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城的成語故事
學富五車
xué復fùwǔ制chē
[釋義] 學問很多;有五車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富:豐富;五車:指五車書;形容書很多。
[語出] 宋·畢仲游《西台集》:「好學五車富;輕財四壁貧。」
[正音] 車;不能讀作「cē」。
[辨形] 富;不能寫作「付」。
㈡ 韓城的名人
韓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夏商時稱"龍門";周初稱;\'燕國\';後為韓候封內地,稱"韓國";春容秋時稱"韓原";戰國時,為魏的"少梁邑";秦來六國後稱"夏陽";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夏陽為"韓城縣";唐更名為"韓原縣";後又復名為"韓城縣";金時升為"禎州",轄韓、合兩縣,縣址移薛峰鎮(今薛峰鄉所在地)。1270年遷回原址,復名韓城縣至今。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縣為市。1985年2月批准為乙級開放城市。1986年12月批准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韓城自古以來是人才薈萃之地,土風醇茂之區,文史名勝之鄉,遠古時代人類便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夏商時稱"龍門",周初稱"韓國",春秋時謂"韓塬"。歷史名人甚多。春秋時的趙武,文史之祖司馬遷,明末丞相薛國歡,兵部尚書張士佩,邢部尚書張廷樞,貴州巡撫劉蔭樞,宣化巡撫劉永祚,"兩袖清風回韓城"的清代丞相王傑,還有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歷史名人均系韓城人士。
㈢ 韓城的文化
韓城民間藝術,遠在宋、元時期已初具規模。明清時期,韓城秧歌從「地攤子」走上舞台;南原上的百面鑼鼓和抬芯,聲勢浩大,粗獷壯美;北原上的耍神樓和背芯,奇巧飄灑,別具一格;人們在節日和婚嫁中,用花饃、布玩、刺綉等,傳遞著相互間的美好感情和祝願。民國年間,山西蒲劇和陝西秦腔逐步占據了韓城舞台。韓城解放,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以後,韓城的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間的藝術遺產不斷得到挖掘、整理,社火不只芯子、高蹺、鑼鼓活躍在節日的城鄉,1985年春節,塵封多年的「神樓」重新和群眾見面了。民間手工藝品,通過多次舉辦展覽,得到進一步發展。民間文學創作日益繁榮,同時又崛起煤炭文學創作。群眾性的書法美術創作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各鄉鎮文化站由單純的吹拉彈唱,逐步發展為以宣傳科學技術為中心,全面開展各項活動的「文化大院」,既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
韓城鑼鼓
在過年過節,喜慶之日,祈福求雨之時都會看到鑼鼓表演,陝西鑼鼓具有節奏明快、粗獷勁雄、激昂高越、形式多變、氣勢宏大的獨特風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適宜於舞台演出。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梢,振奮人心,一派陽剛之美。陝西鑼鼓種類較多,比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陽牛拉鼓。但是講起種類來,還是要數韓城的鑼鼓,它可是有著白面鑼鼓之稱,韓城鑼鼓形式多樣,但就其主要派別與形式來劃分,有韓城行鼓和韓城圍鼓之分。
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歷史上,幾乎大一點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不論逢年過節,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韓城行鼓歷史悠久。
韓城圍鼓
韓城圍鼓原名西川鑼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內的西川沿線而聞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內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內,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爭期間,薛峰川境內為戰爭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將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里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將,便將楊家將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韓城圍鼓。 逢年過節,韓城的社火隊列中,總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約丈余,驚險熱烈;而北塬則盛行背芯,歡快瀟灑,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歷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謎)穿插其間,文化韻味很濃。
韓城秧歌是在韓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濃的地方戲,其優美的唱腔很為韓城群眾喜愛。在別的劇種占據了舞台的情況下,它也走進了社火的隊列之中。鑼鼓是社火的樂隊。黃河鑼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繽紛的社火隊有聲有色。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為歡慶豐收而表演的百面鑼鼓也很為韓城群眾所喜愛。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從除夕的前幾天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日,歷時20多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編《韓城縣續志》載:「元旦前一日,貼門神鍾馗,換桃符,貼春聯,掛錢馬,插柏葉於門首。宅中高懸寶蓋,旁系以竹葉、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燭祀天地、家宅六神及祖先,大放爆竹至競夜。黎明著新衣,拜尊長親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隨以新春恭喜相稱賀。初二日,婿同婦拜丈人、丈母,甥拜舅家,遲者輒獲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謂之『吃節酒』。五日忌出門,謂之『五窮』。十四夜試上元燈,十五夜祀諸神,大張燈火。南北二街結鰲山各一,其他街巷燈火熒熒星燦,放花炮,士女競觀。或陳劇戲,列珍玩,笙簫如沸,看月游燈,謂之『鬧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請新婿並女之新嫁者。是夜觀燈尤盛,女多集柏樹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殘炬送道旁,為『送毒蟲』」。民國時期,仍依清俗,唯送「五窮」、「送毒蟲」等已不多見。解放後,封建迷信活動越來越少。80年代以後,年節風俗簡化,群眾貼對聯,放爆竹,走親訪友,各級政府組織慰問烈軍屬、老幹部等。焚香敬神者大為減少。守歲的內容變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文藝節目。但請客送禮、鋪張、賭博之風有所抬頭。
㈣ 韓城跟楊家將有什麼故事
韓城圍來鼓
韓城圍鼓原名西川鑼源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內的西川沿線而聞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內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內,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爭期間,薛峰川境內為戰爭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將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里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將,便將楊家將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韓城圍鼓。
㈤ 韓城故事在哪裡
廣東 深圳市
㈥ 韓城故事怎麼樣
不是太貴,但蠻特別的一家飾品店吧,朋友過生日時可以選擇去這里試試專,很適合一些喜歡屬韓版飾品的MM,大氣,潮流吧,已經在裡面消費了好幾次了,可以刷卡!
