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會的名人
張其光(1831-1895年),又名信千,字奎垣,廣東新會雙水區豪山鄉人。清代名將,版抗擊日權、法侵略者,至今在浙江等地都有「張公廟」紀念他,光緒元年(1875年)更被皇帝授賞黃馬褂,1893年兩次被皇太後召見賜克食恩禮。因其駐浙時間較長,且作戰英勇,深受浙人擁戴,當地人稱其為「張將軍」,稱其統率的軍隊為「張家軍」。 他也是清代朝廷欽封的唯一廣東籍「巴圖魯」。在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豪山村北面還保留有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專門為張其光而建的張將軍家廟 此外還誕生了陳白沙(現屬蓬江區)、陳垣(現屬蓬江區)、吳冷西等諸多名人。新會當代娛樂圈名人劉德華(現屬蓬江區)、、譚詠麟、梁詠琪、容祖兒(現屬蓬江區)、、李克勤、蘇永康、鍾鎮濤。其中祖籍新會在外地出生的還包括:黎姿、黎民偉、林楚楚 美國國會第一位華裔女性眾議員趙美心及澳門特首崔世安,崔世安祖籍新會雙水鎮崔嘉亨村。馮秉芬是香港知名實業家;利銘澤是香港大財團首腦之一;還有陳瑞祺、陳經倫、黃克兢、崔德祺、黃球、譚兆、梁華濟、馬觀適等實業家、僑領名流。
② 江門歷史名人介紹
江門名人
陳白沙:一代大儒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新會白沙鄉人,故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江門市新會區都會。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據明史載,他身材修偉,有極聰慧的儀表,目光如星,右邊臉上,長了七顆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從小就穎悟非凡,過目不忘,而且很有氣節,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他19歲中鄉試,20歲參加會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師進國子監讀書,投名師吳與弼門下,學問得以大進。
陳白沙經過這一段國子監的讀書生活,受了師友的熏陶,越發有志於學問。回歸故鄉之後,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裡築了一座陽春台,常靜坐其中,一意深思,學問更加精進。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廣東布政使彭韶上疏薦他,憲宗准奏,但他借口母親久病不去。巡撫右都御史朱英對他說,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負欺君之罪。陳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請准終養母親天年。憲宗批准,授他以翰林院檢討之職。他在詩中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所過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既買鋤頭又買書,半為農者半為儒。」
他終生致力於讀書、講學。在講學中,極力宣傳他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薄稅斂,減徭役,省刑罰」,以減輕農民負擔。在理學上,他主張一要「自覺」,二要「知疑」,三要「靜坐」。他說:「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又說:「前輩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此外,他主張,「以自然為宗」「以靜坐為主」,並且要求學生端莊靜坐來澄清自己的胡思亂想。
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理學家,他的學說得到學生的廣泛接受和贊同,陳白沙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心即理也」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
陳白沙多才多藝,精詩文、工書法、善畫梅。山居時,因為筆的供應不便,於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他的字和畫,都被公認是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直就為時人所珍視。他的詩作有2000多首,其詩格調頗高,張翊評論他的詩,「專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寫給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可以想見他們師徒之間,「真有相視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死於家鄉,被謚為「文恭」。明萬曆二年,朝廷詔建家祠於白沙鄉,即江門的陳白沙祠。至今,江門留有很多陳白沙的遺跡,如釣魚台、碧玉樓、白沙墓等,過去曾一度破壞,現已修復,供遊人參觀游覽。
古來讀書為做官,「學而優則仕」,白沙卻甘於寂寞,精思重教,終成大家。他不僅獨創學派,而且影響了一代弟子,著實令人敬佩。江門眾多的陳白沙遺址的修復,也正說明了後人對他的景仰和懷念。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其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回國後不遺餘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曾經生活在日本,並當父親的日語翻譯,1966年病逝。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如:中國航天第一人,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牧牛了。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年僅12歲的馮如,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遠渡重洋,去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後,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識到:國家富強,必有賴於機器,於是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馮如在紐約學習期間,出現了兩件轟動世界也震動馮如的大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在我國東三省廝殺,我同胞慘遭蹂躪。這兩件事,不僅進一步激發了馮如的愛國熱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確奮斗方向。1906年,馮如發誓說:「是(指製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馮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為之奮斗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製造之後,重返三藩市,開始招徒製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
