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甘南州歷屆州長
黃正清http://ke..com/view/180057.html?wtp=tt
沙拜次力http://ke..com/view/773619.htm
毛生武http://ke..com/view/1809559.html?wtp=tt
只知道這三個人,希望對版你有幫助權!
⑵ 甘南藏族自治州歷史名人
http://www.youyouchina.com/gs/gn/lsmr.asp
⑶ 甘南州最出名的歌手是誰啊
著名歌星索南扎西走進開封 音樂盛宴揚帆起航樂壇快訊騰訊娛樂
著名歌星索南扎西於十月六日走進河南開封天源面業文化交流會,參與了開封天源面業文化交流演出,在演出中索南扎西用自己的歌聲讓現場掌聲雷動,此起彼伏,為所有現場的觀眾帶來了一場音樂盛宴。
索南扎西是一名藏族歌手,藏族人天生高亢的嗓音和寬廣的音域讓他們能夠駕馭大量的歌曲。藏族歌曲以自然、和諧、雄壯為主,而流行音樂則以感情、意境、溫婉為主。這兩種音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索南扎西卻把流行音樂和藏族歌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曲風,讓他的歌曲即能帶給人流行音樂的視覺感也能讓人體會到藏族人民豁達的心境。
這次的演出索南扎西准備了很長時間,他也想要為開封歌迷送去歌聲。這次的演出索南扎西再一次唱出了他的愛國三部曲《美麗中國》《幸福中國》《中國夢》也唱出了《我心愛的姑娘》、《姑娘你有沒有想我》《讓我好好愛你》《遠方姑娘》《情歌為你唱》《隴原情》《絢麗甘肅》《甘肅歡迎你》等經典曲目。開封市天源面業有限公司廠區座無虛席,有很多人沒有位置但也選擇了站著聆聽這場音樂的盛宴。演出現場非常熱鬧,眾多歌手、群眾歡聚一堂,讓每個人都融入了這個音樂的大家庭,讓更多喜歡音樂的人在這個夜晚滿載而歸。
索南扎西在演出後接受采訪表示,開封人民表現出來的熱情給了他很大的動力,在音樂的道路上需要的就是有更多的歌迷去支持去鼓勵,才能讓自己有動力去創作出更加經典的歌曲。最後索南扎西還表示,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再到開封做客,見見這里的歌迷,把歡聲笑語留在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
⑷ 甘南州藏族和漢人結婚有啥
沒什麼,可以結婚。現在民族大融合,只要是有利於民族團結的,政府都支持地,可以去當地民政局辦理結婚。
⑸ 卓尼有哪些古代名人
卓尼藏區人文歷史述略
楊
勇
印經院
[
內容提要
]
卓尼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曾在安多藏區享有盛譽。卓尼
大寺及其印經院在藏傳佛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卓尼籍的諸多傑出人物為繼承和
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卓尼人文歷史旨在激發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
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緊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
推動藏區經濟社會全面發
展。
[
關
鍵
詞
]
卓尼大寺,印經院,揚土司,高僧大德
一、引言
1982
年
10
月,班禪大師視察卓尼時說:
「卓尼在我國歷史上是個有名的地
方,因此,很多年前我就想來卓尼訪問。„„就寺院來說,卓尼禪定寺原先是一
座很大的寺院。„„現在有你們,珍貴的文物得到了保護,這非常好,不僅我高
興,人民會說好的,黨也會說好的。
」
[1]1990
年
7
月,第五世策墨林
?
單增赤列
活佛訪問卓尼時,隨行的西藏佛教協會副會長,色拉寺第
96
任赤巴、著名佛學
家益西旺秋在講話中說:
「卓尼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在西藏政府和三大寺中
擔任過高級職務,他們對藏區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大貢獻,建議卓尼組
織力量,編寫他們的傳記,最少也要把他們的姓名,歷任職務,出生地方等搞清
楚。
」班禪大師和益西旺秋給卓尼作了確切的評價,並肯定了過去卓尼在藏區的
重要地位。
卓尼土司和卓尼大寺在整個藏區有過較大影響,
曾經以其豐富的文化
底蘊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姿態引領過安多藏區的文化。
卓尼土地孕育出的高僧大德
成為這一地區的文化精英,樹立了卓尼人在歷史上的光輝形象。
二、卓尼名稱的由來
卓尼系藏語,
漢意為兩棵油松或油松。
相傳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處有兩
棵蒼勁挺拔的油松。據《丹珠爾經綱目卓尼歷史如意寶鬢》和《安多政教史》記
載:
1254
年(藏歷第四繞迥木虎年)
,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詔請,
在赴京途經卓尼時,
見到兩棵奇特的馬尾松,
便將寺址選在這里。
當地藏族稱馬
尾松為「召相」
,此後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
「卓尼」是「召相」之變音。
「卓
尼」
還有另一解釋:
相傳卓尼土司的祖先當初從西藏盼包宗
(
今達孜縣
)
起程東來
之際,其所在部族的首領穆旺堅參告訴他們:
「你們一直向東走,可遇到一條大
河,那兒有很多的交相
(
油松
)
。
」土司先祖率部輾轉到達今卓尼時,果然遇見了
滔滔東流的洮河,並有很多油松。於是,抑制不住喜悅心情,脫口說出「交相尼
達」
!
