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編蒲抄書是不是歷史故事

編蒲抄書是不是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4 05:50:07

❶ 讀了作者劉敬余這本中華美德,故事主要講述了什麼

這本書講了許多古代傑出人物的美德故事。

從數不勝數的中華美德故事中精心挑選了近七十個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故事,故事生動活潑、語言凝練優美,體現了愛國、自強、正直、勤學、仁愛、誠信、機智、重孝等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美德故事有以下這些故事:

1、愛國篇:大禹治水、完璧歸趙、屈原投江殉國、蘇武牧羊、昭君出塞相親、畢資倫跳江殉國、精忠報國的岳飛、浩然正氣的文天祥。

2、自強篇:卧薪嘗膽、毛遂自薦、司馬遷寫《史記》、陶侃運磚勵志。

3、正直篇:孫武練兵、不為五斗米折腰、公而忘私、子罕辭玉、宴罌辭賞、忠義之士宋弘、董宣寧死不認罪、魏徵直言進諫、賢相寇準。

7、機智篇:甘羅不辱使命、觸龍妙諫太後、晏子使楚、西門豹詒鄴、諸葛亮七擒孟獲、望梅止渴、七步成詩、聰明善良的曹沖、智除強盜的區寄、杯灑釋兵權、小包拯斷案、司馬光砸缸。

8、重孝篇:博親一笑老萊子、閡子騫孝母、親嘗湯葯的漢文帝、緹縈救父、辭官報恩、王祥卧冰、辭官尋母、跪父留母。

❷ 路溫舒的軼事典故

編蒲抄書

西漢時期,鉅鹿(今河北廣宗 縣)有一個叫路溫舒的人,家裡十分版貧窮,父親沒錢讓他權讀書,只好讓他給人家放羊。失去學習的機會,路溫舒雖然很難受,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他向別人借書,可這樣不方便。

有一天他放羊的時候,發現河邊有一種葉子很寬的蒲草,編成了一張席子,然後把借來的書抄下來。他從抄的書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識。後來,路溫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做了朝廷的大官。

(2)編蒲抄書是不是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路溫舒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

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路溫舒「尚德緩刑」的主張受到重視,宣帝曾下詔在廷尉下面設置廷平四員,秩六百石,負責審理冤獄。

❸ 三字經中刻苦學習的事例有哪些,對應的人物是誰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在清朝末年又有人增加了少許內容),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歷久不衰。對於兒童來說,確實是一本難得的啟蒙讀本。
在此,僅選取其中關於刻苦學習的部分,比如:「頭懸梁,錐刺骨」等經典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並加上簡單明了的注釋,以期對朋友以及朋友的子孫們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我願足矣。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從前孔老夫子聽說魯國有一位七歲神童項橐,雖然只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像孔老夫子這樣的聖賢,還這樣不恥下問,我們應該見賢思齊!
宋朝趙普(曾任中書令後任宰相)好讀論語,雖然貴為宰相仍然勤奮的學習,並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傳為美談。(趙普以半部《論語》協助宋太祖趙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論語》協助宋太宗治天下,輔佐兩朝國君施政皆以《論語》,可見《論語》之可貴)。

彼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西漢時的溫舒,家貧無力買書,於是利用牧羊時編織蒲草,將借來的書抄在蒲席上。
西漢時還有一位公孫弘,削竹子做成竹簡,把借來的書,抄在上面。
他們雖然無錢買書,卻能刻苦自勵,終於成為大學問家,為國家成就一番事業。
晉朝人孫敬,非常勤奮向學,每天讀書都讀到很晚,為了避免打瞌睡,於是在頭發上綁了繩子(古人無論男女,均為長發),懸掛在頭頂的木樑上,當他打瞌睡時,繩子扯動頭發,就會因此痛醒,再繼續用功。
戰國時的蘇秦,發憤勤學,每當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們這樣刻苦用功,都不是別人要求、教導的,全是自動自覺的,為的是奮發圖強。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晉朝時的車胤,由於家中貧苦,無錢買油點燈讀書,於是他就抓些螢火蟲放在網袋中,利用一閃一閃的微弱螢光來讀書。
同時期還有一位名叫孫康,每到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雖窮苦,並沒有停止學習。
漢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以砍柴為生,卻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檔讀書,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誦回家。
隋朝的李密,平日為人放牛,卻仍一心向學,常常把書掛在牛角上苦讀。他們為了工作謀生雖然身體勞苦,依然艱苦卓絕的求學,奮發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宋朝的文學家蘇洵,號老泉,二十七歲時忽然覺悟,開始發憤讀書。他因為年紀大了,才後悔讀書太晚。你們這些年輕的學子,應該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讀書。
當然,我們要學的,不一定是他們具體的做法(甚至有的做法還有爭議,比如,晉朝車胤的囊螢,為什麼不抓緊白天的大好時光來讀書,卻浪費時間去抓螢火蟲,再借用螢火蟲那微弱的光晚上讀書,基本屬於不合常理的。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應該劃分在「營銷」的范疇,或者叫「炒作」、「做秀」),而是要學到他們那可欽佩的精神。