10年的發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終於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後研製了抽水機、打樁機、發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地頗負盛名。《三藩市呼聲報》稱他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三藩市考察者報》更贊譽馮如為「奧克蘭市天才的發明家」。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展祖國電力工業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製造工業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因此,他婉言謝絕邀請,並於1908年5月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辦了以製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製造機器廠」。當時僅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參股,他們盡傾所有,連工具、材料折款在內也不過1000餘元。盡管人少力薄,但他們卻在近7.5平方米的廠房裡研製飛機,這正體現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發展航空事業的精神。
經過多年努力,馮如終於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從而擠身於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陳少白:陳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讀書,次年在香港結識孫中山。1890年1月由孫中山推薦人香港西醫書院。常與孫中山、尤烈。楊鶴齡一起傾談反清,被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與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起義流產後逃亡日本。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和總編輯,並組織出版(中國旬報),積極宣傳革命,與保皇派的(商報)論戰。1900年與畢永年、平山周等聯絡長江流域哥老會、廣東等地三合會的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在香港負責接濟工作。1905年香港同盟會分會成立,任會長。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職,從事實業。1911年廣州光復後,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後辭職,組織粵航公司,任總經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協助孫中山督師北伐。1922年後,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去世,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③ 新會四大名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會城茶坑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內家、學者、政治評論家容、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
趙麗蓮(1896年—1989年),趙士北之女,台灣教育家。
家。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啟超長子,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陳獻章(1428年-1500年3月9日),會城都會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
④ 江門 歷史人物
馮如(1883-1912),廣東恩平蓮塘鄉杏圃村人。1883年12月15日在家鄉出生,十二歲隨其伯母之胞弟吳英蘭赴美國舊金山當童工。他「目睹美國工藝發達,心嚮往之。嘗謂國家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乎機器。今中國貧弱極矣,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十六歲時,馮如回鄉結婚,翌年再赴美國,在紐約的一間工廠當工人,學會了製造三十多種機器。
梁思永(1904-1954年) 原藉廣東省新會縣,梁啟超次子,1904年生於上海,一說生於日本橫濱。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後進入清華學校留美班,隨後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留學期間,他為了解國內考古情況,一度回國擔任助教,在清華學校整理李濟在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所出土的部份陶片,並寫成英文專刊。
唐明照(1910-1998),外交家,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恩平市聖堂鎮塘龍村人。民國19年(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民國2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民國22年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轉入美國共產黨並相繼擔任美共加州大學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書記。民國26年參加創辦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民國28年10月起任美共中國局書記達10年之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
王興(1615一1659年),廣東恩平人,少不知書,任俠亡命,早年是一個被草澤推為魁桀的人物。因身材短小,勇敢精細,綽號「綉花針」。
陳開(1822-1861年),廣東鶴山縣維墩村人,出身貧苦,天地會領袖。他本以駕船為業, 1854年7月5日,他領導天地會眾,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首先舉起義旗。各地天地會首領,紛紛率眾響應,當時,起義軍以農民為最多,頭裹紅巾,蓄發易眼,表示反清,故稱「紅巾軍」或「紅兵」。
李鐵夫(1869-1952年),原名玉田,號昭龍,鶴山縣陳山村龍門里人。十八歲時赴英屬加拿大,數年後入阿靈頓美術學校,這期間加入興中會,自此取名鐵夫。1908年,李鐵夫到美國,協助孫中山將興中會改為同盟會。他擔任同盟會紐約分會主盟人達六年之久。
謝纘泰
謝纘泰(1872-1937年),廣東開平人,生於澳洲雪梨市。1887年隨父到香港,就讀於皇仁書院。1895年在香港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他業余時間潛心研製飛船,終於在1899年完成「中國號」飛船的設計工作。
余錕和
廣東開平人,是旅美三十餘年的機器學家,甲午中日戰爭後,余錕和即專心致志研製飛船,欲藉此抵禦外侮,振興中華,洗雪國恥,1910年他終於在美國製成飛船一艘,並試飛成功。這艘飛船長一丈二尺,闊五尺,上懸用紡綢製造,外塗黑漆的氣球一個。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飛船。
......