在這里「尼」可解釋為「找到」
、
「尋見」
。按寺址的土壤和當地氣候來看,
適宜油松生長
,當時八思巴派人建寺,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兩棵油松
樹,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
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意,
而卓尼之所以在
藏區和內地享有一定盛譽,
是與卓尼悠久的歷史、
卓尼土司的政教業績、
卓尼大
寺及其卓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等卓尼地區光彩奪目的人文歷史密
不可分。
三、卓尼歷史
卓尼位於甘肅南部,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
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個縣份。
因受地理、
人文等因素的影響,
從古代到近現代,
卓尼這片土地上的民族狀況不
斷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對當地及周邊地區乃至於整個安多地區的社會歷史都產生
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卓尼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十分遙遠
的舊石器時代。從洮河流域發現的諸多人類文化遺跡表明,四、五千年前,卓尼
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
中國西部是歷史上古代民族頻繁活動的地區,
而羌人在
這里勢力最大,史載:秦漢時為諸戎之地,諸戎當然包括諸羌。晉以後吐谷渾人
西遷至此,
使這一地區又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
盡管這一地區民族成份復雜,
但
始終沒有改變羌人為主體民族的局面,
據此,
我們可以說卓尼甚至甘青藏族的淵
源之一就是古羌人。
「古代羌人和現今藏族的淵源人們雖有不同的解釋,但從各
種古籍、傳說、古地名及古部落名稱等來分析,古羌人與藏族有相同的語言,青
海羌人為藏族族淵之一,也似可定論。
」
[2]
因此,古羌人為甘南藏族淵源之一,
也似可以定論,甚至可以肯定。
「藏俗,人名之前,常冠以地名或部落之名,以
表明其所屬。鍾為甘南洮河中上游及白龍江上游一帶古羌人氏族之一,古稱鍾
羌。
」
[3]
卓尼土司的轄區卓尼、
迭部和舟曲及臨潭縣部分地區,
就是洮河中上游
及白龍江上游一帶。
唐時吐蕃勢力不斷向東發展,
大批將士及隨軍家屬遷徙定居
到甘、
青地區。
吐蕃的武力征服和宗教文化影響,
加速了對甘青羌人的一體化過
程;吐蕃和古羌人在文化及語言、宗教、風俗等方面有同源關系,加速了吐蕃一
體化過程。從另一方面講,吐蕃的向東發展,不但是軍事擴張,而且是一次民族
大遷徙。
甘肅藏族後來的許多部落與吐蕃人向東發展有直接的關系。
卓尼一部分
藏族至今還稱自己為「藏巴哇」
,這可斷定他們最早來自西藏後藏地區。卓尼境
內有一座神山,對此有如下傳說:很早以前,贊普從西藏射了一枝神箭,於是部
分屬下向東尋找,
在遙遠的一座山上找到此箭,
並將此山奉為神山來信仰。
從民
俗的角度看,
這個傳說顯現了民族遷徙的某些影子。
卓尼部分藏族自稱
「噶瑪洛」
,
這是因為吐蕃時
「從軍中挑選出九名勇士,
率部駐扎在霍爾與藏區之交界處,
令
其以後未接藏王聖旨不準返回
。因之,他們的後裔就稱噶瑪洛。
」
[4]
更登群培
《白史》
雲:
「卓尼巴等亦有是松贊之軍隊等傳說。
」
卓尼有些地區藏族也傳說他
們的祖先是從西藏某個地方遷來。
因此,
卓尼藏族就是東遷蕃人和羌人融合而成
的。
吐蕃王朝衰落後,
甘青吐蕃人失去了中心,
有些官員和握有兵權的將領,
紛
紛各自為政,
「有的幾千戶、幾萬戶聚居在一起,互不統屬。
」
[5]
一些較大的部
落集團,
在政治上與中原王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隸屬關系。
吐蕃人在甘肅南部的
洮河流域、白龍江流域和大夏河流域勢力強大,占據著臨洮、河州、洮州、岷州
和迭州等地。宋朝建立後,上述地區的吐蕃人和宋朝處於對峙狀態。洮州、迭州
和岷州部分地區後來成為卓尼土司的轄區。
廝啰政權興起後,甘肅南部吐蕃地
區由其統治。
廝啰政權存在了百餘年,
後由於統治者上層爭權發生內訌,
加之西夏人和宋
朝先後攻擊,其政權最終衰落。廝啰余部以河州、洮州和岷州為根基,與宋朝處
