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河南林州的歷史人物

河南林州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4 20:23:37

1. 林州有哪些知名人物

在中科院人物

2. 河南林州的故事或傳說的簡單概括

河南林州故事
婦女纏腳 林縣山險路難,天足也不好走,為什麼在封建社會里,女子還要用布條將腳裹小呢?據說,隋朝楊廣是一個荒淫的皇帝,一次他在乘船游運河時,選了一百個長得漂 亮的年輕姑娘,在兩岸為他拉纖。其中有個叫吳月娘的姑娘為報家仇,做了一把3寸長,1寸寬的鋼刀,用一根布條把鋼刀緊緊地裹在腳底下,又按已裹好的小腳做 了一雙鞋,鞋底上綉了一朵大蓮花,穿上去走一步便會印出一朵蓮花,兩步會印出一對蓮花,十分好看。楊廣在船上看迷了,特意將月娘宣來。月娘趁機刺楊廣未 成,投河而亡。此後,楊廣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腳者一律不選。從那時候起,人們為了懷念吳月娘,躲避皇宮選美,都把腳裹了起來。山區的女子不顧山難 路險都裹起了腳。直到辛亥革命後,婦女才從這種痛苦中解放出來。
送客的由來 林縣人注重禮儀,凡是來家的客人,都要送至門外,雙方招手而別。相傳,很早以前,准家來了客人,只管迎,不管送。有家姓趙的兒子,娶了個能說會道的媳婦, 就是心眼太小,一見家裡來了人,生怕愉走她家的東西。所以客人每次離去,總要尾跟到門外,並主動招手引誘客人伸手,看是否取了她家的東本。人們認為她很熱 情,便跟著學了起來。
郭巨埋兒 這故事出在林縣姚村鄉三孝村。那裡有一郭巨墓,人們在談論家常時,常以郭巨埋兒的典故來教育後代。傳說漢時郭巨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其母捨不得 吃,總是偏待孫子,郭巨見母惜子而消瘦,心裡很難過,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於是將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黃 金,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用於賜汝。」(民國《重修林縣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難,兒子出免了一死。從此,郭巨「孝子名揚」。元時將郭巨 埋兒孝母編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國宣傳。林縣民間為他立碑、修廟、豎牌坊,建了墳墓。
十二屬相排位 對十二屬相形成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古代華夏族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紀年法相互融合的結果。可是在林縣倒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遠古時候,上帝下旨某月某日召 開動物界會議,內容是值班排位。老牛知道自己走的慢便起早動身了。老鼠很狡猾「即溜」一下跳在牛背上,讓牛馱著自己到大門口後,又「即溜」從老牛背上跳下 來,「速速速」便搶了第一位,接著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相繼報到。上帝說:「不按你們來的先後次序,封為十二屬相:子鼠、丑牛、 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前3名都賜個老字,即老鼠、老牛、老虎,後3名都賜個小字即小雞、小狗、小豬,其餘就不封 什麼官號了。以此每月值班,各司其職,不得偷閑。現在宣布散會」。
虎頭鞋 林縣民間愛給孩子做雙虎頭鞋,以避邪防災。相傳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腳下有個姓李的,靠打柴過日子,三十多了還沒討上老婆,山裡人叫他李大。李大是個好心 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賜了她一張姑娘綉虎頭鞋的畫。回家後,將畫兒貼到床頭,晚上李大准備睡覺時,那畫兒上的姑娘竟從畫上下來,要同李大作夫 妻,李大一見畫上的姑娘變活了,長得美人兒樣的。喜歡的不得了,從此以後,姑娘每天夜裡從畫兒上下來,天亮就又到畫兒上去了。後來,畫上的姑娘生了個胖小 子,叫小虎。一晃7年過去了。一天,小虎穿著虎頭鞋,隨父親一塊上山砍柴,路遇惡霸攔路,小虎虎頭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來,一口咬死了惡霸,而後又回到了 鞋上。