哦,對了,有一次跟同事去看耳環,因為它做工的問題吧,從耳朵上掉下來了,結果,扣子也壞了,就不能帶了,但不是我們的原因弄的的,店員一定要我們賠,,還要全價賠,我們也沒有爭,想算了,說也說不清的,就自己買單,但想讓他們重新換個扣子,可是他們都不幹,以至於我們買了壞的,不能帶的回去了!郁悶,東西是蠻好看的,但是質量不敢恭維!
㈦ 陝西韓城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㈧ 寫韓城的名聲古跡作文
韓城名勝古跡
司馬遷祠墓
位於城區以南10公里芝川鎮東南奕坡旁的懸壁上,東瀕黃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帶,氣勢壯觀,景物之麗,為韓原名勝之冠。佔地104畝,古建17座,現代和仿古建築12座,總建築面積2,550平方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矚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韓城縣志》載:「宋宣和七年(1125年)縣令尹陽,曾集芝川鄉民,修砌墓垣,建起寢宮、獻殿和山門。」元、明、清以來,幾經重修,基本上保持著原有規模和古貌。1934年經楊虎城將軍倡議重建現存「芝秀橋」。但祠墓主要建築終因風雨剝蝕,幾乎傾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它加以保護,曾多次撥款修復,1979年以後,又人工改道芝水,遷建宋代之「禹王廟」、元代之「彰耀寺」、「三聖廟」和大門門樓,並加固了北崖護坡。
司馬遷祠墓建築群主體,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坡腳東北為一木牌坊,系清代重修,額書「漢太史司馬祠」。穿過牌坊,緩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約建於明代以前,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為世人敬仰之意。從這里迤邐而上,穿過山門和磚砌牌坊,到達祠院,這是主體建築。山門內外砌有階梯蹬道,共99級,勢極險峻。牌坊題額為「河山之陽」,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陽」一語。
祠院由獻殿和寢宮組成。門額上書「太史祠」三字,筆體瀟灑,蒼勁有力。院中古柏參天,環境清幽。
獻殿為敞廳,是祭祀時供陳祭器、禮品與致儀祀的地方。寢宮在獻殿之後,正中塑有司馬遷全身坐像,宮衣充弁,面貌雍容,長須飄拂,兩眉入鬢,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祠內碑石林立,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記和名人憑吊吟詠之作。郭沫若同志也為司馬遷祠題詞雲:「龍門有靈秀,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鋮,吐氣作霓虹。
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詩文雅健,書法挺秀。
祠後為司馬遷墓,用青磚裹砌為圓形,周圍嵌以八卦磚雕和金、清兩代碑石,墓頂有一古柏,枝桿蒼勁,猶如巨掌撐天,矯龍拏雲。明末李因篤曾有「尚余古柏風霜苦,空對長河日夜深」詩句,於繪景中寄寓了對司馬遷悲慘遭遇,坎坷一生的無限同情。墓前立一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題「漢太史司馬公墓」。
司馬坡古道東南,建有兩個院落,上院展出司馬遷的生平和《史記》中的部分故事,下院展出《史記》碑林和司馬遷的格言、警句書法。
祠墓以東靠近黃河的一個土丘上,有漢「挾荔宮」遺址。《武帝本記》載:元鼎四年,漢武帝自夏陽(漢時韓城名夏陽)東幸汾陽,在這里興建行宮。遺址發現一塊方磚,上書「夏陽扶荔宮令辟天地無極」十二個陽文篆字,也說明當時其他的盛況。
祠墓西北約四公里,為今巍東鄉高門村,有司馬遷先塋,西北六公里處的徐村,今尚多為同、馮兩姓,傳說為「漢太史裔」,祖祠大門有「漢太史遺祠」題字。
文 廟
韓城文廟座落在韓城市金城東端學巷北側,是一組元、明兩代建築群。明統一志載「韓城縣學宮於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舊址重修」。雖經歷代重修而廟內主要建築的結構形狀基本未變。是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歷史紀念建築群。
進入學巷不到200米,有兩座牌坊,分別題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即文廟所在地。由「賢關」、「聖域」兩坊進入文廟。南豎盤龍照壁,為琉璃五龍壁,長17米,高4.2米,系明萬曆年間修建,再前有「欞星門」。兩旁有龍鳳相配,上懸立匾,書「文廟」二字。
