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二戰歷史人物介紹

二戰歷史人物介紹

發布時間:2021-03-04 08:14:50

⑴ 二戰著名人物 及事跡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於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早年曾因暴動入獄,並在獄中寫下《我的奮斗》一書,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反猶和獨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帝國大廈縱火案"打擊異己黨派。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限的權力,並命令所有軍隊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執政期間的德國被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動性的群眾運動而獲得下層民眾的支持。 不過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他和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聯盟結成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在他的領導下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朗哥政權,並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法國、蘇聯等國家。 國內方面,他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運動,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它人種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當天夜裡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30日15時30分,希特勒夫婦雙雙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朱可夫(Zhukov,Georgy Konstantinovich),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歷1896年12月1日(儒略歷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兩人之一。朱可夫生於卡盧加州斯特列爾科夫卡村一貧苦家庭。朱可夫曾在莫斯科學徒,並於1915年應召進入沙俄軍隊騎兵團。一戰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戰勇敢兩次獲得聖喬治十字勛章,並被提升為軍士。十月革命後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1918-1920年他參加了俄國國內戰爭。1923年朱可夫成為團長。1930年升為旅長。他是新的裝甲戰爭理論的熱心支持者,並且他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對紀律的嚴格要求也給他帶來了名氣。1937到1939年斯大林對軍隊進行了清洗,裝甲戰的倡導者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其他很多軍事將領也入獄,朱可夫卻幸運的逃過了的清洗,並且繼續升職。關於這一情況,一般認為是朱可夫的騎兵背景幫助他逃過一劫,當時的蘇聯元帥中,騎兵出身的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1938年日本軍隊在有蘇聯駐軍的蒙古國和日本扶植建立的滿洲國邊境製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邊境,組織對日軍事部署。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在朱可夫指揮下,蘇聯軍隊大量使用裝甲兵,進行閃電戰似的立體機動作戰,最終合圍日軍,取得勝利。這一戰役由於遠離歐洲主戰場,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這一戰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棄了北進的意圖,而將主要用兵方向定在東南亞,使得蘇聯在二戰中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朱可夫因在這次戰役中的傑出指揮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將軍銜,隨後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在總參謀長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務是提出防禦德國攻擊的計劃。隨著原蘇聯的秘密檔案的解密,某些歷史學家認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發制人的進攻德國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決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軍潰敗。朱可夫簽署了要求蘇聯紅軍立即組織反擊的命令,但沒有效果。德軍長驅直入後,重點進攻基輔。朱可夫經過判斷,提出應該撤出基輔,避免被德軍合圍而引起更大損失。他的這一觀點和直率的性格使他與斯大林發生沖突,被任命為預備軍司令員,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總參謀長。朱可夫在預備軍司令員任上組織了葉利尼亞反擊戰穩定了當地的戰線。9月列寧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為大本營代表,前往列寧格勒,從此開始了他各地協調指揮的序幕,也因此被稱為「消防隊長」。朱可夫到達列寧格勒之後,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帶動下屬,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進行重點防禦與反擊,穩定住了防線。10月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朱可夫調回莫斯科代替鐵木辛哥組織莫斯科保衛戰。12月保衛戰結束,德軍退出莫斯科周邊地區。1942年夏季,斯大林、鐵木辛哥不顧朱可夫反對,強行發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結果損失慘重,約50官兵被俘,德軍前出至頓河河曲和高加索山南麓。朱可夫因此出任最高副統帥,並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般認為他和華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劃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段時間朱可夫主要策劃維亞濟馬方向的無果的攻擊行動,而在他的回憶錄中搶奪華西列夫斯基的功勞。1943年他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庫爾斯克戰役。而前線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則回憶說朱可夫並未參與庫爾斯克戰役的決策,他的作用被大大誇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組織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1945年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率軍攻克柏林,於5月8日深夜主持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並代表蘇聯簽字。戰後,由於戰功顯赫和自身性格的缺點,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駐德蘇軍司令,朱可夫就任蘇聯陸軍總司令。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責,被派到遠離莫斯科的敖德薩軍區任司令員,後來又貶到戰略位置更加次要的烏拉爾二級軍區任司令員。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隨即去世,所以無從證實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1953年朱可夫參與逮捕貝利亞的行動,因此成為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5年任蘇聯國防部部長。1956年朱可夫負責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計劃。1957年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等人發生矛盾,後者在主席團會議上要求赫魯曉夫辭職,赫魯曉夫要求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派軍用飛機將所有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並做了有力的發言指責莫洛托夫等人參與斯大林的清洗運動,從而鞏固了赫魯曉夫的位置。赫魯曉夫隨之感覺朱可夫的威脅,趁朱可夫出訪之機將他架空,在他回國後以「波拿巴主義者」的莫須有罪名——即圖哈切夫斯基冤案同一名稱的罪名——解除了朱可夫的國防部長職務。赫魯曉夫下台後,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閑居的朱可夫著有《回憶與思考》、《在保衛首都的戰斗中》、《庫爾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軍事著作,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許多著名戰役,並闡述他的軍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朱可夫在從士兵到元帥的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獲得過四次蘇聯英雄稱號(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這在蘇聯歷史上僅有兩人(另一人是對勛章有執著狂的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同時也是獲得兩次勝利勛章的三個人之一(其他兩人是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除此之外,還獲得列寧勛章6枚,十月革命勛章1枚,紅旗勛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2枚,圖瓦共和國「共和國」勛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1969),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勛章多枚。
隆美爾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稍對世界軍事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他那個著名的綽號——「沙漠之狐」。由於他在北非沙漠戰場的一系列驚人戰績和德國媒體和盟國媒體的瘋狂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埃爾溫·隆美爾(1891-1944)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十一月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他任警衛連連長。從1919年起,他歷任連長、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等職。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師師長,參加了對法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對作戰經過作了詳細的日記,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後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依據。隆美爾出生在德國南部海登姆市一個中學校長家庭。1910年中學畢業後從軍,入但澤皇家軍官候補學校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連長,先後獲得3枚十字勛章。一戰後,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因著有《步兵進攻》一書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視。1938年調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曾陪同希待勒巡視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並贈給《我的奮斗》一書。5~6月間,在德軍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一敗塗地的義大利軍隊。