❹ 有關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

手不釋卷、懸梁刺股、鑿壁偷光、韋編三絕、聞雞起舞。

成語解釋:

手不釋卷:音:shǒu bù shì juàn釋義: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懸梁刺股:讀音xuán liáng cì gǔ。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

鑿壁偷光: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韋編三絕: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聞雞起舞: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4)編蒲抄書是不是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秦,字[2]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太平庄)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穀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❺ 鄭鈺琳:《弟子規》讀後感

[鄭鈺琳:《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通過弟子規我明白了事親行孝,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收獲很多,鄭鈺琳:《弟子規》讀後感。
讀了《編蒲抄書
》的故事,我學會了有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卻可以使我們從生活小事開始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讀了《孟母斷機》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只要能及時改正就行,可怕的是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葯。讀了《劉莊敬師》的故事,我懂得了我們也應當做個有心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重視自身修養,用自己優異的成績來報答師長的教誨。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在以後的生活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將學到的應用到平時,不斷進步,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因為有愛
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滿陽光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讀後感《鄭鈺琳:《弟子規》讀後感》。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最後終於上了車,一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隻干癟了的手拍著車門。門始終再次打開,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著玻璃外面的世界~~~~~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麼緩慢而顯得沉重。
冰涼的空氣縈繞在我們的身邊。是金錢蒙蔽了雙眼,是欺騙歷練出冰冷的心,還是社會的風氣籠罩了灰濛蒙的世界?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著。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鄭鈺琳:《弟子規》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❻ 《三字經》中有哪些勤奮好學的歷史典故

負薪掛角:出自《三字經》「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❼ 西漢名臣路溫舒抄書的故事有哪些

編蒲抄書的故事:
西漢時期,鉅鹿(今河北寧晉縣)有一個叫路溫舒的人,家裡十分內貧窮,容父親沒錢讓他讀書,只好讓他給人家放羊。失去學習的機會,路溫舒雖然很難受,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他向別人借書,可這樣不方便。有一天他放羊的時候,發現河邊有一種葉子很寬的蒲草,編成了一張席子,然後把借來的書抄下來。他從抄的書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識。後來,路溫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做了朝廷的大官。

註:路溫舒(生卒年不詳),字長君,鉅鹿人 (鉅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溫舒系河北廣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為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 。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

❽ 關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故事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哲學家韓愈的治學名聯。《增廣賢文》亦收有此聯

品味讀書妙聯
●韓士奇

讀書人都愛書。自古以來,不少名人將自己勤奮讀書的情趣寫成對聯,用以自勉或互勉。
宋代學者劉載好學不倦,知識淵博,他的書齋配掛一副自書對聯:「夜眠人靜後,早起鳥鳴先」,說明學習的勤奮和刻苦。
蘇東坡年輕時自以為已無書不讀,便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後經一老翁指點,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詩人陸游以書為伴,將書齋取名「書巢」, 並自題一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酷愛讀書,他的自勉讀書聯寓意深刻,頗有韻味:「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清代一些讀書對聯各道志趣,清新可讀。咸豐年間學者王文韶手書一聯:「好山水游,其人多壽;有詩書氣,生子必才」。
學者孫星衍寫有一副對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曾有不少人書寫此聯,張貼於書房,以鞭策自己。
文學家王士禎愛好讀書寫作,曾自題書齋聯:「書搜萬卷,讀書求實用;筆剩一枝,下筆尚真情」。
《四庫全書》的總纂紀曉嵐寫有一副對聯:「浮沉宦海為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聯中把自己比喻成「蛀書蟲」,熱愛讀書由此可見。
現代名人的讀書對聯獨具情趣。蔡元培步入仕途仍不忘讀書,曾撰寫對聯懸於書齋:「都無作官意;惟有讀書聲」。
沈鈞儒的書齋也有一聯:「立志俯存千載想;閑淡無過五分鍾」。他立戒清淡,惜時如金。
魯迅在北京「老虎尾巴」書房西壁掛有一副集屈原《離騷》句聯:「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鳥之先鳴」。他在《彷徨》的題詞也引了《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正好是這一聯的注腳。
周恩來讀中學時,撰寫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把如何交友,怎樣讀書說得明朗透徹。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期間,曾寫一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讀書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道理說得透徹明了。
歷史學家範文瀾在自己書齋中懸有一聯,用以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高雅美妙的讀書對聯不勝枚舉,常被人們引用的一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20世紀30年代《大公報》一個年輕編輯王芸生之手。
當代作家柯靈,從小愛好讀書,他的書房也掛一副趣聯:「讀書心細絲抽繭;練句功深石補天」。

