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國時期歷史人物故事
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太多了,比較知名的也就是諸葛亮,孔明這個人的實在是一個近乎妖人的職責,但是他歷史上這個人確確實實為蜀國的建立做出了最大的貢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殫精竭慮,確確實實一個好的政治家
『貳』 三國時期人物排名
呂布第一沒的說;一下的就很難排行了!!!
趙雲?=文丑平,姜維平
關羽?=黃忠平,斬文丑
張飛?=馬超平,勝許褚
馬超?=張飛平,許褚平
許褚?=典韋平,馬超平
黃忠?=關羽平,李嚴平
龐德?=戰曹操全將而不懼,關羽平(雖然最後被關羽活捉斬首,不過單挑是平手的)
至於,張遼,徐晃,甘寧,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周泰,張合,顏良等算是一流武將了,以上有定論的為超一流武將
論智力諸葛亮那也不用說
還是那樣。。。以後的排行基本無法定論
姜維還偷襲過諸葛亮呢
姜維敗才了鄧艾手上
我喜歡郭嘉,可惜啊,郭嘉死的那年正好是諸葛亮出山的那年如果沒死勝負未分啊
周瑜?只能和龐統其名。原因嘛。。。。感覺
司馬懿的排行應該在2或3
其餘的,馬良,張昭,荀彧,荀攸,張弘,程昱,徐庶,算是一流參謀
至於東吳的那班垃圾謀士都和蔣干差不多,白板一個
采不採納你的事,三國我已經讀過看過N邊了。我是個骨灰級三國迷,三國志也看過了,以上為個人觀點!
還有~曹操也是武文雙拳~空城計不是諸葛亮用的~草船借箭等等都是虛構的。實際是曹操用的空城計嚇跑了呂布。
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是傾劉的~所以把劉備的人寫成很神仙一樣,排名還是要看三國志的!
『叄』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性人物
問題太大,建議抄細化。
刨去演義成分,可參考三國志、後漢書等,參考學者論著,亟需知道大略人物可翻看知乎、某些涉史節目、歷史講座、史論。
歷史性人物如曹操、曹丕、魯肅等,建議多以正史為依據,當代學者論述為參考。
『肆』 請問三國前期中期和後期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武將相關:
關羽,只殺了顏良,沒殺文丑(按史書所錄,應死於亂軍之中或被擒殺),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但確實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時贏家是魯肅(關羽最後默然不語,也不怪關公,荊州的事兒本來就是劉備耍的小賴,東吳占理,而且這事恰恰說明了關羽重道義)給他刮骨的並非華神醫(三國志里沒記載,只說是一良醫,試想華陀的傳記里連給鄰居李某治病的內容都記載了,不可能漏記給威震華夏的關雲長治病的事情啊,是以並非老華刮的骨)沒有義釋CC,整個伏擊全是羅貫中編的。
趙雲,長坂坡不曾單挑五十四將(連野史《雲別傳》都沒記載),僅僅是抱著阿斗狂沖猛跑(也確實英勇,連劉備都棄子而去,猶死保幼主)最後為張飛的一聲大喝所救(確有此記載,張飛單騎退曹軍五千追兵)所有在演義中死在小趙手下的將領要麼是羅貫中現編的人物要麼就是把正常死亡的將領送到了趙雲的槍下(如曹軍高覽是日後戰死,吳軍朱然更是成為了一代名將等等)確實有漢水退敵被劉備稱「子龍渾身皆是膽」(野史《雲別傳》所錄,雖說是野史,也有一定根據啊)為人確如演義所說,勤儉忠誠(也是《雲別傳》所錄)
黃忠,演義里說他是趁夏侯淵疲憊時沖下山斬之,非也。據三國志所載,兩軍皆是精神抖擻,但黃忠佔了有利地型,於是(趁高鼓噪,一戰斬淵)比演義里說的牛多了。而且是病死並非死於箭傷(想是老羅還黃忠一個戰死沙場的願望吧)
張飛,和演義所載幾乎無出入,只是不曾大戰馬超,為人也不是那麼沖動,而且實力(無論是武藝還是統軍)都不及關羽,稱為「亞於關羽」。如前面說的,長坂坡真正的英雄。
馬超,無大出入。(帥死了)
魏延,唉~~~被老羅徹底BS的不成樣子的人物啊~~~成為了說明孔明料事如神的犧牲品了~~~我靠魏延哪裡來的反骨啊???人確實驕傲(和關羽巨像,咦?長的也都是面如重棗啊~~哈哈有趣有趣),日後確實是和楊儀這GAY爭權,但經史官們的研究討論,從他直奔漢中的方向來看不可能是投降魏去了也沒有自立的意思,只是可惜挑錯了時間激化和YY的矛盾結果楊儀的人緣好過魏延把他騷死了。可惜可惜。
孔明,被神化上天了???!!!經研究諸葛亮傳,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亂七八糟的奇謀秘計如借箭,借風,三氣ZHY,華容設伏,和司馬懿斗陣,空城計(野史載的但被三國志主注者裴松之以時間,地點,人物所在全不合史實為由駁了)裝神等等等等全是羅GZ編的或根據民間傳說改的。別的方面被譽為「良,平(漢高祖手下兩大謀士)之亞匹」總之是很牛但沒到羅GZ所說的料事如神的地步~~~確實有說服孫權但絕沒有舌戰群儒!
