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中華門歷史故事

中華門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4 01:04:12

1.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國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今棲霞地區已有農業文明產生。 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2. 關於南京明城牆的歷史典故,越多越好,跪求~~~~~~~~~~~~~~~~~~~~~~~~~~

中華門是南抄京城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內外秦淮河之間,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也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聚寶門是南京京城城牆的正南門,坐北朝南,據說明初建築南京城聚寶門時,砌起即塌,屢次修築不成。有人說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獻計,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填在城坍處,城門才順利建成,因而把此門稱作「聚寶門」。其實,聚寶門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城門外有一座聚寶山(今稱雨花台)而得名。

3. 中華門有什麼特點和歷史典故

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為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的正南門,是內城專城門中規模僅次於通濟門屬的瓮城城門,也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瓮城,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瓮城。中華門前後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淮橋,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於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擴建而成。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將聚寶門易名為中華門,蔣中正於雙十節前夕所題字。並在中華門的東西兩側分別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南北雙向車輛的通行。1957年中華門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

4. 我想知道:南京內十三、外十八城門的歷史典故

1、格局罕見明都城

有人形容南京明城牆是「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此言不虛。明代南京都城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座城牆組成的格局(註:俗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則指南京京城牆),是其例證之一。

宮城,俗稱「紫禁城」,為都城核心,偏於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繞。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而定。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窪,經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營造成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的宮城。宮城內建築,分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六宮)兩部分。在宮城城垣上開築城門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和玄武門。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在這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六宮則依照《周禮》舊制,正殿之後設置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尤如天地日月長存。在皇城城垣上開築城門有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京城,全長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個、窩棚200座,開築城門13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使京城城牆的形製成為後人所樂道的特例。因此,民間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稱南京城牆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呈宮扇形」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京城牆可能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外郭,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建造。史載:外郭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南京明代的四圈城牆,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2、雄關拱衛護京師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

南京京城設有城門13座,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瓮城有內、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瓮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瓮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築形式中成熟的建築設施。南京城牆的內瓮城,一反中國傳統瓮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理論上把瓮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於實踐,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瓮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牆首創。由於內瓮城設置在城門的里邊,就有條件設置瓮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瓮城所無法做到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寓居南京的吳敬梓先生,根據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城門順序是:「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鍾阜,儀鳳定淮清石城。」三山門、聚寶門和通濟門,均為內瓮城,規模與氣勢均超過其他諸門,尤以聚寶門內瓮城為最。僅藏兵洞達27個:第一道城門左、右各三個,城門上的樓基中共設7個,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為最大,面積達310平方米;東西礓(磜)下面各設坐西向東和坐東向西的藏兵洞7個。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戰時藏兵,相傳可藏兵3000餘人。通濟門的內瓮城,也是非常壯觀的,特別是呈「船形」的通濟門內瓮城,在增強城門防禦能力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反映了當時人的審美情趣和某種願望。

正陽門、朝陽門和太平門,分別位於環繞皇宮的南、東、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陽門為皇宮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是外國使臣赴京朝覲入城必經之正門;而太平門外玄武湖之濱,則為1384年朱元璋設置的主宰刑殺大權「三法司」(即「貫索」,或稱「天牢」)之所在。

神策門,是目前所知的南京城牆唯一的傳統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門外瓮城與聚寶門內瓮城幾乎在城市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內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瓮城,是明南京城牆建造中繼承與創新的例證之一。

金川門、鍾阜門、儀鳳門和定淮門四門,位於南京城垣的西北角,瀕臨長江,是抵禦江北進犯南京城的重要門戶。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內策應,打開金川門迎燕師入京,恐怕朱棣當時難以順利進城,很快就能登基稱帝。

清涼門、石城門,均置內瓮城單座。

堅固而形制各異的城門,是南京城牆絢麗多彩的一章,也是當年建造者設計思想的生動體現。城門的設計與建造,在充分滿足城門防禦能力的前提下,極力追求城門建造藝術上與恢弘雄偉、形制獨特的南京城垣主體協調,達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的效果。

3、高堅甲於海內外
南京明城牆,以其佔地區域廣、堅固、雄偉而著稱於世。後人對此不僅有「高、堅甲於海內」之感慨,就連十六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人、傳教士利瑪竇也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南京明城牆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規模和氣勢,得益於中國數千年城垣建造發展史的深厚基礎,是中國冷兵器發展到巔峰狀態下開始向火兵器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更是明太祖朱元璋奴役百萬民眾的有力見證。

