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趙姓的歷史名人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內望達到容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貳』 歷史上姓趙的名人和事跡
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於紙上談兵,短於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於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
趙雲: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贊譽他一身是膽。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後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
趙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山東菏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後,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朴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
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趙爾陸(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縣人。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8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央蘇區紅一縱隊教導隊黨代表、第二支隊支隊長,紅四軍第29團團長,紅四軍軍需處處長,紅一軍團供給部部長,前敵指揮部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晉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張家口第五小組中共代表,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兼國防工業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趙鎔(1899-1992)字伯陶,雲南省賓川縣彩鳳村人。1919年在昆明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赴廣州投身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1924年在拱衛軍任參謀。1926年入朱德創辦的南昌軍官教育團任副官、書記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總部軍需員,紅12軍經理部會計科科長,紅9軍團供給部部長,紅四方面軍供給學校校長,紅32軍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供給部副部長,冀熱察挺進軍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駐淶源辦事處主任,晉察冀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93 歲。
趙啟民(1910-1997)陝西省藍田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西涇陽游擊隊第三中隊隊長,紅26軍第二團排長,三團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78師參謀主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科長,延安縣軍事部部長,紅宜延軍分區代司令員,獨立第二團團長,獨立師第三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八團參謀長,第五支隊參謀長兼十團政治委員,新四軍二師五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代政治委員,第七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34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兼國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87歲。
趙傑(1913- )又名趙東斌,河南省商城縣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2師34團營部書記,團供給處政治指導員,紅九軍第25師2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27師80團作戰參謀兼特務營營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江北指揮部作戰參謀,第4支隊司令部參謀、副參謀長,新四軍第2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5師13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參謀長,第6縱隊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7兵團兼浙江省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副主任、主任、副司令員,志願軍裝甲兵第一指揮所副司令員、主任,坦克3師師長,志願軍坦克兵司令員。率部參加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回國後,任浙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趙俊(1915-1994)原名趙詩元,安徽省六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少年先鋒隊,參加了當地的打土豪劣紳活動和六霍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3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華民族解放少先隊分隊長,六安縣政治保衛局審訊科科員、副科長,紅四方面軍12師34團營部書記,第34團供給處政治指導員、團作戰參謀,紅9軍2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偵察科科長,第27師80團作戰參謀兼特務營營長。參加了鄂豫皖、川□蘇區的反「圍剿」和蘇家埠戰役及長征。抗日戰爭初期,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歷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作戰參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參謀、副參謀長,新四軍第2師參謀處處長,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參謀長,新四軍第5師13旅參謀長。參加了開辟淮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和挺進敵後反摩擦、反「掃盪」斗爭。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渤海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野戰軍10縱參謀長,第6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參謀長,參加了中原突圍、泰安、孟良崮、濟南、豫東和淮海、渡江等戰役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歷任浙江軍區兼第七兵團副參謀長、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副軍長。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役准備。回國後又參與指揮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任浙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畢業,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終年79歲。
趙峰(1914- )原名趙世欽,河南省泌陽縣人。1932年到國民黨部隊當兵,兩年後回家。1936年為共產黨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參加豫南紅軍游擊隊任衛生員。1938年任新四軍第四支隊8團隊軍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任第五支隊10團衛生隊隊長,1940年任10團1營營長。1941年任第二師5旅司令部作戰參謀,第14團參謀長,1942年任15團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到東北任東北松江軍區哈東軍分區獨立1團團長,獨立2師1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5師433團團長、師參謀長。參加了臨江、遼沈、平津、渡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任廣西軍區欽廉軍分區副司令員,第48軍146師師長。1952年入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任越南軍事顧問團顧問,1956年回國,任第26軍副軍長、軍長。1978年到1983年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1979年到1983年任山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趙鶴亭(1914-199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騎兵連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騎兵排長,八路軍東進縱隊騎兵大隊政治教導員,特務營營長,冀南軍區特務團團長,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第3軍分區32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2縱5旅副旅長、鄂豫軍區第4軍分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50軍148師副師長。參加了上黨、邯鄲、魯西南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8師副師長、代師長、師長。參加了第一至四次戰役,1951年50軍第二次入朝作戰,參加了朝鮮西海岸攻島作戰和西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副軍長,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2月5日因病在沈陽逝世,終年76歲。
『叄』 歷史上的趙姓名人
1、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肆』 趙姓的起源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趙姓名人
一、趙姓的起源
1、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2、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3、源流三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
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4、源流四
源於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二、趙姓的名人
1、趙奢 (生卒年不詳),嬴姓馬服氏,名奢,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後埋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地區。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3、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4、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5、趙之琛(1781-1852),錢塘人。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寶月山人,齋號補羅迦室。蝶隱園書畫雜綴作趙之瑛。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
『伍』 趙姓歷史名人
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趙括,紙上談兵,趙高,指鹿為馬,害死秦始皇的子孫,使秦二世而亡。趙飛燕,環肥燕瘦的主角。趙雲,蜀漢大將。趙匡胤,大宋開國皇帝先列舉這些吧!希望能夠幫到您!
