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徐紹

歷史人物徐紹

發布時間:2021-03-05 00:55:24

1. 徐紹楨的人物生平

徐紹楨從小刻苦讀書,廣泛涉獵中學、西學,尤好軍事。1880年,不到20歲的他便赴廣西懷遠縣任職。
光緒二十年(1894年),徐紹楨甲午科廣東鄉試中舉人,後提為廣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備軍統領,福建武備學堂總辦,之後官途一帆風順。1902年,清政府派徐紹楨前往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受李興銳提拔,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1905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紹楨為第九鎮統制。他重視新軍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備的軍隊。1907年,任新建陸軍第九鎮統制,駐軍江寧城關。奏請創建徵兵制,吸收知識青年加入新軍。在這種風氣下,新軍官兵柏文蔚、趙聲、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後成為革命黨人,新軍第九鎮的革命勢力很快發展起來。
清廷政治的黑暗,官員的昏聵,早已令民族感極強的徐紹楨十分不滿。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有所覺察,對徐和他的新軍第九鎮多有疑忌,後接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對其態度更是變本加厲,徐紹楨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周邊省份紛紛獨立,但南京仍被清廷牢牢控制。1911年11月4日徐紹楨毅然率軍起義,投向革命,後起義失敗,徐紹楨退往鎮江。
1911年11月13日,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共同組織聯軍1萬多人,推徐紹楨為總指揮,決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時,漢口、漢陽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佔,革命形勢一度動盪,能否擊潰南京城內2萬清軍,佔領南京,不僅關系著江蘇戰局的發展,而且關系著革命形勢的整體走向。
11月24日,徐紹楨率軍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12月2日下午,聯軍總司令徐紹楨率本部人員入城,亦進駐總督署。 這一勝利極大鼓舞了革命軍士氣,鞏固了長江以南的革命地區,扭轉了先前的不利情勢。南京之戰結束,南北對峙之局形成。孫中山盛贊徐紹楨,稱他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命徐紹楨為南京衛戍總督,並以八厘公債(共100萬元)獎勵徐紹楨。徐紹楨以1萬元為女子北伐結束費,1.4萬元為《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交還,堅決不受。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勉。
辛亥革命後歷任南京衛戍總督、孫中山廣東軍政府廣州衛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長、內政部長。
南北和談後,袁世凱竊得革命果實,對徐紹楨多方拉攏,徐紹楨始終不為所動。後來,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徐紹楨辭職以示抗議,袁世凱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紹楨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凱病死才回國。
1917年7月,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徐紹楨應孫之請南下,任廣州衛戍總司令兼陸軍部練兵處督辦。
1920年,孫中山任命徐紹楨為兩廣各路招討軍總司令,7月徐紹楨率千餘「救國軍」攻打廣州,掀起討桂序幕,後與粵軍協力將桂系軍閥趕出廣州。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徐紹楨為總統府參軍長。
1922年,陳炯明叛亂後,孫中山任徐紹楨為廣東省長。1923年5月,又調任大本營內政部長。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徐紹楨因病隱居上海,再不問政事。
1932年復任掛名國民政府委員。
1936年9月13日病逝於上海。葬南京麒麟門外小白龍山,即當年光復南京時,江浙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

2. 歷史上姓徐的有那些名人

中國古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偃王 徐福 徐渭 徐光啟 徐霞客 徐敬業
徐建寅 徐達 徐淑 徐天德 徐大春 徐安真
徐陵 徐稚 徐訪

中國近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繼畲 徐世昌 徐潤 徐樹錚 徐悲鴻 徐志摩
徐邦道 徐慶璋 徐壽 徐建寅 徐錫麟 徐用儀
徐廣縉 徐壽朋 徐桐 徐國泰 徐宗漢 徐培添
徐仁鑄 徐進炲 徐勤 徐紹楨 徐致靖 徐延旭
徐有壬 徐希顏 徐耀 徐靜仁 徐振鵬
徐驤

中國現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特立 徐向前 徐海東

http://predflag.51.net/mingren.htm

太多了
http://..com/question/7025187.html

-----------------



徐 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漢後期黃巾起義首領。

徐 堅:(生卒年待考),字元固,湖州人。著名唐朝文學家。

徐樹錚:(公元1880~1925年),字又錚,江蘇蕭縣人(今浙江杭州蕭山),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內閣擔任陸軍次長,徐錫麟:(公元1873~1907年),字伯蓀,別號光漢子,山陰東浦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民主革命先驅。

徐 潤:(公元1838~1911年),又名以璋,字潤立,號雨之,別號愚齋。拱北北嶺村人(今廣東珠海)。著名清朝時買辦。

徐 干:(公元170~217年),字偉長,北海郡人(今山東昌樂)。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 渭:(生卒年待考),山陰人,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自稱書法天下第一,長於行草。