城牆最本質的原生價值之一,在於具備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禦功能。城牆最初由土壘、土石混築、磚石砌築其表皮,發展到南京明城牆大規模採用磚石構造,逐步趨於完善的過程,與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恩格斯說:「築城藝術的徹底改革,是火炮改進的最初結果之一」。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者們在無數次攻城掠地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南京明城牆在軍事防禦功能上,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結合南京地區地形、地貌,無論在城牆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垣關鍵部位的設防,其城防建築體系,達到了我國城垣建築較完美的程度。

南京,地處雨水豐沛的江南,丘崗連綿,河灣如織,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城牆擇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窪松軟;或平坦如砥。為防止高大的城牆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根據工程的要求,採取了不同的科學處理方式。有的順山勢而建,城垣與山體岩石連結成整體;有的深挖基礎至原生土,上鋪巨石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窪地段,還打下10餘米長的木樁,上面鋪設圓木井字形木排,藉以達到轉駕城牆壓力的作用。用於南京城牆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千餘斤,城磚每塊一般重20餘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負荷,城牆能夠屹立迄今,與牢固的基礎密不可分。

南京明城牆在砌築中,對不同地段採取了不同質地牆體的處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崗岩的條石,作為城基、勒腳和部分城牆內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磚壘砌;還有的地段以條石、城磚砌築牆面,中間填以片石、城磚、黃土混合夯築等。粘合牆體的材料十分堅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漿建造的說法。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土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瓮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環繞南京明城牆的護城河(唯有太平門向東一段城牆外側沒有開築護城河),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護城河的水源,來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經對城垣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牆,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

明南京城門外護城河的橋梁,是人流車馬往來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堅硬的石質材料為主要構件。有石城橋(石城門外)、三山橋(三山門外)、聚寶橋(聚寶門外,即古長干橋)、九龍橋(通濟門外)、夔角橋(正陽門外)、平橋(朝陽門外)等。明初建造在相關河道上的著名橋梁中,最大的石拱橋是上方橋(即七橋瓮),由於這座橋是拱衛京城的門戶,以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明初建造的橋梁中,賽虹橋(明初稱「大通橋」,民間又俗稱「賽工橋」、「賽公橋」等)與南京明城牆的建造,傳說故事最多。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歷經洪武一朝。在城牆的結構、瓮城的創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梁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勞動人民用心血築成的一座豐碑。

4、字里行間覓蹤跡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由於城磚來自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究竟依靠那些區域燒制單位提供?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經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里、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也許只要沒有寫錯,就不會有殺頭之慮的緣故,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劃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所有的銘文,折射出的謹慎與虔誠,強烈而鮮明。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章印、刻劃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體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及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有些填補了史料的不足。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布;中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中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制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城磚銘文的研究,還能發現不少明以前燒制的城磚和一定數量明以後為修葺城牆而燒制的清代城磚,為我們認識南京城垣的發展和變遷,提供了實物佐證。
以南京天地為展廳,與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南京明城磚銘文,使元末明初的多元文化信息,從歷史走向未來,這是何等的博大、氣派!

5. 求古代有關名玉的故事,越詳細越好!!!

