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歷史上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
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
張巡
安史之亂中,張巡以數千人的兵力堅守睢陽城,與13萬叛軍前後進行了大小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最後城破,張巡與麾下部將36人一起殉節,留下了唐王朝最悲壯的一幕.
祖逖劉琨
可以視為整個東晉到南北朝時期,立志北伐,恢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在他們兩個人的身上,本身就有著太多的傳奇故事,如聞雞起舞,中流擊楫。又如一曲胡笳,散盡匈奴軍。當祖逖在長江上立下誓言,不能掃平中原胡虜,誓不再渡此江時,恐怕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在收復了中原大片土地後,卻傳來了好友劉琨被害慘死,加之東晉王朝的猜忌,終於祖逖悲憤攻心,終於撒手而逝,不過他確實兌現了他的誓言,沒有掃平中原,再也沒有回去江南。
陸秀夫
亡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崖山一戰,亡的卻是天下。崖山海戰,作為宋朝朝與元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於華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實力上的巨大懸殊,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亡了天下。以宋末三傑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們,卻在這一戰中,發出了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吼聲,這一仗雖然宋軍慘敗,但是十萬宋朝軍民,卻在目睹了陸秀夫抱著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國後,齊齊的跳入大海,《宋史》記載崖山之戰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傳說張世傑在風雨中問天求卜,若天亡大宋,則讓船沉於此海,結果,果然在風雨交加中,船沉,人死,國滅,天下亡。
還有
春秋戰國:屈原為國為民而投江自殺
荊軻為國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南宋:身背精忠報國四字的岳飛大敗金兵,不幸死於莫須有的罪名
臨死不屈的文天祥面對蒙古大兵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力保大明王朝的史可法,最後被圍揚州寧死不降
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寶島台灣的鄭成功
威震倭寇的戚繼光
夏
❷ 民族英雄事跡故事
一、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的無比憤慨。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
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二、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 「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
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三、萬里勤王——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秦良玉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
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
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還先後平定楊應龍、奢崇明等土司叛亂。後又多次於夔門等地擊退張獻忠等農民軍的進攻。
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永曆皇帝亦加封其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去世後謚號「忠貞」。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四、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五、抗日英雄趙尚志:
趙尚志三個字,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倭寇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 被日偽稱為最頑固的「反滿抗日」分子!
當年東北流傳一種說法,叫「南楊北趙」。「南楊」指的是楊靖宇,「北趙」就是趙尚志,他十七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就讀黃埔軍校第五期,歷經艱難困苦,抗日決心毫不動搖,即使最後負傷被俘,依然寧死不屈。
一位專家說,東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趙尚志一直用原來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趙尚志也曾用過另外一個名字。據尚志市烈士紀念館館長劉莉介紹。
趙尚志曾擔任1940年創刊的《東北紅星壁報》主筆。「向之」的主筆筆名,後來發現的手稿原跡證實,是在「尚志」兩字基礎上修改而來的。據劉莉館長介紹,趙尚志除了寫過報紙上這些文章詩歌之外,還曾為《白山黑水》這首抗日歌曲寫過歌詞,並寫下兩篇關於抗日戰爭的論文。
