人,自己通達而使他人通達.

『玖』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簡介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論文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拾』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人與人交往要相互尊重,「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以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一個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代表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孤軍奮戰是很難成功的,成功者大都具有團隊精神,會主動影響、帶動他人。因為無論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 要學會把別人的成就作為自己奮發進取的動力,把別人的經驗作為自己走向成功的階梯。別人的成功也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啟迪、激勵和鞭策,這既是一種健康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
有一個故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死了,天國的導游為了讓他深切明白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帶著他去兩地參觀。 首先是地獄,那裡的亡靈骨瘦如柴,圍坐在一個大鍋周圍吃飯,每人手裡拿著一米長的筷子,但無法把食物放到自己的嘴裡。來到天堂發現也是這樣的鍋、這樣的筷子,但他們是用長筷子相互夾在對方嘴裡,你夾給我,我夾給你,大家都有飯吃。天堂與地獄區別在於是否能做到幫助別人。
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一個人無力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要一個人走完這漫漫人生之路,是多麼孤寂,又多麼危險。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常言:「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 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擺脫困境,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振作精神, 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力量和信心。在班級里,在學校里,同學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我們每個人身上既有長處也有短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然而通過合作、通過互相幫助能夠達到優勢互補。人生路途遙遠,幫助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這才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
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使人類社會更加和諧。

與已欲立而立人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