3. 林州市風景區內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 龍頭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7層古塔,這就是龍頭山文峰塔。
此塔建於何時?為何建於此地?又為何以「文峰」命名?查閱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難找到答案。
在從明崇禎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間,林州先後有楊汝經、劉遠芳、牛應征、閻鶴升、王輔遠、牛君藩、王鼐、劉澤博8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是說,在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題名。然而,自劉澤溥之後的140餘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一個進士。這一反常現象,在當時的林州各界引發了許多猜測。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慮」,峰巒聳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經》中謂之「虎山」。城東山矮勢緩,綿延起伏,謂之「龍山」。左右兩山高程的懸殊及山形的差異,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強龍弱的不平衡態勢。這時有人便認為,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內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舉人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他上任後,聽信這些風水專家的意見,認為林縣要想出人才,必須培弱抗強,補東抑西。經過實地考察,最終擬定在城東龍頭山頂建座石塔重振「文風」。
乾隆12年,工程正式開工,數月之後,一座三層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時任知縣袁銘泰又繼而續之,將3層改建為7層,並將此塔命名為「文峰塔」。
因為這座塔建在眾目睽睽的龍頭山頂,所以,在後來的林州,便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有個故事說,龍頭山原是一條青龍變的活山,不但能長高,還會晝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關大池裡的水,林縣就會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蠻子」路過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便說龍頭山是條惡龍變的。如不把它鎮住,將後患無窮。縣官信以為真,便依照「蠻人」的指點,在龍頭山上建起了這座石塔,把青龍壓死在了塔下。原來說林縣能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結果出了一斗芝麻數量的建築工匠。
傳說終歸傳說,它原本就沒打算承擔歷史責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故事和林州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此後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緒癸卯間的55年中,從林州這塊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劉曦、田景瀛、李詩濂、呂慎修、董應遴、李祖光、李仲鸞、逯懿、李見荃、呂慰增、張家駿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些成績如實記載了一鄒(鄒蔚祖)二周(周百順、周起濱)等幾任知縣尊師重教之功。至於「林州工匠」一說,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揚全國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經260個春秋,重修至今又170餘年。在此期間,它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驟雨的考驗,仍安然無恙地傲立在龍頭山顛。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騰飛的歷史物證,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份寶貴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為「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劉秀和林州村名
劉秀是我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9歲父母雙亡,靠叔父劉良撫養長大。公元22年,27歲的劉秀在南陽加入劉玄領導的起義軍。次年二月劉玄稱帝,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當年劉秀領兵連克葉縣、郾城,將王莽10萬大軍殺得屍橫百里血流成河,從此以後,王莽政權一蹶不振,喪失了對全國的控制能力。
劉玄看時機已到,便加封劉秀為蕭王,派他到黃河以北地區游說招撫各地官吏。當時河北邯鄲有個名叫王郎的風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漢,便詭稱自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是正宗皇族後代,應該繼承皇位。當地州縣官吏有的信以為真便投靠了他。劉秀到邯鄲不久,便被王郎發現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發令通緝,並親自帶兵捉拿。劉秀見勢不妙,便沿太行山東麓向南逃奔。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說的「王郎攆劉秀」。當劉秀途徑武安、涉縣進入林州地界後,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村名故事。

3.馬 刨 泉
馬刨泉位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境內。當劉秀越過漳河逃到此地時,已是人困馬乏飢渴難忍。他將馬拴在一棵樹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趕路。沒想到他騎的馬此時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亂刨不止。不一會,馬蹄刨的坑內便流出了水。劉秀護兵發現後,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當即噴涌而出。劉秀一行連人帶馬飲了個痛快,稍加休息便繼續向南逃去。
劉秀走後,此泉一直噴涌不止,人們稱它為「馬刨泉」。由於這里有了水,山民們便紛紛來此地定居,並把泉名定為村名,稱作「馬刨泉」村。

4.騾 子 斷
劉秀離開馬刨泉後,由於連續趕路,於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他的馬便被活活累死了,劉秀痛心至極,牢牢記住了這個忌日。因急於逃命,只好換了頭騾子當坐騎。
當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後,他換乘的騾子,速度又漸漸慢了下來。眼看王郎的追兵越來越近,在劉秀萬分著急之時,騾子突然倒在了地上。劉秀從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發現騾子要臨產生駒了。他無可奈何地說:「早能下,晚能下,千萬不能現在下,你趕快讓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這原本是劉秀的幾句著急話,沒想到他的話音剛落,騾子肚就像放了氣的皮球,變得越來越扁了。片刻功夫,騾子便從地上站起來,像剛才沒發生這事一樣,馱著劉秀匆匆往前走了。
從此以後,騾子就永遠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馬、驢雜交傳宗接代。這個當初斷絕騾子生駒的地方,後來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騾子斷」村。

5.絲 空 洞
劉秀離開騾子斷後繼續南逃,因山高路險,被迫丟棄坐騎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嶺受盡了艱辛。當逃至林慮山魯班豁下的一個山洞時,劉秀見洞口蛛網密布,便想進洞休息躲藏一時。說也奇怪,劉秀剛一進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絲結網,封住了洞口。王郎追兵至此,見洞口蛛網密結,完好無損,正想繞洞而去,這時,洞旁的一棵大樹上有幾只喜鵲,一看來了這么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來,王郎把「喳喳喳」聽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進洞查看。此時,落在另一棵樹上的一群老鴰又「哇哇哇」地叫起來,王郎又把這「哇哇」聲聽成了是「瞎話瞎話」。於是,他把手一揮,手下的人便繞過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劉秀當了皇帝。當地人聽說當年在此避難之人就是當今皇上,便稱此洞為「絲空洞」。後來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絲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風水寶地石門寺
石門寺坐落在林州市萬泉湖旁的萬泉山上。說他是風水寶地,是說這里的山水和泉城濟南相比毫不遜色。山上山下泉眼眾多,一股股泉水從坡間噴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噴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響,有的旋流成渦,也有的獨辟成溪,最終匯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萬泉湖,成了風景秀麗的旅遊觀光勝地。
萬泉山原名「石門山」,因當地山勢壁立如門而得名。關於石門寺的起源,據石晉開運二年(945)所遺古碑證實,它至少也有千餘年以上歷史了。
對於石門寺,當地還流傳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在很早以前,廟里就住有許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這些金子賣掉,足夠寺廟里一年開支。後來換了個貪心的方丈,他讓和尚們揮釺淘金,結果金子沒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尋味,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4. 林州有哪些知名人物大神們幫幫忙

