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川的美食介紹
當然像火鍋、串串、冒菜這三樣眾所周知的美食就不再一一介紹了。接下來就給大家來盤點一下其它6款四川極富特色的美食,看看大家有沒有中意的呀~
一、龍抄手
龍抄手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道傳統名吃,抄手是餛飩在四川的稱呼。古人對龍抄手已有總結「湯貴清色,陷貴細嫩」。其中,紅油抄手就是四川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
紅油抄手以麵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配料而成,這樣的紅油抄手肉質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
二、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作為四川成都的一道傳統名菜,通常是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進行鹵制,鹵制完成之後切片擺盤,在其上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輔料特製的紅油澆在上面,配色極其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非常適口。
三、陳麻婆豆腐
陳麻婆豆腐是四川的一道地方特色名菜。這道菜品是由國家命名的一家「中華老字型大小」老牌名店,其創業於清朝統治初,發展到現,已頗有些年頭。陳麻婆豆腐以「燒」烹之,在雪白的豆腐上點綴著棕紅色的牛肉粒,再澆上一層透亮的紅油,香辣十足,極富川味特色。
四、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雖如今已遍布全國各地,做法有些許不同,到四川還是得嘗一下這道小吃。四川的擔擔面面條細薄滑爽,鹵汁鮮香,以蔥花、芽菜、豬油為主,略有湯汁,辣不重味微酸,香味濃郁,十分入味。
五、缽缽雞
缽缽雞一聽名字就感覺很新奇,作為四川的名小吃,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缽缽」其實就是一種陶器,因為盛放的器具,所以被叫為「缽缽雞」。缽缽雞就是菜品經過加工之後用簽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簡單方便又獨具特色。
六、肥腸粉
肥腸粉作為最具特色的品種之一,其味麻辣鮮香,色紅味美,再配上特色的拌肥腸,顫顫巍巍地夾起肥腸送入口中,只覺得鹵香細膩,滑爽耐嚼,既可作為小吃品品味,也可以作為特色一餐,完全具備「快餐」的特點。
不管是美食愛好者,還是打算去四川遊玩的人,這些四川當地特色美食都是有必要去探究一番的。
⑵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從古至今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來
稱為「自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郡「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⑶ 列舉一些四川有名小吃店的由來及發展歷史
1.川北涼粉
清朝末年創立於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涼粉,後正式辦起川北涼粉店。現已流傳全省,成為著名小吃。
川北晾粉自清末問世以來,以其獨具紅辣味醇、鮮香爽口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當時,原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製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有了名氣。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製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完善。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侯、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陳涼粉便名揚川北一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
川北涼粉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涼粉製作獨具特色,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薑、蔥葉、冰糖等摻合製作的紅油,以及有精選大蒜搗制的蒜泥,可謂色、香、味俱全,獨具風味。
2.奶湯面
奶湯面,其特色如其名,湯如奶汁,色白而濃卻不膩。湯以豬骨熬燉而成。熬燉前先把「棒子骨」(即腿、脛骨等),反復漂洗干凈、入沸水鍋中燉開片刻,再進行漂洗,然後將骨搗斷,用大火熬燉,直到湯濃成為乳白色。調味品主要是胡椒粉,味精和用菜油拌炒透的食鹽。食時,以奶湯注碗中,撈入煮好的細面條,加上面shao。吃時伴以醬油和切碎的鮮青海椒,或「缽缽雞」(即涼拌雞片)就是。由於碗內不加紅油海椒,所以本地也呼之為「清湯面」。屬於價廉味美,營養豐富的晨餐小吃。