關於玉的民間故事
西王母獻玉——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遠古人類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脈和昆侖山脈,曾經向黃帝堯舜獻玉,這反映了古人類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對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結晶。
和氏之璧——說的是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玉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為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於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壁,為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逐以和氏之名命名此壁為和氏璧。
完壁歸趙——到戰國後期,和氏璧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雖名曰交換,其實只想騙而取之,趙國也明白秦國的用意但因懼怕秦又不敢拒絕,於是便派機智勇敢,足智多謀藺相如擔任出使秦國,護送去秦國交換城池的任務,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陰謀,略施小計,從秦王的手中奪回了,並順利地返回趙國。後來,秦統一七國,這塊和氏壁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受命子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為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徵。
鴻門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謀臣范增的策劃下,設了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欲除去勁敵劉邦,建立霸業,但在宴飲過程中,項羽因講義氣而猶豫不決,急電得范增向項羽頻丟眼色,並且三次舉起隨身所佩之玉塊,希望磺羽快作決斷(跌,決同音),殺掉劉邦渡過險關,最終滅項興漢,建立了大漢帝國。
《玉環》的典故——戰國晚期,秦王政曾遣使送一個玉連環給齊國,並對齊國說:這連環上的兩個環,沒有人能分開,齊國人足智多謀,能不能把它解開呢?想以此不可解之環試探齊國的虛實,齊國的王後聽罷來使之言,拿來鐵錘,把玉環打破了,並對來使說,我們已遵命打開了連環。秦王政知道此事後,認為齊國有寧為玉碎的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齊之心了。
弄玉吹簫——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說中的神仙佳人,據說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南來一塊碧色美玉,一周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後姿容光煥發絕世,聰明能幹,善於吹簫,不用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音如鳳鳴。穆公寵愛此女,特為她修築鳳樓,樓前建有高台,名曰鳳台,隨後穆公欲為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弄玉成親,乘龍快婿的典故。
女媧補天——相傳遠古之時,天柱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燒,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媧煉以五色石補蒼天,挽救了眾生,又將補天石多餘之石散後落在大地,千樣瑪瑙萬種玉由此而來。這個神化將玉說成補天之物,可見我們民族對玉有著特殊的喜好。
雨花瑪瑙——在南京的中華門外,有一座滿是礫石的小山崗,相傳在1400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雲光,曾經在這里講經說法,直講得頑石點頭,落花如雨。從此這里就有了很多花紋美麗、色澤鮮艷的小圓石子。(雨花石)人們認為這是從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這一帶叫做雨花台。
水仙的眼淚——珍珠 中國古代傳說,在南海外有一種鮫人,他們像魚一樣在大海中生活。鮫人善織一種薄的絲綢,做鮫絹,更為廳特的是,鮫人在悲傷哭泣時,滾落的眼淚是美麗的珍珠,而且珍珠的圓潤與否與月亮的盈虧有關,月圓之夜珠亦圓,月缺之夜珠亦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寫的七律《錦瑟》中,第五句就寫進了這個傳說,即:滄海月明珠有淚國外的古老傳說:漲底的貝類到海面上,當它張開貝殼時,正好有露珠或雨珠落入,不久就變成了珍珠。

【摘自;http://wenku..com/view/9442d117f18583d04964597e.html】

6. 南京歷史名人故事傳說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6年已有2587年。[30]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282年改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和六朝博物館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明代南京

明代南京(19張)

六朝建康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台城,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35-36]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

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是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此。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南京民國遺存

南京民國遺存(11張)

元代時改為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南京雲錦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南京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舊影

南京舊影(14張)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39]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

7. 民國換中華門匾額的時候,發現了什麼要說滿清人這么摳門

大家決定將門匾拆下在北面刻上“中華門”即可,結果大家都傻眼了,門匾的北面竟然刻著“大明門”三字,原來滿清兩百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個辦法,迫於無奈,大家最終使用了一塊木質門匾,上面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治秋(時任京兆尹王)撰寫的三個字,“中華門”。

8. 南京歷史故事!!!

南京歷史悠久,發生的歷史故事數不勝數。如電影《投名狀》講的就是清末內四大奇案的「刺馬」,容發生地就在南京,在現南京一中。再如,南京明城牆的故事等等。告訴你幾個網址,可以自己看看:
http://bbs.heluochina.net/dzbbs/viewthread.php?tid=3343
http://www.9tour.cn/Wiki_1/224/6/
http://www.szyo.com/

9. 關於清末民初改稱呼的歷史故事

中華民國成立後,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中華」二字是民族與國家的象回征。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答命一周年前一天)人們摘下「大清門」匾,將「中華門」匾懸掛起來。中華門匾是黑底白字橫式,長寬比約為2比1,上面「中華門」三個字很大。
在更換匾額時還有一個小故事,流傳頗廣:說是辛亥革命勝利,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大清門改稱「中華門」。在辛亥革命一周年慶典前一天,即1912
年10月9日清晨,人們將刻有「大清門」三字的舊匾額取下,准備翻過來用其背面刻字,卻發現匾額背後已有「大明門」三字。原來兩百多年前的先人們也有同樣
的想法,清朝更名「大清門」時,就利用了匾額背面。於是民國政府又趕制了一塊匾額,「中華門」三字由時任京兆尹王冶秋書寫。

10. 南京中華門 事件 典故

中華門是南京城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內外秦淮河之間,原名「聚寶門」,是內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容城,也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聚寶門是南京京城城牆的正南門,坐北朝南,據說明初建築南京城聚寶門時,砌起即塌,屢次修築不成。有人說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獻計,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填在城坍處,城門才順利建成,因而把此門稱作「聚寶門」。其實,聚寶門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城門外有一座聚寶山(今稱雨花台)而得名。

閱讀全文

與中華門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