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點背的人物
孔子,只屬於春秋戰國那個特殊時代,卻遭受著歷朝歷代的大量虛捧和無內情批判。難道容他活在中國歷史上不點背嗎?子曾經曰過:「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如今,道何在,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哪裡去了?如果孔夫子在世,看到中華文明如此遭遇,他無疑會說自己點太背了,所有孔子語錄都將顯得蒼白無力,唯有一句有氣無力的感慨,那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B. 好背的名人的故事
除了偉大的牛頓和偉大的愛因斯坦,再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這樣大的貢獻。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都曾從他身上汲取過智慧和靈感。他是「理論天才與實驗天才合於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敘拉古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生平
阿基米德(Archimedes,約前287—212),誕生於希臘敘拉古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他出生於貴族,與敘拉古的赫農王(King Hieron)有親戚關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學識淵博,為人謙遜。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對數學、天文學特別是古希臘的幾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剛滿十一歲時,藉助與王室的關系,被送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城去學習。亞歷山大位於尼羅河口,是當時文化貿易的中心之一。這里有雄偉的博物館、圖書館,而且人才薈萃,被世人譽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這里學習和生活了許多年,曾跟很多學者密切交往。他兼收並蓄了東方和古希臘的優秀文化遺產,在其後的科學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公元前二一二年,古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被羅馬士兵殺死,終年七十五歲。阿基米德的遺體葬在西西里島,墓碑上刻著一個圓柱內切球的圖形,以紀念他在幾何學上的卓越貢獻。 阿基米德的成就
阿基米德無可爭議的是古代希臘文明所產生的最偉大的數學家及科學家,他在諸多科學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使他贏得同時代人的高度尊敬。
阿基米德求得了拋物線弓形、螺線、圓形的面積和體積以及橢球體、拋物面體等復雜幾何體的體積。在推演這些公式的過程中,他熟練的啟用了「窮竭法」,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逐步近似求極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認為微積分計算的鼻祖。他還利用此法估算出∏值在 和 之間,並得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面對古希臘繁冗的數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提出了一套有重要意義的按級計演算法,並利用它解決了許多數學難題。 阿基米德在力學方面的成績最為突出,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方面。他在研究機械的過程中,發現了杠桿原理,並利用這一原理設計製造了許多機械。他在研究浮體的過程中發現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在天文學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他設計了一些圓球,用細繩和木棒將它們聯接起來模仿日月和星辰的運動,並利用水力使它們轉動。這樣日食和月食就可以生動的表現出來了。阿基米德認為地球是圓球狀的,並圍繞著太陽旋轉,這一觀點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要早一千八百年。限於當時的條件,他並沒有就這個問題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的著作很多,作為數學家,他寫出了《論球和圓柱》、《論劈錐曲面體與球體》、《拋物線求積》、《論螺線》等數學著作。作為力學家,他著有《論平板的平衡》、《論浮體》、《論杠桿》、《論重心》等力學著作。在《論平板的平衡》中,他系統地論證了杠桿原理。在論浮體中、他論證了浮體定律。
阿基米德不僅在理論上成就璀璨,還是一個富有實踐精神的工程學家。他一生設計、製造了許多機構和機器,除了杠桿系統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舉重滑輪、灌地機、揚水機以及軍事上用的投射器等。被稱作「阿基米德舉水螺旋」的揚水機是為了將水從大船的船艙中排出而發明的。揚水機可以利用螺旋把搬運到高處,在埃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現代螺旋泵的前身。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
阿基米德不僅是個理論家,也是個實踐家,他一生熱衷於將其科學發現應用於實踐,從而把二者結合起來。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桿原理。
赫農王對阿基米德的理論一向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他要求阿基米德將它們變成活生生的例子以使人信服。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移動地球。」國王說:「這恐怕實現不了,你還是來幫我拖動海岸上的那條大船吧。」這條船是赫農王為埃及國王製造的,體積大,相當重,因為不能挪動,擱淺在海岸上已經很多天了。阿基米德滿口答應下來。 阿基米德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杠桿滑輪系統安裝在船上,將繩索的一端交到赫農王手上。赫農王輕輕拉動繩索,奇跡出現了,大船緩緩地挪動起來,最終下到海里。國王驚訝之餘,十分佩服阿基米德,並派人貼出告示「今後,無論阿基米德說什麼,都要相信他。」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愛國者阿基米德
在阿基米德晚年時,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指導同胞們製造了很多攻擊和防禦的武器。當侵略軍首領馬塞勒塞率眾攻城時,他設計的投石機把敵人打得哭爹喊娘。他製造的鐵爪式起重機,能將敵船提起並倒轉,拋至大海深處。傳說他還率領敘拉古人民製作了一面大凹鏡,將陽光聚焦在靠近的敵船上,使它們焚燒起來。羅馬士兵在這頻頻的打擊中已經心驚膽戰,草木皆兵,一見到有繩索或木頭從城裡扔出,他們就驚呼「阿基米德來了」,隨之抱頭鼠竄。羅馬軍隊被阻入城外達三年之久。最終,於公元前二一二年,羅馬人趁敘拉古城防務稍有鬆懈,大舉進攻闖入了城市。此時,阿基米德正在潛心研究一道深奧的數學題,一個羅馬士兵闖入,用腳踐踏他所畫的圖形,阿基米德憤怒地與之爭論,殘暴的士兵哪裡肯聽,只見他舉刀一揮,一位璀璨的科學巨星就此隕落。