劉備,一世梟雄卻被寫成了仁慈柔弱到拿不定注意的任務,汗ING。長坂坡幾十萬百姓跟隨不肯離去??史書里可沒寫。人家可是當斷則斷不斷反亂地棄家小而逃(反正不是第一次了)哪來的百姓啊??打劉璋根本就是算計好了的,因殺張松然後發現劉備不軌劉璋
才不肯給兵,卻成了劉備發作的借口,殺了楊懷高沛完全不是人家要行刺,而是「則以無禮(汗個)斬之」總之就CC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要我說,既然CC都是梟雄,那和他齊名的劉備難道能是仁主?!
姜維,慘啊,一輩子就贏了一場勝仗(既殺了王經數萬兵馬幾乎奪下雍涼二洲的那一戰。不過最後不聽張翼勸阻不顧糧草深入敵境全軍覆沒),其餘數戰以全敗告終,若有其他什麼勝仗可都是老羅杜撰的哦,姜維的傳記里可沒寫。人品沒的說勤儉節約為人楷模。但性格太糟,被三國志稱為「外寬內忌,好大喜功」這也許能說明姜維雖有才幹卻沒有大功業的原因吧。
『伍』 三國時代的歷史,人物和背景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20歲時舉孝廉為郎,曾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等職。黃巾起義時起兵,官騎都尉。在討董卓時建立私人武裝,因鎮壓青徐黃巾起義軍壯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儲蓄軍資。先後平滅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師南下,被 孫權、劉備聯軍敗於赤壁。他用人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建安五年封魏王。魯興屯田,修水利,改革賦稅制度,使生產得到發展。廣納賢才,抑兼並,加強集權,同蜀吳成鼎立局面。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善詩歌。
曹丕
(1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恆,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襲位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廢漢獻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權,改元黃初,都洛陽。在位期間,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規定以門第定官品離低,確立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權,獲得世家大族支持。他愛好文學,以著述為務,所著《典論·論文》是文學評論方面的較早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劉備
(161—223)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221一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幼曾販鞋織席為生。廣結豪傑與張飛、關羽為至交。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官安喜尉。先後投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得其輔佐,勢漸強大。公元208年采諸葛亮策,聯孫權共敗曹操於赤壁,占據荊州。旋奪取益州與漢中。入益州後娶東州地主集團實力派吳懿妹為妻,抑制豪強,使蜀漢政權漸趨鞏固。公元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親率大軍,沿江東下,大舉攻吳,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率殘軍退至白帝城後病死。
劉禪
(207—271)三國蜀漢後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子。即位初,諸葛亮輔政。亮死,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敗壞。炎興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樂公。
孫權
(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吳蜀爭霸,於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即帝位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台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袁紹
(?—202)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門閥貴族。助何進謀誅宦官,何因事泄被殺,他盡誅宦官。董卓進京專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號召討卓。後在軍閥混戰中占據冀、青(山東東北部)、幽(今河北北部)、並(今山西)四州,擁精兵數十萬,勢力強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不久病死。
袁術
(?—199)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紹從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專權,他逃奔南陽(今屬河南),據有其地。遭袁紹與曹操夾擊,率余眾割據揚 州(今長江與淮河下游之間)。建安二年(197年)稱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建號仲家。後相繼為呂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譚(袁紹子),道病死。割據期間,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致使士卒凍飢,人民相食,江淮殘破。
公孫瓚
(?—199)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南)人。初為遼東屬國長史。東 漢末以擊鮮卑烏丸,遷中郎將。後割據幽州,與袁紹、劉虞等連年攻戰。復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軍。建安四年 (199年)為袁紹所敗,自殺。
張綉
