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古拉伯爵的角色考證
按照西方傳說,吸血鬼是個背離上帝的特殊種族。有人甚至考證出德古拉伯爵專確有其人。據記載,他屬的原型是瓦拉幾亞公爵:「穿刺者」「龍之子」弗拉德(生於1422年,死於1462年),在他生活在公元15世紀的中歐羅馬尼亞,是位驍勇的戰士,但脾氣暴戾,其領地上的百姓不堪其苦。
此人死後留下很多傳說,而19世紀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此為題材,在整理大量故事的基礎上,終於創造出德古拉伯爵這一經典形象。
穿刺者:在歐洲歷史上,他以殘忍而出名。每每抓獲俘虜,都要施以刺刑,將戰俘從臀部插入一根長長的木棍然後一直穿過整個身體從嘴巴出來,再將木棍高高樹立而起,讓戰俘折磨而死因此得到了穿刺者(Tepes)的惡名。
龍之子:全名(依羅馬尼亞語發音)是弗拉德‧采佩什‧德庫拉(Vlad Tepes Dracula)。其父弗拉德‧塔古勒(Vlad Dracul)當時被納為「龍騎士」組織的成員,當時羅馬尼亞是基督教歐洲和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對抗的前沿陣線。父親之名意思是「龍」,而弗拉德則是龍之子(Dracula)。
2. 吸血鬼的歷史人物
吉爾斯·德·萊斯
吉爾斯·德·萊斯(Gilles de Rais)男爵是15世紀法國貴族,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擔任法國元帥,曾與貞德並肩作戰,後貞德被燒死後,他瘋狂地迷戀煉金術,希望在血里發現點金石。為此,他不惜折磨、囚禁300多名兒童。據說,被他抓走的孩子活不過一個晚上,他有時會將孩子們斬首,有時則會割斷他們的喉嚨,看著流出的鮮血而發笑。還有人看到德·萊斯男爵在孩子們死後,親吻他們的額頭,切開他們的內臟。在1440年德·萊斯的罪行敗露,他被他的貼身僕人們送上了絞架。
據聞,他被認作為吸血鬼,源於法國作家Joris-Karl Huysmans的小說《在那兒》,書中把他描寫成殘酷瘋狂的吸血鬼。
弗拉德三世
瓦拉幾亞公國(Valachie)的督軍弗拉德三世(Vlad III))1442年,弗拉德與其幼弟被送往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作為人質六年,後在土耳其蘇丹的支持下,率軍攻打拉瓦幾亞,奪回政權。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肅異己,手段苛酷,又用各種嚴峻刑罰對待罪犯。
真正令土耳其人感到恐懼的是1462年的戰役,當土耳其大軍追抵城下時,赫然見到開戰時被俘虜的兩萬多名士兵,都被剝光了衣服示眾,並被活活穿插於長達一公里、環繞著城池的木樁上。烏鴉和禿鷹不斷地啄食這些死屍,周圍彌漫著濃烈的腐屍味。目睹著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土耳其士兵無不為之心膽俱裂、鬥志全無,只得撤離。此後「穿刺者」的稱號傳遍歐洲。
弗拉德三世見血發狂,拜血作樂的方法奪取了千萬人的生命。他被認為是吸血鬼-德古拉的原型,他的名字已經與吸血鬼分不開,成為吸血鬼文化的代表。
巴托里伯爵夫人
17世紀匈牙利巴托里(Erzsebet Bathory)伯爵夫人的血腥事件,這個向僕人學習妖術的美麗女人在建在咯爾巴阡山脈中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里虐待殺害了300多名少女,並快樂地喝她們的血,甚至把血裝滿浴缸沐浴,用來保持自己永遠的青春美麗。1610年12月30日,伯爵夫人的表兄圖爾索(Gyorgy Thurso)攻佔城堡,將伯爵夫人的共犯處死。夫人被囚禁在城堡中,直到死去。
2008年的電影《吸血女伯爵》便是以她的相關傳說與歷史背景而拍攝。另外,她更可能是小說《卡蜜拉》中吸血鬼的原型。
3. 與吸血鬼相關的歷史人物
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吸血鬼,在銀幕上也是最走紅的恐怖明星,以他為主角的電影不勝枚舉,但是每部片子里的德古拉伯爵又都不盡相同。所以還是先走出電影,看看他的來龍去脈吧。
