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② 簡單介紹一位偉人
毛澤東,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生於清朝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版沖,逝世於中權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間,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列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③ 簡單介紹一個歷史名人(姓名,生平,主要事跡)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出身貧寒、自學禮樂、從政失敗、周遊列國、退修詩書、創立儒學。
④ 全面介紹一位中華歷史名人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⑤ 介紹歷史名人
http://ke..com/w?ct=17&word=tag%3A%C0%FA%CA%B7%C8%CB%CE%EF&tn=WikiSearch&rn=10&pn=20
⑥ 介紹歷史人物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生;永和四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同時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
除了天文學外,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1]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
⑦ 介紹一位歷史人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