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閩侯歷史名人
1周希孟故居
周希孟(?-1054年),字公辟。少時熟讀《五經》,精通《易》。曾任福州州學教授。史載,福州太守劉夔、曹穎叔、蔡襄等曾經都到他的學舍向他討教過經義。著有《易義》、《詩義》十卷、《春秋總例》十二卷、《周四門文集》二卷等行世。他與陳襄、陳烈、鄭穆在縣學讀書時成為好友,並提倡道學於福州,被稱為「海濱四先生」。理學在閩中的發展,最初就是由他們所倡導,後有楊時、游酢、胡安國等傳授,最後由朱熹集其大成。所以,「海濱四先生」有「閩學」先驅之稱。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福州百姓在烏石山上為「海濱四先生」建造專祠奉祀。
周希孟故居究竟在哪裡,均不見史料記載。去年,筆者與縣政協陳曉峰、林展飛兩位同志深入南嶼鎮調查時發現芝田村《周氏族譜》。據族譜記載,唐光啟元年(885年),芝田周氏始祖周維岳隨王審知入閩,初卜居福州石井,至二世周漢遷侯邑六都芝田(今閩侯縣南嶼鎮芝田村),至周希孟已有七世。周希孟故居在芝田村31號,據當地老人介紹,周希孟故居是芝田村現存最古老的房子,俗稱祖厝、古厝,現村裡的年輕人,多已不知道。故居始建於宋代,現為明代建築,系院落式民居。坐北朝南,面闊6扇5間,進深5楹,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屋前石鋪天井式庭院,周木構環廊;門頭為清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周圍以磚土風火牆,建築面積約有300平方米。整座院落保存較好。
2黃鎬故居
黃鎬(1420-1483年),字叔高,南嶼鎮新聯村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試事都察院,復以明習法律授御史。十四年(1449年)巡撫貴州,年僅30歲,制勝策,守若素,嫻軍旅,屢建功。景泰三年(1452年)遷廣東按察司僉事,後改浙江。成化初,以朝中大臣會薦,擢廣東左參政。時值高、雷、廉三郡濱海,海寇為患,皆討平之。再遷廣西左布政,以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兼理屯田諸事。先後歷吏部左、右侍郎16年,官終南京戶部尚書。成化十九年(1483年)告老還鄉,中途而逝。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敏。在嶺東村還流傳很多黃鎬少年時的軼聞趣事。
黃鎬故居坐落於新聯村嶺東自然村88號。坐東朝西,背枕山麓,依山而建。門前通村河,左前方為著名的響石崖名勝,後有鰲石奇觀。故居始建於明代,原為三落透後,分前層、中層、後層,條石鋪砌,逐層高升,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原構木房毀於火,厝基、大埕等依舊保留。現存後座建築為清代所建,面闊四扇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門前左右有一對石旗桿夾,令人注目,高11.2米,寬0.6米,如此高大的旗桿夾為他處少見。故居北後側有石井一口,為黃鎬所造,人稱「尚書井」。「五四」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廬隱祖居就倚靠在黃鎬故居的北邊。
3張利民故居
張利民(1598-1663年),字能因,洋里鄉田壋村人。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進士,桐城知縣。值張獻忠來攻,勢危急,桐城首當其沖,利民糾集將士,積極防禦,終使張獻忠退走。在任三年,治行推為天下第一。甲申年(1641年)福王立南京,征入朝授戶科給事中。未幾,南都失守,唐王入閩稱號,復授兵科右給事中兼刑、工二科。召對,利民條陳守御策略,轉禮科左給事中。翌年,進都給事中兼吏科左,尋遷太常寺少卿。同年八月,唐王敗於汀州,利民削發雪峰寺,自稱田中和尚,絕口不言時事。清順治乙酉年(1645年),魯王至閩,以左遷都御史召,不赴,數年後病逝。
張利民故居坐落於田壋村舊堡後街50號。故居始建於明代,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方形樓堡式民居聚落,人稱堡街寨。這里地理獨特,景色優美。東瞻牛乾山(俗稱「牛墓穴」),西枕天湖頂(謂「兩山日月壋」),周擁五座山(譽稱「五鳳朝陽」),居址所在之處得七個水井,亦稱「七星墜地」,是一方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土堡呈長方形,南北向橫排,長90米,寬55米。中間有一條3米寬的卵石鋪就的石板路貫通南北,謂「堡街」。兩座木構樓閣式排樓隔堡街相向坐落,周圍築磚土堡牆,堡牆較後,約有3米寬,轉角處建有瞭望樓。門前有石旗桿夾。張利民故居在堡街東側,為其祖上所建。樓閣排樓與堡牆多已毀壞。排樓建築十分考究,全用杉木,樑柱粗大,且不用一釘一鉚,堅固厚實。堡街排樓歷經風霜,毀壞嚴重,1996年族人按原貌予以重建。雖然材料與做工均不如原來講究,但亦可體味這座明代名人故居的獨具風韻。與堡街寨相對峙的南山上,有一座始建於元代的芹岩寺,內供奉有張利民的塑像。
4宋鴻圖故居
宋鴻圖(1849-1879年),字瑤軒,因身材魁梧,膂力過人,外號「金剛姆」,南嶼鎮江口村人。父早喪,兒時常幫家中幹些活,也進私塾讀點書,達理好義。傳說16歲那年,鄰鄉有人走海為捕魚頭者,一手能拖得四五百斤重,曾自詡無人能敵。鄉人公推「金剛姆」與其比試高低,並下了賭注,在浦口村設台較量。兩人扭手僵持甚久,「金剛姆」突吼一聲:「你手拗斷了!」那人聞聲大駭而敗。少年鴻圖就以膽大力雄而名噪里閭。
清同治八年(1869年),他堂兄從永泰聘來一位武功高深的師父傳授武藝,鴻圖亦拜師學藝。由於天分高再加上勤學苦練,武功長進較快。180多斤的偃月大刀耍弄起來有如雪飄梨花,錦簇一團,令人眼花繚亂。同治十二年(1873年)武鄉試中取得第二名。傳說,光緒丙子年(1876年)殿試中,以「魁星踢斗」一招,博得主考官的青睞,欽賜武狀元。光緒四年(1878年)選任廣東參將,正准備赴任時,突聞母親病故,請假回鄉守孝,不幸年僅30歲因染痢暴疾,撒手人寰。
5黃春平(1938—)。福建閩侯人。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和彈頭技術專家,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火箭系統總指揮。先後參加或主持9種型號28次飛行試驗任務,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總裝備部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及兩次航天獎等,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964年從北京工業學院工程力學系彈頭總體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組長、室主任、副所長、綜合計劃部部長、軍品科研生產部部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多個型號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正副總指揮。1987年至1992年擔任國家高技術計劃中的「863- 409」首席科學家。擔任過長征三號、長征二號戊火箭總指揮,現任長征二號己火箭總指揮。參加或主持了5種核彈頭的研製、「兩彈結合」定型、一種常規導彈研製定型以及3種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6林則徐、林祥謙
7林徽因(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夫人)也是閩侯人