⑤ 新會有哪些名人(不論古今,盡量詳細)
新會:劉德華
,容祖兒
鶴山:易健聯
恩平:何家勁台山;麥嘉
⑥ 有哪些文化名人曾在新會
新會歷史名人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明宣德三年10月21日(年11月26日)出生於廣東新會縣都會鄉。童年時舉家遷於江門白沙鄉,學者以鄉名尊稱白沙先生。卒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終年73歲。
白沙於正統十二年,二十歲應鄉試,考取第九名舉人,其後屢次赴京會試皆未第。成化十九年(1483年)時已56歲,始以薦舉官授「翰林院檢討」,旋以奉母終養告歸,返白沙鄉居碧玉樓讀書講學,此後終身不仕。白沙雖然一生不作官,而卻以理學而聞名於世,成為明代一個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其學說則稱「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
白沙的講學宗旨,不尚聲華,惟務實際,與當時形式時尚,沉溺於利祿功名的傳統官學派辦學作風,背道而馳,沖破正統派的學術權威,解放傳統制度的束縛,為學者開辟了新的道路。
白沙學術思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作用,確立了嶺南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地位。他的學說被譽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因此他也被人們尊稱為「大儒」、「聖人」,辭世後被追認為「文恭公」,成為中國古代廣東唯一從祀孔廟的學者。故有「嶺南一人」之譽。
白沙先生是當代詩人,他的詩格調清高,雅淡瀟灑,有陶淵明、邵康節的風格。張詡謂「其詩也則功專而入神品,有古人不到者。」他常好以詩論道,詩句之中,多涵哲理,故有「白沙詩語如禪語」之譽。詩句平易近人,不事雕飾而直舒胸臆,又多涵哲理之作,是明詩中最具特色而高致的。
除理學、詩、文之外,白沙更擅作書,其書法植骨於歐陽詢,又參以米蘇之勢,自成一體。早歲作書,皆用毛筆,惟最擅草書,其傳世著名的「大頭蝦談」書法立軸,其一就是用毛筆書成;晚年喜用茅筆作書,茅筆是白沙創制,以茅心束縛而成,稱曰「茅龍」,現在崖門之慈元廟碑,就是白沙晚年用茅龍所書。白沙書法的出現,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使明代書法為之改觀。這是白沙於書法造詣上的一個貢獻。
高 儼
高儼(1616-1689)明末清初廣東畫苑裡畫山水畫的大師。字望公。廣東新會人,高儼品行高尚,博學多才,工詩,能書,擅畫,時人稱為「三絕」,與當時嶺南文壇畫苑的陳子壯、王邦畿、陳恭尹、張穆等交朋友。順治六年(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平定廣東,駐廣州城,聞高儼聲望,屢派人邀請他出任官職,均被拒絕。高儼精繪山水花卉,但他的作品不輕易給人,特別是不願給官僚市儈。晚年,藝術造詣更精,能在月光下作畫,比日間畫的更好。因他姓高,人稱「高士」。代表作有清初畫的《秋寺晚鍾圖》立軸,筆鋒蒼勁,功力深厚,是他生平傑作。還有《新會十二景冊》,重現岡州如詩如畫的山河景色。《秋林觀瀑圖》被畫家譽為「筆墨甲於嶺南」。高儼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逝世,終年73歲。著有《獨善堂集》。
陳 享
陳享(1805-1875)「蔡李佛拳」創始人。字典英,號達庭。廣東新會崖西京梅村拱北里人。7歲隨族叔陳遠護(少林寺俗家弟子)學佛家拳。道光三年(1823年)先在李友山處學藝四年,後拜羅浮山蔡福禪師為師。道光十四年(1834年),陳享別師下山,返回故鄉,其後用兩年時間,苦心鑽研所學拳術,集蔡福、李友山和陳遠護三家拳法,創造一套獨具一格,擁有初、中、高級共49套拳路的拳術,稱為「蔡李佛拳」。咸豐三年,太平軍起義後,陳為避清廷徵募鄉勇,攜眷投奔他鄉,先後在江門、南海、順德、中山、東莞等地設館授徒,以弘揚所創「蔡李佛拳」之技。各地弟子學有所成而顯名於世者,有陳顯承、陳龍典、陳大指、龍子才、阮駭、張炎等數十人。陳享曾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處當過幕友。1856年9月辭別返鄉。後清廷搜捕太平軍余黨,陳逃往香港轉赴南洋各地教授「鐵箭拳」,稱為蔡李佛長拳,贏得很高聲譽。同治三年(1864年),陳抵舊金山,被華僑陳氏聯宗會聘任為國技教師,收徒遍及全市。同治七年(1868年),陳享離美返鄉居住。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十日病逝,終年70歲。
伍廷芳
伍廷芳 (1842——1922)原名伍敘,宇文爵,號秩庸,新會縣城官來橋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在馬來亞馬六甲州容都亞南出世。歲時隨父伍榮彰從新加坡歸國,居住在廣州芳村。他不喜歡章句帖括之學,而喜歡讀子書、史鑒和小說,對新文化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他後來轉到一間教會學校就讀,認識了英國牧師晏惠林諗,並被推薦進入香港聖保羅書院讀書。求學時間,他不但專心攻讀英語、數學、物理等課程,而且關心社會。
1858年,伍廷芳剛滿16歲,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開中國人自辦日報之先河。到1861年,伍廷芳以優異成績從聖保羅書院畢業後,即受聘於香港高等法院任譯員。他除了擔任高等法院和《中外新報》工作外,於1864年,又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日報》。1870年,伍廷芳調任香港巡理廳首席譯員。