徐 鉉:(公元916~991年),字鼎臣,揚州廣陵人(今江蘇揚州)。著名五代末宋初文學家。

徐 鍇:(公元920~974年),字楚金,徐鉉之弟,著名五代末宋初文字學家,文字訓詁學家。世稱「小徐」。

徐圓朗:(生卒年待考),山東兗州人。徐圓朗在隋朝末期亡命為群盜

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著名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游記文學家。

徐 達:(公元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鳳陽臨淮人(今安徽鳳陽)。著名明朝開國將領。

徐光啟:(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末政治家、科學家。

徐 淑:(生卒年待考),隴西人,東漢著名女詩人。

徐 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縣北瀝徐村人(今江西南昌),最終沒有做官,時稱「徐州高士」。

徐安真:(生卒年待考),中唐時期重臣。

徐世績:(公元594~669年):字懋功,後獲賜李姓,又避李世民諱,改名李績,離狐人(今山東東明東北部)。

徐世昌:(公元1855~1939年),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濤齋,著名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總統。

徐致靖:(公元1826~1918年),字子靜,江蘇宜興人。著名清朝末年維新變法領導者之一。

徐至展:(生卒年待考),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著名激光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光憲:(公元1920~今),浙江紹興人。著名量子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悲鴻:江蘇省宜興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尤擅畫馬。

徐特立:(公元1877~1963年),原名懋恂,湖南長沙人。著名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徐向前:(公元1901~1990年),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

徐海東:(公元1900~1970年),湖北黃陂徐家橋村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將。

徐立清:(公元1910~1983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斌洲:(公元1912~1996年),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 明:(公元1916~1985年),原名徐銳,黑龍江阿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

徐 信:(公元1921~今),原名徐連晨,河北靈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徐 斌:(公元1920~2002年),四川達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介藩:(公元1901~1983年),原名徐齊邦,安徽固鎮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文禮:(公元1920~1977年),雲南宣威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文烈:(公元1909~1976年),又名何坤,雲南宣威板橋鎮大堡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立行:(公元1911~1985年),原名俞獻誠,上海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光友:(公元1917~2003年),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光華:(公元1913~今),江西贛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體山:(公元1914~1968年),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其孝:(公元1914~1997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其海:(公元1913~1984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明德:(公元1916~今),湖南新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徐國夫:(公元1914~2004年),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國賢:(公元1916~2000年),江西蓮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國珍:(公元1912~1993年),甘肅天水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紹華:(公元1910~1978年),原名徐光,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德操:(公元1913~1974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徐永清:(公元1938~今),原名徐觀榮,浙江建德人。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上將。

徐惠滋:(公元1932~今),山東蓬萊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徐世平:(公元1925~今),江蘇沭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徐自強:(公元1938~今),浙江諸暨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芳春:(公元1927~今),山東淄博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春陽:(公元1925~今),原名徐錫驪,山西晉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鍾祥:(公元1927~1990年),河北博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根初:(公元1943~今),上海南匯區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徐水香:(公元1938~2001年),湖北通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

徐莉莉:(公元1952~今),女,山東濟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徐永昌:(公元1887~1959年),字次辰,山西崞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徐源泉:(公元?~今),湖北黃崗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徐培根:(公元?~今),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徐煥升:(公元?~今),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空軍上將。

徐一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

徐甘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試驗基地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必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東海艦隊某基地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

徐共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福建基地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同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後勤部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

徐執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指揮學院副院長。1990年晉升。

徐阿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某試驗基地副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宏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廣州基地政治部主任,上海基地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

徐忠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青島基地副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國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主任。1992年晉升。

徐壽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某基地政治部主任。1990年晉升。

徐聽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建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寧波基地政治部主任。1990年晉升。

徐洪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0年晉升。

徐彥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潛艇基地副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敬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湛江基地副司令員。1990年晉升。

徐培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海軍湛江基地司令部參謀長。1990年晉升。

徐 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空軍指揮學院訓練部部長。1990年晉升。

徐水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1990年晉升。

徐文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成都軍區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

徐心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1990年晉升。

徐俊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濟南軍區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1990年晉升。

徐銀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空軍理工大學副校長兼氣象學院院長。2000年晉升。

徐傳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第七航空軍政治部主任。1990年晉升。

徐金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沈陽軍區空軍裝備部部長。1990年晉升。

徐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國防科技大學教授。1990年晉升。

徐克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國防科工委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1990年晉升。

徐宗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1990年晉升。

徐濱士:(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裝甲工程學院教授。1990年晉升。

徐國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少將,湖南省武警總隊政治委員。1996年晉升。

徐貴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少將,武警後勤部政治委員,武警副政治委員。

徐田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少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武警總隊政治委員。2001年晉升。

徐兆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少將,江蘇省武警總隊總隊長,陝西省總隊總隊長。

徐德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武警少將,重慶市武警總隊政治委員。1998年晉升。

徐鍾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川鄂邊區綏靖公署高參。

徐庭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裝甲兵司令官。

徐景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

徐會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

徐 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整編第七十六師師長。

徐啟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兵團司令官。

徐祖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徐紹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防部高參。

