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宋朝歷史的小故事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遼朝(契丹)之間訂立的和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後與回遼聖宗親率答大軍深入宋境。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大勝。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 淵之盟」。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❷ 南宋和北宋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南宋和北宋滅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轍。北宋先是聯金滅遼,結果又為金內所滅;南宋也是先聯蒙滅金,最容後卻又被蒙古所亡。
俗話說「人不能讓同一個石頭絆倒兩次」,在經歷了金軍「假道伐虢」的前車之鑒後,南宋的皇帝們為何又重蹈北宋覆轍,被蒙古滅亡了呢?
其實南宋和北宋被滅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時代背景卻相差很遠。北宋和南宋的情況是截然相反的。北宋和遼是兄弟之國,而南宋和金是打了一百多年的世仇。
北宋版唇亡齒寒是背信棄義,小人行為;而南宋版唇亡齒寒是報仇雪恨,收復河山。當然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被強者滅亡。
❸ 宋元時期的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
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內偶瞑坐,游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容。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餓馬提鈴"欺金兵
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守壘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使了一個"金蟬脫殼"的妙計,在一個夜裡把隊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幟在陣地上,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金兵日夜聽到馬嘶和鈴聲,沒疑心,也不敢發起進攻。等了幾天,金人才發覺中計。但此時,畢再遇的隊伍已經走得無影無蹤了。這就是著名的"餓馬蹄鈴"掩護撤兵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❹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❺ 宋代歷史小故事
1、《千里送京娘》
據說,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趙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
趙京娘因而投湖自盡,趙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他登基後,追封趙京娘為貞義夫人。
2、《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
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後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
宋皇後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3、《包公擲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4、《寇竹渡》
據說寇凖死後雷州人民護送寇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
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5、《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❻ 南宋時期的歷史名人或南宋歷史故事
南宋時期最出名的奸臣是
秦檜,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罷相閑居。紹興七年(1137),秦檜任樞密使,與宰相張浚勸說宋高宗收回由岳飛並統淮西等軍的成命,招致淮西軍的嘩變投敵,八年,秦檜重新拜相,力主和議,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詔書。十年,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領兵南侵,岳飛等軍大舉北伐,屢破金軍,進逼開封,秦檜卻慫恿宋高宗迫令班師。十一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軍權,誣構謀反罪狀,殺害岳飛,與金朝再次簽訂屈辱的和約。宋向金稱臣、納貢、割地,金規定宋高宗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秦檜再次任相18年,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極力貶斥主張抗金的官員,壓制抗金輿論,篡改官史。他還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經界法,重定兩稅等稅額,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稅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貧民下戶因橫征暴斂而家破人亡。
南宋時期的著名抗金名將
岳飛,1103年,岳飛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家,出生之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少時家貧,日間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喜讀兵書。岳飛體魄強健、寡言淳厚、剛直義氣且勇力過人,十幾歲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開弓射箭,槍法「一縣無敵」。
岳飛20歲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撫使,但不久因父喪回鄉,兩年後,再投河東路平定軍。1126年,金軍攻汴京,朝廷風雨飄搖,欽宗弟趙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招募義勇民兵,岳飛投其帳下,因率百騎斬殺金軍幾千有功,被升為秉義郎。
不久,趙構改派岳飛至老將宗澤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卻視望不前,待金軍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將徽、欽二宗及後妃、大臣等三千人和無數財寶擄走北歸後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兼東京留守,聽信寵臣黃潛善等勸說,反「戰」而主和。岳飛上書怒斥議和力主回擊,反被以「越職」罪免去職務。
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因與王彥不和,轉戰汴京,再次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戰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岳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統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飄泊於溫州、台州一帶。
