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的典故
哀家
哀家是皇後的自稱
中國的皇後自稱哀家,意思是我多麼悲哀呀。謙虛。英語回的皇後答是queen打撲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個挽著頭發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門。皇後只不過是一個看門的女人.
綜上分析可知,皇後自稱「哀家」就是悲哀的意思。
這只是謙稱,古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有謙稱
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說我久居深宮,守著這么大的宮殿,悲哀的意思
⑵ 關於清朝的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⑶ 清朝歷史典故的成語
清代的:
洪雲托月
烘:渲染;托:襯托。原指作畫時,雲彩以襯托月亮。比喻回從答側面加以點染來烘托主體或主題。出自清朝《金聖嘆批<西廂記>》:「先寫張生者,所謂畫家烘雲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異
新:更新;異: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進步發展很快。出自清朝吳趼人《痛史•原敘》:「教授之術,亦采法列強,教科之書,日新月異。」
馬革裹屍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形容為正義之事而戰死殺場。出自清朝黃遵憲《聶將軍歌》:「欲將馬革裹屍還,萬骨如山堆戰壘。」
蛛絲馬跡
蜘蛛的絲和馬的腳印。比喻調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出自清朝王家賁《別雅序》:「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懸崖勒馬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比喻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及時醒悟回頭。出自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馬懸崖耳。」
一氣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漁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氣做成。多形容寫作、繪畫等結構緊湊,氣勢流暢。現在也有用它來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緊湊、嚴密,好像一氣到底迅速完成。
⑷ 關於清朝歷史故事短點
清朝是中來國歷史上第二自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⑸ 中國清朝的歷史小故事
慈禧原名葉赫那拉杏貞,小名蘭兒,玉蘭.滿洲旗道光十五年出生,後來選秀進宮初封蘭貴人,咸豐二年進懿嬪,四年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
⑹ 求一個清朝的歷史故事
我看過徐征演的《李衛當官》里有這個劇情,跟鹽商鬥智斗勇。
⑺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⑻ 明代或清代的歷史典故。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x0d清前期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兩句著名的賈禍之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記得中學歷史課本里就引證過,但這到底是誰的詩呢?略加翻檢,發現說法頗多.\x0d一種說法是: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字冠卿)的詩.徐駿的父親徐乾學曾任康熙朝刑部尚書,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顧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發徐駿詩文集內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詩句,並且還將「陛下」寫成「狴下」,雍正認為這是存心誹謗,於是照大不敬律斬立決.\x0d《清稗類鈔》則記載,雍正微服出遊,在一家書店裡翻閱書籍,當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有個書生見狀順口高吟:「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雍正「旋下詔殺之」.另有記載稱,這是車鼎豐的詩句.鼎豐與弟鼎賁小飲,乾杯後把酒杯翻轉,見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樣,於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見」,鼎賁介面說「且把壺兒擱一邊」.雍正認為「壺」、「胡」同音,「壺兒」就是「胡兒」,車氏兄弟因此問斬.據史,車氏兄弟實際上是因曾靜、呂留良案而牽連被殺的.\x0d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兩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樓編年詩》.傳聞徐幼負才名,自認為是狀元的料,後來卻科舉不利,滿腹牢騷.他所建一柱樓掛紫牡丹圖,題詩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夏天曬書,風吹書頁,憤然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見酒杯底兒上有萬曆年號,便說:「復杯又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擱半邊.」晚上聽到老鼠嚙咬衣服,恨得直罵:「毀我衣冠皆鼠輩,搗爾巢穴在明朝.」這些言行被舉報之後,乾隆大怒,下令將已死的徐及其子懷祖剖棺戮屍,孫子、校編詩集者被處斬,江蘇藩司等一批官員被革職.又查出沈德潛曾替徐作傳,稱贊其品行文章,並且「奪朱非正色」兩句正是沈詩《詠黑牡丹》中的句子,於是已經死掉的沈德潛也跟著倒了大霉.\x0d《東華錄》所載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諭是官方記錄,給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時所引用的卻是另外兩句:「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上諭認為,這明顯是借「朝夕」的「朝」來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說「到清都」,偏說「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復明之意了么?在詩文里說說「明月」、「清風」就招來如此大禍,唐宋一干詩人詞人要慶幸自己早生了幾百年.\x0d自然,乾隆絕不會有閑功夫找一個江南老書生的詩文集來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題反詩,必得有個黃文炳來揭發.那麼,這個黃文炳是誰呢?《東華錄》乾隆上諭說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詞,若非劉墉據實陳奏,幾至漏網.」沒錯,這個劉墉,正是被「戲說」為一代名相的劉羅鍋.\x0d有個讓人不太笑得出來的笑話說,朱可夫元帥從斯大林辦公室出來後怒氣沖沖地嘟囔:「小鬍子魔鬼!」貝利亞馬上報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來問:「您說的小鬍子魔鬼是誰?」「當然是希特勒了!」朱可夫回答,於是斯大林轉頭問:「那麼,貝利亞同志,您指的又是誰呢?」乾隆也許該問問劉墉:你怎麼知道徐述夔詩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
⑼ 500字清朝歷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豐皇帝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咸豐到承德做什麼了?咸豐在逃跑之前,早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讓她們先逃,先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
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⑽ 中國清代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