文廟建築群由四個院落組成。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有半池,半園形,圍以石欄。上有石橋直通戟門。東側有「更衣亭」,西側有「致齋所」並有牌亭6座,記明、清兩代重修概況。院中古柏參天。傳說元、明時期栽植。
由戟門至大成殿構成第二院落。大成殿建築在月台上,台基有石欄圍繞。雕以蟠離文。大成殿前廊3間,西闊5間,進深4間,灰布板筒琉璃瓦方心單檐歇山頂,建築宏偉。殿兩側東西廡各13間,向北有過角門,殿後用花牆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堂創建於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學校以明人倫,後世學宮悉宗此義。堂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通過明倫堂,往北的高台上為「尊經閣」,組成了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台高3.5米,周圍花牆,為重檐歇山頂。東西兩側建有廂房。
解放後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省文化局曾撥款整修,使這組幾將傾圯的古建群,獲得了新生,1977年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人們參觀游覽的勝地。
普照寺
位於城區東北10公里處的昝村鄉吳村寨,始建於元代。有大殿面闊3間,進深2間。為灰布板筒瓦單檐歇山頂,平面而積1,000平方米,結構精巧。雄偉壯觀。門外東西有兩幢壁樓,為全市保存較完整的元代建築之一。大殿有彩塑泥象五尊;中為貼金釋迦牟尼塑像,高約4米,造形大雅,雕飾細膩;兩邊為文殊、善賢、阿難、加味彩塑像。建於十餘米高的吳村古寨高台上,殿門向南,居高臨下。寺前有文水自西向東流經南面至昝村注入黃河。周圍皆平疇沃野,東邊約五公里至黃河岸邊。有古開化寺遺址,樹木蔥蘢,風景如畫。寺取佛語「佛光普照」之意命名。1957年3月31日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㈨ 韓城亮起來作文50字
韓城亮起來
韓城,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這里是歷
史悠久的地方;這里是風景優美的地方;這里還是文化濃郁的地方
。這里,就是我的家,素有「小北京」之稱的韓城。
韓城擁有豐富的物產,這里有譽滿華夏的「大紅袍花椒」、紅
富士蘋果;韓城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羊肉臊子餄餎、涼皮、餛飩、芝
麻燒餅等。韓城的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艷、香味濃郁、皮厚肉豐
、麻味適中」著稱,並且被譽為「中華名椒」。韓城餛飩被譽為「
韓城第一名吃」。韓城餛飩如指甲蓋般大小,潔如白玉,形似坐佛
。在我的家鄉,每逢過年過節、男婚女嫁、接待貴客的第一頓飯都
是餛飩。小餛飩們寄託著我們美好的願望。如今,韓城餛飩已經成
為韓城極富特色的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韓城的歷史悠久。有大禹治水、郭子儀疏沙治河、闖王鋪冰過
黃河、史闕疑傳聞三則的故事;也有鯉魚躍龍門、西河溫泉、秦始
皇斬龍脈、大紅袍花椒——椒夫妻的傳說;更有晉國義士程嬰、代
蜀功臣司馬錯、清朝宰相王傑,書法大家楊一鶴,文學巨人杜鵬程
等著名人物……
韓城不僅物產豐富、歷史悠久,而且風景優美。韓城有時代悠
久的古城,有道冠古今的文廟聖域,有宏偉壯觀的城隍廟,有被譽
為韓城八景之一的古寺晨鍾,有宛如游龍的金塔南橋,還有舉世聞
名的大禹廟……
感受過韓城的美景,感受過韓城的美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
去感受韓城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吧!1982年,由韓城文化
館創作的大型舞蹈《豐收樂》,曾在陝西省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中
獲創作、演出一等獎;自2009年起,韓城市每年都會舉辦一次
大規模的群眾秦腔大賽,秦腔愛好者們不分男女老少踴躍參賽,人
數不計;還有我曾參加過的韓城市春節聯歡晚會……這些藝術方式
都充分演繹了韓城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現了韓城人民新的精神生活
面貌!
韓城,物產豐富;韓城,歷史悠久;韓城,風景優美;韓城,
文化濃郁。不管是怎樣的韓城,都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韓城,最美
麗的家!
㈩ 陝西韓城的歷史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