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大教堂的圖書目錄
土耳其
聖索非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英國
坎特伯雷主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韋爾斯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Wells)
索爾茲伯里主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Cathedral)
德國
巴拉丁禮拜堂(The Palatine Chapel of Charlemagne)
科隆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ologne)
烏爾姆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Utm)
德累斯頓宮廷禮拜堂(Catholic Court Chapel or Hofldrche)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or Berlin Cathedral)
奧地利
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 or St.Stephen's Cathedral)
聖卡爾教堂(The Karlskirche)
法國
聖德尼修道院教堂(The Cathedral ofSaint-Denis)
沙特爾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hartres)
巴黎聖母院(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strasbourg or The Cathedral of Strasbourg)
魯昂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Rouen)
蘭斯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Reims)
亞眠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Amiens)
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
聖艾蒂安·迪蒙教堂(The Church Of Siant-Etienne--Mont)
聖心大教堂(The Sacre-Coeur)
朗香教堂(Notre Dame Haut,or Ronchamp)
比利時
聖母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梵蒂岡
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
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hca)
義大利
聖維萊塔教堂(Basilica of Santi Vitale)
聖方濟各教堂(Basilica of St.Francis)
比薩大教堂(Cathedral of Pisa)
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Marco)
新聖母瑪利亞教堂(Church ofSanta Maria NoveUa)
佛拉瑞光榮聖母院(Tanta Maria G10riosa dei Frari)
聖十字教堂(The Cathedral of Santa Croce)
佛羅倫薩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
米蘭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Milan or Duomo)
聖洛倫佐教堂(Church of San Lorenzo)
拉特蘭諾的聖喬瓦尼教堂(Basilica of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安康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Salute)
四噴泉聖卡洛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西班牙
托萊多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Toledo)
聖家族教堂(Sagrada Familia)
捷克
聖維特大教堂(St.Vitus's Cathedral)
烏克蘭
聖索菲亞大教堂(St.Sophia Cathedral)
俄羅斯
聖巴西勒教堂(The Cathedral of the Intercession or St.Basil's)
彼得-保羅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Peter and St.Paul)
聖伊薩大教堂(St.Isaac's Cathedral)
耶穌基督復活教堂(The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林肯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Lincoln(英國)
約克大教堂 York Minister(英國)
伊利大教堂 Ely Cathedral(英國)
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 The Chapel at King's College(英國)
施派爾大教堂 Speyer Cathedral(德國)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Kaiser Wilhelm Memorial Church(德國)
聖約拿教堂 The Church of Sankt Johannes Nepomuk(德國)
薩爾茨堡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Salzburg(奧地利)
斯坦因霍夫教堂 Steinhof Church(奧地利)
拉昂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Laon(法國)
聖皮埃爾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Saint-Pierre(法國)
巴黎榮軍院新教堂 Dome des Invalides(法國)
瑪德蘭教堂 The Church of La Madeleine(法國)
聖米歇爾大教堂 Cathedrale Sts Michel et Gule(比利時)
錫耶納大教堂 Duomo(義大利)
奧爾維耶託大教堂 Duomo(義大利)
聖瑪利亞大教堂 Santa Maria Maggioro(義大利)
城外的聖保羅大教堂 San Paolo outside the Walls(義大利)
耶穌會教堂 Jesuit Church of I1 Gesù(義大利)
聖洛倫佐教堂 Church of San Lorenzo(義大利)
救世主教堂 Redentore Church(義大利)
馬加什教堂 Matthias Church(匈牙利)
布爾戈斯大教堂 Burgos' Cathedral(西班牙)
聖地亞哥大教堂 Santiago Cathedral(西班牙)
塞維利亞大教堂 Seville's Cathedral(西班牙)
西教堂 Westerkerk(荷蘭)
伯根蒂教堂 Borgund Church(挪威)
聖母領報大教堂 Blagoveshchenskiy Sobor(俄羅斯)
切斯馬教堂 Chesmenskaya Tserkov(俄羅斯)
喀山大教堂 Kazan Cathedral(俄羅斯)
2. 羅馬式建築的歷史
源頭
