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通的名人有哪些如東的也可以啊,謝謝啊
李金華(抄原審計署審計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如東人)
劉延東(國務委員)
徐守盛(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如東人)
范曾(當代著名學者,國畫大師)
吳海軍(深圳神舟電腦董事長。「神舟小本,人手一本」,如東人)
郁鈞劍(著名歌唱家)
沈星(鳳凰衛視美女主播)
保劍鋒(著名影視演員)
體育名星幾多了去了啊(林莉、趙劍、陳若林、仲滿、葛菲、李菊、黃旭)
⑵ 如東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如東
如東縣是中國江蘇省東南部的一個縣,為南通地區的北三縣之一。
如東為「如皋東鄉」(即如皋東部的地區的意思)之略。如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一直為原如皋縣的一部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東縣人民政府成立。
和其他南通的中、東部地區一樣,現今如東一帶古時大都是長江口的沙洲或尚未成陸。
漢代,今如東中部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這塊沙洲與古揚州東部的沙咀的並接。這次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達今長沙鎮以東。西漢時,吳王劉濞領三郡五十城(如東在其境內),「東煮海水為鹽」,開了淮區煎鹽的先河,如東出現第一批「鹽丁」。
三國時期,戰禍頻仍,北人避亂南徙,其中不少人來到如東。此後,外來人口帶來了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加上當地魚鹽之利,如東地方經濟不斷上升,後來又成為海防口岸。宋人孫覺《過掘港營寨》詩句「海口來屯數百兵」、「石炮聲疑霹靂聲」,描寫了當時的情景。隨著唐宋時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築,如東的陸地區域大致穩定下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止和抵禦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備倭營」,設東營和西營,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揚州門戶,海防要塞。外來人口及軍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業興旺,市井繁榮。不久,經營筆墨紙張與茶煙鍋席的徽商、經營釀造業的晉商以及經營竹木、油漆的浙商紛至沓來,漸在市場獨領風騷,形成流派。以海鮮為主料,具淮揚風味的餐飲業更為發達,有「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之說。明朝中期以後掘港也因其商賈雲集、百業興旺而被譽為「小揚州」。
到了20世紀初,出身於南通地區的末代狀元張謇實業興國,組織了江浙一帶士紳在長江口以北漫長的江蘇海岸投資墾荒、圍海造地,如東一帶的沿海也在其中。圍墾不僅給如東增加了新的土地,還帶來了海門、啟東一帶的移民。圍墾一直沒有中斷,如東的沿海目前仍有局部圍墾活動。
⑶ 如東文史
如東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東北側,位於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26′之間,其東部、北部瀕臨黃海。史記春秋之前,長江河口的淤積,淺海沙洲逐步露出水面,形成河口沙洲,史稱扶海洲。隨著不斷的淤積,沙洲與大陸並接,人類的活動區域地不斷東移。至唐朝以前,如東地區已有移民。約至北宋,掘港、拼茶、馬塘已形成集鎮。如東的先民們為了生存抵禦持續不斷的海潮侵襲,開始圍築海堤。但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構築海堤受到地理條件、科學手段乃至地方官吏的割據等限制,圍築海堤只能是分段實施,抵禦海潮的效果也較差。隨著海岸線的推進,特別是在1128年黃河南遷至1855年黃河北歸的700多年內,海勢加速東移,地理環境、人口增長等都發生很大變化,對擋潮防汛的要求就更為提高。縱觀古代、近代、現代如東海堤的變遷史,實際上就是如東的一個演變史。本文對如東海堤的歷史作粗淺研究。 一、如東古海堤 1、關於范公堤——事實上范公堤建於鹽城境內,是在李堤的基礎上續建、改建而成。李堤是由唐代的淮南西道黜陡使李承主築、後由北宋王文祜續築,其主要堤段均在鹽城地區,史稱「常豐堰」《新唐書.李承傳》及《光緒.鹽城志》均有記載。約在公元780年築成。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來到東台西溪擔任鹽監官,將原有李堤改築、維修,史稱「捍海堰」,成堤時間在公元1024—1028年(唐天聖年間),起自大豐的白駒、草堰一帶至富安、李堡一帶《嘉慶.