按照西方傳說,吸血鬼是個背離上帝的特殊種族。有人甚至考證出,《聖經·舊約》記載的該隱殺亞伯事件,是吸血鬼的起源——殺了親生弟弟的該隱被上帝放逐,他的後代便逐漸繁衍成為不老不死,靠人血為生的吸血鬼。德古拉是傳說中的第二代吸血鬼。不過,德古拉伯爵其實確有其人。據記載,在他生活在公元15世紀的中歐羅馬尼亞,是位驍勇的戰士,但脾氣暴戾,其領地上的百姓不堪其苦。(生於1422年,死於146?年。)此人死後留下很多傳說,而19世紀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此為題材,在整理大量故事的基礎上,終於創造出德古拉伯爵這一經典形象。
早在電影剛剛誕生的年月里,就已經有人把德古拉伯爵搬上銀幕,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德國表現主義大師F·W·茂瑙拍攝於1922年的《諾思費拉圖》。影片特殊的攝影風格與主演的k的傳神表演使它毫無疑問地成為歷史上最具開創性的電影之一,飾演吸血鬼的MaxSchrec平時生活中也模仿吸血鬼,甚至在棺材中接受記者采訪,一度有人懷疑他本人就是一隻吸血鬼。9年後陶德·布朗寧以《諾思費拉圖》的原作斯托克的小說改編成《吸血鬼》,主角Bela Lugosi所營造的惡魔氣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使他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吸血鬼。德國著名導演赫爾措格於1979年拍攝了《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為茂瑙的原作賦予了新的內涵,而伊列斯.梅里格(Elias Merhige)也於2000年以茂瑙拍攝此片的過程為基礎拍攝了《吸血驚情》。此外深入人心的便是1992年科波拉拍攝的《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與F?W?茂瑙的不同在於,F?W?茂瑙對於德古拉伯爵的形象是顛覆性的,形象陰森且委瑣,形容枯槁猙獰,眼神邪惡狠毒,身體傴僂卻帶有侵犯性,科波拉的主旨卻在於還原小說原作中的德古拉伯爵的形象。
4. 歐洲歷史上有沒有人或者一個故事說在世的時候去過地獄或者冥界又或者是為了妻子背叛宗教的有嗎
去過地獄的是但丁的著作《神曲》,在維吉爾的帶領下游覽地獄,碰到過伊版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為妻權子背叛宗教的是綽號穿刺公的弗拉德三世,是羅馬尼亞首領,小說中帶領軍隊抗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退了侵略軍,但在回來的途中,城內謠傳弗拉德三世戰死,他的妻子痛不欲生,自殺了,弗拉德三世回城後知道妻子自殺痛不欲生,而這時主教說你的妻子是自殺,不能上天堂而是下地獄,弗拉德三世大怒,殺了所有神職人員,在教堂耶穌像前質問上帝並用劍刺穿了耶穌十字架,從裡面噴出鮮血,弗拉德三世喝了之後變成了吸血鬼之祖德古拉
5. 求一位歷史人物
怎麼好像是德古拉伯爵
德古拉伯爵(Dracula,或譯為卓九勒),原型來自中世紀時專外號為采佩什(意為刺屬棒)的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德古拉一生驍勇善戰,在位期間一直與入侵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軍隊英勇作戰。他曾兩次大敗敵軍,最後戰死疆場。德古拉戰功卓著,在羅馬尼亞人眼中他是一位為抵禦外敵的民族英雄。但德古拉性格異常殘暴,每每抓獲俘虜,都要施以刺刑(即以削尖的木樁立於土中,將敵人刺掛尖端,流血而亡),因此得到了"穿刺王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的惡名(通稱穿刺公)。或許正因為德庫拉的殘暴,他最終和傳說中的吸血鬼融為一體。
6. 惡魔城蒼月十字架畫像是誰,就是打蒼真的場景的那個
此人是歷史上的實際人物穿刺公威拉德三世,也就是惡魔城系列歷代的最終BOSS德庫拉的原型。很多人認為,吸血鬼德庫拉伯爵這名角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原型參考自15世紀匈牙利的暴君威拉德三世。實際上布拉姆·斯托克在撰寫小說《德庫拉》是只是借鑒了威拉德三世的雅號「德庫拉」而已,並非完全照搬他的生平。但不管怎麼說,在威拉德三世在位期間,死於其穿刺刑法的民眾就多達幾萬是不爭的事實,從殘虐與嗜血這兩點來看,威拉德三世與吸血鬼並無區別。
7. 求德拉古的生平事跡
歷史上德庫拉的全名(依羅馬尼亞語發音)是弗拉德
8. 求人物傳記和歷史故事共四篇(每篇約800字) 謝謝各位了啊!!!!!!!!