3.燉雞面
宜賓特色燉雞面,選料嚴格,做工精細,色澤奶黃,咸鮮醇香,入口爽滑。1990年8月獲得「四川省風味小吃」金牌。1992年9月獲得「四川省名小吃」金牌。
燉雞面1.2元/50克;黃鱔面1.4元/50克;牛肉麵1.5元/50克;三鮮面1.0元/50克;辣雞面1.5元/50克;口磨面1.0元/50克。
4.廣漢纏絲兔
產地:中國四川廣漢。
工藝:廣漢纏絲兔選用肥大、皮下脂肪豐滿的活兔,對准頸動脈處,一棒打死,並立即用麻繩涼掛剝皮。趁血液未全凝固前迅速剝皮,從後腿開刀,劃皮不要傷肉,兩腿皮撕開後,割掉尾巴,從臀部用刀輕輕劃開,並用手扯皮,直扯到頸部,再割下全部兔皮,隨即開膛去內臟,剁下足、爪用清水洗凈後放入缸內。每100支鮮兔用食鹽5市斤,老薑0.5市斤,花椒1市兩,分層堆碼一層兔,一層輔料,頭腿要鹽重,腰部鹽宜輕。一天以後上下對翻,再腌制一天後起缸,加入醬、豆鼓、豆油、白糖等輔料。另加味精、胡椒、花椒、五香粉等混合碾成細末,並調成漿糊狀,均勻地塗抹在腥腔內和劃破的腿部深層肌肉內。此時可用2.5米左右的麻繩一根,從後腿纏到前夾頸部,腹部要纏圓,邊纏邊整形,直至捆緊扎牢成細條圓筒形。纏好後涼於通風處,待1至3天後即為成品。食法,一般都採用先取出放置溫熱水中漂洗干凈,剁成了大塊,放鍋中煮熟,即可食用。其色澤均勻,味美鮮嫩,肌肉緊密。
特點:它色澤紅潤、肉質細嫩、鮮香味長、而且高蛋白,低脂肪。
5.梓潼酥餅
又名:「薄脆子」、貢餅
產地:中國四川梓潼。
歷史:唐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玄宗避難入蜀,途經梓潼上亭鋪,有人以該餅進貢,玄宗嘗後大加贊賞,於是梓潼酥餅在長安漸為人知,時有談及,並稱之為貢餅。由此可見其生產歷史當在千餘年以上。
工藝:系以麵粉、化豬油、菜油、砂糖、芝麻為主要原料。其製作,頭道麵粉做發酵面,與乾麵混和拌勻,不再發酵;二道面與花生油和面,加入糖或者食鹽、花椒粉揉搓製成餅胚,然後用雙面鋥烘烤,掌握合適溫度,烤至發脆。烤後重疊置平板上,加壓冷卻,10分鍾後攤開、搌平,即為成品。
特點:色澤黃亮,圓如秋月,向以質地酥脆、香甜化渣著稱。且久貯色、香、味、形不變,以其制工精細,風味獨特而馳名古今。
6.火邊子牛肉
火邊子牛肉是古老鹽都傳統名特產之佳品,客觀存在以質優味美、片薄如紙、酥香綿長而聞名遐爾。火邊子牛肉源於清乾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選料嚴格,刀工精細,工藝考究、風味獨特、綿香生津、回味悠長。由自貢食品公司腌臘品加工廠生產的紫薇牌火邊子牛肉是繼1988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首屆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後再奪巴蜀食品節金獎。
7.魚皮花生
魚皮花生皮酥內脆,甜咸適度,香酥可口。主要原料有花生仁、糕粉、砂糖等。經過製糖、裹坯、烘烤、上醬等工藝精心製作而成。
⑷ 成都名小吃龍抄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
相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輕易拿下潼關並逼近長安。僖宗君臣束手無策,相對哭泣,宰相盧攜因畏懼而自殺。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 先逃往漢中,後又逃到四川成都。繼玄宗之後,唐僖宗成為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大唐皇帝。
那時唐僖宗住在成都青羊觀,由於這道觀成了臨時的皇宮,「觀」便改稱為「宮」,從此這座道教廟宇有了「青羊宮」的美名。僖宗皇帝貪玩好吃,在這落難之地也忘不了他的宮廷美食,要廚師給他做宮廷餡餅,但當日逃難緊迫,未來得及將御廚帶來,御膳房都是成都本地的廚師。
這些成都廚師雖然廚藝高超,然而不熟悉北方的宮廷餡餅,但他們不是等閑之輩,一起想出一個辦法:將合好的面擀成很薄的麵皮,切成小方塊,將肉餡包起來,但作為皇帝的御膳,麵皮的包法應很講究的。
其中一個廚師發現皇上抄著手(兩手在前交叉)觀看寺外風景,姿勢很美,提出麵皮對折成菱形,兩角向前抄包的包裹法,得到大家贊同。於是做出這形狀特殊的「餡餅」。
當這種「餡餅」煮熟進呈僖宗皇帝時,皇帝生氣地問:「這是啥餡餅?孤從未見過!」那個乖巧的廚師說:「這是創新的成都餡餅,我們看見皇上抄手觀景,便學皇上抄手法包餡,所以這個專為皇上做的特殊餡餅就叫『龍抄手』」。
僖宗皇帝一聽高興起來,便舉箸嘗了第一個「龍抄手」,覺得爽滑鮮香,味道好極了。於是龍吞虎咽地將奉上的龍抄手一掃而光,而且吩咐以後天天都要吃這「龍抄手」。
(4)四川傳統美食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抄手,北方多稱為餛飩(亦作混沌),山東有的地方稱餶飿,廣東則稱之為雲吞。餛飩原是民間用來祭祀的食品。
龍抄手是中國大陸四川成都市的一家以製作抄手(餛飩)知名的飲食店。
該店製作的抄手,皮極薄,呈半透明狀,很受歡迎。1960年代後,龍抄手遷至成都春熙路南段6-8號,不僅經營各種品種的抄手,而且增添了各種成都小吃等,發展成大型的小吃餐館,吸引了不少遊客。
龍抄手的創辦者是張光武,他於1941年在成都悅來場創辦此店。取名「龍」字是因為張光武在籌建該店時借用了「濃花茶園」的「濃」字的諧音。
1995年,龍抄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
⑸ 「民以食為天」,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⑹ 四川的歷史故事
