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滄州有那些歷史名人
滄州歷史名人有六位,分別是扁鵲、馬致遠、紀曉嵐、張之洞、馮國璋、馬本齋。
1、扁鵲: 戰國回時名醫,鄚(今答滄州市任丘)人,自幼從醫,周遊列國,成為天下 眾口稱贊的神醫。著有《內經》、《外經》等中醫經典。
2、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里,號東籬, 漢族。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3、紀昀:(1724-1805) 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滄州市滄縣)崔爾庄人。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編撰的《四庫全書》被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
4、張之洞:(1837-1909)直隸省南皮縣(今滄州市南皮)雙廟村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進士。
5、馮國璋:(1857-1919) 河間(今滄州市河間)西詩經村人,系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後代。1916年任副總統,1917任代總統。
6、馬本齋:(1903-1944) 回族,獻縣(滄州市獻縣)東辛庄人。1938年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時間里,身經大小戰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❷ 清朝歷史人物有那些
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我個人認為出名
大臣:明珠,紀曉嵐,和珅,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等
有很名的一個商人:胡雪岩
❸ 清朝有哪些名人 清朝歷史名人大全匯總
可以分類去了解,首先每個清朝皇帝都算名人了吧,按照每個皇帝在位時間去找不同領域的名人,我覺得這樣可能會全面一點
❹ 盤點歷史,我想知道清朝歷史著名人物都有哪些
太祖朝 何合禮 扈爾漢 額亦都 費英東 安費揚古
太宗朝 範文程 索尼
高祖朝 多爾袞內 索爾圖 蘇克哈薩容
聖祖朝 明珠 姚啟聖 施琅 鰲拜
雍正朝 年羹堯 隆科多 岳鍾麟 鄂爾泰
乾隆朝 劉坤 劉庸 和珅 紀昀 劉統勛
嘉慶 蔡新 (帝師)
道光 林則徐 穆彰阿 曹振鏞
咸豐 肅順 翁心存
同治 曾國藩 奕(恭親王)
光緒朝就多了 北洋大臣 直隸總督 李鴻章 曾國藩 張之洞
宣統 袁世凱 醇親王載灃
希望對你有用 我是滿族正白旗的
❺ 河北省河間市黎民居鄉豆庄村歷史上有沒有一個武狀元
史書記載武狀元殿試最早出現於唐代武則天載初元年(689年)。然而這些武狀元殿試僅在偶然的情況下舉行,並沒有形成制度。形成制度化是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開始的,以後一直到清末光緒27年終結,清朝總共產生109位武狀元。所以河間市黎民居鄉豆庄村要出武狀元也只能在689年---光緒27年這個時間段之內。
再說說武狀元的尷尬,因各種原因,當時政權都不太重用武科舉的武狀元,所以能成為全軍統帥和一代名將的武狀元及其少見,所以名垂千古的人也很少,現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哪個武狀元是一代名將。比如明朝第一個武狀元叫:來聘,估計大家都是第一次聽說,當了3年武狀元就戰死城頭。
其次看河間的歷史,河間市古代稱為河間國,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607年復置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
歷史上河間國的主要名人有:張衡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紀曉嵐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馮國璋中華民國副總統。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左敬祖清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郭風惠著有《郭風惠書畫集》等。邢昕著有《邢昕集》。
經查證在清朝歷史上河間府出過8個武狀元:
武狀元李琰雍正元年武會試武殿試第一;田畯康熙四十八年武會試武殿試第一;
哈廷梁乾隆十七年武殿試第一人;哈攀龍乾隆二年武殿試第一;
李雲龍嘉慶四年賜武殿試一甲;白成龍乾隆三十一年武進士一甲第一名;
張元聯嘉慶十年武殿試一甲第一人。郝光甲:道光18年武殿試一甲第一名
其中武狀元田畯是黎民居鄉李召庄人,和黎民居鄉豆庄村應該比較近,其他7個武狀元都不是在黎民居鄉豆庄村出來的,所以結論是黎民居鄉豆庄村出武狀元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供你參考,希望有幫助!
❻ 河北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趙雲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
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兩次差點落入敵手的劉禪成為了後來蜀漢的皇帝。蜀漢後期,劉禪下令追謚趙雲時說趙雲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認為趙雲當時救主行為的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3、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歷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如何正確地推求圓周率的數值,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研究也很早。
在《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就提出徑一周三的古率,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此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的相繼探索,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日益精確。
4、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
5、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6、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
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
❼ 清朝歷史人物
方亞芬
❽ 清朝歷史人物和事件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滿姓愛新覺羅。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今中國東北。和中原地區的漢族以及蒙古族和朝鮮族關系甚密。而直至明朝洪武時,由於蒙古族的殘余勢力被明朝壓制,於是明朝在東北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更為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擔任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清軍入關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征服了全中國。
▲康雍乾盛世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但這個所謂盛世仍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加上民族壓迫、封建集權、閉關鎖國的落後政治制度,為日後中國的衰弱埋下了隱患。與此同時,歐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階段,並在全球范圍殖民擴張,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迅速超越了中國。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使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銳意進取的精神,腐敗,僵化,自卑。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革新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等,試圖革新圖強,但始終未能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帝制統治。
▲註:慈禧太後是清朝1861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後原名葉赫那拉蘭兒,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飲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葬於定東陵。清朝的皇後只有慈禧一開始就得到了22字謚號。
通稱宣統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已協商為溥儀追加謚號為愍帝,廟號為恭宗,但中國公眾尚未普遍知道此事。
❾ 河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毛萇。《詩經》經秦火,至漢復傳,傳詩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餘三家大都失傳,只有「毛詩」大行於世,流傳至今。《毛傳》以先秦學者的意見為依據對《詩經》作訓詁,事實多聯系《左傳》,訓詁多同於《爾雅》,保存了很多古義,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幼孤,見愛於祖母李氏。好學,早有才情。蕭寶夤討關中,以聽為東閣祭酒,委以文翰,累遷太尉記室參軍。太昌初(532年)除中書侍郎。永熙末(534年)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昭。興和中(約541年)隨副官李象使於梁,昕好忤物,人謂之牛,故人稱為「牛象斗於江南」。高澄攝政,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昕卒。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於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被封為河間王。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設立《毛詩》、《左傳》博士,對漢代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獻和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庄)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