(?—207)東漢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西)人。董卓部將張濟族侄,濟死領其眾,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陽),與劉表合。後降曹操,中間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紹時復降。拜揚武將軍。官渡一役力戰有 功,遷破羌將軍。建安十二年(207年),從征烏桓,未至而死。
陶謙
(132—194)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陽(今安徽當塗東)人。曾任徐州剌史,鎮壓黃巾軍。後 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初平四年(193年)在彭城為曹操所敗,次年復以曹操東征,病死。
劉表
(142—208)東漢末地方勢力首領。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東北)人。皇族遠支。公元190年 任荊州刺史,後為荊州牧,據有今湖南、湖北地。對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統治區破壞甚少。後病故,子琮降曹 操。
劉璋
(?—219)東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首領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西北)人。字季玉。繼其父劉焉為 益州牧,據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迎劉備入蜀,使擊張魯。後劉備回兵擊成都,他開城出降,被安 置於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關羽,取荊州,又任他為益州牧,駐秭歸,不久病死。
呂布
(?—198)東漢末將領。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人。善騎射,有「飛將」之譽。殺並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之,誓為父子。後遷至中郎將。又與王允合謀殺董卓。官至奮威將軍,封 溫侯。據有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被曹操擒殺。
郭嘉
(170—207)曹操謀士。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師祭酒, 以智謀頗受重視。官渡之戰前,曾分析軍惰,斷定曹方必勝。從征11年,多有運籌之功,死時年僅38歲。
荀彧
(163—212)三國時曹操謀士。字文若,穎川穎陽(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名士荀淑之孫。獻帝永 漢元年(189年)舉孝廉,拜守宮令。以董卓之亂棄官,率宗族避難河北,依附袁紹,後復投曹操為司馬。建安 元年(196年)為曹操定策迎獻帝都許。不久任尚書令,參與籌劃軍國政事。曾於官渡之戰為曹操分析形勢, 勸其堅守待變。功成封萬歲亭侯,後任冀州牧。末年反對曹操稱魏公,為操所忌,以憂死。或說為曹操所殺。
荀攸
(157—214)曹操謀士。字公達,穎川穎陽(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侄。東漢末何進秉政,征拜黃門侍郎。不久因謀誅董卓,被捕入獄。卓死獲釋,被曹操征為汝南太守,後為其軍師,從征張綉、呂布、袁紹等,屢進計謀,被曹操視為謀主。魏國建立後,任尚書令。後從征孫權,病死於途中。
夏候敦
(?—220)三國魏國大將。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以裨將從曹操起兵,後遷折沖都尉、領東郡太守。從征呂布、袁紹,復領陳留、濟陰太守。曾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從征孫權還,官拜前將軍。曹丕為魏王,任為大將軍,數月病卒。
夏候淵
(?—219)三國魏國大將。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夏候敦族弟。東漢末隨曹操起兵。 從征袁紹、韓遂,擊馬超,勇敢善戰,任護軍將軍,封博昌亭候。後討平隴右諸羌,又隨征張魯。建安二十年 (215年)任征西將軍(一雲都護將軍),守漢中,建安二十四年與劉備戰,被劉部將黃忠擊斬陣前。
夏候玄
(209—254)三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太初。夏侯淵從孫,魏大將軍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輔政,他官至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爽誅,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與中書令李豐等謀誅司馬師並奪取其在魏國的權力,事泄被殺。他是早期玄學領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168—223)三國魏國大將。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子孝,曹操堂弟。東漢末隨曹操起義,從征 袁術、陶謙、呂布及張綉。官渡之戰中,又分兵擊袁紹別將並斷其糧谷。後從平荊州,任征南將軍留屯江陵, 以拒吳將周瑜。復討馬超,破於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固守樊城,拒退關羽。曹丕即位,拜大將軍, 遷大司馬。黃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國魏國大將。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子廉,曹操堂弟。東漢末,隨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將徐榮所敗,他將家兵千餘人及募兵數千人以會操,使操軍復振。從征張邈、呂布,又別擊劉表。文帝(曹丕)時,官至驃騎將軍。
張遼
(169—222)三國魏國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漢末以兵屬董卓,卓敗歸呂布,後 歸降曹操。曾從征袁譚、袁尚及烏桓,屢立戰功,為盪寇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攻合肥,他與李典、 樂進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戰斗中率先陷陣,大破權軍,擢為征東將軍。文帝即王位,為前將軍,後 復領軍攻吳,病死於軍中。