C. 關於偉人背誦的事例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D. 記憶力好的名人有哪些
錢鍾書 高斯
E.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人物的記憶力是達到過目不忘的
東漢末年的張松:張松在與曹操會見時,曹操拿出了他的近作《孟德新書》,張松迅速回瀏覽一答遍,然後忽悠曹操說這本書原為戰國時期無名氏所作。現在四川一帶的少年兒童都能背誦下來。接著張松背誦一遍,與原書語句一字不差。曹操信以為真,以為他的大作與古人暗合。但是不免有剽竊之嫌。於是當場將該書焚毀。
F. 在中外歷史上有什麼名人的記憶力好而特別出名的
錢鍾書
有外國記者曾說,「來到中國,有兩個願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回,二是見見錢鍾書答」。簡直把錢鍾書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徵。
其實如果沒有《圍城》,也許多數人並不知道錢鍾書,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誰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認定他是一個愛吊書袋的學究,或把他的絕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對《管錐編》卻有人驚嘆:「其內容之淵博,思路之開闊,聯想之活潑,想像之奇特,實屬人類罕見。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記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將廣袤復雜的中西文化如此揮灑自如地連接和打通?」
他文風恣意幽默,充滿智慧與哲理以及對世俗的笑罵與揶揄,他以一冊僅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現代散文大家,而其為數不多的幾篇短篇小說更是風格迥異,寓意深刻,令人驚嘆叫絕。
G. 關於背誦的名人事例或名言
我這一段時間語文老師也要我們上網找一些名人事例來看,看熟後可以將它應用於寫作文上,其實說不好聽的是為了湊夠八百字,背誦下來我覺得很好,不過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沒這時間,因為九大科,每科都要看要背。
H. 古代記憶力超群的人有哪些,至少5個
1,張衡,《後抄漢書·張衡傳》:「吾雖一覽,猶能識之。」
2,王充,東漢無神論思想家「好博學而不守章句」
3,禰衡,東漢末年青年學者「目所一見,輒誦於口」。
4,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據《三國志》載:「粲與人同行,讀道邊碑。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5,劉克庄,宋代。「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6,蕭統,「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記」
7,應奉,《後漢書.應奉傳》
I. 名人名文要好背的!
心靈的鑰匙 亞琪著 每一道心靈之門上,都掛著一把無形的鎖。只有真正擁有合適的鑰匙,才能打開那一方心靈世界。 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走進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正確解讀自己的心事。一旦我們在矛盾、彷徨、顧忌、猶豫中給心靈之門上鎖,留下的將是一個長長的等待。希望走進心靈世界的人,只要手中擁有一把心匙靈的鑰,輕輕地一旋轉,這扇心靈之門便自然開啟。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畫地為牢、坐井觀天,我們渴望了解別人,也期待別人了解自己,在知己知彼中學習、交流、體驗、收獲。我們也渴望人與人之間心靈不再設防,在彼此相交、相知、相融、相解里,品味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精彩。心靈的鑰匙,不是用謊言、欺騙、虛偽、猜測製造,而是用坦誠、信任、理解、呵護鑄成。當你用這把鑰匙去開啟那心靈之鎖時,會發現那聲音很美很脆,而且不費力。大多時候,人靜下心來才發現,生命是很孤獨很寂寞的。這孤獨與寂寞的不是其形,而是其心。工作的奔波、家庭的重擔,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吃喝拉撒,等等,促使我們忙碌著疲倦著。一些秘密和心事,藏在心頭太久了,便成了一團污濁的空氣。我們渴望有一個真正的聆聽者或傾訴者,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共同分享苦樂哀愁,給心靈一種暢快的釋放。當有人手執快樂之門的鑰匙打開我們的心扉,一抹融融的陽光便會照射進來,春風便會吹拂進來,心靈便會透亮清爽起來。「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對人的了解、認識、定位,不僅要觀其形聞其言,大多時候,還應該是一種彼此心靈的深入與滲透,隨著歲月的推移,漸漸形成彼此間的信任、理解、默契、相通。就如一把緊閉的鎖,與那把合適的鑰匙之間協調配合,產生的一種美感與質感。心靈的鑰匙,我們不怕他會遺失,或者別人拾到不物歸原主。這鎖不是普通的鎖,這鑰匙也不是普通鑰匙,他們不可復制與克隆。就算別人拾到,不一定能幫他們打開自己的心靈之鎖。因為這鑰匙對鎖的開啟,其實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碰撞,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相融。
J. 古代背功極好的偉人
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注釋:
1 選自《歐陽公事跡》,題目為編者所加。2 荻(dí):蘆葦桿。3 閭(lǘ)里:街坊。5 士人家:讀書人家 6 文字:文章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裡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祖母用蘆葦稈在地上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還未抄完,就已經能背誦文章,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唯一的任務只是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落筆就已經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書字——用這個辦法來教他寫字。以,用……辦法。書,寫。
2 或因而抄錄——有時藉此機會抄錄下來。或,有時。因,借……機會。
啟示:
個人在年幼時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慘的,但對於有志氣的孩子來說卻不見得是一個壞事。因為家境的窘迫會使孩子較早地品嘗世態炎涼和生活艱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從現實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許多學習的動力,使將來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