東台縣志》。范公堤也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范仲淹主築,第二階段由泰州知州張倫主持,見《晏溪志》中記載。根據《中國海塘工程史》記,范公堤高一丈五尺,底腳厚三丈,頂寬一丈,堤順水勢,彎彎曲曲。為了對堤外波浪消能,堤外斜坡較大,同時種上草皮,這也是最早的生物防護吧。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堤線均在高潮帶一線,不可能像現代技術可以在低潮灘築堤。後范仲淹官至宰相,後人為稱頌其功德,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又感人至深,於是蘇北、蘇中的古海堤慣稱為范公堤。 2、如東的古海堤——如東古海堤與如東沙洲群並陸有關。如東是由幾個沙洲並陸而成,扶海洲在掘港、豐利一帶,南沙在拼茶一帶,長沙在長沙鎮一帶。沙洲並陸時均遺留了古河汊潮汐河道和低地的地形,當時海堤很難修築,因此在唐朝時期只能分段分區修築散堤,當地群眾稱之為皇岸,也即是朝廷下令修築的堤岸。皇岸是由當時的地方官吏主築,主要是鹽官。如泰州知州徐子寅議請鹽場官吏分治其境。當時的皇岸堤走向從海安的海防—洋口—環港—長沙—掘港—勝利街—九總橋。之所以在長沙鎮轉彎,就是因為長沙洲後並到扶海洲上,海堤走其外緣,所以,苴鎮是如東最低的地區。王家潭附近的李家河就是沙洲並陸的退化潮水河,當時該段海堤(掘苴閘至長沙鎮)也是如東古海堤的險段,老堤1—2公里左右即有一凹形陡彎,堤內有一深塘遺跡,是歷史上缺口處,當地稱之龍潭,現已修海防公路,遺跡也難以找到。此外,在拼茶鎮外,皇岸內側約3—4里有一夾堤,史稱嵇公堤,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總河嵇曾筠主築,現已平整不復存在。 如東古皇岸目前在如環河西,環港海防公路南側,尚有一段遺跡。有興趣者不妨去現場察看一下古跡。 二、如東近代海堤的興築 1916年6月,清末實業家張謇集資150萬銀元,創辦大豫墾殖公司,自遙望港北起,圍墾大片灘塗,計劃48萬畝,後配套開墾13萬畝,聘請荷蘭水利工程師規劃、設計,墾區內河道由干河、匡河、橫河、明溝四級配套,形成匡田,分級控制,其遙望港、丁店河、兵房河、東凌港形成主要行洪排水河道,至今仍是現在的主幹行洪河道,同時相繼建造數十座控制閘。七十年代,筆者曾拆除、檢修、改建這些建築物,發現其結構的合理、鋼筋比率、混凝土的強度、地基的處理,其精妙准確,令人嘆服。 與張謇同時,浙江紹興邵明華集資34萬銀元,興建華豐墾殖公司;上海劉景德、如東豐利周柏英等人合資創辦益昌復記公司。至此,如東沿海廢灶興墾,種糧種棉,在東部、北部沿海灘塗快速發展,自遙望港至劉家埠子也形成了近代一道海堤線,目前,沿海公路大都沿此線修築。 三、如東現代海堤的構築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老海堤的建設標准均達不到應有的強度、高度、厚度,沒有科學的水文計算等分析。1949年7月台風海潮沒堤決口,北坎鎮5000多漁、鹽民嚴重遭災,海水倒灌。1951年,如東縣人民政府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以工代賑興辦老北坎圍堤,圍堤長度7公里,至此興起了如東現代圍墾築堤高潮。據統計,自1951年至2007年的五十六年間,如東人民先後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圍墾築堤,這些堤防經過五十餘年的風風雨雨捍衛了如東百萬人民的安全,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載,一屆屆的老同志繼承了先輩與海爭地的光榮傳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風里來、雨里去,與海爭斗,不斷總結先人的經驗,提升圍墾築堤的水平。 四、洋口港海堤的興建開創了高新技術築堤的先河 2003年,作為江蘇沿海新一輪開發戰略的重點工程,洋口港正式開工。為了與港口腹地配套,洋口港基礎設施投資商——香港保華集團先後出資1.1 億元人民幣,在小洋口興建洋北二期圍堤,在長沙鎮所屬北坎外灘興建8公里臨港工業區海堤。為確保港口工業的安全, 建設單位在堤身的穩固、環境的保護等,進行了精心的論證、設計、施工,其建設標准達到百年一遇,其防護的標准等都是築堤史的一個飛躍。隨著洋口港人工島圍堤的成功,我們相信,如東沿海圍堤今後將進入更快、更高、更好的階段。 評價答案 您已經評價過! 好:0 您已經評價過! 一般:0 您已經評價過! 不好:0 您已經評價過! 原創:0 您已經評價過! 非原創:0 ) ̄ 若不離 回答採納率:11.1% 2010-08-20 08:35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 相關內容 •我想知道南通如東的一些歷史09.04.29•有誰知道南通如東的 介紹一下10.03.21•如東什麼時候能成為市?08.11.11•知道如東這個地方嗎 ??08.12.29•現在如東的房子能買嗎?