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中友誼的故事

歷史中友誼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4 01:12:22

⑴ 古代的友情故事

1、古代有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2、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個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後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禦,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

皇帝命令郭子儀率兵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著。

3、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4、捨命之交

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

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莫逆之交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⑵ 歷史上反映朋友之間的友誼的故事還有哪些

1、俞伯牙與鍾子期

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2、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3、藺相如與廉頗

因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比廉頗的官位還高,廉頗因此很不服氣,下決心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無法理解,藺相如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

藺相如反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4、白居易與元稹

仁和十年的正月,白居易和元春又在長安城相見了,兩人異常想念,經常通宵達旦的飲酒暢言,事隔不久,元稹就因為直言勸諫,惹惱了宦官貴族就在3月份被貶到了通州當司馬。

同一年的8月份,白居易也因為追查宦官犯的命案而被權臣迫害,也被貶到了江州當司馬,他們相似的命運,使他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元稹和白居易交情很深,被後世稱為「元白」。

5、範式與張劭

範式與張劭,是兩位生死之交。後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範式和張劭約定好,兩年後他會回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張劭的家中,去拜見張劭的父母和看望孩子。後來按照約定的時間範式果然去了,可謂是一諾千金的重義守信之士。

後來張劭病危,下葬那天,範式還未趕到時靈柩就已經出發了,到了墓地要下葬時,靈柩卻不肯進入墓穴。範式趕到後叩拜靈柩說:「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異路,從此永別了。」參加葬禮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動的流下眼淚。範式就拉著引棺的繩索牽引靈柩,靈柩這才緩緩向前。然後他又留在墳地,為元伯修墳種樹才離開那裡。

⑶ 關於歷史上友誼的故事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贊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⑷ 關於友誼的歷史典故

關於友誼的歷史典故有左儒為友而刎頸的故事。

傳說周宣王時,宮里有一位先王時的老宮人,約摸五十多歲,懷孕四十餘年產下一女嬰,周宣王夫婦認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將其包裹起來,拋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

後來周宣王又聽說妖氣雖已出宮,但並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辦查找「妖女」之事。在興師動眾查尋「妖女」的過程中,因累及許多無辜,杜伯便不願再查下去。三年後,周宣王因夢見一美貌女子驚擾太廟,心中十分恐懼,就逼問杜伯查找「妖女」的結果。杜伯認為「妖女」已被溺死,繼續查找下去,會驚擾百姓,於朝廷不利。

周宣王聽了大怒,斥責道:「分明是怠棄朕命。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處死杜伯。此時文武百官嚇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員,忙將杜伯拉住,連連說「不可!不可!」

這位不懼君王之威的官員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

左儒對周宣王說:「臣聞堯有九年的大水之患,還能做成帝王,商湯有七年的旱災,也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天下稱頌的明君。君王如果殺了杜伯,臣恐怕國人把天下出了妖孽的事情傳揚出去,如果被外邦人知道了,一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請大王寬恕他吧。」

周宣王聽了左儒的話,不但沒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責左儒道:「你為了朋友而違抗朕的命令,是重朋友而輕君王的表現。」

左儒回答道:「如果大王是對的而朋友是錯誤的,我一定會違背他的意思而支持您的意思;如果朋友是正確的,我就一定不能遵照大王您的主意了。大王要是非要殺杜伯的話,就讓為臣和杜伯一起死吧。」

周宣王的怒氣並沒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將杜伯推出朝門之外殺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左儒為了正直的朋友而刎頸自殺的故事被後人廣為傳頌,「刎頸之交」也就成了人們誇贊堅貞友誼的代名詞。

(4)歷史中友誼的故事擴展閱讀:

馮夢龍稱贊左儒說:「賢哉左儒,直諫批鱗。是則順友,非則違君。彈冠誼重,刎頸交真。名高千古,用式彝倫。」稱贊左儒是當時官場的典範。

左儒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朋友關系,更重要的是較真品質。縱觀中華文化和歷史,發現中國官場最稀缺的竟然就是這種「左儒精神」,在威權面前不僅不敢堅持真理,甚至阿諛奉承、助紂為虐,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很多災難和損失,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⑸ 歷史上關於偉大友誼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家,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 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寧割席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 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朋友比狀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白敏中在青年時,與疏言灑脫的賀拔甚是好 朋友,兩人一起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王起欣賞白敏中的才學,想取他為狀元 ,但不滿意於他與賀的交往。於是派人帶信給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於是就拒絕賀的來 信,但是事後他又後悔了,就跑出去追賀將事情告訴了他,然後說:「狀元有什麼了不起, 難道比朋友更重要嗎!」兩人於是開懷暢飲,王起知道後,反而一起錄取了他倆。