傅說: 商王武丁時賢相,原為奴隸,居住在林慮山中的王相岩做苦役,與武丁相見後武丁為其才智折服,拜為宰相,成就了武丁中興,這便是便是《孟子》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來由。 郭巨: 二十四孝至郭巨埋子的主人公,姚村鎮人,今天四中校園內還有郭巨墓。 杜喬 東漢名臣 , 安帝時,舉孝廉被司徒楊震(陝西華陰人)徵聘為僚屬。不久升為南郡(治所在湖北江陵)太守,又轉任東海(郡治在郯,今山東郯城北)相,後入朝拜為侍中,進為太尉,位列三公。得罪梁冀,為其所害,死後,與李固俱被暴屍於洛陽城北,後代「世載弦直」。 荊浩: 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生於唐朝末年,大約卒於五代後唐(923-936)年間。五代山水名家,傳世作品有《匡廬圖》,《筆法記》,長期居住於洪谷山,為北派山水畫之祖。 孫占元: 抗美援朝英雄,臨淇鎮三弓水村人,後正式改為占元村。1952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4月8日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谷文昌: (1915-1981),男,漢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黨員。1950年,他隨解放軍南下至福建省東山島,生前曾任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艱苦,實事求是,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幹14年,終於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他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1987年7月15,谷文昌骨灰安葬在東山縣赤山林場。2003年2月,原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同志采寫了長篇通訊《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谷文昌》,新華社全文播發。18集電視連續劇《谷文昌》2009年6月正式播出。2009年9月,谷文昌同志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楊貴: 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委書記,1928年5月28日出生,漢族,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人。194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1954年5月,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率領林縣人民,歷經數載,修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創造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此後歷任洛陽地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安陽地委書記,後調到公安部、五機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等部門,1995年6月,離休。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醫療待遇。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曹雙明: (1929.8 ) 漢族。河南省林州人。194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大專學歷。上將軍銜。1946年6月參軍,為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員、警衛員、副排長。1949年任第2野戰軍第15軍45師教導隊分隊長,134團副排長、政工員、見習特派幹事。1951年為空軍第4航空學校學員。1952年任空軍航空兵師飛行員、中隊長、大隊長、副團長、團長。1965年任空軍航空兵師副師長、師長。1970年任空軍軍副軍長。1974年任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82年在中央黨校學習半年)。1983年任沈陽軍區空軍司令員。1987年9月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黨委常委兼沈陽軍區空軍司令員、黨委副書記。1992年11月-1994年10月任空軍司令員、黨委副書記。7、8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12大代表,14屆中央委員。獲解放獎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1993年5月晉升為空軍上將軍銜。 李乾元 : 男,1942.03.12出生,河南林縣姚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鄭州紡織機械學院畢業。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師部作訓科參謀,某師師部作訓科副科長,某師參謀長,第1軍副參謀長,第1集團軍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蘭州軍區參謀長,蘭州軍區司令員等職。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黨內,曾任中共第1集團軍黨委副書記等職。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 劉洋:女,漢族,河南省 林州 市五龍鎮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 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曾任空軍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68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兩年多的航天員訓練,友好城市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航天專業技術、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劉洋與指令長景海鵬、航天員劉旺一起乘坐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2F遙九火箭准時發射進入太空,成為 中國第一位飛天的女宇航員。