羅曼式建築是自羅馬帝國之後第一種遍及歐洲的獨特建築風格。盡管在十九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印象中羅曼式建築是羅馬建築的一種延續,實際上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羅馬的磚石建造技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在更北的地區除了官方建築外從未採用,甚至在斯堪的納維亞聞所未聞。即使在羅馬這樣仍然存留著一些君士坦丁時期的大教堂、可以作為後來建造者的靈感的地方,延續性仍然很小。並非是古羅馬建築,而是6世紀位於拉文納的八邊形拜占庭聖維塔萊大教堂給位於德國亞琛、建造於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啟發,並促成了這一西歐黑暗時代的偉大建築。
繼亞琛主教座堂之後不久是一份引人注目的,被稱為聖加倫平面的九世紀瑞士手稿,這份手稿展示了一處修道院建築群非常詳細的平面,並標示有各種各樣的建築以及它們的功能。最大的一座建築是教堂,它的平面是明顯的德國式,其中兩個盡端均有半圓形壁龕這一布置方式通常在其他地方罕見。教堂的另一個特色是它規整的比例,交叉部塔樓的方形平面為其他部分提供了一個模數,這兩處特色在最初的羅曼式建築、建於1001-1030年的希爾德斯海姆聖米迦勒教堂上也可以看到。
羅曼式建築也在10世紀的義大利北部、法國的一部分地區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同步發展,並且要先於後來的克呂尼修道院的影響,這種風格有時候也被稱為「第一羅曼式」或「倫巴羅曼式」,其特徵為厚重的牆體,缺乏雕刻以及出現富有節奏的裝飾性拱(被稱為倫巴第帶)。
政治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致力於恢復舊西羅馬帝國、並發起了對古羅馬建築的學習的查理曼大帝在聖彼得巴西利卡由教皇加冕。查理曼的繼任者仍統治著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在政治上獨立的國家逐漸顯現並最終熔為一體,通過擁戴或挫敗,從德意志王國中產生了神聖羅馬帝國。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對英格蘭的入侵見證了城堡和教堂的建設,它們加強了諾曼風格的出現。在這一時期,一些重要的教堂被統治者作為世俗和宗教權力的所在、或者用於加冕和安葬而創建,包括聖德尼修道院、施派爾主教座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裡諾曼教堂如今殘存極少)。
當西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正在陷入衰落,並且其中許多知識和技術已經丟失的時候,在持續更久的拜占庭帝國,磚石穹頂的砌築以及建築裝飾性細節的雕刻仍未有減退,雖然在羅馬滅亡之後其風格發生了較大的演變。君士坦丁堡和東歐的那些穹頂覆蓋的教堂深刻影響了一些城鎮的建築,尤其是通過貿易往來和十字軍東征。可以證實以上結論的最重要的單體建築是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也有很多相比之下不夠知名的例子,尤其是在法國,例如聖弗朗特教堂和昂古萊姆主教座堂。
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在這一制度下,農民從地方封建領主手中獲得土地使用權並以耕種土地作為服兵役的交換。這種制度的結果是,農民可以被號召起來,不僅是為了解決本地區的爭端,也可以在領主的命令下跟隨他們穿越歐洲,參加十字軍運動。這一發生在1095-1270年的運動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隨之亦促使了思想和行業技巧的傳播,尤其是那些涉及城堡的修築、以及因武器供應而需要的金屬加工技巧,亦可適用於建築的組合和裝飾。持續的人口,包括統治者、貴族、主教、修士、工匠和農民的遷移,是能夠創造一種類同的建造方法和可識別的羅曼式風格(盡管會有地域差別)的一個重要因素。
宗教
11世紀末-12世紀見證了遍及歐洲的教堂數目的空前增長 ,其中大部分建築得以存留(規模或大或小),包括很多知名的教堂如羅馬科斯梅丁的聖瑪利亞教堂,佛羅倫薩洗禮堂和維羅納的聖澤諾大教堂。法國著名的卡昂修道院和修女院以及聖·米歇爾山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也包括在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之路上的修道院。在英格蘭的27處奠基於古代的主教座堂中,除了修道士從舊塞勒姆遷置的索爾茲伯雷主教座堂(也稱新塞勒姆)外都開始於這一時期,並且一些教堂,如坎特伯里教堂是在撒克遜人的教堂舊址上重建而成。在西班牙,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教堂是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教堂。在德國,很多羅曼式修道院分布在萊茵河及其支流上,著名的有美因茨、沃爾姆斯、施派爾和班貝格等。在科隆這一當時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北側最大的城市,一個很重要的大城市教堂群大部分完好無損的倖存下來。隨著隱修生活在歐洲的傳播,羅曼式教堂也在蘇格蘭、斯堪的納維亞、波蘭、匈牙利、西西里、塞爾維亞和突尼西亞涌現,很多重要的羅曼式教堂建於十字軍王國時期。
隱修生活
隱修生活這一制度由傳教士聖本篤在6世紀確立,這一制度中篤信宗教的人成為修會的成員,他們有著共同的約束和准則,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社會中生活,而不是像一群隱士那樣接近而實質上相互獨立。本篤會士修道院從義大利傳播到整個歐洲,並在英格蘭一直遠遠是數量上的最多者,然後是克呂尼修會,熙篤會、嘉爾篤會和奧斯定會。通過與十字軍的聯合建立了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的傳教士修會。
修道院有時也會承擔主教座堂的功能,有世俗教士組織的主教座堂常常設在居住區內,是歐洲的一個主要權力源頭。重要修道院的主教和修士會像貴族一樣生活和作為。修道院是種種學習活動的一個主要所在地,班尼迪克曾經要求所有的藝術都應該在修道院中傳授和練習,書籍均在修道院內手抄,且在修道院外會讀寫的人極少。
在法國,勃艮第是隱修生活的中心。龐大而有權勢的克呂尼修道院對其他修道院的布局和教堂的設計有持久的影響力。遺憾的是在克呂尼很少有修道院教堂倖存,963年以前重建的「克呂尼修道院二世」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但建於1088–1130年間的「克呂尼修道院三世」,這座直到文藝復興時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建築,我們對它的設計有一個不錯的印象。然而位於圖盧茲,建於1080-1120年的聖塞尼教堂仍然保存完好,並以它模數化的形式、龐大的外觀,以及簡單的拱形窗這一母題的重復表現了羅曼式建築設計的規律性。
朝聖和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意圖從伊斯蘭手中奪取巴勒斯坦聖地的控制權,其影響之一是激發了大量的宗教狂熱,相應的產生了大量的建設計劃。基於穩妥的回報,歐洲的貴族通過新建教堂或擴建舊教堂來感謝上帝。同樣的,對於那些未從這一運動中歸來的人,其家庭也通過這項具體的工作適宜的表以紀念。
