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樂平市民國年間歷史名人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② 詹樂平有什麼事跡
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百發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干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裡,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劉邦記仇》
漢高祖劉邦向以豁達大度、虛懷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稱於世。 劉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劉伯早年亡故。當初劉邦身為平民時,終日游手好閑,貪杯好色,結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兒。劉邦時常帶這些人到大嫂家吃飯。大嫂非常討厭這個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帶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來蹭飯,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鍋邊颳得很響,假裝羹湯吃完了。劉邦的那些哥們兒因而都離去了。劉邦偷偷去查看,發現鍋里原來還有羹湯,從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劉邦終於做了皇帝,分封眾兄弟親族,卻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詢問原因,這位開國之君振振有詞地道:"我並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個長輩了。"太上皇一再講情,劉邦才封大哥之子為"羹頡"侯(頡,就是'刮'的意思)。
《荊軻刺秦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在這個故事裡,被歌頌最多的歷來是荊軻。當然,他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我看來,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後人提起的兩位:田光和樊於期。 秦國人快打過來了,燕太子丹讓田光幫著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薦了荊軻。臨別,太子丹小里小氣地對田光說:"我跟你說的可都是國家大事呀,可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呀。"結果田光回去對荊軻說: "太子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歲數的人了,做事不能讓人信不過。 你告訴他,就說田光已死,不會泄露什麼了!"---遂自刎。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軍,不知道怎麼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誅,隻身逃到了燕國,秦王還不罷休,懸賞千金要他的頭;荊軻欲刺秦,苦於無法取信於秦王,便徑直找到樊於期,說:"我要是能把你的頭獻給秦王,他一定肯見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給他一刀,你覺得怎麼樣?"樊於期說:"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齒想乾的啊,多謝你教我這一招!"--遂自刎。
《鴻門宴》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隊,劉邦先破咸陽(秦始皇的都城),但劉邦兵力不及項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擊關,項羽入咸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季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大吃一驚,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庄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撥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壁一雙,並向大將軍(亞父范增)獻上玉斗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范增卻撥劍將玉斗撞碎。
後人將鴻門宴喻指暗藏殺機。
可愛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不避艱辛,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奔走游說。
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後,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遠交近攻
出處: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並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備興兵伐齊。 范睢此時向秦昭王獻 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 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 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 望。
一飯千金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奇貨可居
出 處 《史記·呂不韋列傳》
異人是秦王的庶孫,在國外作人質,車馬及日常供給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鬱郁不得志。 陽翟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去邯鄲,見到嬴異人,說:「這是可以屯積起來賣好價錢的奇貨呀!」於是前去拜見異人,說:「我可以提高你的門第!」異人笑著說:「你先提高自己的門第吧!」呂不韋說:「你不知道,我的門第要靠你的門第來提高。」異人心中知道他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 下深談。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太子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你兄弟二十餘人中,子是長子,有繼承秦國的條件,又有士倉輔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視,長久在外做人質。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難爭得繼承人的地位。」異人說:「那怎麼辦呢?」呂不韋說:「能夠確立嫡子繼承人的,只有華陽夫人。我呂不韋雖然不算富,也願意拿出千金為你到西邊去游說,讓她立你為繼承人。」異人說:「如果能實現你說的計劃,我願意分割秦國與你共享。」
張良拜師
出 處 《史記· 留侯世家》
張良常常出遊外地,訪賢求師。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著一位鬍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著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 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 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鬍子、頭發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麼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著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傢伙不錯,我願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後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 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麼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 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准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麼,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 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鑽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趙奢秉公執法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公元前271年,趙奢擔任當時趙國的稅務最高長官。趙國都城邯鄲城裡,趙王的弟弟平原君開了九家大型店鋪,分別由其九個官家負責,這九個官家侍仗權勢,偷稅逃稅,抗拒繳納國家稅款,並將前去收稅的稅務官打傷。趙奢聞此事,為了維護稅法的尊嚴,冒著被殺、罷官的危險,依據當時的法律,果斷地處死了這九個管家。
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氣勢洶洶地找趙奢算帳,揚言要殺死趙奢不可。趙奢鎮定自如,據理力爭:「你是趙國國內受人敬重的權貴,如果任憑你家藐視稅法,那麼國家法律的力量就會被削弱;國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麼國家的實力就會被削弱;國家的實力如果被削弱了,那麼迥邊的其他國家就會虎視耽耽,趁機侵犯我國,到時候,趙國沒有了,你還有什麼富貴榮華:以你平原君所處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團結一致,上下團結一致,國家才能強大,國家強大了,政權才能穩定。」
平原君被趙奢的這一番大義凜然的話深深感動了,頓時怒氣全消,內心十分慚愧,悄悄地走了。
趙奢的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趙國財務充實,國泰民安。趙國也由一個不太富足的國家,成為春秋戰國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公儀休拒魚
出 處 《史記·循吏列傳》
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下面是一些名稱:
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③ 樂平縣的歷史沿革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回河,北接平林」而答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92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於縣級市,歸瓷都景德鎮市管理。全市共有國土面積1973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1個大型水庫管理局;城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全市總人口80萬人。千百年來,悠悠樂安水孕育了樂平燦爛的史前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貴的革命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著稱於世。這里誕生了與《通志》、《通典》合稱「三通」的《文獻通考》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書,以及毛澤東一生珍愛的《容齋隨筆》這一垂範後世的歷史佳作;源發了得到周恩來以「美、秀、嬌、甜」高度評價的贛劇饒河戲;保留了400餘座融建築、雕塑、工藝、繪畫、文學於一體被稱為「中華一絕」的古戲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記載了方誌敏、紅十軍等革命先輩留下的光輝足跡。
④ 樂平有那些名人
樂平十大歷史名人簡介 (以出生先後為序)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佑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麻煩採納,謝謝!