他到達北非的黎波里前線後,立即作了一次偵察飛行,得出了「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結論。於是他便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德軍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後來,德軍主力被牽制在蘇德戰場,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線,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而在阿萊曼進行防守。1942年11月,隆美爾以其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在阿萊曼地區抗擊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1943年3月,隆美爾奉召回德國大本營。同年7月,調任駐北義大利的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陸軍「B」集團軍群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抵抗諾曼底登陸戰役。隨後,德國發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爾受到株連。1944年10月14日,由於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輛小轎車中服毒自盡,而對外宣布的消息,則是「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丘吉爾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丘吉爾出身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里內閣的財政大臣。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丘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一代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他們為丘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斗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丘吉爾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丘吉爾未上過大學,他的淵博知識和多方面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年輕時駐軍於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在那裡有半年多的時間里他「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自那以後,丘吉爾從柏拉圖、吉本、麥考利、叔本華、萊基、馬爾薩斯、達爾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著作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也使他成長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最傑出和多才多藝的人」。丘吉爾的頭上戴有許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辯才無礙的演說家、經邦治國的政治家、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他一生中寫出了26部共45卷(本)專著,幾乎每部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好評,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發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斷言:「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在一生中多次經歷的議員競選中,在議會的辯論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時刻,發表了許多富於技巧而且打動人心的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說:「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准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S·席瓦茲院士在頒獎詞中還說,「丘吉爾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從未有過一位領袖人物能兩樣兼備而且如此傑出。」 的確,為丘吉爾樹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的不僅是他的作品和演講,而且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反法西斯鬥士的光輝業績。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當選為議員,曾多次在內閣中擔任要職。他經歷了許多次政治上的升沉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撓的努力,從不畏懼的鬥志戰勝艱難險阻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登上了光輝的頂峰,在英國處於歷史危機的嚴峻關頭,成為眾望所歸的政治領袖。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在通向勝利的漫長歲月里,丘吉爾在其演講中多次發出戰斗到底的誓言,表達了英國人民的心聲。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丘吉爾在世人心目中已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的集中象徵。《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還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共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在處理對蘇聯關系問題上,他以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完成了英國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歷史性轉折,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結為盟國,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了統一戰線,從而保證了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斯大林稱贊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此外,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著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一天也不放棄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作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准備。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劃。他親自著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系。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蒙哥馬利 1、伯納德·勞·蒙哥馬利(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出生在倫敦肯寧敦區聖馬克教區的一個 牧師家庭。1901年 14歲時才正式上學,文化成績低劣,但體育成績極棒。1907年奇跡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08年 12月畢業後,加入了駐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團,當一名少尉排長。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負重傷,差點送命。1918年大戰結束時,任師司令部中校一級參謀。 1920年1月,蒙哥馬利跨進坎伯利參謀學院的大門,同年12月畢業後,參加過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 1930年,陸軍部選派他擔任步兵教令的重編工作。1934年被任命為奎達參謀學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調任第9步兵旅旅長,因帶兵有方,得到當時南部軍區司令韋維爾的賞識。1938年 10月任駐巴勒斯坦第8師師長,參與鎮壓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暴動,被晉升為少將。1939年8 月,調回國內接任以「鋼鐵師」著稱的遠征軍第3師師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率第 3師隨同英遠征軍橫跨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1940年 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他與法、比軍隊並肩作戰,後被迫隨英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1941年先後任 第5軍、第12軍軍長。12月又升任東南軍區司令,負責選拔、調整、 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 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 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丘吉爾於 8月命他接任第 8集團軍司令,與隆美爾對陣。他臨危受命後,經過一段時間准備,於10~11月間向德軍發動了阿萊曼戰役,一舉擊潰隆美爾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隨後,又揮師乘勝追擊,協同美軍將 德、意軍隊圍殲於突尼西亞。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 1943年7月,他率英軍在西西里登陸。9~12月,協同美軍實施義大利戰役,進軍義大利半島。1944年1月,調任盟軍第 21集團軍群司令兼地面部隊司令,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計劃制定工作。1944年6月,參與指揮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爾後,率英、加軍隊轉戰法、比、荷、德。同年 9月,晉升為陸軍元帥。1945年開始向德國北部腹地挺進,於 5月進入丹麥,並在那裡接受了駐德國西北部的全部德軍的投降。德國投降後,蒙哥馬利出任盟國管制委員會英方代表和盟軍聯合統帥部副統帥。1946~1948年,任英帝國總參謀長,封子爵。1948年任西歐聯盟常設防禦組織主席,1951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副總司令。1958年秋退休。1976年3月25日病逝於倫敦,終年89歲。 著有《蒙哥馬利回憶錄》等。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d Dan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陸軍五星上將。在美軍歷史上,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人物。他曾獲得很多個第一。在美軍歷史上,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是晉升得「第一快」;他出身「第一窮」;他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他是第一個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統帥;他是美軍退役高級將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第一人;他的前途是「第一大」--惟一的一個當上總統的五星上將。 出生地:德克薩斯州丹尼森市逝世地:堪薩斯州葛底斯堡弗農山農場安葬地:堪薩斯州阿比林城學校: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職務: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軍銜:陸軍五星上將(Gemeral Of the Army)夫人:瑪麗·-吉瓦尼·杜德著作:《遠征歐洲》、《受命變革》、《締造和平》、《悠閑的話》名言:「我不能容忍那些把一切與他們見解不同得人都稱作共產黨的極右分子,我也不能容忍那些高呼我們其餘的人都是殘酷的貪財牟利之徒的極右分子。」

