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針灸歷史故事

針灸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4 17:33:08

A. 針灸的美國故事

中餐、針灸、功夫、中葯美譽海外,可稱之為「新四大國粹」。針灸術是繼中餐後又一傳遍西方的中國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真正對西方科學技術有影響的一個領域。盡管中醫葯隨著中國移民很早就來到美國,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公認針灸療法是隨著尼克松訪華正式傳入美國的。有很多美國人都知道引發當年「針灸熱」的導火索是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報道。
在美國針灸界和醫學界流傳得最廣的一則關於針灸傳入美國的傳聞是這樣的:在尼克松訪華團成員中,有一名年輕的隨團記者,在中國患了闌尾炎,住進了中國醫院。中國醫生在做闌尾切除術時,沒有用麻葯而是用了針刺鎮痛麻醉,手術十分成功。這位記者回美國後,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而引發了美國的針灸熱。
這一故事均可稱為醫學界的「美麗的傳說」,那麼歷史事實究竟是如何呢?
原來在紐約時報撰文的是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羅斯頓(James Reston)先生,當時他已是紐約時報駐華盛頓記者站主任,擅長政治時事報道,一生業績不凡,采訪過從羅斯福到布希等數屆美國總統和周恩來及赫魯曉夫等各國領袖人物。羅斯頓獲過多項新聞界大獎,後來還當過紐約時報的副總裁,於1995年去世。
事實是在中美關系開始緩和後,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前的1971年7月,羅斯頓被派往中國采訪,在北京參觀了很多單位,包括到中醫院參觀了針灸治療。但在訪問時不幸患了急性闌尾炎,在中國醫院接受了闌尾切除手術治療,術中使用的是常規葯物麻醉,術後感到腹脹不適,接受了針灸治療,之後於1971年7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紀實報道:「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闌尾切除手術」。
1971年的羅斯頓已經是一位60多歲的資深記者了,由於他的不凡經歷和紐約時報在新聞界的地位,在一般美國人心目中,這樣記者寫出的文章,可信度是極高的,而當時又正值白宮剛剛宣布尼克松總統將於1972年訪華,美國公眾對他們不甚了了的東方大國——中國有一種神秘感,而羅斯頓的文章正好滿足了廣大讀者的好奇心。羅斯頓在文章中寫到(節譯):
為紀念失去的闌尾而發表訃告似乎有點荒唐,但正因為如此,筆者在過去的十幾天里有機會從內部了解到中國的一個重要醫院的政治和業務發展情況。此報道就是我的經歷和見聞的記錄。
簡而言之,中國總理周恩來請了11位在北京的醫學權威為我會診,然後由反帝醫院(原北京協和醫院,譯者注)的外科醫生吳教授於7月使用了常規的腹部局部麻醉法,注射了利多卡因和笨佐卡因後,為我做了闌尾切除術。
手術沒有任何並發症,也沒出現惡心和嘔吐。整個手術過程中我一直處於清醒狀態。通過中國外交部的翻譯,我在術中完全按照吳教授的要求去做,兩個半小時後就順利回到了我的房間。
可是,術後第二天晚上,我的腹部有種似痛非痛的難受感覺。該院針灸科的李醫生在徵得我的同意後,用一種細長的針在我的右外肘和雙膝下扎了三針,同時用手捻針來刺激我的胃腸蠕動以減少腹壓和胃脹氣。
針刺使我的肢體產生陣陣疼痛,但至少分散了我的腹部不適的感覺。同時李醫生又把兩支燃燒著的像廉價雪茄煙式的草葯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熏烤,並不時地捻動一下我身上的針。
這一切不過用了20分鍾,當時我還想用這種方法治療腹部脹氣是否有點太復雜了,但是不到一小時,我的腹脹感覺明顯減輕而且以後再也沒有復發。
根據我得到的消息,如今來自中國關於針灸治癒失明、癱瘓及精神病的許多報道曾經令美國方面推測中國人很可能在針灸和草葯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但我並不知這些推測是否正確,我也沒有資格做出這種判斷。
另一方面,有人講我的意外事件,至少是針灸的經歷,只不過是記者使的一個雕蟲小技以達到了解一下針刺麻醉的目的。這種說法雖然並不是全無道理,但實在是對我的想像力、勇氣和犧牲精神過獎了。為了搞到好新聞我的確可以做出很多犧牲,但還不至於半夜裡去開刀或主動要去當實驗用的荷蘭豬。
讀過原文,我深感羅斯頓不愧為國際知名的大記者。文章不但清楚、簡潔,而且還幽默、有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只是如實地報道了自己的見聞和經歷,對他自己不熟悉的醫學、針灸沒有妄加評論,僅僅描述了事實,絲毫沒有嘩眾取寵,製造新聞之舉。但是,這篇文章對普及針灸的歷史作用,我想就連作者本人也不會預料的。
據說,在針灸熱剛開始時,由於中美尚未建交,在美國懂針灸的人很少,所以一時間「洛陽紙貴」。每日有大巴士從華盛頓拉著患者到紐約找針灸醫生看病,針灸師生意火爆,應接不暇,以至於診室不夠用而租下旅館接待病人。針灸醫師忙得只顧得給病人扎針,連取針的時間都沒有,只好雇助手來拔針。有的針灸師生意之好,一個禮拜的收入就可以買下一棟房子。當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這種早期針灸熱的好景不長。
把真實的故事同美國「民間傳說」相比,雖然在細節上面目皆非,但故事大體上還是一致的。這種民間「口頭文學」盡管可信程度不高,不足以作為歷史證據,但民間傳說過程中對事實渲染的本身充分反映了傳播故事的人們的美好願望。
中國有句老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記住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針灸術,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和昌盛的同時,還應記住諸多為針灸西進而做過貢獻的中外醫生和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患者們,同時也不要忘記美國記者羅斯頓和他30年前的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北京之行」。