⑤ 景德鎮的歷史故事
景德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鎮,始稱「昌南」,漢易名「新平」,轄於江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趙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鎮」,轄於浮梁縣。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隨後從浮梁縣分出,置景德鎮市,1960年,浮梁縣並入景德鎮市,成為市郊區。1983年7月,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原波陽縣(即鄱陽縣)的鯰魚山鄉和荷塘墾殖場同時劃屬景德鎮。1988年10月,浮梁縣恢復建制。1992年9月,樂平縣被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中華民國時期的1916年,浮梁縣治從舊城(今浮梁縣)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稱市。1930年—1934年中國共產黨曾在景德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組織。193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重新合作,於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辦事處,北部山區的瑤里設有留守處。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的政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波陽縣屬的魚山、荷塘兩個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 。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⑥ 樂平市從古到今發生過哪些大事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92年9月 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江西省計劃單列市。全市共有國土面積1973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1個大型水庫管理局;城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全市總人口80萬人。
千百年來,悠悠樂安水孕育了樂平燦爛的史前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貴的革命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著稱於世。這里誕生了與《通志》、《通典》合稱「三通」的《文獻通考》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書,以及毛澤東同志一生珍愛的《容齋隨筆》這一垂範後世的歷史佳作;源發了得到周恩來同志以「美、秀、嬌、甜」高度評價的贛劇饒河戲;保留了 400餘座融建築、雕塑、工藝、繪畫、文學於一體被稱為「中華一絕」的古戲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記載了方誌敏、紅十軍等革命先輩留下的光輝足跡。
樂平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這里地處「南昌—九江—景德鎮」金三角區域,人口眾多,市場發達,商貿繁榮,物流便捷,皖贛鐵路穿境而過,境內現有206國道和樂上、樂弋、田樂線3條省道與外界相連,南與鷹潭相距只有幾十公里,北離景德鎮機場只有40公里,景鷹高速途經我市並開設互通立交。
樂平環境優美,風光旖旎。這里有藍浸綠染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翠平湖」、鬼斧神工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絕景「淚灘雙月」、巧奪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勝地「歷居寺」以及饒派風格古民居建築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觀。
樂平資源豐贍,物產富饒。這里是全國四大產錳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亞洲最大的膨潤土儲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產地,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江西重點產棉區、全國優良豬種繁育基地、江西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有名的「江南菜鄉」,素有贛東北「聚寶盆」之美稱
⑦ 江西樂平姓夏的歷史
根據江西樂平鎮橋金銀山的夏氏譜資料,該支遷自江西德興鍾村,是唐朝末夏膺公的後裔。
江西德興鍾山夏姓眾多,夏膺公為進江西的始祖。
⑧ 樂平市的歷史名人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鄒家燮 (1766-1811年),字秀升,號理堂,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西樂平鎮橋鎮墩上鄒家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解元,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旋殿試,以一甲第三名欽點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後任錄館纂修官、文淵閣校理、江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等職。
一次仁宗親臨翰林院,鄒家燮恭敬地呈上自己編修校理的書刊,仁宗看後比較滿意,列為二等成績,賜給《味除書室全集》和犀硯、宣紙等珍貴物品。不久,還派他赴貴州擔任副考官。鄒家燮作風正派,審卷認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嘉慶十一年(1806年),授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各地缺額補員,可以由總督、巡撫指名選拔。鄒家燮認為這樣做可能會有人營私舞弊,就奏明皇上,提出補員名單一定要經朝廷核實的建議。