徐晃
三國魏國大將。河東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字公明,東漢末為騎都尉。歷李催、郭汜之亂,奉獻 帝歸曹操。從征呂布、劉備,破顏良、文魄,擊袁紹、袁譚等。後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今山東冠縣西北), 又曾大破關羽,解樊城、襄陽之圍。文帝即位,積功進為右將軍。明帝時卒。
李典
(174—209)三國山陽鉅野(今屬山東)人。字曼成,初以賓客數千家從曹操鎮壓黃巾軍。後從擊袁 術、袁紹及其子譚、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運糧帛以供軍,又與夏侯敦等共拒劉備。任中郎將,遷破虜將軍。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擊敗孫權的進攻。
許諸
三國曹魏大將。字仲康,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聚宗族數千家,築塢壁自保。後歸曹操,入宿衛。從征張綉、袁紹、馬超等,以功遷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以作戰勇敢,號曰「虎痴」。明帝時卒。
張郃
(?—231)三國曹魏大將。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初應募從韓馥鎮壓黃巾軍,馥敗,以兵歸 袁紹,任寧國中郎將。宮渡之戰中,叛降曹操。從破馬超、韓遂,征張魯,又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仕魏歷 任飛將軍、車騎將軍等。明帝時,率軍西拒諸葛亮,敗馬謖於街亭(在今甘肅秦安西北)。後諸葛亮再出祁山, 他與亮戰於木門(在今甘肅天水境內)中飛矢死。作戰善處營陣,料敵制勝,為敵所懼。
於禁
(?—221)三國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西南)人。字文則。初附鮑信鎮壓黃巾軍。後歸曹操。為軍司 馬、陷陣都尉。從擊黃巾軍、呂布、張綉、袁紹等。進虎威將軍。時與張遼、張郃、徐晃等俱為名將。建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與蜀將關羽相拒於樊城。他率軍助戰,因漢水泛濫,淹沒所部七軍,遂投降關羽。後孫 權奪取荊州,復歸吳。曹丕(文帝)即位後,被遣送還魏。丕令人畫其投降之狀以辱之,慚恨而死。
鍾繇
(151—230)三國魏大臣,書法家。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東漢末為黃門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亂,奉獻帝歸曹操。後為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為曹操經營關中,使無西顧之憂。曹 丕代漢,任為廷尉,曾建議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採納。遷太尉。明帝即位,進封定陵候,遷太傅。世稱「鍾太 傅」。工書法,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尤善隸、楷。與王羲之並稱「鍾王」。真跡不傳,今所傳 宋以來法貼刻本,皆據晉、唐人臨摹本。
司馬懿
(179一251)三國魏權臣。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曾任曹操主簿,後為曹丕信用。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屢與諸葛亮對壘。曹芳繼位,他與曹爽共輔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殺爽,專國政。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宣帝。
司馬師
(208—255)三國魏權臣。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繼其父司馬懿為大將軍,專國政。 嘉平六年(254年)廢魏帝曹芳,立曹髦。次年病亡。後其侄司馬炎建立晉朝,追尊為景帝。
司馬昭
(211—265)三國魏權臣。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國政, 蓄謀代魏,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語)。甘露五年(260年)殺曹髦,改立曹奐。景元四 年(263年)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追尊其為文帝。
曹爽
(?—249)曹魏大臣、宗室,曹操侄孫。三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昭伯,曾為武衛將軍,魏明帝臨 終,復拜大將軍,與司馬懿同受遺詔輔政。曹芳即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尚書事。與司馬懿爭權,專 斷朝政。執政期間,驕奢無度,以何晏等人為腹,俱尚浮華,好清談,屢屢變更制度。又以無遠謀,且被司馬懿 裝病蒙蔽,放棄警惕,終為司馬懿以謀反罪誅死。死後朝政全歸司馬氏,曹氏政權也最終為其取代。
馬鈞
三國時期機械製造家。字德衡。魏扶風(今陝西興平西南)人。因在傳動機械方面造詣較深,時人稱其為「天下之名巧」。曾重造指南車;創制灌溉用的翻車(即龍骨水車),是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還試製作為攻城器具的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磚石至數百步。
鍾會
(225—264)三國魏國大臣。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字士季,鍾繇少子。曾任尚書中書及黃門 侍郎。從大將軍司馬師征母丘儉,典知機密。復為司馬昭謀士,從討諸葛誕,誅嵇康,皆預謀策劃。景元四年 (263年),以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與鄧艾分兵滅蜀,以功進為司徒。次年,因與鄧艾、姜維謀叛 被殺。敏惠博學,長於老莊名家之學,著有《道論》20篇,今佚。
鄧艾
(197—264)三國魏國大將。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初為司馬懿掾屬,曾建議於兩 淮屯田積谷,廣開漕渠。後出任南安、城陽太守,加討寇將軍,西拒姜維。復建策備羌及匈奴,從討母丘儉。景 元二年(261年)遷征西將軍,四年(263年)與鍾會分兵滅蜀,以功進為太尉。因行事專斷,被鍾會誣以謀反囚 禁。會死,他亦被殺害。