誰能告訴我呀?08.11.12 --> 其他答案 歷史 ◇公元838年(唐開成三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圓仁大師(註:日本最澄法師弟子,最澄法師曾入唐師從行滿大師,後回國創建日本天台宗)隨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來到中國,求法巡禮,在如東沿海擱淺,曾在如東一帶輾轉,途經掘港,拜謁國清寺,瞻禮道場,參拜祖師,在寺中住歇半月有餘。回國後,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多處提及掘港及國清寺。 ◇公元1645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如皋(當時如東屬如皋)的民眾反抗清朝的剃發令,陳君悅等人發動起義與清兵作戰,後被鎮壓。 ◇公元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東)何家灶,建立淮南鹽管地區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裝:鹽民自衛隊。1941年4月,新四軍在何家灶創建海上武裝部隊:蘇中軍區海防大隊。1942年11月,建立蘇中軍區海防團,團長陶勇兼,團部設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蘇中海防團在何家灶發展壯大為蘇中海防縱隊,司令員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縱隊組建為華中海防縱隊, 浙東海防大隊北撤蘇北後及蘇北鹽阜海防大隊先後歸華中海防縱隊領導。是為共和國海軍之發源。
⑷ 如東有哪些名人
蔡美峰、黃磊、康平、馬伊琍、管惟炎等。
1、蔡美峰
蔡美峰,岩土工程專家,中國礦山地應力測量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8年蔡美峰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專業,1981年獲北京鋼鐵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獲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礦山岩石力學專業博士學位。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蔡美峰首次開發出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應力測量技術,提出了以地應力為基礎的采礦設計優化的技術體系、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和礦山動力災害預測與防控技術。
2、黃磊
黃磊,1971年12月6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中國大陸男演員、導演、編劇、監制、製片人、歌手、教師、作家。1990年黃磊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同年出演陳凱歌執導電影《邊走邊唱》。
1996年憑借電影《夜半歌聲》獲得第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發行第一張音樂專輯《邊走邊唱》。
1999年出演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飾演徐志摩。
3、康平
康平(1922.6—2007.9)江蘇南通如東人。曾名貽俊,字漢傑。當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上世紀五十年代與陳之佛、傅抱石、楊建候、陳大羽等常相往來,相互切磋,受益良多,人物山水花鳥皆擅,有「田園雅士」之譽。
歷任江蘇省文化局美術工作室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南通書畫院院長、如東縣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南通市花鳥畫名譽會長。
4、馬伊琍
馬伊琍(Ma Yili),1976年6月29日出生於上海市虹口區,祖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1994級表演系本科班。
1996年,憑借電視劇《真空愛情記錄》出道。2003年,因出演古裝劇《還珠格格第三部》而嶄露頭角。2007年,憑借電視劇《奮斗》而獲得廣泛的關注。2008年,憑借電影《江北好人》獲得第9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2015年,主演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獲得2015年國劇盛典年度十大影響力電視劇。2017年,憑借電視劇《中國式關系》提名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2018年,憑借都市情感劇《我的前半生》獲得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
