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婁姓起源及歷史名人

婁姓起源及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4 19:30:23

A. 婁的來歷,

構成當代婁姓的主要有兩大支:姒姓和曹姓。
第一支出自姒姓。西周初,周回武王封夏少康裔孫東樓答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至杞簡公時為楚惠王所滅,改食邑於婁(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子孫以婁為氏。姒姓婁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周武王滅商,封陸終裔孫曹挾於邾,也稱邾婁國,即鄒國(故地在今山東鄒縣東南之邾城)。戰國中期,楚宣王滅邾,國滅之後有邾婁氏、婁氏。曹姓婁氏的歷史約2300年。
婁姓也有一部分是出自外族改姓,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婁姓的重要部分。湘黔地區的婁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叟族和漢族的混合人群。河南的婁姓多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匹婁氏、尹婁氏、乙那婁氏的改姓。唐朝時,吐谷渾中也出現了婁姓。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姓裕瑚嚕氏中也有改婁姓。所以,婁姓是一支多源頭和多民族的混合人群。
當代漢族婁姓人口大約有35萬,為全國第229位姓氏。婁姓人口主要分布於貴州、山東、河南、河北4個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56%。貴州為婁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23%。浙江、黑龍江、遼寧等省也有婁姓人口分布。

B. 婁姓族人在蘇卅人的起源

1、 樓、婁同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
2、婁,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3、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後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4、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5、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6、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7、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8、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9、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巨鹿公賀婁子干.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本,太子舍人賀婁積. 裨將賀婁余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

C. 歷史上有沒有姓婁的偉人

青海王吐谷渾。

伊婁穆,字奴干,代人也。父靈,善騎射,為周文所知,嘗謂之曰:「若伊尹阿衡於殷,致主堯、舜。卿既姓伊,庶卿不替前緒。」於是賜名尹焉。歷衛將軍、隆州刺史、盧奴縣公。穆弱冠為周文帳內親信,以機辯見知。歷中書舍人、通直散騎常侍。嘗入白事,周文望見悅之,字之曰:「奴干作儀同面見我矣。」於是拜儀同三司,賜封安陽縣伯。周孝閔帝踐阼,進位驃騎大將軍。建德中,卒。
婁姓是一種姓氏,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遂以地名為姓。還有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山東古邾婁國地區,即今魯南鄒城,滕州一帶,春秋時代名人輩出,孟子,墨子,魯班等等。
據史籍《魏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乙弗氏,多改為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一氏、乙氏。
西魏文帝文皇後乙弗氏(510-540年),河南洛陽(今洛陽市)人。祖先為吐谷渾首領,後附北魏。乙弗氏母為孝文帝女,後嫁孝文帝孫南陽王元寶矩為妃,生子女十二人,唯存二子。她的祖先世代為吐谷渾部落首領,居住於青海,號稱青海王。
歷史名人
婁敬: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