8民族英雄林則徐、民主革命者林覺民、啟蒙思想家嚴復、報界先驅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謙、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化學家侯德榜等均是閩侯人。
㈡ 福建有哪些歷史人物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http://100fuwu.cn/shiye/mingren/guonei/lishi/200610/219.html
㈢ 誰知道福建有那些歷史名人和事跡
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回《兩個家答庭》,此後,相繼發表《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你們都不知道什麼情況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要睡覺啊,我就覺得這個世界你不懂啊啊啊吧
㈣ 閩侯縣的著名人物
閩侯縣近現代著名人物人物 標簽 人物 標簽 林則徐 民族英雄 林徽因 著名建築師、詩回人、作家 林覺民答 民主革命者 嚴復 啟蒙思想家 陳寶琛 末代帝師 林白水 報界先驅 林祥謙 「二七」烈士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 林庚 北京大學教授 侯德榜 化學家 陳體誠 公路運輸專家 張鈺哲 天文學家 陳岱孫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薩本棟 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薩本鐵 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 薩師煊 中科院院士 薩鎮冰 愛國將領 陳運和 中國名詩人 陳彪 科學院士 龔子榮 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 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資料來源:
㈤ 福建的歷史名人與其相關歷史事件
董奉: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
王審知:五代閩國創建者
朱熹版:儒學大師
李綱:權宋代抗金名臣
蔡襄: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
鄭成功:收復台灣
林則徐:虎門禁煙
薩鎮冰: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以前就傳說中國第一艘航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
文學家:冰心、鄧拓、林語堂、鄭振鐸、林徽因
數學家:陳景潤
㈥ 福建有哪些名人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㈦ 沿海地區的福建,歷史上有出過什麼名人
1、朱熹
朱熹(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㈧ 找一個歷史人物
找不到了,這人已經死了。
㈨ 在福建歷史上有沒有出現什麼名人啊他們都有什麼歷史嗎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州閩侯人,。嘉慶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之學。歷官道員、按察使、布政使、東河河道總督、巡撫,以干練廉明名重於時。1838年7月,他遵旨籌議《嚴禁鴉片章程》六條,極力贊成黃爵滋的主張。他說:「(吸煙)論死之說,私相擬議者,未嘗乏人,而毅然上陳者,獨有此奏。然流毒至於已甚,斷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頹波,非嚴蔑濟。」林則徐在兩湖地區厲行禁煙,成績斐然。同年9月,他再陳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鴉片「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的言行,使他成為主張禁煙的著名代表人物。
葉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出生於一個塾師家庭,共有兄妹九人,葉祖 珪排行第三,由於看到家庭負擔很重,便放棄了科考之途。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1871年7月畢業,船政第一期畢業,畢業時在寫給洋 教習卡羅的告別信上說道「願盡所能為國效勞」,1876冬年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與劉步蟾、薩鎮冰等被選派出國,1877年春進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 校學習,先後在英國海軍「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與英國王太子同艦實習)、「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實習,三年期滿後回國,洋監督恭薩克對他的評語是:「勤敏穎悟,歷練甚精」,堪「勝管駕官之任」。
鄭孝胥(1860-1938)福州閩侯人,字太夷,號蘇戡,一作蘇龕。嘗取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顏所居曰『海藏樓』,世稱『鄭海藏』。宣統三年,任湖南布政使;八月, 武昌起義,辭職之瀘,以鬻書自給,一度任商務印書館董事,民國十二年,以二師傅陳寶琛,英人庄士敦之薦,任為小朝廷『懋勸殿行走』。
林白水(1874—1926),福州閩侯人,教過書、辦過學、從過政,但就其一生來,主要還是辦報,自1901年他27歲出任《杭州白話報》主筆以來,25年間他先後創辦或參與編輯的報刊就有10多種,經歷了晚清到軍閥肆虐的動盪歲月。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福州閩侯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學堂,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1905年 與陳意映結婚。1906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 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7日,與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下午5時 30分,隨黃興勇猛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清兩廣總督張鳴歧、 水師提督李准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他毫無懼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 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後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年僅24 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譯有《六國比較憲法論》等。