⑵ 本人很喜歡歷史,尤其是二戰歷史!請問有什麼書是介紹二戰人物的


二戰風雲人物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
馬駿

《二戰人物叢書》出

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鄉狀


朱可夫元帥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英]艾伯特·阿克塞爾等
記得最佳哦~

⑶ 二戰時期主要人物

1910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雖然他在監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由於當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的毫無手軟的態度而遭到指責,他在任內曾經多次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他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當警方得知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丘吉爾親自到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調動了大炮、軍隊。一名攝影記者拍下了丘吉爾在現場的照片,丘吉爾被拍到在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現場的照片事件被大肆渲染,保守黨領袖阿瑟·巴爾福嘲諷丘吉爾道:「他〔丘吉爾〕和那名攝影師都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置之不顧。我知道這位攝影師正在做什麼,但這位可敬的紳士又在做什麼?」
1911年10月,丘吉爾獲任命為海軍大臣,一開始時他和他的下屬發生了許多摩擦,丘吉爾要求下屬官員嚴格服從自己的權威,將不屈從自己的官員革職,而且丘吉爾允許基層官兵發表批評自己長官的言論,雖然在基層中引來好評,卻使得直接隸屬於海軍大臣的四名海務大臣感到不滿。上任海軍大臣後,丘吉爾改變過去一味要求裁減軍費的作風,開始主張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確保英國在海軍方面的優勢無法受到挑戰
5月10日下午6時,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一小時後丘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3天後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復: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上任後丘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斗。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跡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到救援行列。6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丘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
「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丘吉爾由壞變好,是和他政治生涯相聯系的。自己看看吧。