D. 關於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25位。
婁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離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彭祖,姜姓後裔,姓卅,名鏗,一稱彭鏗,傳說他以長壽之道見稱。
彭祖原來是先秦時期傳說中的仙人,後被道教奉為仙真。相傳他於農歷6月6日出生,其父親陸終,母親女嬇,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也是黃帝的第八代裔孫。
離婁,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數弟子之一,傳說他後來可以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史稱其「離婁公」。
孟子在後來專門論道:「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特別指出君主為政要「明察秋毫」。
在離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離婁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婁氏、離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大禹帝臣子犁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夏禹臣有犁婁氏,見岳價經。」
犁婁,是傳說中大禹屬下的一個臣子,他發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農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賜他名為犁婁氏。
據說犁婁氏是一個急性子,因此給大禹添了不少亂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立了不少功勛。
在犁婁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婁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姚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附庸遂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史籍《左傳·庄公十七年》中記載:「春,齊人執鄭詹,鄭不朝也。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按史書的記載,在成湯滅夏桀之後,建立了商王朝,他敕封虞舜之後於遂地,建有遂國,子爵,國君稱「遂子」。古遂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鄉上遂城村南部一帶。
在春秋時期,遂國為魯國的一個附庸小國。
周釐王姬胡齊元年(魯庄公姬同十三年,齊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春,為平定宋國之亂,魯庄公與齊桓公會盟於北杏(今山東曲陽),准備聯軍出征。但因曾遭受過齊國的侵害,遂子拒絕參與這次會議,結果惹怒了春秋霸主齊桓公,遂國在會後不久即被齊國所滅。而當時的魯庄公懼怕齊桓公,對遂國被齊桓公所滅聽之任之,「偽作不屑」。其實,齊桓公在滅遂國之後,就將其國土地還給了魯庄公,而魯庄公也十分樂意由此白得一大塊邑地。
考古工作者發現,古遂國都城遺址屬山間台地,東西長四百五十米,南北寬三百五十米,文化層堆積厚約六十厘米,表層為黃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紅色罐和鬲口沿、豆盤等器物陶片以及飾繩紋的灰黑色較薄形小陶磚等。古遂城遺址區內的西南部還有一高土台,為當時遂國內城城址,當地百姓歷來稱之為「南城檯子」。
在遂國被齊國滅亡之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民皆成為魯國子民,多稱須遂氏、遂因氏、工婁氏、頜氏,其中的工婁氏族人在後來省文簡改為單姓婁氏、工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姚姓婁氏族人皆尊奉虞舜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就開始尋找上古賢帝大禹的後裔,但當時並沒有找到。一直到周成王姬誦開始親政並追封先賢古帝後裔之時(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6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35年),才終於發現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便把他召來,特在其姓氏字上加賜「木」偏旁為「樓」,封為東樓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縣)以延續古杞國國祚,主管對大禹的祭祀。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其共傳了四世,其間年份不詳。此後,婁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氏,並將杞邑作為樓氏的發祥地,後有去「木」旁簡筆為婁氏者,成為婁氏的主支,世代沿傳。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在春秋早期常被侵擾,杞武公為求自保,便與強大的諸侯國晉國結盟。到了春秋中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還是不得不被迫東遷。這一時期,杞國又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持續攻擊,根本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一段時間,而後再遷徙到山東新泰一帶,後來又被迫繼續再次向東方遷徙。
周襄王姬鄭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將杞國遷到齊國勢力范圍內的緣陵(今山東昌樂)。到了周景王姬貴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家遷到淳於(今山東安丘),始偏安一時。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杞國內政不穩,又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隱公姒乞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杞隱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殺,這就是杞厘公。擔好景不長,杞厘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姒維,在位十六年後,杞愍公於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閼路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跡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到了戰國時期的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齊宣公姜積十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舉滅杞國,杞簡公在位僅四年,就成了杞國的末代君主。但楚國由於鞭長莫及,未能佔有杞國之地,待楚惠王撤軍之後,其境就被齊宣公毫不客氣地佔為己有了。
周王朝時期的杞國自公元前1096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35年)東樓公得封建國,至公元前445年杞簡公時期亡國,共記載有二十代君主,國祚六百五十一年(斷代工程認為是五百九十年);加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商王朝時期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374~前1316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娶杞國女子為妻(婦杞)的杞國歷史,其國祚至少應有九百零四年(斷代工程認為是七百九十四年)。
杞簡公有一支子孫先前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滅國後遂改以地名為姓氏,亦稱婁氏,與早先的婁氏族人合並,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婁氏正宗。
姒姓婁氏族人皆尊奉婁雲衢(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邾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有個邾婁國(今山東鄒縣)。
邾婁國,就是邾國,又名鄒國、騶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曹氏。
據歷史文獻《滕縣金石志》記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東北八十里鳳凰嶺澗溝中,出伯俞父諸器……其中鬲、盤、匜等銅器銘文中,皆有邾字。」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邾,蜘蛛也,從黽朱聲。」
邾國的「邾」字,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寫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據此,史學家郭克煜在《邾國歷史略說》一文中認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建國之後,即以蛛為國名。後來,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邾公鍾》之邾字,正是這樣寫的。」
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 同時發生。在春秋以後的文獻中,其「邾」字亦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春秋》、《左傳》中寫作「邾」;在《國語·鄭語》、《孟子》中寫作「鄒」,在《史記》、《漢書·地里志》中寫作「騶」。音同而字異,其實皆一事。
邾國在歷史典籍中多有記載。如在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在史籍《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記載:「邾文公卜遷於繹」。
邾國的名稱,經傳中又常稱作「邾婁國」,在邾文公執政之前,邾婁國逐漸被分為三個國家,即邾國、小邾(倪)國和濫國,歷史上被稱為「邾分三國」,時在春秋前後。戰國時期,邾國通稱「鄒」或「騶」。有些學者們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期其他相鄰大國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被稱之為「燕國」類同。實際上「邾婁國」之稱根本就不是什麼「土語所致」,古代膠東半島上也沒有以「婁」代「鄒」的音韻演繹歷史,這是音韻學派中的南韻派的主觀臆斷。
邾國之所以稱「邾婁國」,是因為在春秋早期的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三年,莒茲丕公己期元年,公元前719年),莒茲丕公剛繼位,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杞國之戰;幾年之後的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魯桓公姬允元年,公元前711年),魯桓公也借口杞國君主「不敬」,多次發兵「伐杞、入杞,占杞田」。杞武公為求自保,不得不被迫舉國東遷。隨後,杞國又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持續攻擊,根本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到位於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邾國和杞國合並在一起,而杞國貴族多以先祖東婁公(婁雲衢)之名號為姓氏稱謂,稱婁氏,因此這一時期的邾國又被稱作「邾婁國」。
此後,邾婁國的世系缺乏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婁國共傳二十九世,最後在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擊滅,同時被滅的還有其附屬國小邾國(鄒國)、濫國。這從史書中楚宣王令楚軍大將挩氏將邾國、小邾國國君貴族和部分黎民百姓押遷至楚國荒蕪之地的記載上,可以得到證實。
在楚國成功擊滅邾、濫、小邾三國之後,擄走「三邾」的國君黎民,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強制押解向西南方向遷移,經過數月艱苦之極的長途跋涉,到當時楚國的偏遠荒蕪地區(今湖北黃岡黃州鄉禹王城)安置了這些亡國之君臣民,建有邾城以安居。當時,解押三邾的楚軍將領叫挩氏,是鄫國王室後裔,他就經常叫手下用長捶(長柄小銅錘)敲擊其君臣們的腦袋,邾國亡君亡臣們常被其敲得頭破血流,痛苦不堪。那位挩將軍經常一邊敲打其頭,一邊還忿忿不停地說: 「還記戕繒否?」
「戕繒」,即指邾定公曹貜且(公元前614~前573年在位)曾經派遣刺客襲殺鄫國(繒國)君主鄙子(鄫侯姒世美)之事,那鄫侯被刺客用大錘擊殺,屍身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史書中皆稱其「戕猶殘也!」
而邾、濫、小邾三國的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們則被迫分別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後的邾婁國、小邾(倪)國和濫國等國王族及其子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稱或先祖名號為姓氏者,分稱婁氏、朱氏、倪氏、濫氏、鄒氏、騶氏、曹氏、陳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國之情,皆世代相傳至今,同宗同源。