『陸』 趙姓的起源 趙姓的歷史名人都有誰
趙姓是百家姓排名的第一大姓,歷史上名人數不勝數。在這也有很多明星也姓趙,比如:趙麗穎,趙薇,趙又廷,趙雅芝等等。
漢族趙姓源出贏姓。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的一支,其後裔皋陶在堯舜時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贏。伯益的後裔造父在周穆王時為駕車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之亂中立了大功,周穆王封造父在趙城,即今山西洪洞縣北。造父子孫就以封邑名為氏。從此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趙姓,造父是天下趙姓立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歷史。
1、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於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涿州(治今河北 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寧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
2、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儒將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3、趙括-戰國時期名將
趙括(-前260),戰國時趙將。別名馬服子,馬服君趙奢之子。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不會指揮作戰。把國王賞賜金帛,買進上好宅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中秦反間計,用他代廉頗為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舉出擊,被秦將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被射死。趙軍四十萬都被俘坑死。
4、趙高(-前207),秦宦官。
趙高本是趙國人。以母受刑為官奴婢,兄弟數人亦被宮刑。秦始皇以他通獄法,任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親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與李斯偽造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一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即秦律的「隱官」,系在隱蔽處工作的工匠。
『柒』 歷史上趙姓的名人
1、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捌』 趙姓的歷史名人
1、趙武
趙武,嬴姓,趙氏,諱武,謚號曰「文」,,其名稱「趙武」,世人尊稱其「趙孟」,史稱趙文子,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晉文公外曾孫。春秋中期晉國六卿,趙氏宗主,趙氏復興的奠基人,後升任正卿,執掌國政,力主和睦諸侯,終促成晉楚弭兵之盟。
趙武為政期間的作為為其贏得了良好的聲望、贊譽和威信,趙氏也藉以提高了其影響力,這對趙氏的發展和壯大來說可謂遇到了良機。可以看出趙武的為政之路與其祖趙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專制、狠辣、凌厲,表現出來的是溫和、忠信、禮義、謹慎。
2、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穀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穀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
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但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3、趙匡胤
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比如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4、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 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畫作名品甚多,關於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並旁書小傳。
5、
趙學敏,字恕軒,號依吉,一說字依吉,號恕軒,錢塘人。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不僅糾正李時珍書中的幾十條錯誤,而且大量增加了新的葯物。
《本草綱目拾遺》中不見於《本草綱目》的葯物達716種之多。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民間經驗。《本草綱目拾遺》為我國中醫葯學增添了大量的用葯新素材。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醫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重視。
『玖』 歷史上趙姓的名人有哪些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 雲:三國時蜀國大將,為"五虎上將"之一。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拾』 趙姓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名人
趙姓簡介
趙,疾行、超騰之義。漢族趙姓源出贏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之先出於顓頊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造父是天下趙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歷史;另一支趙姓出自外族的改姓。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600萬,為全國第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6%。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黑龍江、重慶、江蘇、雲南、四川、陝西、山西、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約12%的趙姓人群。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逐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2.4%,A型佔28.5%,B型佔29.8%,AB型佔9.3%。[1]