扁鵲: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而且,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扁鵲拜師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扁鵲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扁鵲成名後,周遊各國,為人治病。 據司馬遷記載,扁鵲當時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內臟,如同現在的透視一樣,至於望聞問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
濟南扁鵲雕像
對中醫學的人藉此攻擊中醫。聶文濤認為,從中醫學文獻上看沒有扁鵲透視眼的記載。這說明,是書所記屬於醫學之外的文化內容。如同牛頓的蘋果落地,本來莫須有,且不符合邏輯,然而也會流傳。文化的傳奇必然覆蓋一切,包括古代和當代的科學發展過程,不能作為評判科學的依據。這種傳奇只能反應了扁鵲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扁鵲具有高明的醫術。他的行醫事跡及醫學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時期的醫葯水平和醫葯特點。先秦不少著作載有扁鵲的事跡,《史記·扁鵲列傳》: 殷常公,號丘宣。欲覓其徒而傅其術,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聞名。常公見而欣慶,隨攜之逰。年余至長桑,適逢棄兒於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擇居長桑,授徒乳子矣。殳隨常公七年,聞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對甚得,常公悅之。扁侍常公側,訥而少聲,齡或八歲,公亦任之。 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戱於扁曰:『汝貌若獬,聲若鵲,其聞不能知,知無其所謂。後先生去,留之為吾司戶可也』。扁對曰:『汝聞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識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聲若鵲,乃能鳴也』。殳大笑之,言於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請之,遂名扁鵲。 異日,常公謂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於汝:居細無禍,災其自妄;且記』。殳去之,常公望其道問扁曰『汝謂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對曰『初安,再妄,復牢之』。公詫然曰『行乎?性乎』?扁對曰『兼有也,謂有:爭於勢,不敵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讀,勤勉而事焉。 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於牢。扁隨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釋,皆能記之。故其傳者,非言止矣,實心領而神會之躍也。扁鵲三十有二,始治於人。先生出而自嘆曰『吾自謂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習耏其心。吾常自嘆其拙,今其學優於吾,安矣』。先生亡於鎬。扁鵲居鎬南守孝三年,靜悟眞髓而不以物動,治疾療人不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聞天下,曰『長桑扁鵲,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語謂皆盡其傳。四年而牢,禁其終生。豈非過於知辧之害,而無智識之果者耶?