諸葛亮
(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早年隱居隆中(今 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人稱「卧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大政方針,出山為劉備 主謀。助其聯合孫權,敗曹操於赤壁,佔領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稱帝 後,他任丞相。劉禪立,受封武鄉候,領益州牧,以丞相輔政,全權決定軍政事務。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嚴明,實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關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蜀漢政治割據的經濟條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對西 南用兵,率軍南征,七擒孟獲。使蜀漢政權得以鞏固,保證了西南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興十二年(234年)與司馬懿相持於渭南,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相傳他改革連弩,一次發十箭,又造木牛流馬用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關羽
(?—219)三國蜀國大將。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東漢末從劉備起兵。建安五年 (200年),被曹操俘獲,備受禮遇,封漢壽亭侯。後復歸劉備。建安十九年(214年)鎮守荊州。二十四年 (219年),圍攻曹操部將曹仁於樊城,又大破於禁所領七軍。但後方空虛,為孫權部將呂蒙所乘,兵敗麥城 (今湖南當陽東南),被殺。其事跡為後人神化,尊為「關公」、「關帝」。
張飛
(?—221)三國蜀國大將。字翼德,涿郡(今屬河此)人。東漢末從劉備起兵。曹操取益州,敗劉備,他率騎拒戰,曹軍不敢近。後隨劉備取益州,擢車騎將軍。作戰勇猛,人稱「萬人敵」。但性暴,「愛敬君子」而不恤部下。章武元年(221年)從劉備攻吳,臨行,被部將刺死。
馬超
(176—222)三國蜀國大將。右扶風藏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孟起。家為涼州豪強。父馬騰,東漢靈帝時與韓遂等起兵於西州,後被漢朝封為征西將軍。超隨父起兵,後領其父部眾。建安十六年(211年)與韓遂合攻曹操,被其敗於潼關。還據涼州,自稱征西將軍,領並州牧,督涼州軍事。不久為楊卑等逐,走歸張魯,後降劉備,為征西將軍。蜀漢建立,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趙雲
(?—229)三國蜀國大將。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先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敗劉備於當陽長坂(今湖北東陽東部),棄妻子南逃,他力戰救甘夫人及備幼子劉禪。後升翊軍將軍。又遷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候。建興六年(228年),從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失利於箕谷。次年死,謚順平候。史稱其「強執壯猛」。
黃忠
(?—220)三國蜀國大將。字漢升,南陽(今屬河南)人。初從劉表為中郎將。後歸劉備。取益州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任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隨劉備至定軍山,一戰斬夏候淵,升征西將軍。舊小說、戲劇將他描寫為老當益壯的英雄。
魏延
(?—234)三國蜀國將領。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字文長。初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以功遷牙門將軍。後被劉備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從諸葛亮征伐,亮死,與長史楊儀爭權,率兵攻儀,兵敗被殺。
馬謖
(190—228)三國蜀國人士。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好論軍事,劉備臨死前曾言其「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甚器重。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祁山攻魏,他被任為先鋒。因違反節制,被魏將張郃敗於街亭,下獄死。或言被諸葛亮所殺。
龐統
(179—214)三國時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屬湖北)人,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劉備得荊州,任來陽令。因魯肅、諸葛亮所薦,得為謀士,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後隨從入蜀,建策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死。
法正
(176—220)三國時劉備謀士。字孝直,右扶風郿縣(今陝西眉縣)人。初依附劉璋,不為任用。後趁受命為劉璋出使,邀劉備入蜀共拒張魯之機,勸備取蜀自立。劉備占據益州,任為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采其策攻殺曹魏大將夏候淵,奪取漢中。不久任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病死。
蔣琬
(?—246)三國蜀國大臣。字公琰,零陵湘鄉(今屬湖南)人。初從劉備入蜀,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出征,他主持兵源糧草供應。亮死,代亮執政,為大將軍,領尚書事,封安陽亭候。在任因襲諸葛亮成規,無所興革。曾欲以舟船東下襲魏,未行而卒。
費禕