第六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戰國中期齊國隱士贛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宋朝學者邵思在《姓解》中記載:「贛婁,<漢書·藝文志>:齊有隱士贛婁子,著書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周有贛婁子。」
這位隱士贛婁子,當為田齊威王田因齊執政時期(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的齊國著名人物:「齊之隱士,守道不屈,威王下之!」其在典籍《廣韻》、史籍《漢書》、《高士傳》中則稱之為「黔婁子」,史書中都記載他修身清節,埋志於著,不求進諸侯。
在贛婁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名為復姓者,稱贛婁氏、或黔婁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婁氏、贛氏、黔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匹婁氏(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壹那婁、一那婁)等諸氏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將匹婁氏 (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壹那婁、一那婁)等諸氏族一並改為單字漢姓「婁」,稱婁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洛陽族婁氏。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裕瑚嚕氏,以地為氏,滿語為Yuhuru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裕瑚魯 (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裕瑚嚕氏多冠漢姓為婁氏、玉氏、裕氏、於氏、余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滿語為Ujara Hala,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卦爾察共有姓氏,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喇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蒙古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吳氏、烏氏、武氏、豐氏、關氏、竇氏、法氏、廟氏、婁氏等。該支婁氏鼻祖為烏扎喇·婁正額,滿洲正黃旗人,世居瓦丹,仕至清廷內大臣。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這,清朝中葉以後稱婁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後裔有著名的湖南提督婁雲慶。