5、管惟炎
管惟炎,男,1928年8月生,江蘇如東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任校長。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任校長(1984年9月至1985年4月為代理校長)。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同年撥推薦為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研究生。
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學位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固體物理卷主編,《低溫物理》雜志主編等職。2003年3月20日,在台灣台中市因車禍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如東縣
⑸ 如東 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7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10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⑹ 江蘇南通市海安縣的名人
韓國鈞(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庄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余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風格的余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余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余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余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范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范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
⑺ 張謇銅像為什麼在如東縣大豫鎮
如東:張謇仕途的出發地
咸豐三年 (公元1853年),張謇出生在海門常樂鎮。乳名長泰,取號吳起元。五歲入塾,15歲已修完《五經》、《四書》。
張謇的父母,都是飽嘗過生活辛酸的平民百姓,在那個時代,要想改換門庭,擺脫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只有指望兒子讀書做官。當張謇16歲時,父母就積極為他參加科舉考試而張羅。
我國的科舉制度,自唐以來,且不說它在束縛人才、挑選方法上有許多弊端,就其本身的許多規定,也是赤裸裸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冷籍不得入試」就是其中的一條。所謂「冷籍」,在清代,即指三代以內沒有做過官或三代以內不曾有人中過秀才、舉人之類的家族。張家已是數世清貧,張謇的祖父張朝彥笆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平日以耕種為業,兼以搖鼓賣糖聊助生計,後來入贅金沙鎮上開瓷貨店的吳家為婿,雖是衣食漸豐,但哪能入仕做官?其父張彭年繼承祖業,除了耕種20多畝薄田而外,也只能兼及瓷業,雖是初通文墨,可哪可能邁進官宦之途?這實實在在 的「冷籍」之家,怎能進入科場考試?眼看一年一度的「縣試」 將近,急得張彭年坐 卧不寧。他東奔西走,到處打聽籌劃,總算探得一個補救的辦法:按官場世俗的慣例,在同族中請一個做官的人出來「認保」,再請同縣幾個廩生連環「派保」,才可以去應試。張彭年別無他法,就去與兒子的老師宋璞齋計議。
宋先生也早就想到這一點,他介紹張氏父子與如皋東鄉豐利張某相識。
張是當地的大戶,有籍在冊,子弟可以應考。
時值張某侄兒新喪,張謇就作為他的侄孫挽丁成禮,將吳起元改名張育才,取字樹人,加入了如皋籍。次年2月,縣學開考,張育才如期參加。臨試之前,許多紈絝子弟華服翩翩,雄視古今,高談闊論。唯有他還穿青布舊袍,站在大門旁的石鼓後面悶聲不響。一連五場考了下來,張育才的成績都不錯,為他日後的仕途精進帶來了希望與動力。但吉人未必天相,仕途的坎坷、世情的險惡像一個個巨浪向他撲來,他立定腳跟,從容以對,抱著「不與世間腐敗之人爭閑氣,而力求與古今上下聖賢豪傑爭志氣」的心態,以「唯受人輕侮一次,則努力自克一次」的積極行動,於21歲時,經禮部核批,於南通直隸州注冊入籍。25歲時,改名為「謇」,取字「季直」。42歲時,得中甲午科狀元,並被光緒帝欽授翰林院修撰。
