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孺子可教的故事(100至200字)
故事: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1)孺子可教是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孺子可教哲理故事啟示:張良的敬老尊賢與持之以恆的態度,為自己贏得了信任與賞識,也正因為他懷著恭敬之心去研讀老者所授之書,才能真正領悟書中精髓,並因此受益。
孺子可教的意思:「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近義詞:尊師重教、程門度雪。
反義詞: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成語用法:
1、他年輕有為,個個都說他孺子可教。
2、這個年輕人認真上進,許多長輩都說他孺子可教。
3、我相信你是一個聰明人,同時也是一個孺子可教的人才。
㈡ 孺子可教出自什麼典故
典故
秦朝末年,有個叫張良的年輕人。一天,他在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得破破爛爛的老人。老人看到張良,就把鞋扔到橋下,讓張良去撿,還讓張良給他穿鞋,張良都照做了。於是老人說:「你這個年輕人還是可以教育的嘛,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找我吧。」
五天後,張良一早來到橋上,可是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責備張良來晚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再次來到橋上,又比老人晚到,老人十分生氣。
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到了橋上,終於比老人早到了。這次老人很高興,就送給他一本兵書。張良日夜攻讀這本兵書,後來助劉邦統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
解釋: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讀音:rú zǐ kě jiào。
引證: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翻譯: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
(2)孺子可教是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近義詞
1、程門立雪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讀音:chéng mén lì xuě。
引證:元末丞相脫脫主修《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翻譯:一天,楊時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去拜見程頤,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兩人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等程頤醒來發覺兩人還在面前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
例句:這位青年學者求學堅持不懈、程門立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尊師重道
解釋: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讀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引證:南朝范曄《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敬道。」
翻譯:臣曾經聽聞,賢聖的明主,沒有不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例句:我們應繼續發揚尊師重道的傳統。
㈢ 莘莘學子尊師重道程門立雪孺子可教講的是歷史上誰的故事
莘莘學子:莘莘:眾多的樣子; 學子:即學生.合起來是:眾多的學生.
尊師重道:尊敬內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容.
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孺子可教: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㈣ 孺子可教的歷史人物是誰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㈤ 孺子可教是哪個歷史人物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好時間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鑽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㈥ 「孺子可教」的起源和典故是張良的師傅說的嗎
是的。典故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故事大致說,一天張良偶遇一老人,老人讓他幫撿鞋,張良照辦了。老人就覺得孺子可教也。
後來就傳授他《太公兵法》。
㈦ (莘莘學子、尊師重道。程門立雪,孺子可教。)是歷史上誰寫的故事
莘莘學子:莘莘:眾多的樣子; 學子:即學生.合起來是:眾多的學生.
尊師重道:尊敬師長回,重視老師的教導答.
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孺子可教: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㈧ 關於孺子可教的成語典故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張良是秦朝末年人。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隱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那老人看見張良,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 張良跪在地上給他穿上鞋。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啊! 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上,但老人已經先到了。他責備張良來晚了,叫他五天後再來。第二次,雞一叫張良就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這次老人大發脾氣,叫他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來了﹐等了一會兒,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說 ,讀了這部書大有用處。 張良回家一看,原來是部兵法書,他日夜攻讀,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統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記•世家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