於時戰時和的狀態。
後來廝啰之孫巴珍覺歸順宋朝,
被安置在岷州,
並賜名趙醇
忠。巴珍覺是廝啰後裔中很重要的一支,在金朝時遷到臨洮,至元時受封重用,
成為雄據一方的土司。
至今洮岷地區有許多趙姓的藏族,
這無疑是巴珍覺之後裔。
同時洮岷地區吐蕃大首領裕羅格勒率十二萬余口舉族歸宋,
足見其勢力之大。
裕
羅格勒歸宋後,
仰慕宋朝名臣包拯
(
包公
)
之名,
請求賜包氏名順;
其兄轄約稍後
歸宋,賜名為包順,其弟賜名為包誠。包氏家族在南宋、金朝時期仍在洮岷一帶
活動。卓尼、迭部、岷縣和臨潭等地至今還有很多包姓藏族,僅是卓尼縣洮硯鄉
就有幾個包姓藏族村落。該鄉四下川村有座稱包家寺的寺院(於
1949
年初毀於
火災)
。上述似乎與卓尼歷史並無關系,但這些都發生在後來的卓尼土司轄區,
換而言之,這也是卓尼地區的藏族人文歷史。
元朝建立後,
即在河州
(
今臨夏
)
設置了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甘、
青
藏族由其管轄,
都元帥之下的官員都由吐蕃上層人士擔任。
卓尼所處的洮岷地區
有吐蕃十八族,
「十八族為大族,散居洮、岷、疊一線」
,元時薩迦派第五代法王
八思巴被封為國師,之後又設掌管全國佛事和藏族地區行政事務機構的總制院,
八思巴又被任命為總制院院使。
薩迦派因得元朝強有力的支持,
在藏區占據政教
統治地位,其教法也在甘青藏區迅速得以傳播。八思巴曾長駐香根城
(
臨洮
)
,
足跡踏遍河州、洮州和岷州等地,並以大元帝師之威,打擊洮岷等地苯教勢力,
令其改宗薩迦派。公元
1254
年,八思巴赴京途經卓尼時,見此地有吉祥之兆,
就令其弟子喜饒益西建寺,公元
1295
年寺院建成,藏史稱為卓尼大寺。這座薩
迦派寺院建成後,
當地藏族首領協第德抓住機遇,
與該寺建立供施關系,
從此隨
著寺院勢力的發展,
他的勢力也得以壯大,
終於成就卓尼土司的始祖。
卓尼土司
與卓尼大寺結成供施關系,
推行薩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
盡管卓尼大寺後來改
宗為格魯派,
但土司家族仍就掌握寺院統治權,
薩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始終沒
有改變。
明朝建立後即進兵西北地區,當初西北各藏族首領均持觀望態度。
1370
年,
元吐蕃宣慰使都元帥索南普歸順明朝,
並赴南京向皇帝朱元璋進貢方物,
受到明
政府的嘉獎。
各藏族首領紛紛效仿,
爭先赴京歸附明朝,
分別受賜不同的名號和
官職。
1404
年,
卓尼繼位土司率部收服迭部十八族,
遂於
1416
年赴京朝貢致敬,
被明廷授封洮州衛正千戶和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
從此卓尼土司借明廷之威
,
不斷發展勢力。
卓尼第
5
代土司旺秀赴京朝覲期間,
被明武宗賜予漢族姓名楊洪,
從此卓尼土司以楊為姓,後來土司轄區民眾也隨之以楊為姓,這就是如今卓尼、
迭部和舟曲等地藏族多為楊姓的來源。
在明代,
每一位土司為了和明廷保持密切
關系
,均先後赴京朝貢,以求政治上的支持。卓尼土司如是擁有了皇恩加宗教
之威,
逐漸將卓尼和迭部等地納入自己統治之下,
並成為洮岷地區勢力最強的土
司。清朝建立之初,各地的反清力量還很強大
,
卓尼土司洞察時局,服從清朝調
遣,協助清軍鎮壓了洮岷地區的反清勢力
,
為此康熙皇帝特封第
9
世土司楊朝梁
為洮州副將並賜僉事大印一顆,還令其「護漢、藏、蒙三族交界之邊塞。賜爾等
⑹ 甘南州什麼資源最豐富
甘南州地域抄遼闊,歷史悠久,境襲內文物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獨特,因少數民族聚居,而風土人情各異,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這里的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夏河、合作、碌曲和瑪曲,內容以藏族民俗風情、藏傳佛教文化建築和草原風光為主。
⑺ 甘南州州委辦公室主任名單
網路一下
⑻ 甘南州60年周慶的介紹
經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現將《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慶祝活動總體方案》印發給你們,請按照方案的各項要求,抓緊時間認真實施。
⑼ 甘南州的歷史