5. 林州市紅色人物傳記300字

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人物傳記是後人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人物傳記是人物誌的主體,是地方誌中的重要內容。人物傳 記的特徵有二個:其首要特徵是真實,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生動。(即真實性和文學性)
「人物傳記」中的「人物」都是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名人(政治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甚至藝術家等)。
記載人物經歷的作品稱傳記,其中文學性較強的作品即是傳記文學。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徵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描寫對象,所寫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須符合史實,不允許虛構。在局部細節和次要人物上則可以運用想像或誇張,作一定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也必須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邏輯。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以虛構為主的小說。所寫的人物生平經歷必須具有相當的完整性。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只寫人物一事數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報告文學、人物特寫等。它必須寫出較鮮明的人物形像,較生動的情節和語言,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普通的人物傳。傳記文學一般採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說接近。
這種文體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古代傳記文學大體上包括兩類,一類是歷史傳記文學即史傳文學,一類是雜體傳記文學即雜傳文學。司馬遷是第一位史傳作家,他的《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幾乎都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一些歷史人物傳記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司馬遷開創的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紀傳體」,成為以後歷代正史的標准文體。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沈約的《宋書》,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都包含一些較出色的史傳文學篇章。雜體傳記文學包括史傳之外的一切具有傳記性質的作品,如碑誄、傳狀、自傳等。秦漢時期即已出現這類作品,但它的發達興盛,主要在唐代以後,至明清尤盛。雜傳作家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宋濂、顧炎武、黃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雜傳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傾向也更鮮明強烈,有許多優秀篇章。專門成集的有《列女傳》、《聖賢高士傳》、《高僧傳》、《明儒學案》、《國壽錄》等,更多的作品則編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書和個人的傳記逐漸分家;「五四」文學革命以後,文學創作又從一般的文學作品中獨立出來——史、傳、文三者的關系發生明顯的變化,傳記文學也由傳統的體裁向現代的文體演變。因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為新文學作家中很少有人專門創作這種邊緣性文體的作品,在一個時期里傳記文學顯得比較沉寂。由文史學者朱東潤撰寫的《張居正大傳》,被公認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像魯迅的自敘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長篇自傳《反正前後》、《創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傳記文學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回憶錄和人物傳記等文體的繁榮,這種情況有所改觀,陸續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傳記文學出現興盛的趨勢;特別是一些英雄模範人物的傳記文學作品(如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等),成為流傳很廣的青年讀物。《人物》、《名人傳記》等刊物也經常刊些傳記文學作品。

6. 南木林縣的歷史名人

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意為「妙吉海」,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生於托布嘉拉日。5歲時版,認定為七世達權賴的轉世靈童。在札什倫布寺剪發起法名,次年迎至布達拉宮坐床,受近事戒。因年幼,擔任攝政的是第穆呼圖克圖,這種作法自此成為定製。八世達賴8歲時拜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希為師,受了沙彌戒,20歲又從六世班禪受了比丘戒。此時第穆呼圖克圖去世,由策滿林呼圖克圖任攝政。
八世達賴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49歲。 羅桑益西貝桑布(1663—1737年),第五世班禪額爾德尼。清康熙二年(1663年)七月十五日,生於後藏托布加卡(今土布加鄉)的竹倉家。父名索朗旺扎,母名澤丹普赤。經高僧蘇本·羅桑丹增等攜前輩班禪遺物,終被選擇認定。
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初,一生力主維護多民族團結的五世班禪圓寂於扎什倫布寺,享壽75歲,法身寶塔,現藏於該寺中殿內。

7. 河南林州紅旗渠有多少年歷史

紅旗渠工程於來1960年2月動工,至自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余。它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縣(今林州)。

1969年建成至今共45年的歷史。

8. 請教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的歷史沿革

林州是紅旗渠的故鄉,是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1994年元月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總人口100萬。 歷史沿革 林州歷史悠久,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時為韓國臨慮邑,後屬趙國。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以西有隆慮山取名,曰隆慮縣。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避殤帝劉隆名諱,改稱為林慮縣。金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升為林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為林縣。民國29 年(1940年)3月劃分為林北、林縣兩縣,林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林縣屬國民黨統治區。民國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革命根據地第七專區。民國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縣合並,稱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河南省,屬安陽專區轄。1958年4月屬新鄉專區轄,1962年復歸安陽專區轄。1983年安陽地區撤銷,劃歸安陽市轄。 1994年1月24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25號)同意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由安陽市代管。 2000年,林州市轄14個鎮、3個鄉。總人口982254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103303 合澗鎮 62887 原康鎮 38708 桂林鎮 40264 臨淇鎮 87499 五龍鎮 64368 東姚鎮 55502 採桑鎮 47610 橫水鎮 82679 河順鎮 62056 東崗鎮 48317 任村鎮 45394 姚村鎮 79866 陵陽鎮 27646 城郊鄉 92488 茶店鄉 34869 石板岩鄉 879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元月,撤銷原城關鎮,新置4個街道:開元街道、桂圓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 2003年,林州市轄4個街道、13個鎮、3個鄉:開元街道、桂圓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橫水鎮、原康鎮、姚村鎮、五龍鎮、桂林鎮、任村鎮、陵陽鎮、東崗鎮、東姚鎮、臨淇鎮、河順鎮、合澗鎮、採桑鎮、石板岩鄉、城郊鄉、茶店鄉。