❾ 中國古人怎樣讀書

中國古代的讀書理論肇自孔子。「讀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顯然,孔子認為「為學」是要「讀書」的,他收集魯、周、宋諸國的文獻檔案,先後整理、刪訂《六經》,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所教弟子達三千之眾,他不僅教書不厭,誨人不倦,而且自己讀書也異常勤奮,留下了「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的佳話。 讀書主張「學而優則仕」 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即培養適合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君子」,這成為讀書的出發點和歸宿。儒家學說的主流是主張讀「經」為「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勛的積極進取精神。孔子的許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經到處求過官、踐履「學而優則仕」的主張,開「讀書做官」之先河。孟子進一步為「讀書做官」作理論論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道義也。」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並為博士置「弟子員」,為讀書求官的儒者打開了朝廷的大門。唐朝沿襲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為平民百姓設計了通過讀書也可以入朝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發了平民的讀書熱情。「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話幾乎成了讀書人的口頭禪。 讀書活動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和功利性,從「讀書做官」就體現了這一點。在諸多有關古人閱讀的史籍中,我們不難發現,「讀書做官」可以說是古人讀書的主要目的,這也是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分不開的。在古代史籍中,我們隨處可見某人先是如何勤學,如何苦讀,然後如何「博極經史」,如何高中進士,如何得為大官。他們認為讀「經」就是要「經世致用」,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們雖然是為鞏固封建統治著想,有著一種入世建功勛的積極進取精神,其中也包含著某些有利於社會進步、有益於民生的積極因素,然而,他們是以謀一己之私利為目的,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要追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名利雙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作為取得高官厚祿的「敲門磚」。今天,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而讀書的倫理目的。 貧家子弟勤學苦讀 然則許多貧家子弟雖然喜歡讀書,但因家中貧窮,或讀書無燈,或讀書無書、無筆、無墨,但他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嘆賞的佳話。明代馮京第曾撰《讀書燈》,列舉了數十個古人夜間讀書因家貧無燈而用他物替代以繼日的事例。而在我國古代史籍中,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書》)這就是成語「車胤囊螢」的典源出處。還有蘇頲頒「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灶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開元天寶遺事》)其他諸如路溫舒編蒲抄書、朱買臣負薪苦讀,高風流麥、承宮放豬苦學、賈逵隔籬聽講、沈鱗士織簾誦書等等耳熟能詳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克服困難,勤學苦讀的精神,讓人敬意油然而生。至於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戰國策》)沈峻「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梁書》)這種刻苦砥礪,勤奮讀書的事例,聞之無不使人動容。 傳統讀書方法種種 從古人的讀書事跡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許多讀書方法。如誦讀、抄讀、聽讀、速讀、精讀等等,這些讀書方法至今對我們讀書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我國古代不僅童蒙教育以誦讀為主,而且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日誦萬言」被當作一種讀書美德。古代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誦讀上下過苦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勤於誦讀,以致「口舌生瘡」;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同樣,「誦讀」、「讀誦」、「諷誦」等詞也經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現。如倪寬「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漢書》)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漢書》)范宣「雖閑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晉書》)等等,不勝枚舉。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正是通過誦讀,有無數篇文章爛熟於胸,才能有這種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正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抄讀就是通過抄錄書籍來達到對書籍的理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或印刷術不很發達而書少難得的時代,人們十分重視抄讀。顧炎武談到過抄讀產生的「一變為三」的效應。他從11歲開始抄讀約900萬字的《資治通鑒》,經三年熟讀抄寫之後,就有了三本《資治通鑒》,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古代史籍中還有許多同樣的事例,如闞澤「居貧無資,常為人擁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三國志》)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明外史》)他們既可解無書之窘,又可以練習書法,還可以在抄寫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不過。現代人是很少去抄讀了,因為抄書太費時間,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讀書筆記、摘錄卡片等讀書方式卻依然有著古人抄讀的痕跡。 對於因某些條件限制而不能閱讀者來說,聽讀,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讀書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晉書》)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忘其牛」。(《明外史》)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兒聽之不少輟」。(《宋史》)他們或因眼睛失明,或因無書可讀,或因不識字而不能讀,但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想方設法地讀書,勤奮學習竟到這種程度。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說讀書要精讀。精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關於精讀,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田敏認為「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宋史》)何涉「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明道雜志》)蘇軾「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記》)確實,對於一些名篇,學習價值高,內容精粹,言簡意賅,非精讀不能掌握全書的要點、難點。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 「耕讀自守」的讀書境界 「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陸游《劍南詩稿·寒夜讀書》然則也有一些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史,……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志」。(《陳書》)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唐書》)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於世」。(《宋史》)他們安貧樂道,澹然自守,耽於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一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他們拋開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建立起一種精緻高雅並富有審美意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模式,並陶醉其間,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見我國歷代名人的勤學事跡,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的道路、讀書的目的、貢獻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們勤勉自勵、刻苦攻讀的成才之路卻都是飽經風霜,身處逆境而毫不氣餒,歷盡艱辛卻勇往直前,無不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