(?—253)三國蜀國大臣。江夏鄳縣(今河南羅山西南)人。字文偉。蜀後主劉禪即位,為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重。亮卒,為後軍師。復遷大將軍、祿尚書事,繼蔣琬執政。性謙和,為政尚寬仁,後被魏國降人郭循刺殺。
姜維
(202—264)三國蜀國大將。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人。初為魏將,後歸蜀。頗受諸葛亮器重,為征西將軍。亮死,繼領其軍。後升大將軍,屢次伐魏無功。後魏軍攻蜀,他堅守劍閣,直至劉禪降魏。咸熙元年(264年),鍾會謀叛魏,他偽與交結,以圖恢復蜀漢,事敗被殺。
孟獲
彝族首領。三國蜀國建寧(治今雲南曲靖)人。劉備死後,與當地豪強雍闓叛蜀,傳為諸葛亮七擒七縱,誠心歸服。後仕蜀,至御史中丞。
周瑜
(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後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於赤壁。後病逝。精音樂,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大喬
三國時橋公的長女。嫁孫策,稱大喬(橋)。與妹小喬(橋)合稱二喬。
小喬
三國時橋公的次女。嫁周瑜,稱小喬(橋)。與姐大喬(橋)合稱二喬。
魯肅
(172—217)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餘人隨周瑜至江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曾軍大舉南下,他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任贊軍校尉,助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瑜臨危,薦其代己領兵,任奮武校尉。繼續堅持與劉備的和好政策。
呂蒙
(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
黃蓋
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後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他善於馭眾,愛護士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並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後為郡守,征「武陵蠻」。官至偏將軍,病卒。
程普
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後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盪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於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盪寇將軍。
甘寧
三國吳國將領。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後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沖江軍。後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餘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
張昭
(156—236)三國吳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從孫權兄策,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策死,與周瑜共輔孫權,赤壁戰前,主降曹,為權所不滿。官至輔吳將軍。著作今佚。
顧雍
(168—243)三國吳國大臣。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孫權領會稽太守,以他為丞,行郡守事。孫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黃武四年(225年)為丞相,平尚書事,在吳國執政達19年。選用文武將吏能隨才授任,以正直見重於孫權。
諸葛瑾
(174—241)三國吳大臣。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後從征關羽,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軍公安(今屬湖北)。復遷左將軍,封宛陵候。為孫權所重,每大事咨訪。權稱帝後,官至大將軍。
諸葛恪
(203—253)三國吳大臣。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瑾長子。少知名,才捷善辯。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將軍,丹陽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陸遜卒,遷大將軍,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不久孫權死,輔立孫皓。專國政。他力主伐魏,建興二年(253年),率兵20萬眾攻新城,以士卒傷病,不得已退兵。然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孫峻所殺。
陸遜
(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擋,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陸抗
(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
三個歷史人物收集中....誰有相關資料告訴我們
更新日期:2006-3-17 12:50:53
『陸』 求三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以及事件介紹
]■關羽
關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量過人,但其人待人過於孤高,傲慢有時讓他失去理智,最終敗走麥城,死於小人之手。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里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建安十二年(207),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但關羽身上也有一個瑕疵,那就是大意失荊州.