江西巡撫金光悌走馬上任不久,上本啟奏說江西巡撫、藩司、臬司、鹽糧各巡道及各州、縣均有大量未了結的懸案,計萬余起。擬請以巡撫為首,成立一個總局,專門清理所有懸案。鄒家燮也呈一奏疏,反對金光悌的提議,請成立總局弊病很多。巡撫問案,實屬有名無實;案件轉遞,事隔多年,反不易查清;總局容易出現舞弊、貪污、敲詐等現象;總局一設,各司、道及地方機構勢必廢馳……所以鄒家燮主張仍由各司、道及地方機構自己處理。仁宗批准了鄒家燮的奏疏。後來,鄒家燮調升禮部給事中,在查處祿米、南新等金庫時,也一如既往,秉公辦事,一絲不苟,知無不言,敢於和不良行為作針鋒相對的斗爭。
嘉慶十六年(1811年)九月初五,鄒家燮在祭母時,心情十分沉痛。次日突然中風死去。其遺著因用語犯忌,多所失傳。
汪守和(1764-1836年),字惟農,號巽泉,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樂平縣城(今洎陽街道辦)人。嘉慶元年(1796年)赴京應試中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汪守和以文才列黃榜前茅,入仕後初任翰林院編修,又升任侍講、侍讀學士,學政,內閣學士,國史館協修等職,且多次出任各省鄉試考官,多與文章打交道。他治學嚴謹,處事盡心竭力,公正無私。
汪守和晚年自戶部、禮部侍郎,步步晉升為吏部、工部、禮部尚書,左都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於禮部尚書官邸,享年73歲。
汪守和為官40餘年,以恭謹著稱,得兩代君王重視。汪守和死後,皇上晉贈他「太子太保」銜,敕諭上稱他「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報國勤勞,鞠躬盡瘁」。汪守和的靈柩自北京運回樂平的途中,經過州縣,地方官員和大紳士多是汪守和的學生,都流著眼淚來祭奠他,為汪守和送行。樂平人為表彰汪守和的功績,在樂平城南門為他建了一個府堂,上鑲「榜眼及第」四個金字。又把汪守和家所在的巷子,命名榜眼巷,至今仍這樣稱呼。
⑨ 樂平市有多少年歷史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92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於縣級市,歸瓷都景德鎮市代管。全市共有國土面積1973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1個大型水庫管理局。
千百年來,悠悠樂安水孕育了樂平燦爛的史前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貴的革命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著稱於世。這里誕生了與《通志》、《通典》合稱「三通」的《文獻通考》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書,以及毛澤東一生珍愛的《容齋隨筆》這一垂範後世的歷史佳作;源發了得到周恩來以「美、秀、嬌、甜」高度評價的贛劇饒河戲;保留了400餘座融建築、雕塑、工藝、繪畫、文學於一體被稱為「中華一絕」的古戲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記載了方誌敏、紅十軍等革命先輩留下的光輝足跡。
在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古戲文化、洪馬文化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樂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歷史悠久,人文景觀頗多;由於市境地處地形、地貌的過渡區域其自然景觀資源也十分獨特。人文景觀主要有涌山岩洞舊石器文化遺址、馬端臨墓、樂平古戲台以及多處革命舊址。
古戲台:古戲台遍布樂平市各個鄉村,多達412餘座,成為樂平市獨特的人文旅遊景觀,有「古戲台之鄉」、「古戲台博物館」之贊譽。樂平古戲台是融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於一體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國內外罕見的旅遊資源群落。
洪馬文化。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稱「蘇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學者洪邁,花40年寫成《容齋隨筆》,是集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精華的奇書寶典。馬氏:南宋丞相馬廷鸞及其子馬端臨(元代《文獻通考》作者)。
⑩ 樂平明朝名人
黎罕璧(公元1520-1595年),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出生於樂平城長樂坊(今樂平洎陽街道東門南側),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逝世,享年75歲。年輕喪夫,奉養兩代老人而終,為樂平歷史上有名孝婦。
汪澄二(公元?-1511年),江西樂平洄田西源塢村人,他家境貧困,但性格剛勇,機敏多智,臂力過人,又好作俠士游,所以得了綽號:夜犬兒,他是明朝農民起義軍姚源義軍的主要領袖。
鄭冕(公元1418-1467年),字宣端,江西樂平塔前鎮科山月山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
徐旭(公元1355-1406年),字孟昭,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江西樂平塔前鎮樓下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舉,次年考中進士,授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不久改任科庶吉士。擔任過《永樂大典》纂修副總裁。
盛庸(約公元1334-1403年),字世用,江西樂平臨港鎮古田下堡村人。約生於元元統二年(1334年),行伍出身,能文善武。洪武五年授流官,六年調遼左衛前萬戶,以屢立戰功升為都指揮。後因平叛有功而御封為歷城候。
許瑗(公元?-1360年),字栗夫,江西樂平名口村人,是著名《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的外甥。元末至正年間,曾兩次參加鄉試,都中榜首。開始,擔任南軒書院山長,後調到廣德州(今安徽省)任儒學學正。許瑗逝後被明朝追贈為大中大夫、輕車都尉、高陽郡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