❿ 中國古人怎樣讀書求答案

然則許多貧家子弟雖然喜歡讀書,但因家中貧窮,或讀書無燈,或讀書無書、無筆、無墨,但他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嘆賞的佳話。明代馮京第曾撰《讀書燈》,列舉了數十個古人夜間讀書因家貧無燈而用他物替代以繼日的事例。而在我國古代史籍中,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晉書》)這就是成語「車胤囊螢」的典源出處。還有蘇頲頒「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灶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開元天寶遺事》)其他諸如路溫舒編蒲抄書、朱買臣負薪苦讀,高風流麥、承宮放豬苦學、賈逵隔籬聽講、沈鱗士織簾誦書等等耳熟能詳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克服困難,勤學苦讀的精神,讓人敬意油然而生。至於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戰國策》)沈峻「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
。(《梁書》)這種刻苦砥礪,勤奮讀書的事例,聞之無不使人動容。
二、傳統讀書方法種種
從古人的讀書事跡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許多讀書方法。如誦讀、抄讀、聽讀、速讀、精讀等等,這些讀書方法至今對我們讀書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我國古代不僅童蒙教育以誦讀為主,而且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日誦萬言」被當作一種讀書美德。古代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誦讀上下過苦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勤於誦讀,以致「口舌生瘡」;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
。同樣,「誦讀」、「讀誦」、「諷誦」等詞也經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現。如倪寬「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
。(《漢書》)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
。(《漢書》)范宣「雖閑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
。(《晉書》)等等,不勝枚舉。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正是通過誦讀,有無數篇文章爛熟於胸,才能有這種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正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抄讀就是通過抄錄書籍來達到對書籍的理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或印刷術不很發達而書少難得的時代,人們十分重視抄讀。顧炎武談到過抄讀產生的「一變為三」的效應。他從11歲開始抄讀約900萬字的《資治通鑒》,經三年熟讀抄寫之後,就有了三本《資治通鑒》,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古代史籍中還有許多同樣的事例,如闞澤「居貧無資,常為人擁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三國志》)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明外史》)他們既可解無書之窘,又可以練習書法,還可以在抄寫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不過。現代人是很少去抄讀了,因為抄書太費時間,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讀書筆記、摘錄卡片等讀書方式卻依然有著古人抄讀的痕跡。
對於因某些條件限制而不能閱讀者來說,聽讀,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讀書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
。(《晉書》)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忘其牛」
。(《明外史》)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兒聽之不少輟」
。(《宋史》)他們或因眼睛失明,或因無書可讀,或因不識字而不能讀,但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想方設法地讀書,勤奮學習竟到這種程度。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說讀書要精讀。精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關於精讀,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田敏認為「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
。(《宋史》)何涉「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
。(《明道雜志》)蘇軾「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
。(《田居乙記》)確實,對於一些名篇,學習價值高,內容精粹,言簡意賅,非精讀不能掌握全書的要點、難點。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三、「耕讀自守」的讀書境界「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陸游《劍南詩稿·寒夜讀書》然則也有一些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史,
……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志」
。(《陳書》)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
。(《唐書》)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於世」
。(《宋史》)他們安貧樂道,澹然自守,耽於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一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

閱讀全文

與編蒲抄書是不是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