⑷ 關於二戰的歷史人物的故事與評價

二戰的歷史人物朱可夫的故事;
朱可夫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粉碎德國野心,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破產,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給蘇聯人民和各國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 朱可夫耽心瀝血,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操勞,以出神的指揮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部分兵力共22個師,約33萬人。在1943年1月10日,蘇軍對被圍德軍發起總攻。1月25日,蘇軍進攻部隊沖進市區,與堅守城區的蘇軍會師。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被殲。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結束。這場戰役使人們稱朱可夫為「斯大林在二戰戰場上的救火英雄」。
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炮聲尚未完全停止之時,朱可夫又接到新的命令:前往列寧格勒,協調各方面力量,粉碎德軍對這座英雄城市的封鎖。1943年1月12日,列寧格勒方面軍由西向東,沃爾霍夫方面軍由東向西,對什利謝利堡—錫尼亞維諾突出部的德軍發起相向突擊。德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蘇軍連續不斷地進攻了7晝夜,終於突破德軍防線.兩個方面軍在第一和第五工人村勝利會師,打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恢復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內地的陸上聯系。
1945年4月,為了打好攻克柏林這一歷史性戰役,朱可夫進行了異常周密的准備:航空偵察兵對柏林地區進行了6次空中拍照,製作了柏林地區的精確模型,繪制了極詳細的作戰要圖,進行了協同動作演練,調動部隊和運輸作戰物資採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為了出奇制勝,朱可夫打破常規,決定不在黎明時分發動進攻,而是天亮前2小時實施夜間出擊。4月16日凌晨3時,柏林戰役打響.朱可夫用18000門各式大炮實施炮火准備,20分鍾內向敵陣傾瀉了5萬噸炮彈。同時,轟炸機對敵重要目標進行了猛烈轟炸。火力准備之後,天空中突然出現數千發彩色信號彈,地面上134部探照燈霎時間大放光明。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千多度電光照亮了戰場,使人目眩眼花,將我軍坦克和步兵沖擊目標從黑暗中暴露無遺。這是一個給人留下異常強烈印象的場面,可以說,我一生從未有過類似的感覺……」隨著信號彈的升起,在數百架飛機和密如織網的炮火支援下,朱可夫的突擊集團向德軍陣地迅猛地撲去,一小時後突破德軍第一陣地,向縱深推進了1.5至2公里,到中午突破了德軍的第一防禦地帶。德軍退守以澤勞弗高地為依託的第二防禦地帶後,蘇軍進攻受阻。當日日終蘇軍只前進了6至3公里,幾次強攻未能拿下澤勞弗高地火力樞紐。斯大林對朱可夫未能突破前進障礙極為不滿。朱可夫向最高統帥保證次日日終前突破澤勞弗高地防禦。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250門大炮猛轟澤勞弗高地30分鍾。隨後蘇軍奮不顧身地連續向高地沖去,終於在中午拿下澤勞弗高地,突破德軍第二防禦地帶。19日,朱可夫突破德軍第三防禦地帶。德軍奧得河地區整個防線崩潰。此時,16日於尼斯河畔發起進攻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突破德軍三道防禦地帶,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0日,朱可夫的部隊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軍防線,炮兵開始對柏林市區轟擊。4月21日,朱可夫的3個集團軍從東、北面突入市郊,科涅夫的部隊突進列距柏林南郊30公里處,兩個方面軍從4個方向沖向柏林,於24日在柏林東南會合,25日又在柏林以西會合,合圍德軍20萬人,隨即以多路向心突擊戰術,強攻市區。不斷縮小包圍圈。27日,蘇軍突入市中心,一天之內摧毀300個街頭據點,逐街逐屋進行爭奪戰。4月29日,朱可夫的部隊開始攻打處於其作戰范圍內的德國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當晚9時50分,第150師戰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將師軍旗插上國會大廈圓頂。5月2日,德軍柏林衛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
評價;
朱可夫是二戰時期傳奇式的人物,朱可夫在從士兵到元帥的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舉世公認的赫赫戰功。 朱可夫不但為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其指揮藝術也為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卓著的「傳奇元帥」。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傑出貢獻,使他成為與蘇沃洛夫、庫圖佐夫相提並論的俄羅斯民族英雄,永載史冊。

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人物是

1、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兼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1914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9月,加入德國工人黨(納粹黨)並擔任黨主席團委員,1921年7月,成為納粹黨元首,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1933年上台成為德國元首。1938年3月11日,佔領奧地利,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繼佔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仆從國。

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之後陷入蘇德戰爭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改組並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犯下種種罪行,並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

2、貝尼托·墨索里尼(義大利王國首相)

貝尼托·阿米爾卡雷·安德烈亞·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出生於義大利費拉拉省,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黨魁、法西斯獨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之一,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

早年當過新聞記者、社會黨黨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鼓動義大利參戰被社會黨開除。1915年入伍參戰。1921年該組織改稱「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為該黨領袖。1922年10月指揮該黨軍事組織「黑衫軍」進軍羅馬,發動暴亂並奪取政權,任內閣總理。