十字軍東征導致了大量來自聖人和使徒的聖物混在其他物品中轉移,很多教堂,如佩里格的聖弗朗特教堂擁有來自本地的聖人,然而其他的一些,最著名的如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宣稱存有遺骸並供養某位有影響力的聖人,在這里是十二使徒之一(即聖雅各伯)。這座位於加利西亞(現在的西班牙)西端的城市成為了歐洲一個最重要的朝聖地。朝聖熱潮的興起對教堂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朝聖者在聖詹姆士殉道之路(或稱朝聖之路)上徒步旅行,其中很多人視赤足行走為苦修的標志。他們沿著穿越法國的四條主要線路前進,為了這場旅行在瑞米耶日、巴黎、韋茲萊、克呂尼、阿爾勒和瑞士的聖加侖集聚,穿過比利牛斯山的兩座關隘後,匯合成一股橫穿西班牙西北的洪流,途中他們會受到歸來的朝聖者的激勵。在每一條線路上的修道院(例如穆瓦薩克、圖盧茲、龍塞斯瓦列斯、孔克、里摩日和布爾戈斯)均為這股人流提供所需,並因經過的貿易而變得更加富有。在貝里省的聖伯努瓦迪索便是一座典型位於朝聖之路上的教堂。
3. 世界十大教堂哪十大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1、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2、法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3、俄羅斯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也叫復活教堂或喋血教堂,1883年-1907年由巴爾蘭德建造,是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案發地點。
4、美國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英文全稱(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這座逾百年歷史的聖約翰教堂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島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街交界處。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聖約翰大教堂是一間新教主教大教堂,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築而享譽全球。該教堂始建於1892年,建築工程時斷時續,至今還在進行之中。聖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
(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築風格為羅馬式;
(2)1916~1941 年,主設計為克蘭姆,建築風格為哥特式;
(3)1945年至現在,繼續完成剩餘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等。
5、德國科隆大教堂
德國科隆主教座堂(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志性建築物。157米高的鍾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兩位是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和米蘭主教座堂)。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
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它以輕盈、雅緻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築和藝術價值外,還在於它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
6、梵蒂岡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的雕像。聖彼得大教堂俯視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油畫等。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7、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正式名稱為「聖彼得聯合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傑作。
它既是英國國教的禮拜堂,又是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大禮堂,還是一個國葬陵墓。從 11 世紀勝利王威廉開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七世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於1953 年6月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舉行加冕典禮的。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與凱特·米德爾頓的世紀婚禮也在此舉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是英王的墓地。1066 年撒克遜王愛德華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 20 多位國王都埋葬在這里。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國王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
宏偉壯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聖地,在英國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可以說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員,英國許多領域的偉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國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認為死後能在這里占據一席之地,是至高無上的光榮。
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聞名於其巨大的圓頂,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大教堂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現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於532至537年間建造,是建造在同一地方的第三所教堂(前兩所教堂在暴亂間被摧毀)。教堂是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Anthemius of Tralles)設計。1453年5月29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轉為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喚穆斯林們按時舉行禮拜的授時塔。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9、莫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由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根據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
整個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色彩艷麗,形體下滿的塔樓,簇擁著中心塔。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富於創意的形式、色彩與精妙絕倫的結構完美結合,使這座教堂令人嘆為觀止。