1874年,伍廷芳抱著救國治國的願望,自籌經費,赴倫敦林肯法律學院深造,經三年刻苦攻讀,成為第一個取得英國法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877年3月,伍廷芳從英國回到香港。5月18日,由香港律政司正式宣布他出任大律師。伍廷芳為維護香港同胞利益,與種族歧視勢力展開了抗爭。1878年8月,港督軒尼詩反對種族歧視,廢除笞刑的主張,博得了香港同胞的擁護,但激起英籍居民的不滿。伍廷芳、梁安等人在東華醫院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決定參加10月7日在香港大球場召開的民眾大會。10月7日,當會議通過允許實行鞭刑時,伍廷芳提出抗議,率領華人退出會場。同年11月,由東華醫院董事局發起,130名富裕華人簽名,請求英女皇留任軒尼濤當下屬港督;另又有2000多名華人簽名,請求英女皇廢除笞刑。兩封請願書都是由伍廷芳等代表交給港督的。其後獲得英女皇批准,香港取消了笞刑。伍廷芳敢於挺身而出,說法論理,為港人爭取民族平等、保護華人利益的行動,得到中外人士稱贊。港督體會,伍廷芳已成為華人領袖,利用他可以做好華人工作,穩定香港。因此,同年12月16日,委任伍廷芳為掌法太平紳士,為40名太平紳士中唯一的一位中國人。以後,伍廷芳陸續被委為立法局議員、港府裁判司署、保良局副主席等職務。
1882年,伍廷芳應清政府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邀請,招入其幕府,任法律顧問,協助洋務和外交事務工作,後又出任北洋洋務局委員、法律大臣、商務會辦大臣,商部、外交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要職;1896年11月至1910年,伍廷芳由二品銜候補道升為四品堂卿銜,曾兩次派駐美、日、秘國任公使。伍廷芳還協助清政府修改《大清現行刑例》,編纂民事、刑事訴訟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伍廷芳積極支持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他先後致函清朝攝政王載灃和慶親王奕勖,勸告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體。他在《致清慶邸書》中曰:「大江南北,相繼獨立,其志在乎掃除專制積弊,而建共和政體,時局岌岌,不可終日,致君於堯舜之揖讓於民,享共和之幸福。此文一時轟動朝野。」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委任伍廷芳為司法總長。不久,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攻擊辛亥革命,鼓吹帝制復辟的輿論。伍廷芳針對這種輿論和思潮撰寫了《民國圖治芻議》一書,全面地闡述民主共和應從國民教育、人才培養、財政稅收、礦產資源、司法獨立、民族宗教、婚姻家庭、電力利用、外交結邦、報紙新聞、印刷出版等方面加強綜合治理。伍廷芳還喜讀儒學、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各種書籍,研究健身之道,著有《延壽新法》一書,後來,孫中山於1917年9月1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伍廷芳被任命為外交部總長。
1922年4月,廣東省省長陳炯明因勾結北洋軍閥,破壞北伐而被免去一切職務以後,由伍廷芳兼任財政總長和廣東省長。6月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脫險登上永豐艦,與叛軍對峙。這時,陳炯明企圖拉攏伍廷芳父子一起反對孫中山。伍廷芳嚴詞拒絕,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與孫中山合作。17日,他同兒子伍朝樞前往永豐艦謁見孫中山,接受孫中山的指示,迅速通知各國駐粵領事,嚴守中立,勿助叛軍。
伍廷芳由於這次事件發生,感憤成疾。是年6月23日,在廣州病逝,終年八十一歲,葬於廣州東郊一望崗。孫中山親筆輓詞「人亡國瘁」,以示哀悼。
馮平山
馮平山(1860—1931)名朝安,又名康,字昆炎,號平山。新會縣會城鎮產灣街高第里人。是香港第一代華人企業家及銀行家,也是省港著名的慈善家。
清朝末年,他曾被封為中憲大夫光祿寺署正(屬六品官職)。1924年4月23日,獲香港英國政府頒贈「太平紳士」榮銜。他一生極其關心桑梓文化教育及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新會、廣州、香港興學、建圖書館,耗資逾百萬元,為國家培育人才、造福桑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新會景堂圖書館即為其捐資興辦。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十二歲中秀,十七歲中舉人,有「神童」之稱。後拜康有為為師。二十三歲(1895)赴京會試,跟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從書》,應邀主講長沙「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動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同康有為等人發動了著名的「 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東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業報》,介紹西方資產家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
辛亥革命後,曾出任袁世凱司法總長。1916年又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全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運動時期,大力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晚年棄政從文,先後在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並巡迴天津、南京學府講學,以其豐富廣博的學識,培養造就了一批日後成大器的人才。同時,潛心研究中國歷史的政治思想和學術源流,卓有成效。