編輯本段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或姚姓,趙姓來自贏姓,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使用贏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 西王母與周穆王
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晉景公為了奪取趙氏家族控制的政權,默許智、韓、魏三卿聯合誅趙氏,滅其族。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敬侯趙襄自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 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趙城趙氏(趙國)和犬丘趙氏(秦國)的祖先是蠻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趙政是嬴姓趙氏,惡來那一支,而趙城那支的祖先是季勝。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2] 2、為匈奴、南蠻、女真、黨項、滿族改趙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猶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唐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自此以後,夏州黨項政權日益壯大。趙宋立國,復賜夏州黨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 少昊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如下: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代王趙嘉。 涿郡: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西漢時期置涿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穎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時期改為長社,隋朝初曾廢黜穎川郡,唐朝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堂號如下: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抃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受賄,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清貧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趙氏祠堂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來削減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並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逝世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財寶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此外還有孝思堂、萃渙堂、愛日堂、順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慶源堂、積善堂、樂善堂、綿遠堂、茂文齋、沐恩堂、孝義堂、著存堂、懷永堂、嘉會堂、清獻堂、棣華堂、崇禮堂、文賢堂、沐思堂、谷詒堂、衍慶堂、雙硯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義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等堂號。補充一堂號:江蘇省沭陽縣 趙氏 崇誼堂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3]至漢唐宋明,則於立秋之日祀白帝 祖先趙父
於西郊。[4]明朝仍延續其祀,於少昊之虛曲阜祀少昊。[5]
【歷史名人】
趙宣子:(公元前653~前601年),謚號「宣孟」,又名趙孟、趙盾;狄國人。春秋時期著名晉國執政者。
趙盾與趙同、趙括(不是紙上談兵的那個趙括)、趙嬰齊為異母弟,父為趙衰。「驪姬之亂」中趙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獲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鰷、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趙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公元前653年左右,卒年約在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至魯宣公十年之間。《史記》記載:「晉景公時趙盾卒」,《左傳》記載:「魯宣公六年,晉趙盾侵陳」,可見此時在世。《左傳》在魯宣公八年記載:「隙缺為政,廢胥克,使趙朔(盾子)佐下軍」,由此知其約逝世於魯宣公八年,終年約五十多歲。
趙鞅:(公元前?~前458年),即趙簡子,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著名春秋末年晉國正卿。
其先祖姓秦,生年不詳。《史記》記載,晉頃公九年(公元前817年),「趙簡子在位……簡子將合諸侯戍於周。」假如他二十多歲執晉國政的話,其生年應在晉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左右,逝世於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終年七十餘歲。
趙括:(公元前?~前260年),馬服君趙奢之子,也叫馬服子。著名戰國時期趙國將領。
趙充國:(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今甘肅天水),後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著名西漢軍事家。
趙充國歷經漢朝三位帝王,對漢朝中國經營西域居功至偉。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縱觀趙充國一生所經歷的大大小小戰役,都是以穩為主。無論敵人是強大還是弱小,趙充國都是一幅不動若山的形象,他非常懂得在戰略方面來壓制敵人,最後釜底抽薪,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婕妤:(公元前?~前1年),女,又名趙飛燕。著名漢成帝皇後。
趙婕妤善長歌舞,由於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漢嘉鴻三年漢成帝微服出巡,見歌女趙飛燕艷麗非常,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不久漢成帝又召其妹趙合德入宮,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姊妹貴傾後宮。