真假朋友

明代學者蘇竣在《雞鳴偶記》中,對真正朋友還是虛假朋友作了區分。他 指出,道義互相砥礪,有過失互相規勸,這樣的朋友為「畏友」,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危 急關頭,都能生死相依,這樣的朋友可稱密友;而以甜言蜜語來迎合人,以吃喝玩樂論交情 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爭奪,遇災禍就相互傾軋的人是「賊友」。

⑹ 歷史上關於友情的故事100字

俞伯抄牙、鍾子期,知音之交:

出自《襲列子·湯問》。

春秋時期,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卻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一次他於江邊乘興彈琴,引得岸上的樵夫鍾子期駐足觀望,鍾子期贊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俞伯牙驚訝不已,終於找到了理解自己的知音。後來兩人相約次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會,然而造化弄人,第二年鍾子期去世,俞伯牙傷心不已,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以紀念知音。

歷史上的八大友誼典故,你知道幾個?
廉頗、藺相如,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藺相如憑著聰明才智,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最後完璧歸趙,受到趙王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又封為上卿,比將軍廉頗地位還高。廉頗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功勞卻不如藺相如的一張嘴,很是不服氣,於是處處排擠藺相如。而藺相如則是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甚至見到廉頗後都主動讓行。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⑺ 歷史友誼故事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是好朋友,分別輔佐齊國兩個公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們都逃亡在外,齊襄公死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趕回去繼承王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國的路上埋伏准備暗殺小白,結果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小白將計就計,躺在地上裝死,躲過了一劫。公子糾以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國,而小白則日夜兼程,搶先回到齊國繼承王位,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當上齊王,要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說如果大王想治理好齊國,那麼用我就足夠了,如果大王想稱霸諸侯國,非用管仲不可,通過鮑叔牙的勸說,齊桓公決定任用管仲為相。
在管仲和鮑叔牙的輔佐下,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無可爭議的霸主這個期間鮑叔牙也有很大的功勞,只不過管仲的光芒太盛,掩蓋了鮑叔牙的光芒而已,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鮑叔牙提出的。其實鮑叔牙更像一個戰略家,而管仲則是個實幹家,二人珠聯璧合,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⑻ 關於友誼的歷史故事

1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知心摯友的典範。
當初,齊僖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齊國的局勢很亂,於是,管仲和召忽保著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僖公被殺,國中無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同時往齊國趕——誰先到誰就是國君。路上,兩支人馬相遇了,廝殺起來,管仲趁亂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見公子小白口吐鮮血倒下了,管仲他們就放心地繼續趕路。等他們趕到齊國,卻發現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了。原來,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這本來既不高明又很冒險的一招竟然騙過了所有的對手,使他在王位爭奪戰中贏得了至為寶貴的時間。
管仲只好保著公子糾又逃回魯國。
公子小白在齊國站穩了腳跟,成了齊桓公。他並沒有忘記魯國還有個巨大的危險——公子糾。通過外交上的威脅,齊桓公迫使魯國殺掉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被活捉。
鮑叔牙說:「這個管仲應該留下,他有治國安邦的大才能,可以為我們出力。」
齊桓公說:「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過?」
鮑叔牙說:「當初結怨,是因為各為其主;齊國新定,正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欲成王霸之業,怎麼能斤斤計較於個人恩怨呢?」
終於,鮑叔牙說服了齊桓公,將齊國的國政交付給了管仲。從此管仲成了齊國的「國父」——齊桓公稱他為「仲父」,輔佐齊桓公躋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韓愈張籍
5魯迅和許壽震

中國歷史上關於友誼的故事

藺相如與廉頗

在戰國時期,趙國屬於有道之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大。主要內靠大臣藺相如以德治國,管理國事。外靠大元帥廉頗,英勇善戰,保衛國土。人民才過上太平日子、安樂生活,百姓無不感激趙王用人英明。