B. 艾灸在歷史上都有哪些救人的典故

《左傳》載,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景公患重病,求醫於秦,秦伯遣精於針灸術的太醫醫緩前往。醫緩診後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當時的灸法。

《漢書.藝文志》中綜合我國古代治病方法為「箴、石、湯、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 王、諸侯、將相治病諸法之上乘。臨床實踐證明,灸效不亞於針效,故灸法在歷史上曾列箴、石、湯三法之前。

三國時魏王曹操之子東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經》七卷,為最早的灸療專著,所載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 忌也較以前諸書具體,並申明禁灸原因。

灸法在宋代皇宮中得到寵遇,宋太祖曾親自為太宗皇帝施灸並取艾自灸,此事後人傳為佳話。(《宋史》「太宗嘗病亟,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
據《宋史》記載: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生病了,趙匡胤急忙前去探望,並親自手持艾條替弟弟灸療,趙光義體有寒濕,溫熱的氣息通過艾灸送入體內,寒熱交織產生疼痛,叫了出來。太祖於是將熱艾往自己身上灼燒,的確很痛,這樣做可以分擔弟弟的痛苦,趙匡義感到十分感動。
古人贊賞趙匡胤對弟弟的深情厚誼,於是用成語「灼艾分痛」來頌揚他的美德,贊賞兄弟之間的情分。趙匡胤親自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見其對艾灸操作熟練,並且相當信任。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傳世墨寶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卻收藏著一份「灼艾帖」,其內容是說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曾經接受過艾灸的治療,歐陽修認為艾灸是一門學問,值得探討與研究。

南宋著名的畫家李唐,擅長山水和人物畫,在他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圖》,圖中描繪的是一位村醫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為病人灸灼背部。此圖是我國最早以醫事為題材的繪畫之一,現存於中國台灣省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醫學家李言聞,李時珍之父,稱贊艾葉「產於山陽,采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還專門寫過《蘄艾傳》。李時珍稱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在清朝以前,上至皇 家 宮 廷、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好艾灸,幾乎人人都認可這種既能防病治病、又可養生保健的醫療方法。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棄也」,故蘄艾因此而聞名全國。湖北蘄州是我國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故鄉,蘄州出產的艾又稱「蘄艾」。蘄艾與蘄竹、蘄蛇、蘄龜被稱為時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時珍在艾葉運用上,有兩條寶貴的經驗頗能啟示後人(一是艾袋,選細軟熟艾用布縫成袋子,圍在肚臍腹上,對中老年人臍腹冷痛、婦女寒性痛經有很好的療效;二是艾墊,將細軟熟艾製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墊,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細軟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頭,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清宮醫案里記載(光緒34年,太醫院的御 醫用蘄艾加以葯物粉碎揉搓後,再用綾絹包裹製成六寸寬的腰帶,給光緒皇帝系在腰間來治療腰胯疼痛,以補湯葯之不及。而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也有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這一保健方法還傳至日本。

在日本《文庫名家漫筆》就有記載,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當問及滿平的長壽秘訣時,他答道:無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

C. 針灸的起源是什麼

針灸起源有人以為早於葯物,這一結論可能是一種主觀的想像推斷,很難有確切的依據。針或灸的醫療方法,都需要藉助醫療工具,且需刺灸人身的一定部位,應該說較難於葯物知識的積累。針刺工具之發展,大體上有這樣一個過程,即砭石、鹼、箴、、針。如此,則其質之發展改進似由砭石而石針、竹針木刺、骨針、青銅針、鐵針、金銀針……等。砭石在遠古不單用於刺病,而且更多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放膿的可能性更大些。晉代郭璞在註解《山海經·東山經》之箴石時說:「可以為砥針,治癰腫者。」清代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認為「砥當為砭字之誤」。《南史·王儈儒傳》引注,可以為砭針是也。《說文解字》註:「砭,以石刺病也。」可見,砭石在遠古的用處,一是治化膿性感染的膿腫,一是以石刺病可能包括有針刺穴位的針灸療法在內。要確切分清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難題。現在讓我們簡要引用先賢關於這一問題的有關論述,以為分析研究的依據。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載有「美疢不如惡石」,東漢經學家服虔在《春秋左氏傳解誼》中注釋:「石,砭石也。」《山海經·東山經》記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已如前述。《素問·異法方宜論》敘述疾病的區域性時講過:「故東方之域,……其病多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唐代王冰作注時指出:「砭石,謂以石為針也。」《漢書·藝文志》有「用度箴石湯火所施」一句,唐代顏師古作注曰:「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現代學者大多認為砭石為針之母體,所以我們在此較多地論述了許多名家對砭石的觀點。如果針來源於砭石是正確的,那麼討論針灸之起源自然必須弄清砭石之原始用途,我們認為針源於砭石的觀點是正確的,針灸起源於砭石應該是有道理的,這不但從文獻記載找出了不少依據,在發掘的原始社會、新石器遺址中有不少砭石存在,數十年前民間之磁砭等原始醫療方法在若乾地區仍然應用也是一個有力的佐證。我國考古發掘,原始社會的砭石、石針、骨針、青銅針等越來越多,許多形狀也大體相似,給討論針灸的起源增添了珍貴的資料。至於傳統的觀點,如《路史》所述「伏羲氏……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很明顯,制九針當晚於制針,更晚於砭石之打制和應用。如果伏羲制九針的歷史故事有其一定的真實性,那麼伏羲時代約相當原始社會的山頂洞人時期,砭石之用於外科、針灸當有數萬年的歷史。