1928年強行終止議會制度,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內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群眾團體;對外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1935年10月派兵入侵衣索比亞,1936年5月宣布將衣索比亞並入義大利。7月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0月與德國結成柏林-羅馬軸心。

1939年4月侵佔阿爾巴尼亞。1940年5月任戰時統帥部最高統帥。6月10日對英、法宣戰,出兵法國南部,並向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和埃及發動進攻,企圖建立地中海帝國。10月派兵入侵希臘。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對蘇宣戰並派兵配合德軍進攻。

1943年7月25日,由於軍事上失利和國內反法西斯運動高漲被撤職,並被監禁在阿布魯齊山大薩索峰頂。9月被德軍傘兵救出後,在義大利北部薩洛出任「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總理。1945年4月27日在逃往德國途中為義大利游擊隊捕獲。次日被處決並暴屍米蘭廣場示眾。

3、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義大利王國國王)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又譯伊曼紐三世,義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1869年11月11日-1947年12月28日),義大利國王(1900年7月29日~1946年5月9日在位)兼阿爾巴尼亞國王(1939年~1943年在位)。

1900年父親翁貝托一世遇刺後即位。他接受自由派內閣,默許對土耳其戰爭(1911~1912)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西斯分子攫取政權後,他成為墨索里尼的傀儡。

1944年,他任命王儲翁貝托(即翁貝托二世Umberto II)為攝政,本人放棄一切權力,但保持國王稱號。1946年遜位,義大利實行共和國制以後與子流亡國外。

4、裕仁(日本天皇)

昭和天皇(日語:ひろひと,英語: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稱號迪宮。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

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退位,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干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天皇製得到保留。

戰後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因患十二指腸癌於東京逝世,終年88歲。

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號「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裕仁對生物分類學很有研究,發表有《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產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志》等著作。

5、近衛文麿(日本首相)

近衛文麿(このえ ふみまろ/Fumimaro Konoe,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第34、38、39任首相,五攝家之一近衛氏的第30代當主,日本侵華禍首之一,法西斯主義的首要推行者。內大臣近衛忠熙曾孫,左大臣近衛忠房之孫,貴族院議長近衛篤麿長子。

近衛文麿出生在門庭僅次於天皇家的日本豪族家庭,即五攝家之一的近衛氏。1904年其父近衛篤麿病逝,文麿襲封公爵爵位。1917年畢業於京都大學。1937年至1939年,1940年至1941年,1941年三次出任日本首相。

任內發起建立直接輔助天皇的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實行嚴密的法西斯主義統治。對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在4年裡積極擴大侵華戰爭,曾向蔣介石提出向日本投降的苛刻條件,發表臭名昭著的「近衛聲明」,同時與德、意簽訂《三國軸心協定》,並擴大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亞洲各國的侵略。

近衛辭職後,仍作為政府重臣參與制定重大國策。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麥克阿瑟傳訊逼迫下,畏罪服毒自殺。時年五十四歲。

6、東條英機(日本首相)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侵華日軍甲級戰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犯之一。東條英機是昭和的手下,因獨斷專行、兇狠殘暴,在關東軍中有「剃刀將軍」之稱。

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絞刑;12月23日執行。

東條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希特勒、墨索里尼齊名的三大法西斯頭目之一,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亞洲的首要戰爭罪犯之一。

7、霍爾蒂·米克洛什(匈牙利領導人)

霍爾蒂·米克洛什(Horthy Miklós,1868年6月18日-1957年2月9日),匈牙利王國攝政(1920—1944)。1944年因有意退出軸心國陣營並與納粹德國斷交,致使德國扶植了以箭十字黨為首的政權上台,霍爾蒂被德軍挾持至德國。

1945年德國投降,霍爾蒂被南斯拉夫以戰爭罪要求引渡,但是被聯合國阻止。他一度作為戰犯被囚禁在德國巴伐利亞,1946年獲釋,流亡葡萄牙,到1957年2月9日過世時都未能再踏上匈牙利國土。

直到1989年匈牙利民主化之後,霍爾蒂的遺骸才於1993年歸葬匈牙利故鄉,並逐漸得到一些匈牙利人的正面評價,他著有回憶錄《機密文件》等。

8、鮑里斯三世(保加利亞沙皇)

鮑里斯三世(保加利亞語:Борис III,1894年1月30日-1943年8月28日),保加利亞國王(1918年至1943年在位)。在位的最後5年中實施近乎公開的王室獨裁政權。自幼信奉希臘正教(其父母均為天主教徒),1918年10月父王遜位後登基。

由於平素即反對保加利亞政壇農民黨的強人領袖亞歷山大·斯塔姆博利伊斯基,因此一般認為1923年斯氏遭罷黜的政變與他有關,以致此後數年中他一直遭到恐怖分子的威脅。1930年與義大利喬凡娜公主成婚,暫時鞏固與義大利的關系。