9. 歷史老師要求調查 林州市歷史重要人物 知道的幫幫忙 謝謝

太行山在林州境內的一段支脈,被稱為林慮山,林州市(原林縣)也由此得名。林慮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有很多人文歷史在其中。今天搜集到一些歷史名人和林慮山的介紹,作為一個資料收藏。
趙武靈王(戰國) 名雍(?~公元前295年),戰國時期趙國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趙武靈王召集肥義等人,議論軍政大事。隨後,勘視趙國南部邊疆,來到林慮山,登上黃華山,和近臣樓緩分析趙國面臨的戰爭形勢,肯定先王肅侯修築長城,保衛國家邊疆的功績後,趙武靈王在此提出讓軍隊改穿胡人服裝,練習騎馬射箭本領。
夏馥 (東漢)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東漢桓帝之時(165年),宦官亂政,夏馥支持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蕃改革朝政,罷斥宦官的舉動,被宦官誣陷,為不連累別人,夏馥剪掉胡須長發,進入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鄉南部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兩三年後,含冤死去。
曹丕 (三國)(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恆,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曾游覽林慮山,並賦詩一篇。
荊浩 (五代)字浩然,河內沁水縣(今河南省濟源市,亦說山西省沁水縣)人。著名畫家,博通經史,善於詩文和繪山水樹石畫。尤愛雲中奇峰,立於天際。五代社會多亂,荊浩為迴避政治上的紛擾,不願做官,便隱居在林慮山的洪谷,買田數畝,躬耕而食,就地作畫,自號「洪穀子」。洪谷一帶崇山峻嶺,山峰奇峭,溪流迂迴,三疊瀑布,山間怪石,禾秀山巔,雲擁翠柏,如同仙境。使荊浩「驚其異,遍而賞之」,繼而「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即太行風光的客觀景物,在他的畫筆下得到了藝術的真實再現。
柳開 (宋)字仲塗,初名肩愈,字紹元,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河北省大名縣人。宋開寶六年(973年)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為己任,著有《河東集》。至道元年(995年),柳開來林慮山游覽,寫了《游天平山記》(見後),詳細記述了五日游情況,為林慮山旅遊史上第一篇游記,影響深遠,歷代文人游記幾乎都有引證。
王獵 (宋)字得之,河南省長垣縣人。赴考屢次落弟,後到湖南永興縣、陝西蘭田縣任主簿。宋至和二年(1055年),任林慮縣(今林州)縣令。他看到全縣山巒起伏,風景宜人,鄉民都以打獵耕田為生,求學者甚少。於是設法籌集資金,修建孔子廟,倡辦廟學,物色有學識的人作教師,招收兒童入學讀書,深受群眾歡迎。還為杜喬(杜喬為東漢林慮人,官至太尉,以廉正聞名,後遭梁冀迫害)修建了祠堂。後升為諸王教授,官至龍圖閣學士工部侍郎。他的業跡在歷代《林縣志》中都有銘記,《宋史》有傳。
韓琦 (宋)(1008~1075年)字稚圭,號憨叟,河南省安陽人。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死後被謚為忠獻,後又增封為魏郡王,亦稱其為「魏國公」。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韓琦從他的侄婿柳材(柳開之孫)家得到柳開《游天平山記》稿,認為十分珍貴,便寫了一篇《(游天平山記)跋》,說「此文不傳久矣」。即讓天平山明教院主僧刻之於石。韓琦還饒有興趣地游暢了林慮山所有名勝,寫下了游記詩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堯夫,謚康節,林州市城郊鄉邵康莊村人,宋朝唯心主義哲學家。精通《易經》,相傳其能順倒背誦,為專心研究象數,三年不下讀書樓,著成《梅花易數》等書。通曉天文,熟識地理,被人們尊稱為「活諸葛亮」,出現了許多有關他的民間傳說,諸如范仲淹訪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莊仍留有龜山、鳳嶺、樓後邵雍洗硯池、雨打街前石等遺跡。
張商英 (宋)字天覺,四川省新津縣人。宋元?元年(1086年)為開封府推官,不久由蘇軾推薦人台省,最後官至尚書右僕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為河東提點刑獄公事時,來相州(安陽),提點監牧段仲容對他說:「林慮洪谷峰有聖燈(即金燈),只聽說而未見過。」十八日從輝縣侯兆川人林縣。在縣令錢景允陪同下,先後游覽了洪谷山、金燈寺、天平山、黃華等景觀。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寫下《張商英結緣來此》,並寫了《聖燈記》和覽勝詩篇。
1回復1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錢景允 (宋)宋元?年間(1086~1093年),任林慮縣令。在天平山、黃華勝景處,興建亭台軒宇。舊有名宦祠只列其名而未記其事。
李琮 (宋)字獻甫,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哲宗時,先後任寧國軍推官、陽武縣知縣,相州太守官至寶文閣侍制。來林慮山游覽,作《游天平山》長詩一首。
翟 炳 (金)字欽夫,號梅軒逸老,林州市人。他和賈竹(字彥青,號竹軒,又號乖公)、王鼎(字大鼐,號松軒)三人結為好友,在林慮隱居不仕,修煉書法,作詩著文,求書者接踵而至,被人們稱為「林慮三老」和「三仙翁」。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東熊岳(今遼寧省蓋縣)。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給翰林學士院下旨說:「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聯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給平章張汝霖下諭日:「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參加館閣考試,錄取賜職。但御史誣陷他「嘗犯臟罪」而被罷官解職。不久,來林慮山隱居。在黃華山周圍買田200畝,種糧種菜。在黃華上寺(即慈明院)設立讀書處,創辦黃華書院,授徒教書,作詩繪畫,自號「黃華老人」、「黃華山主」、「雪溪翁」,與鄉民、學者打成一片,使林慮山的文化教育事業興盛起來。短暫的隱居生活,同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結下了不解良緣,留下了許多詩篇、書畫、碑刻。至今他的《黃華山居詩》碑仍立於山寺。
劉 濤 (金)字德潤,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曾為右諫議大夫,後退居河南洛陽,以書史自娛。金貞?五年(1217年),清明節游林慮山,為洪谷五松亭作詩,並刻於《五松亭記》碑陰。
張敏修 (金)字忠傑,林州市人。金大安元年(1209年)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做官後在山東省館陶縣寓居7年,正大三年(1266年)正月初一,作詩憶念故鄉山水,不願繼續做官。開興元年(1232年)離任,返回安陽定居,晚年作有許多描繪林慮山水的詩篇。卒後葬於林慮山。