徐築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總統府「侍衛長。

徐博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院長。

徐樹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二十軍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

徐遠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軍事統計調查局西南站處長。

徐經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陝南行署主任。

徐振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山東省保安第六旅旅長。

徐日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整編第八十四師一六一旅旅長。

徐亞雄:(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七十三軍十五師副師長。

徐稚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陝西省保安司令部參議。

徐中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國防部青年救國團滬浦義勇總隊總隊長。

徐積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二○五旅旅長。

徐以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南京中央訓練團團員。

徐建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國防部青年救中國國民革命軍浙皖邊區縱隊副司令。

徐繼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一二三軍三三四師師長。

徐其昌:(生卒年待考),著名陸中國國民革命軍軍少將,第六十一軍六十六師師長。

徐台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少將,台灣省海軍陸戰隊副司令官。

徐旭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台灣省空軍總部政治作戰部副主任。

徐材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後備役司令部動員處處長。

徐炳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後勤署副署長。

徐榴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三軍參謀總長禮賓接待室主任。

徐 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行政院國家安全局」處長。

徐雲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國防部」部員。

3. 徐氏家族歷史和名人

歷史:

周初,以今山東郯城一帶為中心(出土有徐國遺址),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並。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徐氏為顓頊,皋陶之後。夏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國。從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擊敗。

後又封徐偃王子宗為徐子。春秋時,徐國被吳滅後,徐子的遺族以原國名「徐」為氏。 二:清代滿族姓氏舒穆祿氏改為徐氏,如徐元夢,為滿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是西周時徐國第32代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為睢寧縣古邳鎮)。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

《後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

其事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屍子》謂:「徐偃王有筋而無骨。」《博物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

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2、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

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3、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

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

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4、徐敬業

徐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朝官員、將領。司空李勣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徐敬業是唐睿宗時反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徐敬業從小善於騎射,有才智。因父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後坐事被眨為柳州司馬。武後廢帝唐中宗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

後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後臨朝稱制。徐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在則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於揚州,徐敬業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領揚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為名出師,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徐敬業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萬人。

武後剝奪徐敬業賜姓,遣梁郡公李孝逸為主帥,魏元忠為副帥統兵三十萬征討。徐敬業手下魏思溫建議直攻東都洛陽,而薛璋則勸先南進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

徐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徐敬業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徐敬業軍,徐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內亂遂平。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軍到唐朝鹽州時,吐蕃軍中有將徐舍人,自稱徐敬業後人,不忘本國,並將包括僧人延素在內的俘虜千百人全部放歸。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

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

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

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4. 有史以來軍事天才

古代軍事名仗和軍事天才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萬—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全殲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5. 南京哪個墓地最有歷史。

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墓(梅花山)
西晉風水學鼻祖郭璞(玄武湖)
東晉名臣溫嶠(幕府山)
名臣卞壼(朝天宮)
南朝宋武帝劉裕(麒麟門)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江寧上坊)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棲霞獅子沖)
琅琊榜中南朝南梁的蕭融、蕭秀、蕭憺、蕭景、蕭恢、蕭宏、蕭暎、蕭偉、蕭象、蕭正立等王侯墓(棲霞、江寧兩區)
南唐烈祖李昪、南唐李後主李煜爺爺(江寧祖堂山)
南唐中主李璟、南唐李後主李煜父親(江寧祖堂山)
南宋忠臣楊邦(雨花台)
南宋狀元張孝祥(浦口老山)
南宋名將王德(燕子磯)
明太祖明孝陵朱元璋馬皇後夫婦(紫金山)
明太子朱標(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徐達(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李文忠(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常遇春(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吳良(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吳楨(紫金山)
明代開國功臣仇成(紫金山)
明代航海家鄭和(江寧谷里)
明代航海家洪保(祖堂山)
明代浡泥國王(天隆寺)
明代建文忠臣方孝孺(雨花台)
明代駙馬宋瑛(溧水烏山)
明代名將宋晟(雨花西路)
明代名將顧興祖(小行)
明代名臣王以旗(祖堂山)
明代福清公主(鄧府山)
明代學者顧起元(橫溪曾庄村)
明代名臣周金(鐵心橋)
明代名臣張瑄(鐵心橋馬家店)
明代名將毛勝(鐵心橋大定坊)
明代名將張赫(西善橋罐子山)
明代道教領袖劉淵然(西善橋梅山村)
清代學者劉智(花神廟)
清代史學家徐鼒(六合程橋)
清代兩江總督鄧廷楨(仙林靈山)
太平天國將領曾水源(挹江門寡婦山)
中山陵民國總理孫中山先生(鍾山)
民國名人廖仲愷(鍾山)
民國名人何香凝(鍾山)
民國名人鄧演達(鍾山)
民國名人鄧演達(鍾山)
民國名人譚延闓(鍾山)
民國名人戴笠(鍾山)
民國名人范鴻仙(鍾山)
民國名人葉恭綽(鍾山)
民國名人盧師諦(鍾山)
民國名人韓恢(鍾山)
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中央門外曉庄)
民國名人徐紹楨(馬群白龍山)
民國名人尤列(馬群白龍山)
民國名人王芃生(馬群白龍山)
前駐外使節九烈士(菊花台公園)
民國上將朱培德(普覺寺)
方誌學者陳作霖(永壽陵)
教育家黃質夫(棲霞街道)
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曾昭燏(祖堂山)
民國名醫張棟梁(江寧湖熟)
著名畫家傅抱石(雨花台功德園)
史學家朱希祖朱偰父子(雨花台功德園)
皖南事變烈士項英(雨花台功德園)
皖南事變烈士袁國平(雨花台功德園)
皖南事變烈士周子昆(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唐亮(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杜平(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張藩(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饒子健(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劉飛(雨花台功德園)
新中國開國將領劉先勝(雨花台功德園)