但至1930年代末期卻偏向德國,並尋求與南斯拉夫恢復友好關系。在保加利亞境內建立軍事獨裁(1934)之後,又繼續鞏固勢力,於1935年11月任命親信奇奧賽凡諾夫為首相。自1938年起至逝世止,他除了名義之外,實際上已是徹底的獨裁者。

保加利亞依附軸心國(1941.3)之後,他仍維持少許的獨立自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與侵略南斯拉夫及希臘的軍事行動,但他卻拒絕對俄宣戰。

9、米哈伊一世(羅馬尼亞國王)

米哈伊一世(羅馬尼亞語:Mihai I;1921年10月25日-2017年12月5日)是羅馬尼亞王國的末代國王,於1927年7月20日到1930年6月8日期間和1940年9月6日到1947年12月30日期間在位。他的父親是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母親為希臘的海倫公主。

1947年,米哈伊參加了還是英國公主的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的婚禮;1981年,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斯賓塞成婚時,米哈伊也是賓客之一;2011年4月29日,他又見證了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的婚禮。

⑹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⑺ 二戰十個大人物

蘇聯:1約瑟夫-斯大林

2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3瓦西里·伊內萬諾維奇·崔可夫

4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容奇·庫茲涅佐夫

美英:1富蘭克林·羅斯福

2伯納德·蒙哥馬利

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4.喬治·S·巴頓

5溫斯頓·丘吉爾

6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7柯蒂斯.愛默生.李梅

德國:1阿道夫-希特勒

2.埃爾溫·隆美爾

3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4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

5赫爾曼-戈林

中國:1毛澤東

2周恩來

3林彪

4聶榮臻

5劉伯承

6葉劍英

7賀龍

8徐向前

9羅榮桓

10彭德懷

11朱德

12陳毅

日本:1裕仁

2山本五十六

3岡村寧次

4石天元

⑻ 二戰中的風雲人物有哪些

《二戰十大風雲人物》 重點收錄了前蘇聯的斯大林和朱可夫,美國的羅斯福、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和巴頓,英國的丘吉爾、蒙巴頓和蒙哥馬利等風雲人物。
輪椅上的騎士——羅斯福
戰爭要來,警告美國「鴕鳥」
珍珠港奇恥,喚起人民鬥志
以牙還牙,勒令轟炸東京
「火炬」功成,愛將幹得漂亮
斬草除根,逼納粹授首
斡旋雅爾塔,謀求「美」式世界
戰火中的紳士——丘吉爾
嗅出火葯味,極力敦促備戰
走馬上任,戰火迫人來
不懼「鷹擊」,死戰不列顛
巧施手腕,爭取美國「輸血」
北非大捷,地中海「戰斧」折鋒
東方起戰火,急定《聯合國宣言》
會晤斯大林,聯絡利益與感情
「霸王」發威,送法西斯歸天
納粹剋星——斯大林
簽訂條約,化解「禍水紗引」
對德友好,放棄「先發制人」
德軍偷襲,面臨嚴峻考驗
身兼五職,規劃列寧格勒防禦
號召軍民,誓死保衛莫斯科
秣觀厲兵,反擊斯大林格勒
「找到了」共識,同盟國合擊法西斯
大國揮劍,斬納粹於馬下
西點軍魂——艾森豪威爾
頭角崢嶸,深受多方賞識
飛來重任,成為歐洲司令
「盟軍機器」運轉,「戰時之家」溫馨
北非失策,指揮權險些不保
進軍義大利,揀選個人班底
戰史留名,親手指揮諾曼底
納粹反噬,終究做鬼化魂
戰場消防員——朱可夫
遠東試練,前蘇聯立威
晉級大將,指導西部防禦
德軍突襲,勇攔「戰車鐵流」
痴如星火,回防列寧格勒
間不容發,邾救莫斯科
謀定後動,功成斯大林格勒
退敵十里,搏殺庫爾斯克
直搗柏林,送葬納粹德國
戰場雄獅——蒙哥馬利
……
鐵血將軍——巴頓
跋扈之將——麥克阿瑟
英倫之豹——蒙巴頓
沙漠之狐——隆美爾

