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菏澤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

菏澤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4 08:27:13

㈠ 革命英雄的故事(600字左右)

1、姜玉貞

姜玉貞(1894—1937)著名抗日將領,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辛集村人。1913年,應招入陝西督軍陸琅齋部的商震團,參加過北伐戰爭。

1934年,晉升為晉綏軍66師196旅旅長,駐防山西陽泉,同時兼任石太鐵路修防司令。1937年9月,姜旅開赴抗日前線,受命堅守原平。

10月10日夜,在與日軍的激烈戰爭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44歲。Mao。ZD贊揚姜玉貞等人"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2、龐漢禎

龐漢禎(1899-1937),字胤宗,廣西靖西縣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參加過反袁戰爭和北伐戰爭。後畢業於國民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

抗日戰爭爆發時,龐調任國民陸軍第一七○師五一○旅少將旅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10月19日夜,奉命接替五一七旅從談家頭至陳家行北端一線防務。

22日,陳家行陣地被日軍攻佔。當夜,龐即率部由戰頭橋向陳家行陣地反攻。經過數次沖殺,終於將該陣地全部奪回。惟因所部傷亡過大,且十分疲勞,龐乃請派有力部隊接防。

當時除了五二六旅的一個營前來增援外,龐仍奉命率領余部固守原陣地。23日下午,日軍再次發動進攻,向守軍陣地猛烈炮擊。龐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8歲。

3、劉胡蘭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

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4、王二小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5、邱少雲

1952年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雲身後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後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裡將火苗撲滅。

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鍾,直至壯烈犧牲。



㈡ 說說菏澤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菏澤,中國牡丹之都,隸屬於山東省,古稱曹州 ,歷史上劃分為中原地區,也是交通要沖,屬於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飽經歷史風霜的菏澤自古以來就名人輩出,比如:伏羲大帝、軍事家孫臏、三國文傑曹植、女政治家呂雉等不勝枚舉,下面就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來簡單介紹一下吧。

(呂後,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第四,女政治家呂雉。呂後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無論從史書記載,還是電視劇中的刻畫描寫,呂後都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身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發妻,她陪著劉邦打下天下,也曾受制於敵軍手中,大難不死回到漢軍中,又與劉邦的其他夫人比如戚夫人鬥智斗勇,在劉邦死後,更是漢朝的實際掌權人,可謂是輝煌一生。歷史對其褒貶不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看漢書查閱一下。

㈢ 菏澤有哪些名人 急急急

黃巢(?~884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人(今菏澤王浩屯一帶內人),青年時代容就寫下了《題菊花》、《賦菊》
舜,號有虞氏,姚姓,名重華,黃帝八代孫,傳說中五帝之一,原始部落聯盟領袖,史稱虞舜,其生於姚墟,耕於歷山(今鄄城東南),漁於雷澤(今菏澤東北胡集北),30歲時續堯攝政28年,堯帝崩,即繼帝位。在位61年,崩於基梧(今 廣西梧州),年一百一十歲。
湯,又稱武湯、成湯,商朝的創立者,建都於亳(今山東曹縣東南),死後葬於今 曹縣城南十八里土山集。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曹縣南)人,一說為東明縣北庄寨人,戰國時哲學家
孫臏,原名濱,字伯靈, 戰國時鄄城人,孫武後代。軍事家,齊國軍師,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於鬼穀子
宋江, 北宋鄆城人,粱山泊農民起義軍領袖
何思源(1895-1982),字仙槎,菏澤城內西界街 (女兒何魯麗也比較有名氣)

其餘還有不是很有名氣的: 馬新貽 趙登禹 姜玉貞 王登倫。。等

㈣ 荷澤的名人大全,要最全的!

名人有:華胥、復伏羲,堯,舜制,萊朱,曹叔振鐸,氾勝之,春秋時期冉耕、冉雍、冉求,孫臏,吳起,彭越,丁姬,董昭,滿寵,呂後,戚夫人,李典,卞壼,李勣、單雄信,涼茂,王叔和,黃巢,宋江、吳用,王禹偁,呂祐之,鄧御夫,晁公溯,晁補之,晁沖之,晁說之

㈤ 菏澤有什麼歷史名人、歷史古跡和歷史故事

1、單縣百壽坊

單縣百壽坊是典型清代石雕建築,俗稱朱家牌坊,位於單縣城內勝利北街,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翰林院孔目贈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得名。坊以青色魚子狀石灰岩構成,通高13米、寬8米,四柱三間三層樓閣式建築。

其獨特之處是坊座雕有8頭矯健雄獅昂首遠望,8條出水蚊龍繞柱回舞,額枋上飾滿盛開牡丹,與正間上下額枋祥雲間翩翩飛舞的5隻透雕仙鶴、次間上額枋浮雕的相對翱翔之鸞鳳構成了具有無窮魅力之藝術佳作,寓意「福壽萬年」、「富貴無媲」或「喜上眉梢」。

2、彭越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

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後因被告發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3、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晁補之

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晁補之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5、呂雉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

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後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後施政極大的肯定。

㈥ 了解菏澤歷史演變一篇400--600字的菏澤歷史簡介(更大事件,重要人物,名字的更迭)