第九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哈尼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婁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諸朝中央政府實施的羈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婁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犁婁、離婁公、東樓公(婁雲衢、姒東婁)、杞簡公(姒春)、贛婁子(黔婁子)、烏扎喇·婁正額。
遷徙分布¶
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九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七十五位,人口約四十三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多以譙國、洛陽、東陽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洛陽市、新鄉市延津縣、原陽縣、開封市通許縣、杞縣、許昌市長葛縣、鄢陵縣、信陽市明港區、濮陽市、漯河市臨穎縣、商丘市睢縣、平頂山市葉縣、漯河市、永城市,貴州省的遵義市、仁懷縣、桐梓縣、安順市、余慶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陝西省的安康市嵐皋縣,河北省的滄州市、唐山市玉田縣、保定市易縣,浙江省的瑞安市、杭州市蕭山區、金華市東陽市、麗水市龍泉縣、台州市天台縣、紹興市、寧波市寧海縣,山東省的濟南市平陰縣、章丘市、煙台市棲霞市、泰安市新泰縣、日照市莒縣、五蓮縣、滕州市、萊州市、濰坊市諸城市、臨沂市、濟寧市鄒城縣、威海市榮城市、聊城市東阿縣、茌平縣、菏澤市東明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銅山縣、邳州市、南通市如皋縣、蘇州市、泰州市、連雲港市贛榆縣、鹽城市興化縣,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市、綏化市望奎縣,重慶市的萬盛區,江西省的九江市九江縣、撫州市臨川縣,湖北省的荊州市、孝感市、上饒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宿州市泗縣、滁州市天長縣、明光市、巢湖市、蕪湖市,雲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區、保山市龍陵縣,湖北省的漢川市、潛江市,湖南省的瀏陽市、婁底市、沅陵市、張家界市、常德市桃源縣,吉林省的敦化市、梅河口市、通化市集安市,遼寧省的鐵嶺市昌圖縣、葫蘆島市、錦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婁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1.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東陽郡:即古縉州,後稱婺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 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2.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亦稱沛郡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河南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縉州堂、婺州堂、婺城堂、寧越堂、金華堂。
五侯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榮堂:資料有待補充。
師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合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婁姓名人¶
婁姓歷史名人¶
婁大溜:(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傳說是大禹六十四世孫。據歷史文獻《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中記載,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婁大溜自兗州遷蕭山。
婁敬:生卒年不詳,西漢初齊國盧(今山東省濟南長清)人。婁敬作為齊國的戍卒,正被發往隴西(今甘肅一帶)戍邊,同鄉虞將軍引薦他見劉邦,力陳都城不宜建洛陽而應在關中。劉邦疑而未決,張良明言以建都關中為便,遂定都長安。賜姓劉,拜為郎中,號奉春君。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出使匈奴,認為不可擊匈奴,劉邦非但不聽,破口大罵,反將他押在廣武(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劉邦先到平城(山西省大同市),主力未至,欒提冒頓傾全國40萬大軍,乘劉邦巡視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之際,將劉邦團團圍住。陳平解白登之圍後,高祖復歸至廣武,特赦劉敬,當面認錯,封二千戶,為建信侯。婁敬建議與匈奴和親,並徙六國後裔和強宗豪族十餘萬人至關中,成為漢初之基本國策。
婁重玉:(生卒年待考),號雄樵;東漢朝人。傳說是大禹七十七世孫。婁重玉「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謚「忠成」,御葬於烏傷(今浙江義烏)之香山。婁重玉有二子:長子婁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婁良,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婁氏人,都奉婁重玉為始祖。
婁昭君:(?—562年),北齊武明皇後,北齊文宣帝高洋生母。北齊代郡平城人(今大同)。鮮卑人。贈司徒內干之女,太原王婁昭之姐。婁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稱王,二女皆為東魏皇後。太寧二年(公元562年)病逝。葬義平陵。謚號「神武明皇後」。
婁睿:鮮卑望族,北齊外戚,戎馬生涯40年(531-570),封南青州東安郡王。《北齊書·婁睿傳》稱他「在任貪縱」、「聚斂無厭」、「專行非法」、「縱情財色,為時論所鄙」。因為貪婪無度曾被削官免職,但很快又加官晉爵,步步高升。以後又授大將軍、大司馬而統領全軍。又以太傅、太師兼尚書事、尚書令而成為總領帝機的重臣,是一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婁圭:南陽人,生卒年不詳,年青時於曹操有交情,初平年間在荊州北部聚集了一些部眾,依附於劉表,後來投靠了曹操,被任命為大將,參與謀劃軍國大事,但不掌管士兵。婁圭隨曹操平定冀州,南征劉表,擊破馬超,立有功勞,連曹操都感嘆他的計謀。後來,婁圭言語不當,被曹操認為有意誹謗,遭殺害。
婁子伯:京兆人,隱居終南山,道號「夢梅居士」,三國演義第59回登場。婁子伯於曹操征討馬超之際拜訪曹操,曹操以客禮待之。婁子伯教給曹操澆水結冰築城之法,使得曹軍築起土城,婁子伯不受賞賜,隨後告辭。
婁師德:(公元630~699年待考),字宗仁,鄭州原武人(今河南原武)。著名唐朝大臣、將領。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機:(公元1133~1211年),字彥發;嘉興(今浙江嘉興)。著名南宋大臣。宋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任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辭歸。著有《班馬字類》。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諒:(公元1422~1491年),字克貞,號一齋;江西上饒人。著名明朝學者。明景泰年間舉人。明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旋告歸,閉門著書。曾授徒王守仁。著有《三禮訂訛》、《春秋本意》、《諸儒附會》等。
婁堅:(公元1567~1631年),字子柔;嘉定人(今上海嘉定)。著名明朝大臣、書法家、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姓近現代名人¶
婁夢俠:(公元1906~1935年),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婁凝先:(1910—1984) 原名婁海山,山東商河縣人。北京大學肄業。曾任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婁師白:1918年6月2日生,湖南瀏陽人。原名婁紹懷,曾用名婁少懷,字亦鳴,齋號老安館。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副會長,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燕京書畫社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北京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
婁紅祥:天然葯物化學專業碩士、博士生導師。1965年3月出生,山東省蒼山縣人,中共黨員,博士,現任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婁冰:女,漢族,大學文化,生於1968年11月,1991年7月畢業於貴州農學院植保專業。歷任桐梓團縣委書記,桐梓縣九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綏陽縣副縣長,中共仁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中共仁懷市委副書記,仁懷市代理市長。