元好問 (金)(1190~1957年)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著名文學家。金興定年間進士,任內鄉(今河南省內鄉縣)縣令。金正大四年(1227年),又任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縣令,後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元好問聽說河南西北部有素稱「景物雄奇,秀絕一郡」的林慮山,又有黃華老人讀書處,就高興地跋山涉水,遠道而來領略勝景。他登臨黃華山,拜謁了王庭筠讀書處,瞻仰了《黃華山居詩》碑,覽了黃華七十二景觀,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揮毫寫下《黃華水簾》詩,此詩不僅描繪了名山秀水,而且也顯示出了自己胸懷豁達與高奇的想像。
許有壬 (元)(1287~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湯陰縣人。元延?二年(1315年)進士,至治二年(1322年)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左丞,後官至集賢殿大學士。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許有壬獲假還鄉,在當地官員陪下,他暢游林慮山數日,對林慮山的天工造物、名勝古跡驚奇嘆絕,揮毫寫下了近3000字的《游林慮記》,全面而系統地記述了見聞觀感。同時還寫了游山詩和碑文。
高書訓 (元)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元代大德年間任國史院編修官。大德三年(1299年),l司洋州知州劉淵等人來林慮山游覽。為縣城南關湯王廟寫了《感應記》碑文,作游山詩數首。
胡汝嘉 (明)號秋字,金陵(今南京市)人。明嘉靖年間進士,曾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左參議等職。游覽林慮山,寫了游黃華長篇詩。萬曆四年(1576年)三月,林縣城修築石城牆告竣後,他撰寫了《林縣新建石城記》碑文。黃華覺仁院也留有他的草書詩碑。
李畫 (明)(1509~1556年)字元素,號龍崗,林州市姚村鎮李家崗村人。其父李聰,為人忠厚,以孝敬父母名傳四鄉。李畫從小求學於林縣柳泉村馬卿名下,苦讀詩文。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進士,任江蘇省武進縣知縣。李畫任戶部主事後,被誣陷而罷官,返歸故里。他對家鄉秀麗山水倍加熱愛,著有《草堂遺稿》6卷,《李畫詩集》等。其子李瑞,字輯夫,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取舉人,官至雲南按察司副使,因治疆有功,受到皇帝「詔獎」。在林慮山也留下了許多墨跡,李畫的《草堂遺稿》和《李畫詩集》刻本均出自李瑞之手,現存李氏後裔家中。
回復2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馮棟 (明)安汝隆,林州市五龍鎮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10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其著《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年)修志時,從其後裔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佚。
張應登 (明)字玉車,四川省內江縣人。進士第出身,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冬,任彰德府推官(亦稱司理)兼林縣知事。他素知林慮山是風景宜人,秀絕一郡的名勝區,特地游覽和考察林慮山名勝古跡的保護情況,發現有些建築物已多年失修損壞,即重修黃華書院、杜喬墓、郭巨墓及黃華寺等。他在林慮山裡作了許多詩賦和碑文石刻,如《黃華山賦》、《獨坐亭記》、《祭漢忠臣杜太尉墓記》、《祭郭孝子墓記》、《林縣險要圖記》、《重修黃華書院記》等。後人把其列入「公生明」祠堂,以彰業跡。
符驗 (明)字大克,浙江省黃岩縣人。進士,明嘉靖年間以御史出守常州,後降職為彰德府同知,後升按察僉事。游林慮山,在黃華慈明院留《游黃華山詩碑》。
張崇雅 (明)河北省大名縣人。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十七年(189年)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1625~1691年)字典三,號酉山。曾任太常侍少卿、大理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職。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清順治二年(1645年),將王相岩建為別墅,並將其他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潘 耒 (清)字次耕,號稼堂,江蘇吳江人。清康熙中試授檢討,纂修明史,是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學生,著有《堂詩文集》。他在飽覽南方各地山川之後,亟盼有緣登涉北方雄秀名山喬岳,以領略「蒼古渾噩」之氣。經過參閱大量游記史料後,毅然登臨林慮山游覽。在這里跋山涉水,步行百餘公里,轉遍了全部景點,寫了《游林慮山記》,對進一步擴大林慮山的影響,起了很大作用。
王玉麟 (清)河北省滄州市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林縣知縣。為了掌握縣情,得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目的,走遍林縣山山嶺嶺,調查到一些現實情況,並閱覽萬曆《林縣志》,認為國有史鑒,縣有志鑒,林縣64年無志太可惜。於是物色人才,撰寫志稿,自己親手訂錄,用一冬一春時間,編纂了一部《林縣志》,分12卷,成書2冊。王玉麟對林慮山古跡景觀十分重視,親自到黃華、洪谷山、天平山、王相岩等處進行調查,復修了一些已廢建築物。並寫了《游林慮山記》,為墨灶寺、洪谷寺等題寫詩碑。
牛應征 (清)字葉應,林州市城關鎮小池村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清代初任陽曲縣知縣,後升禮部主事,又遷郎中,官至為通政司右參議。因事牽連受譴,解職歸里。除參加田間勞動外,爬山嶺登崖壁,賞景選材,陶冶胸懷,增長知識,作詩著文,至今留有《飲覺仁院可枕溪》、《深秋遊桃源》等詩。
王鐸 (清)(1592~1652年)字覺新,號嵩樵,河南省孟津縣人。官至禮部尚書,清初書法家,尤工行草,亦善繪畫。游林慮山後,寫有《林慮金燈寺》詩和《黃華慈明院詩》碑等。
王綉 (清)號鴛蒲,河南省湯陰縣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其好友數人來林慮山游覽,一地一詩,輯錄為《黃華詩集》。
閻賓 (清)字美章,號璞庵,林州市臨淇鎮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在鄉間創辦「買書會」,便利鄉民求學讀書。著有《淇源文集》、《詩集》。