岳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士混入敵營,使金軍於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乘勝進駐建康後,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岳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行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陝,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有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岳飛先平定叛軍、游寇及農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後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佔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岳飛的16歲長子岳雲,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岳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陝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岳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由於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擴大事態,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期盼著「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齊聯軍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飛東下解圍。牛皋等13騎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敵軍心動搖,待援軍趕到又追殺敵軍30餘里,以至百里外的兀術大營也聞風北逃。
1135年夏,岳飛率軍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被朝廷封為開國公。岳家軍由於收編起義軍人數猛增。次年,岳家軍第二次北上出擊,收復洛陽西南險要之地,奪取燒毀偽齊糧秣,逼近黃河。因朝廷不供軍糧,功敗垂成。雖升職太尉,壯志難酬,填《滿江紅 》抒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137年,金下令取消節節敗退的偽齊,以歸還河南、陝西為條件誘使南宋議和稱臣納貢。1139年元旦,秦檜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岳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和好不可恃」,並四次奏辭因和議而賞封給他的官銜,遭秦檜忌恨。
果然,金軍於1140年5月撕毀和約,四路伐宋。高宗大驚失色,不得不下令各軍分別抵抗。岳飛第三次出擊,令所部一支分路進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向汴京推進。40多天,先後收復陳州(今河南淮陽)等重鎮,從三面形成對汴京的包圍圈。7月初,岳飛以少數輕騎駐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馬向金軍挑戰。兀術由小路進軍至城北20里處與岳家軍相遇。
岳飛命岳雲先闖敵陣,苦戰幾十回合,獲勝。兀術遂以有「常勝軍」之稱的「鐵塔兵」、「拐子馬」襲來。「鐵塔兵」是金兀術侍衛親軍,由三千餘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每推進一段,後面便置障礙,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正面沖鋒時,猶如一道鐵牆。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一萬五千,常在戰斗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待敵軍臨近,岳飛指揮經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馬翻人仰不得前進。從午後直戰至天黑,金軍大敗。
接著,在郾城附近連戰連捷。在穎昌(今河南許昌)再殺退兀術的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金軍全線崩潰,副帥斃命,兀術敗逃。岳飛上書高宗:此乃「陛下中興之機,金賊必亡之日」。並親率岳家軍追抵朱仙鎮,距汴京僅45里,與義軍配合將兀術圍困在汴京,派猛將率500精騎與十萬金軍對陣。
兀術哀嘆:「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失敗過。」岳飛決心乘勝渡河收復河北,激勵部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高宗懾於岳飛震主之威,聽信秦檜奏言,「令岳飛暫且班師」,下令各路大軍一律撤回原駐地。岳飛銳意北伐,上奏道:「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高宗借口「孤軍不可久留」,一天催發12道金牌(即一尺長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飛涕淚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聲:「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被迫撤軍。
此後,兀術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高宗於1141年一舉剝奪韓世忠、張俊、岳飛的兵權,解散其軍隊。詔岳飛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任樞密使。不久秦檜又唆使右諫議大夫萬俟以居功頹惰彈劾岳飛,使罷官出朝。再誣陷岳飛與岳雲及部將張憲謀反,將岳飛逮捕入獄,由高宗親自審理此案。審訊中御史中丞何鑄被岳飛背上由老母親手刺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深深感動,轉而為岳飛鳴冤,朝廷改由萬俟接任審理。同年底,宋金議和,規定;宋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匹兩;南宋稱臣,且「世世子孫謹守臣節」。
1142年1月,岳飛被以「莫須有」(即或許有)罪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後,將毒酒一飲而盡,時年39歲。
岳飛死後,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養,余皆或充軍嶺南,或逃往湖廣。甚至下屬也被株連罷免或處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為鼓士氣,平民憤。才追復岳飛官職,將其遺骸依禮遷葬於西湖棲霞嶺下。寧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立岳廟。
岳飛一生儉朴,不置田產,不積私財,不為後代鑽營利祿。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將陣圖,由皇帝遙控的成制,岳飛認為按圖布陣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關鍵則是將領審時度勢以變制。岳飛治軍嚴謹,紀律嚴明。人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與土兵共甘苦,從不居功自傲,贏得了歷代人民崇敬和同情。關於岳飛的傳說不僅很多,而且流傳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在一些地方人們將油條稱為「油炸燴(音同檜)兒」。人們在杭州岳飛墓前鑄造了秦檜夫婦等四個鐵人,造象為雙手反剪面,向岳墳跪著,墓闕上懸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❼ 南宋末年的歷史