6. 歷史名戰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全殲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以上這些戰役,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像伊闕之戰、巨鹿之戰、虎牢之戰、納忽山和不黑都兒麻之戰、迦勒迦河之戰、賽約河之戰、黃橋戰役為全殲敵軍的殲滅戰。用少數兵力去圍殲多數敵軍,指揮員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於打殲滅的人(我個人認為他們三人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項羽則是以勇猛聞名的,李世民則是以疲敵取勝的。這種戰役以蒙古時期最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思想。

像即墨之戰、赤亭之戰、玉壁之戰、太原之戰、雍丘之戰、睢陽之戰、順昌之戰、六合之戰、廬州之戰、寧遠之戰為城邑防禦戰。這種戰役對指揮員的要求有兩條:一是沉著,二是智謀超群。此外,軍民同仇敵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韋孝寬守玉壁殲敵7萬、李光弼以不滿萬人守太原殲敵7萬、張巡以3千守雍丘屢敗叛軍,以6800人守睢陽則殲敵12萬,雖然最後寡不敵眾,睢陽被攻佔,張巡被殺,但這並不能否認張巡的軍事才能。這樣的戰役,看後會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像台州之戰、薩爾滸之戰、第一——第四次反圍剿、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蘇中戰役、晉中戰役、淮海戰役、九連山戰斗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役。這樣的戰役,也是解放軍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連山戰斗,此戰雖小,卻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像鄗代之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為集中兵力,圍殲敵軍一部的戰役。這種戰役也是解放軍的拿手本領。

此外,柏舉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祝阿、臨淄之戰、唐平蕭銑之戰為連續靈活用兵的戰役;夷陵之戰、淺水原之戰、嘉山之戰為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役;赤壁之戰、陳家島海戰、採石之戰、厓山海戰、鄱陽湖之戰為海戰和水戰;其他的戰役也各有各的特點,像彭城之戰、渾河之戰、清征達瓦齊之戰都是靠勇猛精神獲勝的,特別是後兩個戰役,只能用奇跡來形容,此外劉裕曾一個追幾千人滿山跑,也同樣是奇跡。

7. 有關辛亥革命人物的,資料,貢獻,參與的過程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答案補充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反抗。四川民眾由保路運動發展到武裝起義,清政府急調湖北等省軍隊入川鎮壓。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這次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由於1911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著名人物有孫中山,蔡鍔、宋教仁、唐紹儀、伍廷芳、黃興。
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答案補充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8. 說出歷史上姓徐的名人,越多越好

1、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

9. 馬鞍山採石磯有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時俊 [宋]
南宋將領時俊,參與了擊退金軍的採石磯之戰。虞允文召集的採石守軍不過一萬八千餘人,完顏亮根本沒放在眼裡,親執紅旗,殺過江來,一時間金軍七十餘船駛到南岸,百餘艘船布滿江面,氣勢洶洶。宋軍有些動搖,虞允文急奔入陣,對統制時俊說:「你膽略過人,聲震四方,現在卻站在陣後,不就和小女人一樣嗎?」時俊大吼一聲揮刀沖入敵陣,將士皆殊死戰,金軍的攻勢暫時被擋住,中部水師以海鰍戰船猛撞敵船,並以裝有火葯、硫磺、石灰的......

甘卓 [晉] (?~322)
甘卓(?-322年),字季思,丹楊(今安徽當塗)人。東晉初期將領,秦國丞相甘茂之後,東吳大將甘寧曾孫。官至鎮南大將軍,王敦之亂時一度起兵討伐王敦,但因為人遲豫不決而延誤時機,最終在王敦擊敗朝廷軍隊並執掌朝政後選擇退回駐地襄陽。不久即被王敦秘密命人殺害。平定州亂東吳滅亡後,甘卓一度退居自守。後來先後任丹楊郡主簿和功曹,後獲察孝廉,舉秀才,擔任吳王司馬晏的常侍。太安二年(303年)十二月,因張昌部將石.....