朱存仁 (清)字樂山,號紅圃,晚號寄瓢,原籍山西省山陰縣人。幼年隨父在安陽求學讀書,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為舉人,在黃華書院任主講,後調河南沈丘縣任教諭。離任後,返回林慮山,同全家一起居住林州官莊村。他喜作詩善書法,向他求教者門庭若市,當地鄉民都說:「前有黃華老人(即王庭筠),後有紅圃先生。」他在林慮山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其中有《黃華日記》、《楚游集》、《得意山房詩草》等。但這些著作多已散佚,民國中期,林縣廩生李芳階搜集其部分詩稿,集為《紅圃詩抄》2卷。
張南薰 (清)字虞弦,林州市東姚鎮玉崇村人。家貧,以教書為業,培養有學識的人才多人,著有《林慮山記》、《九曲山館一琴集》。郭文亭 (清)字瑞庵,林州市桂林鎮三井村人。書法以篆、隸為佳,作有許多歌頌林慮山風光的散文和詩,著有《獅泉山人集》。
武丁:
商朝奴隸時期,武湯第10代孫,商朝第22個國王,在位59年。繼位前,父親小乙送其到林慮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長才幹。他在這里學會了生產勞動和本領,養成儉朴的生活習慣,還和名叫傅說的奴隸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說是知識淵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隸身份,無法重用。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想請傅說出山,幫其治國安邦,但怎樣徵得大臣們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終於謀劃出一條妙計,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導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啞劇。有一天,武丁對大臣們說:「我希望能有一個大才德的人幫助治理國家,請大家舉薦。」文武百官議論紛紛,挨個把王公貴族的名字數了一遍,武丁總是搖頭嘆息,驀然間竟昏然昏了過去。大家急忙搶救,忙活好一陣子,武丁才慢慢醒來,卻是一語不發,如痴如呆。就這樣,武丁在宮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盤正在召集大臣們議事,武丁突然醒來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頓時驚呆了。只聽武丁邊笑邊說:「我們商朝有希望了!我夢見先王給我推薦了一位大聖人,名叫傅說,他說這人定能輔佐我治理好國家,你們火速派人把他請來。」文武百官信以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尋找。這樣,在林濾山太行大峽谷里找到了傅說,將其請到了殷都,大臣們一齊下跪致禮。
武丁見到當年好友,喜出望外,連連點頭說:「就是他,就是他!」於是大臣們急忙為傅說換上朝服拜為宰相,武丁還讓大臣們凈傅說尊稱為「夢父」,以顯示他是先王托夢才求得的賢才。武丁在傅說的輔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史稱「殷道復興」。武丁死後被謚為「高宗」。
·傅說:
商朝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被武丁選拔入閣,大膽起用,輔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發展。傅說自幼聰明,雖出身卑微,但胸懷天下,以天下大事為己任,勤奮好學,學識淵博。武丁被送到林濾山後,很快就認識了他,並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說感到武丁雖是商王的兒子,卻沒有貴族的高傲,不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處,而且還肯和自己這樣奴隸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贊賞武丁。武丁在和傅說相處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想幫助其解除奴隸身份,成為一個自由民。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語的苦肉之計,終將傅說接進王宮,拜為宰相。傅說盡己所學,竭盡文韜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輔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對傅說的功績,武丁心中甚為感激,傅說年老後,武丁賞其許多財物,讓其退休養老,同時負責教育宮廷子弟,讓他們讀書明理,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頗受後人尊敬。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奴隸出身卻功績卓越的宰相,把其住過生活過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處的寶泉岩,稱為「王相岩」。
·夏馥:
東漢名人夏馥,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
從東漢和帝起,逐漸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專權轉向宦官專政。桓帝封單超等5名宦官為「五侯」,宦官「五侯」掌權後,更是胡作非為,搞得社會烏煙瘴氣。
延熹八年(165),李膺當了司隸校尉,陳蕃作了太尉,主張改革朝政,罷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積極支持李、陳反宦官的舉動,並得到眾多太學士的擁護,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視。他們聯合起來誣告李、陳等200我「黨人」名單,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國抓捕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寧元年(168),夏馥為不連累別人,剪掉胡須長發,來到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黨禁」未解,兩三年後,含冤而死。《後漢書》和《辭源》有傳。
·高歡:
高歡為南北朝(496—547)時期人。他系鮮卑化漢人,一名賀六渾,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縣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歡參加杜洛周起義。武泰元年(528),為晉州刺史,爾朱兆殺北魏孝武帝,高歡統帥六鎮流民,由晉州起年代征伐爾朱兆,在韓陵山(今河南安陽縣韓陵鄉)布下圓陣,爾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歡打敗。韓陵山大捷,高歡廢節閔帝,於晉泰二年(532),立元修為北魏孝武帝,年號太昌,高歡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歡在韓陵山建定國寺,旌功刻碑,其碑歷負盛名,為安陽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歡的專權,被迫逃往長安。高歡失去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為換回政治上的優勢,他在洛陽又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高歡仍為丞相,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元象之年(538),高歡建南鄴城,除仿造曹操宮殿建築外,又增許多奢華建築,特別是城西建築的仙都苑,其工程龐大,雄偉壯觀,時屬少見。