甘南在夏、商、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屬古西羌地。羌人是羌族的前身,當時的羌人活動范圍很廣,西起黃河源頭,東到隴西地區,南達川西北,北至新疆鄯善一帶。甘南是羌人主要發祥地 甘南藏族自治州
和活動地區之一,他們世代生息繁衍在這里,並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遺跡、遺物。據史料記載。羌人首領無弋愛主要活動在甘南河曲一帶。秦穆公37年(公元前623年),秦國向西擴展,拓地千里,今臨潭、舟曲等地進入秦國版圖。漢武帝元六年(公元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河湟設護羌校尉,甘南東部地區就正式納入了中原封建王朝郡縣制之中,今臨潭縣屬隴西郡,西部仍為羌人之地。三國時,甘南州境內東部屬魏國。公元247年後迭山以南屬蜀國。公元4世紀初,吐谷渾自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度隴而西,以洮河流域為中心,建國於郡羌之地,至唐龍朔三年(663年)為吐蕃所滅。甘南為吐谷渾統轄,吐谷渾人開辟的「絲綢南路」,成為中原聯系西域、西藏、印度的交通要道,增進了各民族的交往。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後,吐蕃正式佔領洮州,統治甘青大部分地方至公元1073年,本州境均歸吐蕃管轄。對開發青藏高原,發展漢藏關系貢獻很大,有名的唐蕃古道就經過甘南。公元998年,河湟流域的吐蕃人建立了角廝曙政權,藏史稱「宗喀王」,本州境大部分地方為其所轄。據史學家考證,甘加思柔古城(現存遺址)便是角廝啰政權所建。 角廝昭採取「聯宋抗夏」的方略,啟動茶馬交易,開通「絲綢南路」,發展了漢臧友好往來關系。公元十三世紀,蒙古部眾先後進入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元朝在河州設立吐蕃宣尉司都元帥府,本州境就在其管轄之內。明朝在青南、川西設朵行都指揮使司,總管藏區事務,本州境內由其統轄。公元17世紀(1636年)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眾由天山以北遷居青臧高原,成為青藏高原的統治民族。甘南西部在其管轄內。至清雍正初年羅卜藏旦律反清失敗,由清朝西安行都指揮使司總轄河州、朵干、馬斯藏三衛,甘南西部為青海循化廳管轄。民國時期,甘南為甘肅省管轄。公元1927年設立拉卜楞設治區,1928年改為夏河縣。1927年設立卓尼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10月甘南自治區在夏河拉卜楞成立,1954年7月改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設在合作。 合作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唐蕃交往的重要門戶,藏漢交流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商貿集散地。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合作就是古西羌首領無弋爰劍建立的羌族政權的北塞重鎮,而無弋爰劍則因最早將農牧業生產技術自秦地傳入青藏高原東部而著稱。合作曾是清朝蘭州府循化廳轄「南番二十一寨」的黑措寨。1927年,民國政府在夏河設縣,這里成為夏河縣第四區區署駐地,原駐地建在寺院塔哇的基礎上,因位於洮州至河州交通要道的有利條件而發展起來。當時只有一二百戶人家,數條不足百米長的街道兩旁多數是供過往腳戶客商歇腳的低矮客棧,但因治安欠佳,商戶大都不敢在此開業,市面蕭條。1956年5月,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由夏河拉卜楞鎮遷至新規劃建設的黑措,改「黑措鎮」為「合作鎮」,既取藏語諧音,又取民族和睦團結之意,合作始成為甘南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8年1月1日,合作改鎮設市,拉開了現代化草原新城的建設序幕。全市現有總人口8.05萬人,總面積267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⑽ 歷史人物
紙上談兵 趙括
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
四面楚歌 項羽
樂不思蜀 劉禪
七步之才 曹植
指鹿為馬 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