為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飛燕誣告許皇後,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漢成帝遂廢許皇後,另立趙飛燕為後,封趙合德為昭儀,二人極得恩寵。至漢平帝即位後,趙飛燕被貶為庶人,後自殺身亡。
後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趙曄:(公元?~80年),字君伯;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東漢學者。
趙曄年青時為縣吏,奉檄文迎接督郵,曄恥於人下,遂棄車馬而去。到犍為資中(今四川資陽),從杜撫受《韓詩》,潛心探討,歷時二十年,和家人不通音信。家人認為他已死,並為之喪服舉哀,直到杜撫逝世後,他才回到故里。州郡召補趙曄為從事,趙曄卻辭而不就。後舉為有道,卒於家中。
趙苞:(公元?~178年),字威豪;甘陵東武城人(今河北清河)。著名漢朝將領。東漢時期,趙苞少年即勇武好義,孝順父母,在鄉里有盛譽。
趙岐:(公元108~201年),字卿,初名嘉,字台卿;京兆長陵人(今陝西咸陽)。東漢儒家學者、經學家。
趙歧一生經歷頗為復雜,曾因得罪當時宦官而四處避難,在北海以賣餅為生。後又捲入「黨錮之禍」而被免職,居家十幾年。曾歷任並州刺史、議郎、太常等職。去世時年九十四歲。
趙雲:(公元?~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三國時期蜀漢將領、「五虎上將」之一。
趙文淵:(生卒年待考),字德本;南陽宛人(今河南南陽)。著名北周書法家。
趙文淵曾任丞相府法曹參軍,擅長楷、隸書,當時的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題榜有功出任趙興郡守。
趙勝:(公元前?~前251年),號平原君。著名戰國四公子之一,惠周文王、孝成王時期的宰相。
趙勝一生善於舉賢任能,廣攬人才,擁有賓客三千,形成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毛遂便是其中之一。其傭人因抗稅而被趙奢殺死九名,趙勝反以奉公守法而薦升趙奢。
在國難當頭時,趙勝不顧個人安危,出使楚國、魏國,簽訂聯合抵抗秦國的協定。當邯鄲危在旦夕之際,趙勝令其妻、妾、奴婢編,入士卒效力,並散其家產以慰勞士兵,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鬥志。趙勝一生為趙國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史稱「翩翩濁世佳公子也」。
趙歧:(公元108~201年),初名嘉,字邠卿、台卿;京兆長陵人(今陝西咸陽)。著名東漢經學家。
趙歧曾任並州刺史,因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黨錮之禍」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撰有《孟子章句》傳世。
趙奢:(生卒年待考),邯鄲人(今河北邯鄲)。戰國時著名趙國將領。趙奢勇敢善戰,被趙國國君封號為馬服君。
他原為趙國的田部吏,因剛強正直,執法如山,被平原君趙勝舉薦而受趙王重任。他曾率軍取得了「閼與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在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率軍抗秦、燕、齊等國,戰功卓著。逝世後葬於邯鄲城西紫山,後人改稱馬服山。
趙壹:(生卒年待考),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今甘肅天水)。著名東漢辭賦家。
趙壹為人耿直,狂傲不羈,因此受地方鄉黨所排斥,屢次得罪地方豪強,幾乎被殺,後經友人救援方免。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任上計吏,見司徒袁逢,長揖不拜。司徒袁逢等人為他延譽,名動京師。後西歸,公府十次徵召皆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趙高:(公元前?~前207年),趙國貴族,後入秦國為宦官。
趙高到秦國後曾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逝世後,他與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迫秦始皇長子嬴扶蘇自殺,另立秦始皇次子嬴胡亥(嬴子嬰)為帝,並自任郎中令。
趙高在任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趙高又設計殺害李斯,成為秦國丞相。不久被子嬰殺掉,並誅滅三族。
趙汝愚:(公元1140~1196年),字子直,宋太宗長子趙德崇七世孫;饒州余幹人(今江西余干),祖籍浙江嘉興府崇德縣。
趙汝愚宋乾道二年(公元1126年)二十六歲時應試進士科,一舉奪魁。次年任宣義郎,不久派知信州,接著知台州,後又任江西轉運判官、敷文閣侍制。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後任四川制署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等職。五十四歲時,因扶立宋寧宗有功,遷右丞相。不久,趙汝愚遭權臣韓佗胄忌恨排擠、陷害,左遷遠東節度副使,貶謫至永州,後病逝於赴永州的途中。
趙葵:(公元1186~1266年),字南仲,號倍庵;衡山人。著名南宋政治家、書畫家。
趙汝適:(公元1170~1231年),字伯可,出身於趙宋宗室,是岐王趙仲忽元孫,安康郡王趙士說曾孫,銀青光祿大夫趙不柔之孫,趙善待之子;上距宋太宗八世,即趙炅的八世孫。浙江台州臨海人。
趙之廉:(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書畫家、篆刻家。
趙之堔:(公元1781~1860年),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寶月山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書法家、金石篆刻家。
趙翼:(公元1727~1810年),字雲菘,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著名清朝詩人、史學家。
趙延壽:(生卒年待考),常山人(今河北正定),原來姓劉,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趙秉文:(公元1159~1232年),字周臣,號閑閑居士;磁州滏陽人(今河北磁縣)。著名金朝文學家。
趙復:(生卒年待考),字仁甫,稱江漢先生;元德安人(今湖北安陸)。著名元朝學者。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名趙孟頫,宋室宗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元朝書畫家、文學家。
趙普:(公元922~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今北京),徙居常山(今浙江常山),後遷洛陽。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衢州西安人(今浙江衢縣)。著名北宋政治家。
趙鼎:(公元1085~1147年),河東聞喜人。著名南宋愛國首領之一。
趙光達:(公元1939~今),陝西西安人。著名核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柏林:(公元1929~今),遼寧遼中人。著名地球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