菏澤,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後建曹州之區域。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唐代更名為龍池,又名九卿波,清稱夏月湖,今湮,遺址在菏澤市牡丹區東南15公里處。以菏澤用作地名稱縣始於清初。據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記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賜名菏澤」。自此,「菏澤」作為一個縣、市、區的專名一直沿用至今。
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前2207-?)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朝(公元前1765~前1122年),境內曾置有三國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249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前770-前249年)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前202~前59年),巨野縣昌邑集,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之地,現存有古跡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朝(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鎮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08年12月,全市下轄8縣1區,158處鄉鎮,行政村、居委會6106 個,自然村13478個。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伊尹,萊朱(湯的重要謀臣,與伊尹同列),曹叔振鐸(曹國開國君主,周文王六子,後曹國歷555年,傳25世),氾勝之(作中國第一部農作物書籍《氾勝之書》),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吳起,彭越(劉邦的大將,封梁王,後被處以醢刑),丁姬(漢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謀臣),曹植(曹操之子,後封於古菏澤),滿寵(曹操謀臣,官至太尉),呂後(漢高祖原配,後稱制度),戚夫人(漢高祖寵妾,生趙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將,文武雙全),卞壼(kǔn)(東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涼茂,王叔和,黃巢(唐末造反領袖,攻陷長安,國號大齊),宋江(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呂祐之,鄧御夫,秦紘(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戶部尚書、三邊總督,封太子少保銜),王禹偁(北宋文學家),晁公溯,晁補之(蘇門學士),晁沖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劉藻,田在田,馬新貽,張春橋等人。

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子、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春秋時期的伯樂孫陽,清末武狀元張憲周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詳見:《菏澤縣志》(光緒本)),乾隆年間出生在單縣城西南劉老家的劉峨,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馬新貽(清代兩江總督)。

㈦ 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

㈧ 山東菏澤巨野有哪些歷史名人要具體事例

晁補之(1053年 - 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中國北宋的詞人、文學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後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紹聖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亳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元符二年(1099年)為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於任城呂村。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從弟晁謙之編次《雞肋集》。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文學家。出身農家的王禹偁,從小發憤求學,五歲便能夠寫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最初擔任成武縣主簿。他對仕途充滿抱負,曾在《吾志》詩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端拱元年(988年),他被召見入京,擔任右拾遺、直史館。他旋即進諫,以《端拱箴》來批評皇宮的奢侈生活。後來歷任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為人剛直,敢直言進諫,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曾三次被貶職:於淳化二年(991年),一貶商州,於至道元年,二貶滁州,於咸平元年(998年),三貶黃州。故有「王黃州」之稱。 宋真宗咸平四年(西元1001年)徙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沖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為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贊此文時說「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後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彭越(?-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人,秦末漢初的軍事政治人物。彭越原本打漁為生,也曾聚眾對抗官府。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彭越被鄉里推舉起兵。起初不願,後來只好約定次日清晨某時集結。次日人群零零星星前來,最後一個直到中午才到,彭越說:「大家公推我領事,必須建立紀律。今天聚集起兵都遲到,依照軍法無法處置這么多人,只好斬最後一個到的。」於是中午才到者當場斬首,建立軍威起義。
張春橋(1917年-2005年4月21日),山東菏澤巨野人,中共政治家,理論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市長。四人幫成員、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劃者。
張春橋1932年至1934年在山東濟南正誼中學讀書。1935年5月從濟南到上海開始從事文化寫作。1937年9月返回濟南,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月抗戰期間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晉察冀解放區,歷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石門日報》社社長、石家莊市政府秘書長兼《石家莊日報》社長。1949年7月至9月任職新聞日報管委會委員。1949年隨解放軍進入上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任華東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至1953年1月)。1951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上海《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1月至8月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1958年,一篇《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文章深為毛澤東贊賞。1959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候補書記。1965年3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分管宣傳文化工作。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兼華東局宣傳部部長。1966年5月至1969年9月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67年他與姚文元、王洪文一道製造上海「一月風暴」,在全國颳起奪權風。1967年2月至1976年10月任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1967年5月8日至1976年10月兼任上海警備區第一政治委員。1967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67年10月起)。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70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中央組織宣傳組副組長,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為中共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197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1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1975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75年1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黨委第一書記(1975年8月起)。1975年他發表《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被刊登在報刊上,甚至印成單行本全國發行。鄧小平就文章向毛澤東提出意見,毛特意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批評「四人幫」。「四人幫」出人意料地被捕後,張春橋在法庭上的表現特別引人注目。他一言不發,以沉默藐視法庭的態度完成了他最後的歷史畫像。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作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主犯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作出裁定,鑒於張春橋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無抗拒改造惡劣情節,依法將對其原判處的死刑緩期2年執行減為無期徒刑,原判處的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變。1997年12月減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醫,因癌症於2005年4月21日病逝。
前205年,被漢王劉邦手下收買,投靠漢國,成為劉邦手下大將。前202年,彭越攻下昌邑周圍20餘城,得谷10餘萬斛,以供應漢軍糧餉;繼率部南下,與韓信等會師,參加垓下之戰(今安徽靈璧南)。這次會戰中彭越立有大功,是除了齊王韓信以外功勞最大的一位,於是西漢建立時被封為梁王,轄魏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討伐陽夏侯陳豨,要彭越出兵援助,彭越稱病不往,只派了手下帶兵前往。劉邦滅陳豨後,有人告彭越試圖謀反。彭越被劉邦下令抓捕後,廢為庶人,發配往蜀地(今四川)青衣縣。途中,彭越遇到呂後,向她求情,希望發配回故鄉昌邑。呂後假裝應允,將彭越帶回洛陽,但隨即將其處斬,屍體被呂後處以醢刑(剁成肉醬),並滅了彭越族。

閱讀全文

與菏澤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