瓦西里升天教堂歷史上僅有很少時間使用過,現為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分館,作為建築文物供人參觀。
10、巴塞羅那聖家贖罪大教堂
聖家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也叫聖家贖罪堂,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築設計師高迪(Gaudí)設計的,無論你身處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它。整個建築華美異常,令人嘆為觀止,是建築史上的奇跡。登上教堂頂部平台,巴塞羅那城區盡收眼底。
聖家大教堂始建於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盡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物,但絲毫無損於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教堂主體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圓頂和內部結構則顯示出新哥特風格。
聖家大教堂是一座宏偉的天主教教堂,整體設計以大自然諸如洞穴、山脈、花草動物為靈感。高迪曾經說:「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聖家贖罪大教堂的設計完全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各種變化組合成充滿韻律動感的神聖建築。大教堂顯示出來的夢幻浪漫、怪誕陸離,吸引了來往於這座市的所有目光。
4. 中世紀教堂的發展
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 「黑暗的時期」。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 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文化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 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
5. 世界上第一大教堂是哪個教堂
[編輯本段]世界著名教堂
聖墓大教堂(以色列)
米蘭大教堂(義大利)
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
亞琛大教堂(德國)
巴黎聖母院(法國)
科隆大教堂(德國)
聖保羅大教堂(英國)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
聖約翰大教堂(美國)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美國)
索菲亞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喀山大教堂(俄羅斯)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佛羅倫薩大教堂(義大利)
聖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謝爾蓋聖三一大教堂(俄羅斯)
比薩大教堂(義大利)
聖馬可教堂(義大利)
塞維利亞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亞爾大教堂(西班牙)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烏克蘭)
托萊多大教堂(西班牙)
亞眠主教堂(法國)
韋澤萊大教堂(法國)
彼得保羅大教堂(俄羅斯)
布爾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西斯廷禮拜堂(義大利)
沙特爾大教堂(法國)
聖耶魯米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亞大教堂(葡萄牙)
獨石教堂(衣索比亞)
斯摩連大教堂(俄羅斯)
瓜達盧佩聖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盧漢天主教堂(阿根廷)
聖十字大教堂(波蘭)
施派爾大教堂(德國)
北京南堂: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在北京宣武門(今稱前門西大街)。始建於1605年,以後屢次損壞又屢次修復。現存古碑和鐵十字架,鐵十字架高4米,是明代舊堂遺物。
北京北堂:天主教教堂,在北京西石庫大街,為哥特式建築。
北京崇文門教堂:原稱亞斯里教堂,1982年後改稱現名, 是新教在北京建立的第一所教堂。美國總來訪時曾在此參加宗教活動。
天津老西開教堂:天主教堂,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老西開地區,使天津現存規模最大的教堂。
哈爾濱聖·索非亞教堂:位於哈爾濱道里區,是遠東地區的最大的東正教堂。
上海徐家匯教堂:天主教堂,上海人習慣稱徐家匯天主堂。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新教教堂,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近年來該教堂的唱詩班十分有名。
廣州聖心大教堂:天主教堂,位於廣州市一德路,是國內最高的哥特式建築。
6. 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築物是什麼
基督教的代表建築物是教堂。世界現今前三大教堂是羅馬教廷:聖彼得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塞維利亞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聖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歐洲,特別是在義大利。
以下是世界著名的基督教教堂名稱及所在地:
聖彼得大教堂 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
米蘭大教堂 佛羅倫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 聖馬可教堂(義大利)
塞維利亞大教堂 埃斯科里亞爾大教堂 托萊多大教堂 布爾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 韋澤萊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法國)
科隆大教堂 亞琛大教堂 施派爾大教堂 (德國)
里約大教堂 (巴西)
聖保羅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 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國)
聖墓大教堂(以色列)
聖約翰大教堂 聖彼得和 聖保羅大教堂(美國)
索菲亞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謝爾蓋聖三一大教堂 彼得保羅大教堂 斯摩連大教堂(俄羅斯)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烏克蘭)
聖耶魯米大教堂 巴塔利亞大教堂(葡萄牙)
獨石教堂(衣索比亞)
瓜達盧佩聖母堂 普埃布拉天主堂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盧漢天主教堂(阿根廷)
聖十字大教堂(波蘭)
參考資料:http://www.ke.com/wiki/%E6%95%99%E5%A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