杭法基
杭法基(1946、12——)安徽當塗人。擅長抽象水墨、國畫、拼貼等。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馬鞍山畫院榮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論文有《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繪畫》、《當代繪畫的平庸與尷尬》、《進入當代——水墨畫發展一個無法迴避的思考與選擇》等。曾在國內外舉辦過-個人畫展,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及聯展。出版有《清晨——杭法基拼貼畫冊》、《杭法基抽象水墨畫集》等。......

潘克黃煒 (1916~1941)
潘克(1916~1941),安徽當塗人。烈士。民國27年(1938年),參加新四軍。民國29年冬,隨新四軍東進來鹽阜抗日根據地。次年2月,任鹽城縣六區-隊隊長。5月,任中共鹽城縣一區區委書記。鹽城縣一區包括城區及近郊,社會情況復雜,特別是日軍佔領鹽城後,多次企圖偽化一區。潘克不畏艱險,同區長崔濟民等率領區隊,向敵偽展開反偽化斗爭。民國30年9月23日下午,駐龍岡偽軍徐紹南部70多人,由漢奸帶路竄至.....]

陶夔 [晉] (335~420)
陶夔,丹陽(今安徽當塗)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東晉咸康至元熙年間(335~420年),是三國吳交州刺史陶璜後代。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晉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內勤政愛民,尤其重視文章典籍。因見閩地日見開發,卻久無圖志,於是廣徵文獻,博採舊聞,撰成《閩中記》。該書記述晉安郡所轄8縣,即原豐(閩縣)、新羅(長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羅江(羅源)、晉安(南安)、溫麻(連江)的......

濮本林
濮本林 (1950~)安徽當塗人。中共黨員。大專畢業。1966年在海軍4310廠參加工作,歷任安徽省文聯委員,馬鞍山市作協副主席,馬鋼文聯副主席,《馬鋼日報》總。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回眸無語》、《暮雲朝雨》,報告文學集《鋼鐵之旅》等。微型小說集《那團雲霧》獲全國小小說優秀作品獎,歌曲《中國突破億噸鋼》、《太陽還會升起來》獲冶金部首屆藝術節金獎,小說《拜年》......

郭翠華
郭翠華 (1954~)筆名華子。女。安徽馬鞍山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1972年起為中學教師,1982年後歷任馬鋼職大、電大教師,馬鋼《江南文學》、副主編,研究員。馬鞍山市作協主席,省作協理事,市政協委員。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紫色的夜》、《指間流水》、《我們這代人》。《紫色的夜》1998年獲省政府文學獎、散文三等獎。......

郭啟林
郭啟林 (1953~)安徽馬鞍山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1974年下放淮北農村。1976年到馬鋼初軋廠工作,歷任宣傳幹事,馬鋼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馬鋼旅遊公司黨委書記,《馬鋼日報》總,馬鋼新聞中心主任,中國冶金報馬鋼記者站站長。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今夜無電話》,散文集《父親》,中短篇小說集《蕭瑟秋風》。小說《藤椅》獲1991年馬鞍山市首屆太白文學提.....

方全林
方全林 (1948~)安徽含山人。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由解放軍藝術學院招考入伍。歷任學員、文工團員、副指導員,南京軍區文化部文藝處處長、文化部部長,江蘇省文聯第四屆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作協上海創作中心主任。現任上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中國革命軍事文學史略》,評論集《星輝集.....

朱恩彬
朱恩彬 (1934~)安徽和縣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安徽蕪湖師范,1957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63年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研究生班。歷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理論教師、中文系主任,教授。教育部赴朝鮮工作組組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理事,山東美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文學理論基礎知識》(合作)、《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合作),主......

徐名濤 (1964~2013)
徐名濤 (1964~2013.12.14)安徽和縣人。1996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歷任報紙主編、央視節目製片人、公司經理。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北京往事》、《重復一千遍的謊言》、《越陷越深》,中短篇小說集《開頭》,詩歌、散文集《王蒙山》等。......]

查謙 (1896~1975)
1896年,出生於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鎮。1919年,南京金陵大學畢業,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助教。1920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留學。1923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任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1927年,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教務長。1932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1933年,兼任國立武漢大學理學院院長,創辦物理系。1949年,任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3年,創辦華中工學院。1955至1......

吳泰昌
吳泰昌 (1938~)安徽當塗人。中共黨員。1955—196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研究生畢業。先後在《文藝報》、《河北文藝》、《人民文學》供職,1984—1998年任《文藝報》副總,編審。現為文藝報社顧問,兼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大眾文學學會副會長,《兒童文學》編委,《小說月報》顧問等。中國作協第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

魏家國
魏家國 (1933~)筆名晚楓。安徽和縣人。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同年任中山大學助教。1970年後任廣州外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西語系副主任,中國德語研究會理事,廣東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多次應邀赴漢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研究德國文學,應邀赴東京、溫哥華進行學術交流。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唱晚集》、《晚楓散文集》、《一個金......