扁鵲遇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音西)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葯王廟」,專門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同時,也祈求他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歷史故事
扁鵲雲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裡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裡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裡,都是聲名大振。 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1]:「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葯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葯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葯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彌補得好,當然是聲名鵲起,但更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謐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麼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謐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裡,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謐。李謐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殺害了扁鵲。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裡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葯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葯,用八減方的葯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癒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10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10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於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於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後問世的作品,成書於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託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魯迅:
童年時期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描寫著。
青年時期的魯迅
求學時期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俗稱「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 《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
魯迅先生畫像
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棄醫從文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於是他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
唐伯虎: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約廿四歲的時候病逝。後來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場弊案的牽累而離去。後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會試泄題案」詳情: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再加上由於徐、唐兩人在京師的行動惹人注目,會試中三場考試結束,頃刻便蜚語滿城,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戶科給事華昶便匆匆彈劾主考程敏政鬻題。事連徐經、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閱題,其所錄之卷,由大學士李東陽會同其他試官進行復審,結果證明徐、唐兩人皆不在錄取之中。鬻題之說,雖屬烏有,但輿論仍喧嘩不已。明廷為平息輿論,便著錦衣衛加以審訊,查無鬻題實據,最終以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送過見面禮;唐寅也因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送鄉試座主梁儲,使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罷官還家。華昶因奏事不實,也遭降職處分。一場科場大獄,以各打五十大板結案。事後三個被告均不服,程敏感政歸家後憤郁發疽而亡。唐寅恥不就吏,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 徐經加梧塍後,閉門讀書,並作《賁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經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舉仕途。次年以慕司馬遷的齊、魯、燕、趙壯游為名,北上京師探聽消息,但因科場失意後體質一天比一天差,不勝旅途勞頓,至京便卧病於永福禪寺,於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師,歸葬於江陰砂山。年止三十有五。
《桐陰清夢圖》軸,明,唐寅繪
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唐寅千里壯游,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蘇州,家中非常清貧,妻子大吵大鬧,終於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
《看泉聽風圖》卷,明,唐寅作
唐寅三十六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庄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里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只幾間茅屋,檐下卻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春日,園內花開如錦,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祝允明《唐子畏墓誌銘》)此時唐寅過得清閑而超脫。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徵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
《自書詞》卷,明,唐寅書
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卧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凄涼的一生。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誌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後世有關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誌銘中得到的。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涼,以致身後詩文幾近散軼。明萬曆年間,常熟書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詩文和為人,不惜重金,徵求片紙隻字,為他搜集整理詩賦詞章。將唐寅生前散軼的近百首(篇)詩文核閱後付梓,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個較完善的詩
蘇州唐寅墓
[1]文集傳世,一時洛陽紙貴。後來,江南著名的出版藏書家。常熟書商毛晉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為人,他在編錄《明詩紀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時,又特地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軼事,豐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詩文內容,為後代積累了生動的文化資料。 毛晉,後來還獨立承擔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據《蘇州府志》,崇禎甲申三月十六,毛晉與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蘇橫塘王家村,因見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荊棘荒蕪,牛羊放逐墓園,頓生哀憫之心。他詢問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後,後嗣中唯剩一侄孫孀婦,經濟拮據,困頓城內,以致唐寅四時之祭匱乏。毛晉凄然感嘆:「是朋友之罪也,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並乎?」於是,毛晉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並且擇地墓旁造三間祠堂。蘇州地方官雷起劍親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
歷史故事
唐伯虎點秋香 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艷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唐寅詩集》中有詩名曰「我愛秋香」是一首藏頭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現在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盪不羈。一次,他和朋友游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其實就笑了一下,陳公子便招架不住,於是暗訪秋香蹤跡。於是,陳公子喬裝打扮,到官宦人家
《秋風紈扇圖》
[3]里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倆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便謊稱要回家娶親。倆公子說,府上有這么多婢女,你隨便挑。陳公子說,既然這樣,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陳公子遂心如願,結成姻緣。這就是《耳談》中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一個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復雜化。 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怎麼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呢? 這里,有其社會原因,時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個人原因。我們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蘇州是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經濟上的繁榮必然帶來思想上的活躍。特別是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就十分活躍。他們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實現個人的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中下層知識分子急需找到一個他們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個生活上放浪不羈、敢於帶頭沖鋒、挑戰的叛逆形象。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禮法的性格特徵。在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中,文人墨客們故意讓唐伯虎不拘禮法,讓他放浪形骸。故意讓唐伯虎闖朱門豪宅,讓他和達官貴人插科打諢。故意讓唐娶自己心愛的女人為妻,讓他為爭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奮斗。這就是為什麼要把點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秋香這個人呢?有。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歷史上確實被人點過。是不是唐伯虎點的呢?肯定不是。因為據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20歲。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沒有辦法才墮入青樓。因為人品好,後來轉業從良。 秋香在當時被譽為「女中才子」,她所畫的丹青畫,更有名氣。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 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繪畫。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過去的事都已過去,青樓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後要到畫界中去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