梁啟超一生矢意愛國,立志維新,以其「龍卧虎跳之才」,左右或影響近現代史的風雲變幻。他提倡學習資本主義,使中國變法圖強,他「大才如海」,「學通中外古今,言滿天下,名滿天下」,是我國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聲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述家和文學家。著述湛豐,主要有《飲冰室合集》。
馮鋼百
馮鋼百(1884.6.3-1984)廣東新會人。自幼好畫,14歲到廣州當童工,曾從師袁祖述學習人像寫真。18歲以寫真為生。1906年赴墨西哥進皇城國立美術學院半工半讀。1911年去美國,先後在舊金山卜忌利美術學院、芝加哥美術學院、紐約九街學生美術研究會專門研究肖像畫。1922年回國,參加創辦廣州市美術學校,任校務主任。同年與胡根天等創辦美術團體「赤社」。1938年到香港以作畫謀生。1949年回廣州定居。1956年受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員,後任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聯委員,美協廣東分會理事。擅長油畫。1919年創作的油畫《自畫像》參加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現藏中國美術館。1961年創作的《魚》參加第三屆全國美展,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晚年作品有《女青年像》等。
⑦ 新會在歷史上有什麼名人明星
新會在歷史名人有
1、梁啟超:
梁啟超是新會會城茶坑村嘉亨里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思專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屬學術巨子。清末戊戌變法運動領導人之一,與其師康有為齊名,世稱康梁。
2、陳白沙:
陳白沙,又名陳獻章,新會會城都會村人,後移居白沙鄉小廬山下,世稱白沙先生。陳白沙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
3、陳垣:
陳垣是新會棠下石頭村人,近代著名國學大師,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被毛澤東稱為國寶。
4、陳少白:
陳少白是新會外海南華里人,近代著名革命家,參與辛亥革命,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曾任總統府顧問,大本營參議,及國立中華國民銀行監督,《中國日報》創辦人。
5、林鏘雲:
林鏘雲是新會羅坑下沙村大來里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抗日戰爭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員,廣東省總工會主席,及廣東省副省長。
6、陳享:
陳享是新會崖西京梅村人,近代著名武術家,為蔡李佛拳創始人,而蔡李佛拳為南拳的代表之一。陳享曾協助林則徐訓練義勇水師。
⑧ 新會名人有多少
江門五邑人才輩出,怎麼跟你說?
另,劉德華、容祖兒的家鄉荷塘鎮和國學大師陳恆的回家鄉棠下答鎮在新會撤市改為江門市新會區時劃給了江門市蓬江區。
江門五邑名人一覽http://wylib.jiangmen.gd.cn/jmhq/index.asp?classid=6&Nclassid=13
⑨ 新會歷史,地方特色
新會也稱葵鄉,歷史悠久!歷史名人最著名的是近代發動維新變法的梁啟回超。
特色啊!!新會是一答個適宜生活的好地方,台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鮮見!當然台風的影響是每年不同的!這里自然環境很好,城區就有一座天然氧吧--圭峰山,總之就是住很舒服!
⑩ 廣東省江門市紅色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跡有哪些,求解答啊!!
中共新會支部、中共江門支部、新會縣總工會舊址紀念雕塑牆所在地原為江門水南祖廟(又稱「三丫祖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905年改為水南學堂。1924年冬,中共新會支部成立,陳日光任書記,共有黨員6名,該支部機關初時設在會城,後遷來此處。這是五邑地區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1925年6月,新會縣總工會成立,呂棠任縣總工會委員長,陳日光任顧問,會址也設於此。1926年8月黨組織進行了調整,9月底在江門增設中共江門支部,書記為葉季壯。中共江門支部駐地也在此,新會支部遷回會城。後來,因年久失修,水南祖廟大部分建築已塌壞。清末,陳垣祖父始建陳寧遠堂,多次擴建,有12間民居(12宅)、書館、太和堂、游泳池、自來水塔、花園、涼亭等建築。陳寧遠堂為江門目前少有的清代私家莊園,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02年,陳垣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核定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陳垣是一位大史學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從事教學74年,教過私塾、小學、中學、大學。自1926年至1971年,陳垣先後出任輔仁大學、北京師大校長達45年。任大學校長期間,他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桃李滿天下。他還是一位熾烈的愛國者,青年時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爭,一生與時俱進,1959年,以79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