印象中,趙尚志應和抗日英雄楊靖宇一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張趙尚志將軍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趙尚志擔任巴彥抗日游擊隊政委時與游擊隊指揮部成員的合影,趙尚志手拿馬鞭坐在中間前排,二十四歲的他明顯比兩邊的人矮半頭。
巴彥游擊隊失敗以後,趙尚志加入抗日義勇軍孫朝楊部,後率六人赴珠河創建抗日游擊隊。到1934年,這支抗日武裝不斷壯大,達到數千人。後來趙尚志將軍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趙尚志嗓門很大,常常在大會上向戰士們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描繪鬼子打跑以後國家未來的模樣。1942年2月,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尚志在戰斗中,遭到混入部隊的日滿特務暗算,重傷被俘後血盡而死。隨後日寇將其遺體肢解成兩部分,身體沉入松花江,頭顱送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後下落不明。
六、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
❸ 中國古代英雄故事有哪些
1.蒙恬破匈奴
秦國兼並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5](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
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2.霍去病、衛青遠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3.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鄭成功收復台灣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5.岳飛抗金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蒙恬早箏傳說
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為秦國大將,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舊唐書·音樂志》也稱箏非蒙恬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制與同而弦少。」在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恬列傳》中並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
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恬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恬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制為瑟。
❹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❺ 中國古代民族英雄故事
1、比干
《史記·殷本記》載:殷商末期,很多諸侯背叛了紂王而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王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王,紂王不聽, 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
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周武王封比干國神封銅盤銘: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干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❻ 革命英雄的事跡
日本憲兵在趙一曼身上施盡了種種最慘酷、最下流的毒辣手段,使趙一曼飽受了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摺磨。也仍未能摧垮她的革命意志,趙一曼始終堅貞不屈,以堅強的意志承受了最大的侮辱與磨難,挫敗了敵人,戰勝了嚴峻的考驗。終令敵人迄無所獲,沒有獲得一點有關抗聯的口供。徹底擊碎了敵人對她存有的一絲幻想,日寇完全絕望了。7月末,哈爾濱市警察廳把趙一曼案卷送到濱江省警務廳,警務廳長澀谷三郎看完後感觸地自語:「可惜她不能為日本所用……。」 親自抄起筆在案卷上批示:押送到珠河街(地處珠河縣)示眾後就地處決。
日寇只能讓趙一曼死。趙一曼想的也只是死。但這是英雄式的死!勝利者的死!知道自己最後的時刻到了,趙一曼心情反而更加平靜。偽濱江省警務廳的一份「報告」曾有如下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趙一曼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的感人情景:「在押送的途中,她雖然感覺到死亡迫近,但她絲毫沒有表現出驚慌的態度,反而透露了『為抗日斗爭而死是光榮的!』的口吻」。
1936年8月2日凌晨,趙一曼耷拉著在酷刑拷問中被刀背擊斷臂膀的右手,被押往去珠河的火車。趙一曼清楚地知道此行意味著什麼。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趙一曼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兒子。當年臨產時,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了一個好心婦女的半間磚房中。她背著孩子一路討飯,前往上海尋找黨組織,受盡了千辛萬苦,幾乎在上海街頭把孩子賣掉,在這么艱難的環境中拉扯大的孩子,讓行將為國捐軀的母親如何不想念!她向押送她的特務科長山浦公久手裡要了一支筆,山浦公久以為她真的要開口了,忙從本子上撕下一張紙。然而,在短暫的時間內,趙一曼卻是給幼小的兒子寫了兩份催人淚下,內容不盡相同的遺書,給她的孩子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言:
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親趙一曼於車中)
親愛的我的可憐的孩子:……母親到東北來找職業,今天這樣不幸的最後,誰又能知道呢?……母親的死不足惜,可憐的是我的孩子,沒有能給我擔任教養的人。母親死後,我的孩子要替代母親繼續斗爭,自己壯大成人,來安慰九泉之下的母親!……。……你的父親到東北來死在東北,母親也步著他的後塵。我的孩子,親愛的可憐的我的孩子啊! 母親也沒有可說的話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母親最後的一線希望。(1936年8月2日在臨死前的你的母親)
兩份充滿了舐犢之情、報國之意的遺書字跡剛勁清秀(現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日戰爭館里)。趙一曼這字字千鈞的絕筆浸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甘願獻出一切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大無畏革命氣概,表達了一個堅貞不屈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寄予的無限希望。她不僅寫給兒子,也是留給所有後來者的祈願。信中記錄的是悲壯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性格,是中華民族對獨立自由的不懈追求,它是一個歷程,更是一座豐碑。有這樣英雄兒女的民族,稱得起尊嚴;不忘這樣優秀兒女的民族,稱得起偉大。
到了珠河縣,趙一曼又被關到她曾經住過的牢房.第二天天剛亮,她被敵人拖出來,周圍站滿了全副武裝的軍警。趙一曼明白了,敵人要把她押上刑場了。她將告別同志們,告別黨,告別自己熱愛的人民。
敵人將趙一曼綁在一輛馬車「遊街示眾」。想以此妄圖以此威脅我愛國群眾,打擊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信心,趙一曼撐起傷痛的身體,端坐在車上,望著街道兩旁的同胞,激昂地唱起了她最喜愛的《紅旗歌》:「民眾的旗,血染的旗,收殮著戰士的屍體,屍體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高高舉起呀!血紅的旗,誓不戰勝,終不放手。牢獄和斷頭台來就來你的,這是我們的告別歌!」
敵人吆喝著,不許她唱歌.她毫不理睬,雖然聲音不大,但卻充滿了激情,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她堅定地唱著這支給她力量的歌曲。敵人看到這位臨危不懼,勇於犧牲的抗聯女英雄,膽顫心驚。站在街道兩旁的群眾,被趙一曼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而目不忍視,心中燃燒起對敵人仇恨的怒火。
馬車來到小北門外,刑場就在小北門外的荒地上。那裡已挖好一個兩米長一米寬的大坑,刑場四周站滿荷槍實彈的憲兵和警察。趙一曼推開了要來架她的兩個日本憲兵,不顧拉裂全身畸形攣縮瘢痕的劇痛,強行挺立起身體,拖著銬在身上三十多斤重的鐵鐐, 艱難的移動著步子,迎著燦爛的陽光向前挪著步,挪向那個挖好的大坑。
上午十時,警務廳監刑官西村威脅趙一曼:「你可要想清楚你的下場啊!」 趙一曼冷靜地回答道:「你們可以摧殘我的身體,可以把我打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我的信仰!」 西村監刑官徹底感到失望,只好按慣例問趙一曼:「還有什麼話要說?」趙一曼說:「沒有什麼說的了,不過我家鄉還留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如果能把我的話傳給他,就這樣傳吧:母親為了抗日運動,不能留在你身邊教育你,但是母親用實際行動給你指明了應該走的道路。仔細地認清母親的行動,不要走錯了路。」
這時候,西村監刑官命令兩名憲兵卸掉趙一曼身上的鐵鐐,剝去上衣後,一個憲兵拿著黑布要給她蒙上眼睛。趙一曼怒喝著: 「拿走!滾開! 」 知道這是自己為國捐軀的時候了,趙一曼堅定地對西村說:「劊子手,動手吧! 我要看著你們的子彈是怎樣射穿抗日者的胸膛! 」4名憲兵端起步槍瞄準了她。她 「態度從容,毫無懼色,挺直身子,微笑著對著黑洞洞的槍口,」用盡全力高呼: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打倒滿州國!」「中國共產黨萬歲!」
西村猛一揮手,日本憲兵朝趙一曼身上同時開了幾槍,趙一曼搖晃著歪倒在濺滿了鮮血的葦席上,仰面倒下,四肢抽搐不止,脖子無力的向後垂了下去。驗屍憲兵取下趙一曼屍身上的腳銬手銬後,西村發現她雙臂擊斷,身上中了四彈,口鼻都噴出血來,眼睛卻亮著,還沒斷氣。嗜血成性的西村從一個憲兵手中奪過槍來,分別朝她身軀連刺幾刀,鮮血緩慢地從趙一曼的傷口裡流出,一點點染紅了身邊的黑土地……。趙一曼的大無畏精神和浩然正氣,震撼了在場日本憲兵,他們發自內心的驚駭:「女匪英勇之極令人敬佩! 」
黨的忠誠女兒、傑出的愛國者、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以31歲的年輕生命和壯烈的戰斗歷程,譜寫了一曲光輝的生命之歌,她熱血灑地,壯志燭天,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藍天沃野永駐在一起。(趙一曼就義後,日寇將她曝屍數日,不許百姓收斂,屍骨俱散。永遠也找不回遺骨。她以女兒的情懷「孝敬」了自己的祖國,以母親的胸懷永遠熱愛著這里的人民。)她給人們留下一幀安詳文弱、面龐俊美、秀目含笑的遺照。照片上的趙一曼梳短發、橢圓臉、面容秀麗,而又透露出一股倔強,一股英氣……。引起後人無窮的哀思和崇敬,她永遠活在億萬人的心田。
趙一曼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將千古傳頌。……朔風在大地上呼嘯,白雪在天空中飛舞,長白山為她肅穆,松花江為她嗚咽……久久地為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奏著摧心的哀樂。
