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隋唐歷史小故事500字

隋唐歷史小故事500字

發布時間:2021-03-04 08:05:18

① 歷史小故事 30字 隋唐

唐太宗軼事
月涼風輕!關注
閱讀:20232012-03-28 18:26
標簽:雜談
唐太宗軼事
涼月輕風輯

李世民的個性,時而像凜冽的冰霜,讓人透骨生寒;有時又像習習春風,讓人感到親切溫暖。他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自己的兩個兄弟,並逼父親退位,這種行為,像洪水猛獸一樣,讓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與人相處,卻又十分寬厚溫和。他早年在軍中,曾迫降尉遲敬德等人,一些降將背叛後,眾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變,就把他囚禁在軍中,並建議李世民殺掉他,以杜後患。李世民沒有採納眾將的意見,下令立即釋放尉遲敬德。又命人把尉遲敬德領到卧室內,賜給金銀珠寶,對他說:大丈夫最關鍵是相互信任和講義氣。對別人的懷疑不要介意,我終究不會聽信讒言而殘害忠良,請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離我遠去,就把我賜給你的這些珠寶當作你的資費,以表達我對你的深厚情誼。尉遲敬德非常感動,當即下跪,表示願意跟隨李世民永不變心。最後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將。

有一年,劉武周勾結突厥南侵,唐朝軍隊損兵折將。唐高祖李淵大為震驚,親筆書寫命令給前線的次子李世民曰:「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可棄河東,謹守關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稱霸王業的基礎,是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足,對國家來說,丟掉河東就失去京城物資的供應地,我願意帶領三萬人馬前去征戰。經過殊死博斗,終於打敗劉武周,保住唐軍的後方基地。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說:「近代君臣治理國家,大多比不上古代,為什麼?」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國家,都崇尚無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損害百姓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曉經學的人。漢朝的宰相,沒有不精通一門經學的,朝廷如遇有疑難之事,都能引經據典並結合實際來解決。因此人們都懂得禮儀道德,國家達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視武藝而輕視道德學問,再加上單純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為准則受到損害,敦厚朴實的社會風氣也遭到了破壞。」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說法。此後,對那些學問好、懂得政務、德才優良的官員,不斷地提撥使用。

唐太宗因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為大理少卿。太宗鑒於候選的官員中有很多人假冒資歷和門第,便下令讓他們自首;若不自首,一旦發現,就判處死刑。不久,有一個假冒資歷門第者被發現,太宗要處死他。戴胄稟奏:「根據法律,應當流放。」太宗生氣道:「你想以守法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嗎?」戴胄曰:「這道命令,是出於陛下一時的意氣,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取信天下的規則。陛下憤恨官員中的作弊者,想殺死他們,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許這樣做,應該根據法律條文來處理,這才是治國的根本大計。」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認真按照法律辦事,朕還擔心什麼呢?」戴胄先後多次冒犯太宗,依法辦案,在朝堂上規諫時,滔滔不絕,義正辭嚴,太宗都聽從於他,國內極少出現冤案。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自古以來,創業的國君,傳位到子孫以後,往往發生動亂,為什麼?」司空房玄齡說:「這是由於年幼的君主生長在與世人隔絕的宮中,從小就過著豪華尊貴的生活,不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也不懂得怎樣治理國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權,就往往發生動亂。」太宗道:「這是一個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沒有才能德行,憑借祖、父的幫助蔭庇便逐漸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愛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沒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發生動亂?隋煬帝不忘宇文述在揚州任總管府時的功勞,提拔他的兒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慮如何更好地為煬帝效勞,反而把煬帝殺掉了。難道這不是臣下的過錯嗎?朕說這一番話,目的是想要你們告誡自己的子弟,使他們不犯錯誤,那便是國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問:「宇文化及和楊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孫,結果都反叛了,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記住別人給予的恩惠,而楊玄感和宇文化及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輕視小人。」太宗說:「言之有理啊!」

② 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三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

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瓦崗寨起義

瓦崗寨起義,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

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台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後失敗。

3、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

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被叛軍驅出。

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後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並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准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制從此開始。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

5、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③ 求隋唐時期的歷史小故事~不要《毛驢告假》~大概400~500左右啦

秦瓊賣馬

④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⑤ 有關隋朝的歷史小故事(100至200字左右,要有道理)急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有點長 你自己縮減吧

⑥ 隋朝歷史小故事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⑦ 隋唐歷史小故事(100字)

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坐騎黃驃馬到西門外二賢庄去賣。

秦叔寶將黃驃馬拴在庄南大槐樹下。

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他叫王伯當。王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庄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後二人在推翻隋王朝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秦瓊建祠報雄信」,說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拓展資料: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

最初是隋朝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
(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貞觀十二年
(638),任徐州都督的秦瓊去世,陪葬昭陵。

⑧ 關於隋唐時期的歷史小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只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系,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唐太宗即位不滿二十天,東突厥的頡利(頡音jié)可汗率領人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邊。頡利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唐太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不理頡利的威脅,把使者扣押起來。他先布置長安的唐軍擺開陣勢。接著,又親自帶了房玄齡等六名將領,騎馬到渭水邊的便橋,指名要頡利出來,隔河對話。

頡利聽說使者被扣,已經有點吃驚;再看到太宗親自上陣,後面唐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不禁害怕起來。他帶著突厥將領在渭水對岸,下馬拜見太宗。
唐太宗隔著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早已訂立盟約,幾年來也沒有少給你們金帛,為什麼要背信棄義,帶兵進犯?"