關羽沒有殺華雄,那是羅貫中編的。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所以,華雄是孫堅殺的。
『柒』 三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劉備(玄德)
關羽(雲長)
張飛(翼德)
趙雲(子龍)
黃忠(漢升)
馬超(孟起)
諸葛亮(孔明)
龐統(士元)
劉禪(公嗣)
關興(安國)
法正(孝直)
許靖(文休)
麋竺(子仲)
麋芳(子方)
孫乾(公祐)
簡雍 (憲和)
伊籍(伯機)
秦宓(子敕)
董和(幼宰)
董允(休昭)
劉巴(子初)
馬良(季常)
馬謖(幼常)
陳震(孝起)
孟達(子敬)
魏延(文長)
楊儀(威公)
霍峻(仲邈)
向朗(巨達)
王平(子均)
費禕(文偉)
姜維(伯約)
吳班(元雄)
劉璋(季玉)
孫堅(文台)
孫策(伯符)
孫權(仲謀)
太史慈(子義)
張昭(子布)
顧雍(元嘆)
諸葛瑾(子瑜)
諸葛恪(元遜)
周瑜(公瑾)
魯肅(子敬)
呂蒙(子明)
程普(德謀)
黃蓋(公覆)
韓當(義公)
蔣欽(公奕)
周泰(幼平)
甘寧(興霸)
陳武(子烈)
潘璋(文珪)
丁奉(承淵)
朱治(君理)
陸遜(伯言)
曹操(孟德)
曹沖(倉舒)
曹丕(子桓)
曹仁(子孝)
曹休(文烈)
曹真(子丹)
夏侯惇(元讓)
夏侯淵(妙才)
荀彧(文若)
荀攸(公達)
賈詡(文和)
華歆(子魚)
程昱(仲德)
郭嘉(奉孝)
蔣濟(子通)
張遼(文遠)
樂進(文謙)
李典(曼成)
文聘(仲業)
許褚(仲康)
龐德(令明)
滿寵(伯寧)
『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名人分別有哪些
魏:曹操、曹丕、曹植、張遼、司馬懿、司馬昭、鄧艾、鍾會,
蜀漢:劉備、關內羽、張容飛、諸葛亮、姜維,
吳:孫策、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陸議、黃蓋。
『玖』 三國時期歷史人物故事
1、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
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2、赤膊上陣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軍閥割據,互相攻伐。割據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合起來,出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
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
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3、錦囊妙計
荊州被劉備所佔,東吳大將周瑜便一心想奪回荊州。他聽說劉備的妻子剛剛去世,就設計要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讓劉備到東吳入贅,到時將他幽囚獄中,並用他換取荊州。
諸葛亮早知其計,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雲三個錦囊妙計:第一個錦囊妙計借孫權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劉備,終於弄假成真,使劉備得續佳偶。周瑜虛以美人賺之不得,便實以美人賺之。
他致書孫權說:莫如軟困劉備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
周瑜的真美人計,又被諸葛亮的第二個錦囊計破了,它以荊州危急,借得孫夫人出頭,向國太謊說要往江邊祭祖,乃得以逃出東吳。盡管周瑜早為防備,孫權派人追捕,第三個錦襄妙計又借得孫夫人之助,喝退攔路之兵。
這時,諸葛亮早派船在劉郎浦接應,布置關公、黃忠、魏延三支軍馬殺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惱怒,暫時氣昏,這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見傷心!眼白白望著劉備夫婦平安歸去,怎不令周瑜又氣得金瘡迸裂,昏迷不省。
4、身在曹營心在漢
公元200年,曹操打敗劉備,關羽也兵敗下邳與劉備失散。關羽因立誓保護哥嫂,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後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此後對關羽禮遇有加,但始終無法改變關羽的擇主之心。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在後來演化為為臣忠義的代表。其忠義形象在之後歷朝歷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時期更被稱頌至極致,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
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
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
5、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
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