碧血丹心真女中豪傑,以身報國最民族英雄。趙一曼殉難後,中共北滿黨組織和抗日武裝立即將她視為自己最偉大的女英雄,全東北的抗日聯軍也很快就將她視為自己最偉大的女英雄,隨後,中國共產黨和全中國人民也將她視為抗日戰場和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英雄之一。趙一曼的名字從那時起,就像一顆耀眼的星辰,高高閃爍在抗日戰場的上空;又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日日夜夜灼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新中國成立後,偉大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的事跡被拍成電影,她的光輝形象也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哈爾濱人民把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要街道「山街」改名為一曼大街,以志永久紀念。大街上的一曼公園, 趙一曼的青銅雕像就佇立在廣場上。她還是當年的模樣,齊耳短發被風揚起,身上的羊皮襖掛滿莽原上的霜雪,腰裡還是插著那支盒子槍。她的眼睛裡飽含深情,日夜注視著這塊被血泊浸透的土地。(為了讓趙一曼魂歸這片熱土,尚志(珠河)人民在她就義70年前夕,為這位巾幗英雄舉行「影葬」,將趙一曼生前的照片安放在她的殉難地。)
為了緬懷趙一曼烈士的事跡,在哈爾濱市和烈士的家鄉宜賓市也分別建立趙一曼烈士紀念館,宜賓市政府還將位於白花鎮白楊嘴村的烈士故居改建為烈士陳列室,在白花鎮中學和趙一曼曾就讀過的宜賓市二中分別塑起了漢白玉烈士像,供千千萬萬人瞻仰。在宜賓市風景秀麗、松柏長青的翠屏山上「趙一曼紀念館」,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贊頌和弘揚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為共產主義事業和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題詞。
郭沫若題詞:「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
董必武題詞: 「革命潮聲雜鼓鼙,宜賓兒女動深閨。焉能照舊營生活?奮起從軍弁易笄。北伐旗開勝未終,叛徒決策反工農。招來日寇山東阻,民族危機迫再逢。北去南來黨命御,不因負病卸仔肩。工農解放須參與,抗日矛頭應在先。抗倭未勝竟成俘,不屈嚴刑罵寇讎。自是中華好兒女,珠河血跡史千秋。」
宋慶齡題詞:「趙一曼烈士為抗日堅貞不屈。」
陳毅題詞:「生為人民幹部,死為革命英雄。臨敵大節不辱,永記人民心中。」
聶榮臻題詞:「趙一曼同志早在二十年代就參加了我黨領導的轟轟烈烈的幹革命斗爭,並為民族解放獻出最寶貴的生命!表現了中華女兒的英雄氣慨和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她的偉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輝業績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堅毅不拔開拓前進,為全人類的解放奮斗不息!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何香凝題詞:「女中模範」。
1961年8月9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元帥為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烈士親筆題詞:「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
1986年8月2日,在趙一曼犧牲50周年之際,趙一曼烈士漢白玉塑像在四川省宜賓市落成。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的陳雲同志,親筆為塑像落成題詞:「抗日英雄趙一曼革命精神不死!」以表達悼念之情。
❼ 歷史上的英雄的事跡
春秋戰國:屈原為國為民而投江自殺
荊軻為國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南宋:身背精忠報國四字的岳飛大敗金兵,不幸死於莫須有的罪名
臨死不屈的文天祥面對蒙古大兵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力保大明王朝的史可法,最後被圍揚州寧死不降
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寶島台灣的鄭成功
威震倭寇的戚繼光
夏完淳誓死抗清
清: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甲午海戰中為國捐軀的鄧世昌
【夏完淳】(1631-1647) 南明詩人,少年才子,民族英雄。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才情早熟,5歲知五經,7歲能詩文,14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父兵敗自殺後,任魯王中書舍人,太湖吳易軍事參謀,不懈為抗清奔走。被捕後不屈而死,年僅17歲。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早期詩作,內容單薄,有摹擬痕跡。投身義軍後,其詩直面人生,慷慨悲壯,有生活實感。詩中充滿昂揚樂觀的戰斗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細林野哭》為其代表作。其文記述江南亡國之變,剖析亡國之因,抒發起政治抱負,《獄中上母書》視死如歸,更是悲壯動人。有《夏完淳集》。
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❽ 為國捐軀 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 20字以內 10個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編輯於 2020-04-02
查看全部39個回答
「寶寶巴士故事在線聽」-免費下載,一鍵收聽!