頡利被責備得無話可說 ,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上訂立盟約。接著,頡利就退兵了。

打這以後,唐太宗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他跟將士們說?外敵進犯,這是常有的事,並不可怕。怕只怕邊境稍為安定,人主就貪圖安逸,忘記戰爭,敵人來了就抵擋不了。從現在起,平時我做老師,教你們弓箭;戰時我當將帥,帶領你們抵抗敵人。"

經過唐太宗的鼓勵,將士專心練武,不出幾年,就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飢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630年,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 ,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面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 。兩個人商量怎樣對付 。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只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贊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

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二百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只有七里地了。

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里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

頡利東奔西逃 ,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後,西域各族人和亞洲許多國家的人, 不斷來到長安。在這一時期,我國高僧玄奘和尚也通過西域各國到天竺去。

3.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4.「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⑨ 隋朝的歷史小故事300字

當初,隋文帝讓太子楊勇參與決策軍國政事,他經常提出批評建議,文帝都採納了。楊勇性情寬厚,直率熱情,平易近人,無弄虛作假的品行。文帝本性崇尚節儉,楊勇曾經在已經很精美華麗的蜀地出的鎧甲上再加裝飾,文帝看到後很不高興,他告誡楊勇說:「自古以來帝王無一喜好奢侈而能長久的,你作為皇位繼承人,應當以節儉為先,這樣才能承繼宗廟。我過去的衣服,都各留一件,時常取出它們觀看以告誡自己。恐怕你已經以當今皇太子自居而忘卻了過去的事情,因此我賜給你一把我舊時所佩帶的刀,一盒你舊日為上士時常常吃的腌菜。要是你還能記得以前的事,你就應該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後來到了冬至,百官都去見楊勇,楊勇排列樂隊接受百官的祝賀。文帝知道了這件事,就問朝臣:「最近聽說冬至那天朝廷內外百官都去朝見太子,這是什麼禮法?」太常少卿辛回答:「百官到東宮,是祝賀,不能說是朝見。」文帝說:「祝賀的人應該三五十人,隨意各自去,為什麼由有關部門召集,一時間百官都集中起來同去?太子身穿禮服奏樂來接待百官,能這樣嗎?」於是文帝下詔說:「禮法有等級差別,君臣之間不能溷雜。皇太子雖然是皇帝的繼承人,但從禮義上講也是臣子,各地方長官在冬至節來朝賀,進獻自己轄地的特產,但另外給皇太子上貢,這就不符合典章制度了,應該全部停止。」從此,文帝對楊勇的恩寵開始衰落,漸漸有了猜疑和戒心。
楊勇有很多姬妾,他對昭訓雲氏尤其寵愛。楊勇的妃子元氏不得寵,突然崐得了心疾,兩天就死了。獨孤皇後認為這里還有別的緣故,對楊勇很是責備。此後,雲昭訓總攬東宮內的事務,她生了長寧王楊儼、平原王楊裕、安成王楊筠;高良娣生了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王良媛生了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成姬生了潁川王楊;其他的宮人生了楊孝實、楊孝范。獨孤皇後更加不高興,經常派人來窺伺探查,找楊勇的過失和罪過。
晉王楊廣了解這件事後就更加偽裝自己,他只和蕭妃住在一起,對後宮所生子女都不去撫育,獨孤皇後因此多次稱贊楊廣有德行。朝廷中執掌朝政的重臣,楊廣都盡心竭力地與他們結交。文帝和獨孤皇後每次派身邊的人到楊廣的住處,無論來人的地位高低,楊廣必定和蕭妃一起在門口迎接,為來人擺設盛宴,並厚贈禮品。於是來往的奴婢僕人沒有不稱頌楊廣為人仁愛賢孝的。文帝與獨孤皇後曾經駕臨楊廣的府第,楊廣將他的美姬都藏到別的房間里,只留下年老貌丑之人身著沒有文飾的衣服來服侍伺侯。房間里的屏帳都改用樸素的幔帳,斷絕琴瑟絲弦,不讓拂去上面的灰塵。文帝看到這種情況,以為楊廣不愛好聲色,返回皇宮後,告訴侍臣這一情況。他感到非常高興,侍臣們也都向文帝祝賀。從此,文帝喜愛楊廣超出別的兒子。

⑩ 隋唐以前的小故事最少三篇 不少於500字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3.隋文帝飲茶治頭痛的故事
楊堅(541年-604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北周武帝時襲爵隋國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稱帝,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大軍

渡過長江天險,攻佔陳都建康(今南京),俘獲後主陳叔寶,陳朝滅亡。至此,西晉末年以來延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結束,這是隋文帝的一大歷史功績。

茶之行世,常以廉儉為本。而據史籍記載,隋文帝勤於政務,自奉甚儉,茶卻也侍於左右。《隋書》中曾記有一個頗為怪誕的事:某夜,隨文帝做了個惡夢,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

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後便一直頭痛。後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隋文帝服之以後果然見效。因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當時人們競相采啜,並

有一贊雲:"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意為做人苦心鑽研孔子的《春秋》,殫精竭慮去演繹讖書《河圖》--想出人頭地--還不如有許多茶喝來得快活。

南朝齊武帝也是一個尊茶的君主,並明文規定天下無論貴賤,有祭奠必須供茶,但因南齊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響和成效卻遠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統天下,結束了南北朝長

期的對峙局面,南北的飲茶等風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書》的記載過於神化),於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黃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視為"酪奴"。從茶

文化角度來看,隋文帝同樣立有一大歷史功績,盡管他當時對飲茶未必自覺,對其歷史功績也未必有意識。

閱讀全文

與隋唐歷史小故事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