E. 全世界有多少姓婁人口

當代婁姓人口大約有35萬
構成當代婁姓的主要有兩大支:姒姓和曹姓。
第一支出自姒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夏少康裔孫東樓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至杞簡公時為楚惠王所滅,改食邑於婁(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子孫以婁為氏。姒姓婁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周武王滅商,封陸終裔孫曹挾於邾,也稱邾婁國,即鄒國(故地在今山東鄒縣東南之邾城)。戰國中期,楚宣王滅邾,國滅之後有邾婁氏、婁氏。曹姓婁氏的歷史約2300年。
婁姓也有一部分是出自外族改姓,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婁姓的重要部分。湘黔地區的婁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叟族和漢族的混合人群。河南的婁姓多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匹婁氏、尹婁氏、乙那婁氏的改姓。唐朝時,吐谷渾中也出現了婁姓。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姓裕瑚嚕氏中也有改婁姓。所以,婁姓是一支多源頭和多民族的混合人群。
當代漢族婁姓人口大約有35萬,為全國第229位姓氏。婁姓人口主要分布於貴州、山東、河南、河北4個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56%。貴州為婁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23%。浙江、黑龍江、遼寧等省也有婁姓人口分布。
婁氏名人:唾面自乾婁師德
在婁氏家族中,不能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唐朝的婁師德。婁姓的郡望為譙郡。婁姓以「自干」為其堂號。這一堂號就從婁師德「唾面自乾」而來。
婁師德官居監察御史,後升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出將入相30多年。他的忍讓在歷史上是非常出名的。
婁師德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即將赴任時,婁師德問他弟弟:「榮耀太過盛,將導致別人的妒忌。你用什麼樣的法子避免這些禍患呢?」弟弟說:「從此以後,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臉上,我也一點不生氣,自己擦掉就算了!」
婁師德聽了,很憂愁地說:「人家之所以把口水吐在你臉上,就是對你生氣的緣故。你如果把他的口水擦乾,就是違反他的意思。這可能會加重他們的怨恨。況且口水不去擦,它也會自己乾的。有人唾口水在你臉上,你應當笑著接受才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來歷。