兒童故事免費聽,全球3.5億用戶的選擇,童話,繪本,國學等故事大全,免費一鍵收聽。海量哄睡叫早,早教故事等眾多資源持續更新!
北京智道未來網路科..廣告
淘寶小孩故事-環保檢測更嚴格,無異味,才是真的健康!
淘寶網小孩故事-耐磨損,抗污能力強,包裝質量好,只為安全到達您的手中!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評論
看都看了,聊兩句~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20字小故事_寶寶喜歡的20字小故事_免費下載暢聽
喜馬拉雅兒童頻道的20字小故事節目更新啦!下載喜馬拉雅免費聽,每天都有新故事,夜夜都有好故事,讓寶寶快樂入睡!
廣告2019-11-08
中國歷史為國捐軀的人物和事跡有哪些50字?
一、張自忠壯烈殉國 二、崖山一戰天下亡 三、文天祥寧死不屈 四、南明英烈不北王 五、史可法揚州抗清 六、李定國客死異鄉 七、岳飛盡忠風波亭 八、夏完淳為國赴難 九、石湖奉命出使日 十、張巡盡節睢陽城 一、張自忠壯烈殉國 張自忠作為抗日戰爭以來中國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所以將他放在了第一位,因為不僅僅是張自忠將軍一人,更是代表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為了中華民族之存亡而犧牲的抗日英烈。 張自忠將軍在日軍四面圍攻之下,身中七彈,彌留之際只說了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憑這一句話,張將軍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二、崖山一戰天下亡 亡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崖山一戰,亡的卻是天下。崖山海戰,作為宋朝與元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於華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實力上的巨大懸殊,最終的結果,就是亡了天下。 以「宋末三傑」為們,卻在這一戰中,發出了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吼聲。這一仗雖然南宋軍隊慘敗,但是十萬宋朝軍民,卻在目睹了陸秀夫抱著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國後,齊齊的跳入大海。 三、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南宋末年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蒙元入侵中原,馬踏長江,南宋政權風雨飄搖。 文天祥本來是個文官,可是為了反對蒙元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祥興元年,即公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 在元兵押送北京路上,文天祥揮筆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浩然的詩句,遂成一曲千古不 朽的壯歌。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慷慨赴難。 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四、南明英烈不北王 「寧作南鬼,不為北王」是南明英烈的真實寫照。從史可法到張蒼水,歷史告訴了人們,華夏民族不只有貪慕富貴、屈膝投降的六大漢奸,更有高風亮節、氣壯山河的民族英雄。 想來史可法、張公若投降滿清,絕對可以封王拜侯,但是,可以毀滅一個民族,卻無法讓一個民族降尊屈膝。看到一個個壯烈殉節的英雄,實實在在的感嘆中華文明作為歷史上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確實有著所獨具的原因。 當投降滿清的南明故將劉良佐,妄圖勸降死守江陰孤城的南明守將閻應元時,得到的回答卻是「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每讀此話,不覺淚流滿面。 五、史可法揚州抗清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將。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滿清入侵中原,兵困揚州。史可法率兵抗清,督師揚州。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清軍多鐸勸降,史可法大呼:「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於是,壯烈殉國。 清軍瘋狂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清代詩人張爾藎為其撰寫楹聯曰:「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十四個字言簡意賅,讓後世領略到史可法與揚州共存亡的凜然正氣、颯颯風采。
27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