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佔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度宗另一兒子益王為帝,是為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但凶捍的蒙古大軍並未因此而放棄,依舊窮追不舍,兩個末代皇兄弟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護送下,他們經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州、廣州等地,最終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
可惜,殘酷的蒙古大軍死纏不放,追逐到底。因此,他倆和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端宗遇颶風,沉溺得病,結果在碙州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帝昺,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結束。
其間,宋末兩帝曾在香港暫居有半年多的時間,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在九龍城土爪灣築了一座石台。為何在此築石台?傳說帝昺被蒙古大軍追至此山崗時,走投無路。正當千鈞一發之際,山崗上的一塊大石突然一分為二,帝藏於其中,逃過大難。雖然這是傳說,但也表現出時人對宋帝忠愛之情。不少人猜疑為甚麼宋王台中的碑文用「王」字,不用「皇」字。不少史學家認為這是故意。南宋亡國,元朝繼承統治中國。碑文刻鑿者為免得罪元朝的統治者,故將「皇」改為「王」。今天,宋王台公園旁的小道已命名為「宋皇台道」,已肯定了兩帝是屬於正統。
❽ 宋朝時的歷史故事
那個官就是明朝的劉基(字伯溫) 劉基有一首詞中寫有一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就是《賣柑者言》這首詞。
《賣柑者言》: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
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
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
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
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 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
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默默無以應。
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作者:劉基 (明代)
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歷一個冬夏都不腐爛。拿出來的時候,依然外表光澤鮮亮,像玉似的質地,金燦燦的色澤。柑橘放到市場上賣,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
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看它的裡面,乾枯得像破棉絮一樣。我感到奇怪,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將要用來填滿盛祭品的器具,供奉祭祀、招待賓客呢?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來迷惑愚笨的人和瞎子呢?干欺騙的勾當真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個職業,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什麼,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界上欺騙別人的人不少,難道僅僅只是我一個人嗎?我的先生,您實在沒有好好考慮這個問題啊。那些佩帶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果真能傳授孫武、吳起的謀略嗎?戴著高高的大帽子,腰上拖著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功業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禦,百姓陷入困苦卻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詐卻不知道禁止,法律敗壞卻不知道治理,白白地浪費糧倉里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坐在高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的人,誰的樣子不威風令人生畏,誰不是一副顯赫的樣子、值得(人們)效仿的呢?又哪裡不是外表像金玉、裡面像破棉絮那樣的呢?現在你沒有看到這些情況,卻要看到我的柑橘是這樣的!」
我沉默著沒有什麼好回答的。我回家後思考他的話,賣柑橘的人像是東方朔一類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事憤慨,對邪惡憎恨的人嗎?因此假託在柑橘上來諷刺(這樣的現象)嗎?
❾ 宋朝的歷史名人或歷史故事
北宋名人很多啊
好象包拯、范仲淹、歐陽修、三蘇、王安石、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曾鞏……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北宋末年投軍,任秉
義郎(下級軍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書高宗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衛
開封,任統制。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渡江南侵,他移軍廣德、
宜興,堅持抵抗。次年,金軍在江南軍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攻擊金軍後防,收
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三年(1133),因鎮壓江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得高宗所獎
「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又破金傀儡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
使。紹興五年,又從張浚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後駐軍鄂州(
今湖
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屢次建議大舉北進。紹興九年,高宗、
秦檜與
金議和,他上表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
在郾城大敗金軍。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
臨安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不久被誣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也許有)
的罪名與子岳雲及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寧宗時追封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