⑼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的具體介紹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美國五星上將,著名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麥克阿瑟於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軍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麥克阿瑟是美國將軍,其母瑪麗·哈迪是棉花商的女兒。她鼓勵麥克阿瑟學習並研究歷史,瀏覽世界名人傳略,教導麥克阿瑟「永不說謊騙人,永不惹是生非」。麥克阿瑟於1893年進入西得克薩斯軍事學院學習,稱「這里是我起步之處」。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4年之後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其父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0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該師亦稱「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勛章並升任第84旅准將旅長。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1919年6月,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任內整頓紀律,增設課程,主張訓練要著眼於未來戰爭,推行現代化軍事教育,不免得罪軍界的保守勢力。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6年後離異),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准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於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處於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惟恐出力不討好,遂有推辭之意。其母則力勸他接受該職,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采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註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於有無干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於1932年不惜親自披掛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4月,與瓊妮·費爾克洛思在美國結婚。
1937年底,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1941年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候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斗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於12月24日和26日將美菲軍司令部遷往科雷吉多爾,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 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 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之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里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為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為布雷特,後為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為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為利里。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3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1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於另沒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為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新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作戰計劃。
麥克阿瑟的1943年最後進攻計劃,設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新幾內亞東北部和索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復拉包爾。盟軍採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劃。麥克阿瑟稱越島戰術「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應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它們無所作為;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
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只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4年春夏,盟軍已經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新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新幾內亞一哈爾馬赫拉一棉蘭老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帛琉群島登陸作戰為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陸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陸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從廣播車上激動地宣稱:「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讓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在戰線推進到你們所在的地區時,起來戰斗!利用每一個有利機會,打擊敵人!為了你們的故鄉和家庭,戰斗!為了你們神聖的死者,戰斗!」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1月,盟軍於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9日在巴丹半島登陸,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佔領巴丹半島,收復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徵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佔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盟國在「密蘇里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亦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然後動用5支筆簽署英日兩種文本的投降書。第1支筆寫完「道格」即送給溫賴特;第2支筆續寫「拉斯」之後送給珀西瓦爾;第3支筆簽完「麥克阿瑟」而後送交美國政府檔案館;第4支筆開始簽署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西點軍校;第5支筆是從軍服口袋內掏出的粉紅色小筆,簽完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麥克阿瑟夫人。