胡業桃 (1949~1970)
胡業桃,1949年出生於安徽省和縣石楊鎮中士李村。解放前,胡業桃家祖祖輩輩給人當長工,全家在死亡線上掙扎。爺爺累死在雪地里,3歲的姐姐餓死在討飯途中。1949年全國解放後,一家人才脫離了苦海,胡業桃也擁有了一個幸福的童年。1961年,解放軍駐進胡業桃的家鄉開展宣傳學習運動。胡業桃的家裡也住進了4名戰士。12歲的胡業桃整天和他們在一起學唱歌、干農活、進行軍事訓練。部隊的思想和作風,使胡業桃這棵幼苗沐

魯歌 (1913~1988)
魯歌 (1913~1988)原名張肇科,筆名魯戈。安徽當塗人。中共黨員。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1940年後曾任湖南衡陽《開明日報》,廣西、湖南等地中學教師,南開大學中文系教師,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研究員,北平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秘書、秘書科長,1949年後歷任教育部、高教部秘書處處長、研究室主任,《高教通訊》室主任,《人民教育》,內蒙古大學中文系教研室主任,教授,郭沫若著作出版委員會。20..

丁力
丁力 (1958~)安徽馬鞍山人。1980年畢業於長沙冶金專科學校重冶專業。1984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化學系。1975年赴建設兵團。1991年從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院下海。1992—2002年在深圳、海南、武漢經商。2001年開始發表小說。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二級。著有長篇小說《高位出局》、《職業經理人手記》、《透資》、《傾斜的天平》、《為女老闆打工》、《從坡坡屋出來的女人》.

曹發明
曹發明 (1963~)筆名發明。安徽馬鞍山人。2001年在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進修。1981年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玻璃廠當工人,1984年任玻璃廠共青團書記,1992年調馬鞍山市金屬製品總廠工作,2004年任《國際經貿導報》主任記者至今。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集《上海商人》、《令人敬佩的水上檢查站站長》、《叢德難盡長霞情》、《踏過這片土地的人》、

白艾
白艾 (1926~)原名蔣志俠。安徽和縣人。中-員。1955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1939年參加抗日隊伍。歷任救亡工作團團員,新四軍譯電員、宣傳員及拂曉劇團團員,《建軍報》記者,前線分社記者,華東野戰軍《拂曉報》記者,新華分社記者,新華總分社記者,志願軍某團政治處主任,總政文化部創作員,《解放軍報》記者,師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專業作家,正師級。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

焦俊艷 北京電影學院
焦俊艷,1987年5月6日出生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國內地女演員,北京拾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簽約藝人。2009年出演電影處女作《肩上蝶》受到關注 ,2011年在愛情電影《失戀33天》 中飾演馮佳期 。2012年接拍電視劇《新部故事》[3-4] ,《杜拉拉之似水年華》被觀眾所熟知[5-6] 。2013年主演熱門小說改編劇《遇見王瀝川》贏得書迷一致好評 ,

10. 近代史上保衛台灣的重要人物和事跡有

劉銘傳閑居十幾年中,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准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台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台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台灣陸戰最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福建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孤拔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葯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法國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葯、40隻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沖突時斷時續。1885年1月以後,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督辦台灣
公元1885 年(光緒十一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在台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公元1890 年(光緒十六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次年清廷准其辭職。劉銘傳懷著憂郁之心乘船離開他苦心經營7 年之久的寶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郁結,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劉新圩病逝。 贈太子太保,謚壯肅。