(一)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他們大部分都是隸屬於川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算是國軍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前線。
川軍將領楊森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軍閥劉湘抱病出戰,病死客鄉,卻在臨終不忘勉勵同袍「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時任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說「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兒庄戰役中王銘章壯烈殉國。
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在彈盡糧絕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戕殉國、慷慨成仁。以上僅是列舉的一部分在抗戰中的川軍將領,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前線奮戰的士兵,可以這樣說在日寇曾侵佔的每一塊中國土地上都留有川軍將士的鮮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將領在抗日戰爭之前基本上都經歷過軍閥混戰,但是與民國政府卻未曾發生過戰爭而是和平易幟,在對紅軍的多次圍剿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所以也有人戲稱川軍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釣魚城卻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戰死,當然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四川在被佔領之後被蒙古鐵騎屠殺,人口由原來的1920萬銳減到82.5萬,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秦並巴蜀,得地廣國,取財繕兵,終席捲八荒,一匡天下。 唐時玄、德、僖三宗避亂入蜀後再圖恢復中原。日軍侵華,國民西遷,蔣曰:誠失關內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戰可勝。
川民供賦,納糧八千萬石,淚送川兵三百萬奔赴沙場血戰! 觀青史,川人從未負國」
(三)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了,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
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了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陝西老家。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了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了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了。
(五)張獻忠與「柳蔭街」
言談間多次提到張獻忠,於是黃尚軍講了一個關於張獻忠和「柳蔭街」的故事。
話說成都錦江賓館旁,有一條年代很久遠的街道,叫做「柳蔭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都知道這條街很古老,但關於張獻忠與林蔭街得名的傳說,卻少有人知道了。
相傳,張獻忠入川,行到柳蔭街這個地方時,發現一個婦女正在逃命,她帶了一大一小倆小孩,年齡稍大的被婦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婦女牽著走。小的那個孩子確實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被拖著不停哭鬧,婦女絲毫沒有理睬小孩的哭鬧,反而還不停地打罵。
張獻忠的手下看到這場景十分憤怒,心想,都說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連對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應當誅殺。於是押著老小三人來到張獻忠面前。
張獻忠問:你如此狠心對待牽著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親骨肉吧,背上背的應該才是你的親兒子。婦女回答:大老爺啊你錯了,這小兒子是我親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戰亂而死,這是他們唯一的後代了,我孩子死了,我還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斷了香火了啊。
張獻忠聽後大為感動,心想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四川人中還是有好人存在的。