那時侯,趙國在邯鄲建都,內有藺相如,外有廉頗,一文一武,忠心耿耿,盡心盡責,成為趙王左右兩翼。歷史鑒證:「君無良臣國運衰,將無良友吃敗丈。」這話千真萬確,藺相如生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事,寧願委屈自已,也不肯讓國家受到一點損失。所以,人們稱:為海相。廉頗大將生性好強,由於屢建戰功,戰勝齊、魏、燕等國,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上卿,自以為功勞蓋世,驕滿朝崗。藺相如原來只是趙國宦官繆賢的家官。趙惠文王時,得到了楚國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後,送信給趙王,願意拿15座城邑換取寶玉。趙國君臣怕秦國欺騙,又懼怕秦國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繆賢舉薦了藺相如,趙王就派他捧著寶玉到了秦國去。秦王在章台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把寶玉獻上秦王十分高興。藺相如見秦王沒有割讓15座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寶玉上有個小斑點,請允許我指給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寶玉交給他,藺相如後退幾步,靠著殿柱,憤怒地說:「我看到大王沒有誠意將城邑交給趙國,所以我又把寶玉收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寶玉和我的頭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寶玉,連忙答應割城給趙國。藺相如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在朝堂上設大禮接見,才獻上寶王。秦王知道無法強取,只好假意答應。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會違背諾言,便派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打扮成為老百姓,從小路把寶玉送回了趙國。秦王齋戒後,藺相如又對秦王說:「秦國歷代國君,素來不堅守盟約,現在秦強趙弱,如果秦國真有誠意,就先割讓15城邑給趙國,趙國不敢留下寶玉得罪大王。」秦王見無法騙取寶玉,只好作罷。藺相如回國後被任命為上大夫。

過了兩年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進行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不打算去赴宴。廉頗、藺相如認為趙王不去,就表示趙國軟弱膽小。這時,才趙王決定赴會,由廉頗、藺相如跟隨前往,廉頗一直送到邊境處。在澠池宴會上,秦王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說:「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一回瑟吧?」趙王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立即記下了這件事。這時,藺相如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的音樂,我獻上瓦缶請秦王為趙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氣,不答應。藺相如捧著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請他敲,秦王仍不肯。藺相如說:「你如果不敲,我就在這五步之內,拿我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要殺藺相如,藺相如大聲呵斥,侍從們都潰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便回頭招呼趙國史官也記下了這件事。秦國的大臣要求趙國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相對地要求秦國拿出都城咸陽向趙王獻禮。一直到宴會完畢,秦王始終無法壓倒趙國。這時,廉頗巳在邊防布署了大量軍隊,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趙王回國後,晉升藺相如為上卿,這時廉頗有點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頗一時與藺相如對立起來,不可開交,處處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頗大道阻攔,藺相如繞小道行,廉頗小巷檔道。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種情況下,不少官員向藺相如敬言說:「你身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此受這么大恥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風亮節,不知情者,會認為你有短處,怕廉頗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寬讓,廉頗更會得風揚碌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藺相如堅持穩定不動搖,以和為貴,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顧全大局。有一天,秦軍前來侵犯趙國領土澤州大地,趙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頗大元帥領兵出征。廉頗連夜啟程,發兵澤州。在路上心裡想,時機來了,如果藺相如敢在糧草後勤上發難,寧願丟了澤州,也要和藺相如說個高低,有藺無廉,有廉無藺。他沒想到藺相如先行一步,親自出馬,來在澤州大地莒山腳下,將糧草備足備妥,對營坊安排的停停當當。廉頗領大軍到此後,見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稟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親自用戰刀,在莒山砍下幾把荊條,背在肩上到藺相如勤後住地,跪在帳蓬門外——負荊請罪!並高聲吶喊:「傲則誤國,罪該受刑……。」藺相如明白廉頗一片赤膽忠心,立刻走出帳蓬,將大元帥扶起,讓進內屋,熱情接待。從此留下《將相和》的美名傳遍全國。

據傳言:東莒村是藺相如的故里,原叫藺家莊,自從廉頗負荊登門請罪後,藺相如為了讓後人吸取教訓,懂得和則貴的道理,才把藺改為莒,其意草頭下兩個口,上下一心,互相寬讓,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後人自己死後,一定葬在廉頗負荊之樹下。所以,藺相如的墳墓葬在莒山頂上。從此這座山,叫:莒山。藺家莊叫東莒村。當地人們為了記念藺相如,在莒山的正頂修下了藺相如祠堂廟,每年陰三月十八日,廟會三天,以表記念。

⑽ 歷史上關於友情的感人故事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葯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佔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卜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台。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牆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說: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總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稱為賢相。可是無法形容他的偉大,德行可說是相當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禍內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談自己的功勞,王圭、魏徵勸諫國君,而房玄齡、杜如晦讓位給他們,李世績、李靖善於統御部眾而房玄齡、杜如晦採用他們的意見,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卻把善處歸給國君。說他們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當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中友誼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