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
曹植,字子建,生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母卞氏,與曹丕、曹彰為同母兄弟。曹操共有二十五男,曹植同母兄弟僅有以上二人。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四十一歲。在相隔十餘載後,曹植、曹睿叔侄終於相見。不過此時的曹植已屬將死之人了。這一點曹植本人並不放在心上,他仍希望能與明帝「別見獨談,幸翼試用。」然而明帝對這位親叔叔的身體狀況已十分擔憂了。《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八載有魏明帝於此次見面後給曹植的手詔其中寫道:「王顏色瘦弱何意邪?腹中調和不?今者食幾許米,又啖肉多少。見王瘦,吾甚驚,宜當節水加餐。」下此詔後,明帝又賜給了曹植一些食物。
就在這一年,曹植帶著深深的焦慮和憂傷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❷ 與七步之才有關的歷史人物
指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植。 曹丕登位後,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專出一首詩來。 曹植果真在屬七步之內做出後世聞名的《七步詩》, 並借詩暗喻兄弟相殘的可悲性。 曹丕也受此詩所感,放了曹植。 植(所著《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的詩意: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里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七步之才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文帝是曹操次子曹丕,字子桓,三國魏文帝,魏國建立者,文學家
東阿王是曹丕弟曹植。字子建,三國文學家,具有極高的文學才能,著有《白馬篇》等,因其才高八斗,遭到曹丕妒忌,於是令其七步作詩,作不出便處以刑罰,結果在七步之內,曹植作出這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
❸ 七步之才的主人公是誰
曹植。
他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專他的哥哥曹丕當屬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據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註:
個別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個人認為古字就應該是「然」。「向」有人做「在」,疑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後有人將此詩簡化,使詩意更加明確,淺顯易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急」或「相煎何太急」現已成為「兄弟相殘」之意的代名詞。
❹ 七步之才、完璧歸趙的歷史人物是誰
藺相如 (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回人,官至上卿,趙國宦答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完璧歸趙 趙惠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王讓藺相如帶和氏璧去,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❺ 七步之才關於哪個歷史人物
曹植
~滿意請採納~
❻ 七步之才,八斗之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七步之才,八斗之才都和曹植有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帝嘗令回東阿王答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登位後,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來。 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內做出詩。 曹丕也受此詩所感,放了曹植。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❼ 七步之才 指鹿為馬 的歷史人物是誰
「七步之才」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指的是曹植有七步成詩之才能。比喻人有回才氣,文思敏捷。答
趙高想要叛 亂,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❽ 七步之才是關於哪個歷史人物
曹植
典故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內不成者行容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繼承當上了曹操魏王,後篡位當了皇帝。因為曹丕擔心留曹植和曹熊(第五子)會有後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時沒來看望為由,追問逼迫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最終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否則殺無赦。曹植就作了這首七步詩。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可是心中的貪念卻依然讓他理智不清,於是他將曹植軟禁了起來,最終,曹植在哥哥的軟禁下憂郁而死。
❾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
七步之才指的是 曹植。
原來的詩是: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正好七步作完。
❿ 七步之才是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後終於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 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 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後,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常誇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七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麼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