於是,他便下馬走到婦女身邊說,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個好人,不用逃難,直接回家,你在門口插一支柳枝作為記號,我的人來了就不搜不殺。
婦女聽後馬上回家,通知周圍沒有逃走的街坊鄰居,都在自家門前插上一支柳枝。這樣一來,這條街的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而後,這條街興起了插柳枝的風俗,也從此更名為「柳蔭街」。
⑺ 中國傳統食物的故事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⑻ 誰能介紹一下四川小吃的歷史
四川小吃與川菜一樣,在全國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成都小吃尤其如此,素有"成都小吃甲天下"的美譽。
成都地處成都平原中心,物產豐富,商旅如雲,文星薈萃,加之這里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少有戰亂之虞,民安逸樂,因此成都人捨得在吃上花功夫,歷史和生活給了他們充裕的時間、精力和志趣。成都小吃品種繁多,製作精美,選料嚴謹,味道多變,色香味形俱全,包羅了四川小吃的精華(據統計品種不下200種)。全市有1/3的店鋪是小吃鋪,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小吃店。如此眾多的小吃可謂全國之冠。成都名小吃多由小商小販在實踐中創制出來。他們在長期經營中,或肩挑手提,或沿街開店設鋪,在吃食的色、香、味上精心製作,天長日久,逐漸創制出某人或某個地點的名小吃,如春熙路的龍抄手,總府街的賴湯元,荔枝巷的鍾水餃,耗子洞張鴨子,洞子口涼粉,長順街治德號小籠蒸牛肉等等。如今,許多名小吃店雖已遷新址,但仍沿有舊名。
成都名小吃從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餃,從腌鹵佳餚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元,品種繁多。 麵食類名小吃有擔擔面、宋嫂面、鍾水餃、龍鈔手。
擔擔面
擔擔面原為過去在夜晚挑擔沿街叫賣的各種小面,雖然現多坐店經營,仍習慣稱為擔擔面,擔擔面調料十分考究,用花椒、紅油、醬油、芽菜末、醋、味精、蔥等作調料,面條煮好盛於碗內後,再加上碎肉紹子,味道鮮美可口。
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宋嫂面
宋嫂面是成都仿製宋朝汴梁人宋嫂作法,將魚肉、芽菜、香菌等製成魚羹作紹子加面中,其味鮮美無比,稱為"宋嫂面"。
鍾水餃
鍾水餃分為紅油水餃和清湯水餃兩種,紅油水餃皮薄餡嫩,以紅醬油、糖、蒜泥等混合為調料,味美爽口;清湯水餃清鮮味濃,細嫩化渣。
紅油抄手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麵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餛飩在全國各地均有製作,紅油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
成都的湯元遠近聞名,最具代表性的是賴湯元、郭湯元。賴湯元與郭湯元都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老成都對它們仍津津樂道。
賴湯元不渾湯,不沾牙,筋絲好,皮薄心子香。心子以黑芝麻、雞油酥、洗沙心子最有名,再加以小碟白糖芝麻醬蘸吃,更覺香甜滋潤。
郭湯元心子除白糖、雞油外,還加入各種蜜餞。一碗湯元四個,每個心子不一樣,味道也個個不同。
此外,三合泥以甜軟、熱燙、亮油聞名;還有鮮花餅、葉兒粑、珍珠元子、蛋烘糕也十分有名。饊子、油茶、蒸蒸糕、發糕、麻花、馬蹄糕、"三大炮"、糖油果子、涼粉、涼面、肥腸、肥腸粉、豌豆粉、小籠包子等經濟實惠,價廉物美,深受人們歡迎。
成都還有富有麻辣"川味"的小吃,如怪味雞塊、怪味兔肉、涼拌肚條、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怪味用紅油、花椒粉、窩油、麻醬、白糖、香油等十幾種調料配製而成,香味濃烈,味中有味。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因其麻辣鮮香、色澤金紅發亮而深受人們歡迎,蜚聲巴蜀,名播四方。
老成都最有名的牛肉市在皇城壩,所賣牛肉有氂牛、水牛、黃牛。
肉食中牛肉雖不似豬肉那樣在老成都人的菜譜中變出諸多花樣,卻也品種不少。腌鹵攤上有鹵牛肉牛尾麻辣牛肉乾,家常菜有牛肉末炒芹菜、牛肉豆腐、牛肉麵、蘿卜燉牛肉等等,別有一番風味。
飯館里干炸牛排、牛肉大元、燒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
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佔有一席地位。治德號小籠蒸牛肉,肉火巴味美。
三義園牛肉焦餅,是個姓曹的啞巴創作的。他和另外兩人合夥做牛肉焦餅生意,店名取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之意。他做的焦餅用牛油起酥 的燙面做成皮子,鮮黃牛肉剁碎做餡,顏色金黃,外焦里嫩,真是"焦餅煎時滿街香"。
腌鹵製品中的"王胖鴨"、"掛爐雞"等也無不令人流連。不僅僅是成都的大街小巷,走出成都,徜徉於川西壩子的每個縣城,每一小鎮,無一不有自己獨特精製的名小吃美食品。真讓人涎羨不已,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