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台灣抗日
1885年劉永福率三千黑旗軍由安南回國後,歷任南澳、石褐總兵將近十載,備受壓制,鬱郁不得志。黑旗軍經過瀕年裁減,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戰將亦多離去,這支英雄勁旅被清朝政府摧殘殆盡。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水陸大敗,台灣孤危,清政府把這支「異端」軍隊調赴危區。當年七月廿六日劉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閩、粵總督准其回粵西、桂南招集舊部,重建黑旗軍,受到婉言拒絕。他沉痛地說:「當此之時,既無糧鈉,何能招軍?言至於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統軍之名,無統軍之實。」(劉水福《乞總署代奏下忱書》)劉永福盡管困難重重,萬分悲憤,但他為了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補足四營人,續招兩營,於八月一日成軍,九月二日在汕頭乘輪東渡。
台灣巡撫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憚劉永福,奏調黑旗軍駐防颱南窮荒之地,他們則坐踞台北富庶之區。1895年初,邵友廉設法調回湖南,唐景崧升台灣巡撫,劉永福建議合力守衛台北沖要之地,唐管政務,劉管軍事,受到唐景崧拒絕。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粵東嘉應州客家人,劉永福的先世亦是嘉應州客族。他們主張相同,加上同鄉之誼,關系甚篤,丘極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劉分軍,台灣抗戰因而種下禍根。
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棄台灣。台灣人民誓死不肯脫離祖國,於五月廿五日成立台灣民主國,挽留唐景崧、劉永福主持杭戰。唐景崧接大總統印時,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電奏清廷說:「 臣先行,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只可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當相機自處。」(《清季外交史料》卷一)劉永福的態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軍次,接到唐景崧送來「台灣民主國」 大將軍印,立即出布告激勵軍民共守危疆。他說:「 自問年將六十,萬死不辭」 。表示「 抗不奉詔,「棄職而為」 。(《中東戰紀本末》卷四)劉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動上也做了認真准備。據《台灣戰記》載:「劉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歸。自安平至旗後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無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經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遞交割台清單。三日日軍在基隆港外登陸,四天後即佔領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潰軍難民湧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帶聚居著粵東遷來的客家人,勇敢漂悍,團結性強,自動聯防保鄉。丘逢甲的部將吳湯興、徐驤、徐紹祖率領義軍,在三角涌殲滅日軍櫻井隊六十餘人和敵偵察隊十九騎。雙方相持月余,互有勝負,使日軍佔領新竹後不敢貿然南下,台中、台南軍民贏得時間進行戰斗准備。
台北陷落後,台南紳民商議再立民主國,迎劉永福入駐府城,三次進呈大總統印,劉永福都堅拒了。他說:「 區區此印,無能為力。」 號召人民出錢、出槍、出力,才是當務之急。沿海督撫張之洞、譚仲麟,邊寶泉等相繼函囑劉水福堅守,答應源源接濟餉械。劉永福內受台民熱誠所感動,外恃祖國大陸的支援,便以幫辦台灣軍務的名義主持大局。六月間,台南數千軍民集會,劉永福率十七名文官員登台歃血誓盟,盟書十七款,有關戰守、財經、獎懲等事宜。(詳見《台灣抗戰日方資料》)在盟書里,反映了劉永福等將領的愛國愛民思想,守土抗敵的決心,民主團結的作風。軍民公推劉永福為軍統,台南總兵楊泅洪為分統,指揮台灣的軍事。又選舉七名委員組成議院,諮商政事和財務。
台南抗戰中心的建立,面臨著一系列復雜問題。由於清廷傳諭各官內渡,文武官員紛紛向劉永福繳印辭職,役吏開小差,軍隊缺員。劉永福本著去留自願原則,擢選了一批忠勇之士擔任黑旗軍、新楚軍、鎮海軍以及台中、台南義軍的統領和管帶。委任了一批自願留台的文官,充任台中、台南兩有八縣的官員。經過整頓後,台灣軍民團結在劉永福黑旗軍的周圍,安定了社會秩序,重振了人心。但嚴重的問題在於經濟。由於台北財富之區喪失,藩庫、軍械局、兵工廠盡落敵手,台中、台南貧困,不足養戰,餉械須仰賴於沿海官民的支援,但是清朝下令嚴禁,日艦攔截,只能少量暗濟。劉永福想方設法就地籌晌,盤點庫存銀二十多萬發行鈔票廿五萬元,發行郵票得數千元,動員鳳山鹽商捐軍響得十一萬元,總數約五六十萬。當時台灣駐軍、義勇近百營,每月需餉十七萬兩,加上政費、雜費開支,這筆錢僅可支持兩三個月。