⑽ 二戰 英雄人物,著名的都誰

納粹剋星:斯大林 斯大林不僅在率領前蘇聯人民抗擊侵略者斗爭中表現出鋼鐵般堅強意志,而且在建立反法西斯聯盟中顯示出了偉大戰略家的氣概。肖像描寫:斯大林頭發濃密,眼睛炯炯有神,鼻子下面是威嚴的八字鬍。據斯大林的衛隊長描述,斯大林很愛照鏡子,而且經常整理發式,尤其喜歡撫摸自己的小鬍子,而斯大林的煙斗則是他心情的晴雨表:斯大林要是煙斗拿著沒點,說明他當時的情緒很壞;要是煙斗很快放下了,說明他馬上要發脾氣;要是他慢慢地摸他的鬍子,說明他很高興。二戰印象:斯大林是氣吞山河的軍事統帥,是縱橫捭闔的戰略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不僅在率領蘇聯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斗爭中表現出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而且在建立反法西斯聯盟中顯示出了作為偉大戰略家的雄偉氣概。 輪椅巨人:羅斯福 羅斯福的眼睛總心照不宣地閃著愉快的光芒,他能不眨眼地說謊,他能用有感染性的親切和爽朗解除敵人的武裝。肖像描寫:羅斯福患小兒麻痹症而坐上了輪椅,但是每當羅斯福在公眾場合下露面時,人們看不到拐杖,也看不到輪椅。他穿著相當長的褲子,他的鋼做的腿支架塗成了黑色,與他的襪子相配。二戰印象:羅斯福是20世紀美國最孚眾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他集政客、導師、鼓動者和政治家的品質於一身,是一個精明的統治者,在駕馭政府與時代方面有無與倫比的膽略和才能;他重實效、輕說教、不囿陳規、見風使舵、善跳政治狐步舞。羅斯福帶領美國從中立走向反法西斯同盟,在他餘生的時間里參與了所有的有關世界的重大決定,並在其中起到了策劃和領導者的作用,成為反法西斯聯盟的領袖之一。 運籌帷幄:丘吉爾 丘吉爾平時也會顯得神情閑散,但是面對公眾時則顯得堅毅,自信,還經常喜歡叉開兩個手指形成英文中的「V」形字母,表示「勝利」。肖像描寫:丘吉爾永遠以一幅叼著雪茄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丘吉爾平時也會顯得神情閑散,但是在面對公眾時則顯得堅毅,自信,還經常喜歡叉開兩個手指形成英文中的「V」形字母,表示「勝利」。二戰印象:丘吉爾是集著作等身的作家、辯才無礙的演說家、經邦治國的政治家、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丘吉爾出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國防大臣,迅速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英軍自敦刻爾克撤退和法國投降後,他堅定地領導英國及英聯邦國家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在不列顛之戰中重創德國空軍,粉碎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的企圖。後與蘇聯、美國建立聯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由旗手:戴高樂 如果說拿破崙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拿破崙法典》,那麼戴高樂則留下了至今被法國人奉為圭臬的「戴高樂主義」。肖像描寫:戴高樂身材高大,有些駝背。他報考聖西爾軍校時,入學成績平平。然而他在軍校的表現卻如他的個子一樣鶴立雞群。同學們私下給他取了不少外號,但是無一例外地都在外號前面冠以一個「大」字。除了他個子大鼻子大之外,還因為他的「思想大」。二戰印象:戴高樂在法國歷史上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戴高樂不僅在政治上很有成就,而且在軍事理論上也頗有建樹。在法國宣布投降後,戴高樂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戰斗,組建並領導「自由法國」武裝力量參加諾曼底登陸和解放法國本土的作戰行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戰爭狂人:希特勒 留著一小撮鬍子的希特勒給人的感覺是個戰爭狂人,冷酷無情。雷厲風行的他暗藏著的卻是一顆支離破碎的心。怪胎才是其真實寫照。肖像描寫:留著一小撮鬍子的希特勒給外界的感覺是個戰爭狂人,冷酷無情。據說希特勒當權後,曾做了多次「鼻美容」手術。他的「理論」是,對於日耳曼人,有一個高挺的鼻子會給人以「剛毅自信、勇敢無畏」的感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節節敗退時,他的鼻子加高手術仍未停止。二戰印象:希特勒,這個集天資與智慧、獨裁與殘忍、「大統」與分裂於一身的惡魔,將整個世界人們推向了水深火熱之間。1935年春,德國總統兼總理希特勒宣布重整軍備,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遂與義大利和日本結成法西斯集團。之後,希特勒便開始了對他國的法西斯侵略,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殘酷的戰爭帶給了全世界人民。 專制魔頭: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的偶像是凱撒,正是因為墨索里尼好鬥暴力的性格,從一開始就為法西斯樹立了一個殺氣騰騰,揮舞著斧頭的獨裁形象。肖像描寫:少年時的墨索里尼驕傲但沉默寡言,臉色蒼白,喜歡穿黑色禮服。青年時的墨索里尼聰明、憤怒、雄心勃勃,但有些暴力傾向。墨索里尼喜好照相,據估計流傳於世的墨索里尼的照片大約有3000萬張。在他死後,美國人把他的屍體運到美國,抽取其腦細胞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墨索里尼根本就是瘋子。二戰印象:從小桀驁不馴,難以管教。年輕時,滿心充滿狂暴的怒氣和野心,憑借著極具煽動性的演講,他在義大利成立了法西斯,掀開了一場世界悲劇的序幕。此後與希特勒狼狽為奸組建德意同盟,把二戰推向了高峰。 他們叱吒風雲 冷靜自信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是本世紀西方世界最傑出的軍事領袖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出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並親自指揮了數次重大戰役。 熱血豪膽巴頓 巴頓的作戰思想概括為一句話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巴頓靈活、快速的進攻使美軍迅速在歐洲戰場上處於優勢地位,並與艾森豪威爾密切配合,最終取得歐戰的勝利。 戰地雄獅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不抽煙,不喝酒,不好女色。作為英駐中東軍第8團的司令,蒙哥馬利建立了一支具有完善裝甲武器的後備軍和一隻裝甲軍,成為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剋星。 戰場消防員朱可夫 朱可夫是前蘇聯最偉大的元帥之一。4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勛章6枚。在德軍包圍列寧格勒、總攻莫斯科、圍攻斯大林格勒時,朱可夫三次出擊,三次救蘇聯於危難之中。 常勝元帥羅科索夫斯基 羅科索夫斯基幾乎是一位公認的完美將軍。莫斯科之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羅科索夫斯基使一向戰無不勝的德軍首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的手上沾滿了無數盟軍將士的鮮血。1941年1月,當義大利在北非的基業即將崩潰時,希特勒挑選隆美爾擔任德國非洲軍中將軍長。他到達北非後,不到兩個月內就改變了北非戰局,佔領了除托卜魯克外的整個昔蘭尼加地區,在沙漠上揚起了隆美爾式的旋風,被稱為「沙漠之狐」。 出奇制勝曼施泰因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作為德軍南方集團的中將參謀長,曼施泰因先後指揮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進攻法國的「曼施泰因計劃」,給盟軍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並造成重大損失。在蘇德戰爭中,曼施泰因也給蘇軍帶來不少麻煩

閱讀全文

與二戰歷史人物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