高歡西登林慮山,見這里山勢奇特,氣候清爽,依山就勢,修建了避署宮等,東魏武定四年(546),高歡率領大軍圍攻西魏重鎮玉壁(今山西省稷山縣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氣病退兵。於武定五年(547)病卒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齊天保元年(550),追崇為獻武帝,天統元年(565)改謚為神武帝。《北齊書》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記。
·高洋
高洋為南北朝時期人(529—559),字進,為高歡次子,東魏時被封為齊王。武定八年(550),廢孝靜帝自立,稱文宣帝,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年號天保,建都於鄴。天保元年(550),為僧達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獵於林慮山,戊子還宮,歷時19日。
·趙得秀
趙號九峰,明朝河北省肥鄉縣人。道家出身,傳說其有很多法術。明嘉靖元年(1522),他雲游林慮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煉性,修煉道家法術。趙對王相岩山水風光情有獨鍾,進行了長時間景區建設,如九拱橋、玉皇閣、老君殿、書齋樓、上山古道等;還用石碾碾葯,煉制長生不老丹等。從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經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於世。他本人也卒於王相岩,為後人留下民美麗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觀,深得林州人的懷念。民國《重修林縣志》「列傳七·流寓」有傳。
·馮棟
字汝隆,林縣澤下鄉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他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等,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他著的《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修志時,從其後人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失。
·張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縣人。舉人,萬曆11年(1583)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17年(1589)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號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
清順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別墅,並將其它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康熙12年(1673),許三禮任浙江海寧縣知縣,重視教育,先後創辦了正學書院和海昌講院。他除自己親自登台授課外,還廣招社會名人志士、學者前來任教。慕名而來的學生很多,教室座無虛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請老師,資助家貧交不起學費者,允許免費入學,在校學習優秀者均給予獎勵。他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個月,便使數千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稱贊。
康熙二十年(168)秋,許三禮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蒞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聞鼓廳事,後又任道政司右參議。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試讀卷官,遷順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許三禮病逝於邸舍,年67歲。靈柩運回故里,葬於安陽縣西之靈岳。主要著述有《讀禮偶見》、《海寧縣志》、《易貫》、《彰郡逸志》和《政學合一集》等。

10. 你知道林州嗎你知道他的歷史嗎

林州是紅旗渠的故鄉,是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1994年元月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5,600,戶籍人口1,026,659,林州人民常年在全國各地承包建築工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林州建築」,是著名的建築之鄉。

林州歷史悠久,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時為韓國臨慮邑,後屬趙國。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以山取名,稱隆慮縣,因避殤帝劉隆名諱,改名林慮縣。金貞三年(1215年)改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改為林縣。民國29年(1940年)3月劃分為林北、林縣兩縣,林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林縣屬國民黨統治區。民國32年(1943年)5月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七專區轄。民國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縣合並,稱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劃歸河南省,屬安陽專區轄。1958年4月屬新鄉專區轄,1962年復歸安陽專區轄。1983年撤歸屬安陽市轄。1994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林縣設立縣級林州市,還歸屬安陽市下轄

閱讀全文

與河南林州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