八月,三國干涉還遼的問題結束,日本增兵兩萬到台灣。一面派兵艦騷擾台南各港,牽制黑旗軍北援。主力則從新竹分三路南下台中進迫府城彰化。為了配合軍事進攻,樺山致書劉永福,威迫他停戰撤兵,日本負責用船「禮送還國。」 劉永福立即回書駁斥,指責日本無端侵略台灣,表示「余奉命駐防颱灣,當與台灣共存亡。……台南一隅,雖屬偏小,而余所部數十營,均系臨陣敢死之士,兼有義民數萬眾,飲血枕戈,誓死前敵。」 勸告樺山「將台北地方全行退出。……否則余將親督將士,克日進征。」(吳桐林《今生自述》)這封信義正詞嚴,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劉永福回信後,知道一場惡戰即將到來,他加強了台南沼海的防務,築炮台,挖陷阱,裝竹簽,防敵登陸。月初,派遣四營黑旗軍進援台中,連他的親兵七星隊和新裝備起來的旱雷兵也源源派赴前線,穩定了台中地區紛亂的局面。
黑旗軍的前敵主將吳彭年,浙江人,流離廣東,充劉永福文案,自請領兵救台中,他組織前線各軍扼守彰化北面十里的大甲溪,和日寇隔溪大戰,適有一隊日本糧船開進溪來,黑旗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跳進河中俘獲兩艘敵船而回。八月廿三——廿八日,兩軍隔溪大戰,黑旗軍果不負眾望,一上陣就銳氣百倍,「日軍多死傷,不能前,別軍轉由溪上下涉,七星隊則望對岸戰而北,五人為伍,以背相向,迥環放槍散成數十隊,呼聲大進。」(洪棄父《台灣紀戰》上卷)這支訓練有素的精兵,表現出熟練的戰術動作和勇敢精神,使得敵人驚愕,友軍贊嘆。這一仗日軍傷亡慘重,被俘多人。大敗奔入山內。吳彭年率兵追殺,封鎖住山口,准備聚而殲之。劉永福接到捷報,拍案驚叫:「 書生誤事矣!」 他知道內山有小路通彰化城外的八卦山,中了敵人的奸計,立即電令全軍退守八卦山,急派王德榜率軍四營馳援彰化。果然,日軍以漢奸引路,廿九日抄襲八卦山,排炮連翻施放,步兵滿山遍野往上攻;守軍死守不退,逐山肉搏爭奪,主將吳彭年、吳湯興陣亡,七星隊全部殉國。彰化城內漢奸樹起白旗,日軍沖進城內,黑旗將士多在巷戰中犧牲;義軍首徐驟突圍入高山族地區,重組隊伍。
黑旗軍在彰化決戰中精銳盡失,但卻表現出敗而不餒的頑強精神。八月三十一日楊灑洪到前線督師,兵不滿五百,到嘉義後就夜襲大林甫,日寇全軍潰奔,楊在追擒日酋時中彈身亡。劉永福來到嘉義,組織反攻彰化,以肖三發、王德標為主將,招編綠林簡成功、葉義成、黃榮幫參加抗戰,圍殲他里霧日寇,收復雲林縣城,聲勢復振。日寇本想乘戰勝之威形成破竹之勢,遇到哀兵拚死再戰,被迫收縮兵力,譴守彰化。這時劉永福推行聯庄法,「 一庄聯十,十庄聯百,由台南聯至台中,由台中暗聯至台北。僑至則協力攻僑,屢去則嚴查土匪。只待糧銅籌足,即約台北同時並舉。」(吳質卿:《感事詩》注)台灣抗戰有了轉機。但是財政狀況繼續惡化,八月間各軍已無晌,僅發伙食,到九月連伙食也沒有了。劉永福掃庫得銀八千兩解濟前線,途中被土匪劫去三千。劉永福派人向沿海督撫哭求援助,無一應者。他電質張之洞說:「諭福守兩月,俄即出援,今兩月有餘,南中幸無恙,今仍未見,何以戰守?」 「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設法救援,守走生死,望公一言為定。」張之洞回電說:「 守台之舉,出自閣下義勇,鄙人並未置詞。至守台兩月俄即來援之說,實系訛傳,鄙人並未發此電。或去或留,仍請閣下自酌,鄙人不與聞。自協濟晌械,屢奉諭旨嚴禁,萬不敢違。」(兩電皆見《張文襄公電稿》)這位保台運動的策動者,為了自己的烏紗帽,翻臉食言了。劉永福仰天長嘆:「 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此電一傳開,市面上拒絕使用民主國的銀票,台南經濟崩潰。蒼海橫流,更顯英雄本色。肖三發召集前線諸將商議,與其餓死,不如戰死,捨命奪彰化以求活路。這支衣衫檻縷的飢軍,肉搏攻城兩天,前仆後繼,黃榮幫倒下,林義成重傷。
十月上旬,日本為了避免引起國際干涉,決心一舉解決台灣問題,調集陸軍五萬,戰艦三十多艘,實力與黃海海戰相當,分水陸三路進攻台南。陸路從彰化南下,十月九日,台南門戶嘉義陷落,肖三發陣亡,日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也被擊斃。十日第二路日軍在布袋咀登陸,十一日第三路日軍在枋寮港登陸。日軍進攻台南,遇到了黑旗軍和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日寇驚呼:「東南西北,到處無不戰斗」 、「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台灣抗戰日方資料》)但是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戰線節節瓦解。侵略者叫囂說:「台南四面已成鐵桶,不管劉永福如何強悍,插翼亦難飛了。」(《台灣抗戰日方資料》)十九日台南城絕食,劉永福移駐安平炮台,仍親自發炮擊敵艦,但親信們已為他安排了出走計劃。二十晚城內亂起,劉永福急欲回城,部將們曰:「軍心散矣,各路倭兵又大至,此城萬不可守,請公去。」 公曰:「吾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仰天推胸,呼號慟哭。部將陳樹南日:「天下多事,願公留有用之身,切勿留連。」(《昊質卿感事詩注》)左右遂擁劉永福上艇,乘英輪爹利士號駛向廈門。日艦兩次追來反復搜查,在船主掩護下,劉永福僥幸脫險。時人詩曰「孤城無援計終盡,撥隊歸來氣亦雄。」
劉永福出走時,黑旗軍和台灣義軍數千人還堅守在台南北面的曾丈溪一線,在日軍的全線猛攻下,徐驥、柏正才、林義成血戰陣亡,王德林、簡精華突圍而出,不知所終,全軍玉碎。時人詩雲:「難嗚孤掌忿,風雨吊台南。」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徐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