如東為張謇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助了一臂之力,盡管豐利張氏又一時糊塗傷害過張謇, 但他皆以博大的胸懷將往事拋進了爪哇國,在他實業救國的一生中,仍然對如東情感深厚,與如東教育界、宗教界交往頻頻,並與其兄張詧創辦了大豫墾植公司,對沿海規模性大開發擂開了首場鑼鼓。特別令人感動的是,2004年春,豐利小學一百周年校慶時,張謇的嫡孫張緒武還偕同二姐張柔武與夫人孟廣珍及兒子、兒媳同來參加慶典,足見如東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
張謇與如東血脈相連
還有一件鮮為人知而又令如東人感到欣慰的事:如東吳氏女延續了張謇的血脈。
張謇22歲時即同冶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公元1875年1月28日),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徐氏。迎親路上,西風陣陣,花轎顛簸難行,似乎有什麼不祥的預示。成婚後,夫妻恩愛,上下和睦,可徐夫人就是不見懷孕生子。在那個時代,俗話 「 一十二十望人家妻,三十四十望人家子,五十六十望人家死」,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 ,張謇年已42歲,算來成婚也已20年,就是送子觀音沒有垂情。他的父母及徐氏夫人都很著急,尤其是徐夫人深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暗中留心物色身邊及交往中的女子,選定梁、吳二女,意欲為夫君納妾,並向老太爺稟告,張父也表示同意,並且「內定」下來。可這一年適逢大考,張謇於考前固然心無二用,考後立身朝廷,更是無暇顧及家室,這件事也就淡然處之。
這個吳氏,即吳道愔,曾一度於林梓沈祀先生家中幫工,雖是身份低微,但生得端莊美麗,賢淑和悅,凡與她相識的人,都對她充滿好感,張謇到沈祀家作客也見過幾次,對她印象不錯,還特地選了個「愔」 字為她取了個大名。張謇的好友陳君梅積極從中撮合,不抱門戶之見的張謇也就順應眾人之意娶為側室。婚後,張謇對她愛憐有加,她對張謇敬重體貼,於光緒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正月十八酉時生下一個白胖胖的兒子,這就是後來品貌超群、才華出眾,號稱 「四公子」之一,並出任過智利公使的 張孝若。一子單傳的張孝若,生下子女四人:長女張融武,現居台灣 ;二女張柔武,一直生活在南通;三子張緒武,學生時代就參加地下黨,後曾任江蘇省副省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等職;四女張聰武,上學時就參加了新四軍,於黃橋戰斗中光榮犧牲。這位唯一延續張家血脈的吳夫人,就是我縣( 當時為如皋縣)雙甸鎮北鄉五公里處的吳家莊人。吳家莊三里長街商鋪林立,東西村口辦有私塾學堂,是明末反清義士許元博的家鄉,因而在大江南北很早就有名氣。2004年 4月7日,張緒武懷著深厚的情誼去吳家莊探親訪友時,還欣然命筆,作了「訪血緣故里,祝早日騰飛 」的題辭。
⑻ 如東縣歷史查詢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歷史上開始設立如皋縣,它曾包括今天的如東縣及海安縣的部分地區(古代的如東縣地域原屬泰州如皋縣東鄉)。據現存明清時期的《如皋縣志》載:東晉義熙七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五縣。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泰州。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縣隸屬於通州。
如東縣古為海洋,唐代時逐漸成為陸地,唐將薛仁貴在此駐兵,是馬塘鎮得名的由來。北宋始設栟茶、豐利二鎮,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貫穿全境,至明代逐漸繁榮,掘港有「十里小揚州」之稱,佛教興盛,廟宇眾多,至滿清始廢。
1940年冬黃橋決戰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挺進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門)、啟(啟東),同時將原如皋縣分設如西縣和如皋縣(如皋東鄉)。1941年起,如皋縣隸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1945年秋,如西縣復名為如皋縣;如皋縣易名如東縣,隸屬南通市管轄。
⑼ 如東縣的著名人物
張謇,曾入籍如東以參加科舉。 徐述夔,滿清四大文字獄之一。 繆文功,魏建功院士國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