F. 有姓婁的沒

有。
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一、姓氏源流
婁(Ló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遷徙分布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

三、歷史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2、堂號(缺)
【婁姓宗祠通用對聯】

〖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緒演婁邑;
芳傳東陽。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

和親獻議;
盛德容人。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
御史家聲。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

〖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名畫山居圖;
經學子敬集。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
詩列四先生。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彥發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宮。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七節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賢妃。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

〖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

G. 婁的姓氏是怎麼由來的

一、源於姒姓,是古代帝王顓大禹之後。大禹之後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

二、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三、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大禹帝臣子犁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四、源自春秋時期齊國隱士贛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五、源自彭祖的弟子離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六、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七、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7)婁姓起源及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婁姓名人:

1、婁殿邦(生卒年不詳),唐朝名將。曾任徐州總戎之職,鎮江南徐州沛縣,唐僖宗乾符三年,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婁殿邦為副將,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婁殿邦之子婁珊,梁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

2、婁燁,1965年3月1日出生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1989級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危情少女》進入娛樂圈;1995年拍攝電影《周末情人》成名;2000年導演的電影《蘇州河》獲得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和第15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入選美國《時代》雜志2000年十佳影片。

H. 婁姓有哪些名人

姓婁的開國大將沒有

歷史上姓婁的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I. 歷史上的婁姓名人叫什麼

婁姓歷史名人:
婁 敬
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漢高祖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曾提出「和親」政策,被劉邦採納。

婁 圭
婁圭:字子伯,東漢末南陽人。初依劉表,後歸曹操,戰馬超,建議夜建土城,倒水凍之,大敗馬超,圭功最多,曹操慨嘆已計不及圭,後以恃舊不遜被殺。

婁 昭
字菩薩,代郡平城人也,武明皇後之母弟也。祖父提,雄傑有識度,家僮千數,牛馬以谷量。性好周給,士多歸附之。魏太武時,以功封真定侯。父內干,有武力,未仕而卒。昭貴,魏朝贈司徒。齊受禪,追封太原王。

婁太後
名昭君,北齊代郡平城(今大同)人,鮮卑族人,贈司徒婁內干之女,太原王婁昭的姐姐,北齊神武帝高歡的皇後,文宣帝高洋、文襄帝高澄、孝昭帝高演的生母。

婁 逞
南朝齊東陽人,女扮男裝,遍游公卿間,官至揚州議曹從事。後事發被驅歸籍。

婁師德
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殿邦
唐朝名將。曾任徐州總戎之職,鎮江南徐州沛縣,唐僖宗乾符三年,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婁殿邦為副將,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婁殿邦之子婁珊,梁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婁 僧
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寅亮
溫州永嘉人,宋代官吏。徽宗進士,高宗紹興元年召赴行在,上疏言宗社大計,擢為監察御史,後為奸相秦檜所惡,罷官。

婁南良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代官吏。度宗進士,歷吉州法曹,調宜黃簿,為政練達。與弟婁文輔、子婁志淳皆以德名,與臨川饒氏並稱家世儒雅忠厚者。

婁 機
嘉興(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出身進士,為官守法度,惜名器,稱獎人才,不遺寸長,官至資政殿學士,著有《班馬字類》。

婁仲英
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 謙
江西上饒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提督學政時躬自施教,士子受其影響,學風得正,累遷四川布政使。

婁 堅
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明代學者。經明行修,學者推為大師,不仕,工書法。詩清新,為嘉定四先生之一,有《學古緒言》。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諒
明代著名理學家。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王陽明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

婁 忱
明代學者,兵部郞中,婁諒之子,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妃
明代上饒人婁忱之女,原名婁素珍,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雲慶
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夢俠
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J. 婁姓來歷

婁(Lóu)姓源出有九:
1、 樓、婁同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
2、婁,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3、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後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少數民族改姓
4、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巨鹿公賀婁子干.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本,太子舍人賀婁積. 裨將賀婁余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
5、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6、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7、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8、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9、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閱讀全文

與婁姓起源及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