D. 艾灸在歷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與典故

1、《左傳》載,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景公患重病,求醫於秦,秦伯遣精於針灸術的太醫醫緩前往。醫緩診後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當時的灸法。

     2、《漢書?藝文志》中綜合我國古代治病方法為「箴、石、湯、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諸侯、將相治病諸法之上乘。臨床實踐證明,灸效不亞於針效,故灸法在歷史上曾列箴、

    石、湯三法之前。

     3、三國時魏王曹操之子東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經》七卷,為最早的灸療專著,所載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較以前諸書具體,並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孫思邈就經常用艾葉溫湯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時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因孫思邈有功於醫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見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宮中得到寵遇,宋太祖曾親自為太宗皇帝施灸並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嘗病亟,

    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後人傳為佳話。

     5、明代醫學家李言聞,李時珍之父!稱贊艾葉「產於山陽,采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稱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棄也」,故蘄艾因此而聞名全國。李時珍的父親還專門寫過《蘄艾傳》。湖北蘄州是我國著名葯物學家李時

    珍的故鄉,蘄州出產的艾又稱「蘄艾」。蘄艾與蘄竹、蘄蛇、蘄龜被稱為時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時珍在艾葉運用上,有兩條寶貴的經驗頗能啟示後人(一是艾袋,選細軟熟艾用布縫成袋子,圍在肚臍腹上,對中老年人臍腹冷痛、婦女寒性痛經有很好的療效;二是艾墊,將細軟熟艾製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墊,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細

    軟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頭,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6、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

    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這一保健方法還傳至日本。

     7、日本《文庫名家漫筆》里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當問及滿平的長壽秘訣時,他答道(「無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

    灸法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無間斷。」。

     8、清宮醫案里記載(光緒34年,太醫院的御醫用蘄艾加以葯物粉碎揉搓後,再用綾絹包裹製成六寸

    寬的腰帶,給光緒皇帝系在腰間來治療腰胯疼痛,以補湯葯之不及。

     9、雪膚美人是古人對肌膚的最高禮贊,雪膚美人浴是慈禧御醫研究的美白大浴,這個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葉、菜花等。據傳,慈禧常年用雪膚美人浴沐浴,肌膚勝雪~

E. 中醫的歷史典故

岐黃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醫中聖手《孔子傳》載:「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聖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贊。
扁鵲盧醫 《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葯,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葯給人治病,每每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葯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杏林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穀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虎守杏林傳說,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叢中卧著一隻老虎。細看沒有吃人的兇相,一動不動,抬頭張嘴,大聲喘氣,流著淚,表情很痛苦樣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細看了老虎說:「明天此時你來此等候,我給你治病。」老虎點頭走了。第二天董奉把兩個鐵環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張口,鐵環用來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嚨里的骨頭,治癒了老虎的病,後來老虎為了報恩,就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揚像董奉那樣高超的醫術。
再世華佗華佗一次在途中,見有人出殯,他看見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還像活人的血,於是上前救治,終於救活在棺材裡假死的產婦,被人們譽為「神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演義》說他能為曹操開頭顱治其頭風病。後人用「再世華佗」來贊揚醫生的醫術高明。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蒼生大醫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F. 中國古代神醫的故事

華佗:據人考證華佗相,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葯)、行剖腹術聞名於世。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華佗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後漢書》和《三國志》均為他專門立傳。
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小華庄(今譙城區華佗鎮)。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葯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華佗精於醫葯的研究。《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G. 歷史上有趣的醫學小故事

扁鵲進見蔡桓來公,(在蔡桓公源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 / 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H. 中醫有哪些歷史典故

中醫歷史典故比較多,流傳較廣的有:

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I. 針灸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針灸最早是一種尖銳的石頭,後來被發展為醫療器材

J. 針灸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

在治療方法上,針灸是我國獨創性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特點是在病人回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答,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位置,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一療法大約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以後發展為針灸。周代以後逐漸形成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方法。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帛書,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已基本確立。

閱讀全文

與針灸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