陳紹寬(1889—1969),字厚甫,閩侯縣人,原福建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政協福建省委員會副主席。於 「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投身中國海軍建設,從「鏡清」練習艦上尉大副累升至海軍部上將部長。當了大官的陳紹寬卻不肯與蔣介石同流合污,時常不領他的 情,得罪了蔣介石。抗戰勝利後,由於他反對內戰,被盛怒的蔣介石罷免了海軍部長的官職。陳紹寬絲毫不留戀這一頂官帽,通電辭職,搬到南京揚子江飯店當寓 公。當蔣介石覺得處理欠妥,欲往南京召見陳紹寬時,陳紹寬卻避而不見,當即提早離開南京南下福州,隱居故里臚雷鄉,每日粗茶淡飯,讀書看報。解放後,年逾 花甲、德高望重的陳紹寬被重請「出山」,先後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等要職。
無論為官為民,陳紹寬都廉潔自守。1945年,他解甲歸田時,帶回30多箱行李,竟全部是書籍。以後這些書都貢獻給福建省立圖書館,編為「厚甫書目」。出任福建省副省長期間,陳紹 寬儉朴如舊,而把節省下的錢作為修建臚雷村「臚峰一橋」和「臚峰二橋」的經費。
陳紹寬說:「不論做官與做人,都要光明磊落,清廉自守。」還說, 「當官不是終身職,而做人卻是終身的事。不當官,人還是要做的。」他用光明磊落的一生詮釋了他的做人之道。
唐鉞(1891~1987)字率黃,原名柏凡,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1914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修習心理和哲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心理系繼續深造並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1920年得博士學位。
蕭其煊(1894-1945)字叔萱,福建閩侯人。保定陸軍學堂和北京陸軍大學畢業。歷任福州軍務司科長、營長、北京陸軍講武堂教官。旋留學日本,於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回國後,於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任奉天陸軍第二梯隊參謀長。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建閩侯人。1926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1929年獲美國葉凱士天文台天文學博 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1928年發現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30多年來拍攝和領導拍攝 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應用天體力學基礎理論對人造衛星軌道問題作了 開創性研究。開創並領導了天文學多個領域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天文學史研究、天文儀器研製、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別名馭聰,又名秋心。現代散文家,優秀的散文文體家,郁達夫稱之為「中國的愛利亞」。代表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淚與笑》等,散文名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春潮一刻值千金》等。代表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淚與笑》等,散文名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春潮一刻值千金》等。。
陳景潤(1933~1997)年生,福建省閩侯人。是著名的數學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陳景潤早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任職於北京一所中學,後任職於廈門大學圖書館。曾從師於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1956年,在華羅庚先生的推薦下,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他很早就對「哥德巴赫猜想」問題有獨到的見解, 經過多年的精心解析和推算,終於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他所證明的(1+2),是一個200多年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為了採摘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沿著極其艱難曲折的路不斷攀登。他身患腹膜炎、肺結核等多種疾病,醫生一次次給他開了病假條,可是他從早到晚不停筆,甚至連節假日也不停止工作。「二 層半」的資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個位子,即使他沒有來,人們也很少去坐它。
劉以鍾 (1889—1918),字資厚,福建閩侯人。1905年肄業全閩師范學堂。考選福建留日學生,入宏文學院及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歷經7年,研究教育學,崇尚人格教育。畢業回國後,任全閩兩級師范學堂教習。1912年任福建教育司次官。同年夏,被推薦為出席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的福建代表。1914年參加全國教育聯合會,並被聘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1917年,任教育部視學,9月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後又調任教育部參事。
嚴愷(1912—2006),福建閩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現任河海大學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他從事水利事業近70年,為中國的水利教育和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林祥謙,1892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一個農民家庭。1906年進馬尾造船廠當學徒。1912年到京漢鐵路江岸機車車輛廠當鉗工。1921年12月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會議,並作為發起人之一籌備組織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1922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江岸京漢鐵路工會委員長。
㈩ 閩侯名人
閩籍水利專家嚴愷昨逝世
據新華社消息 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專學院院士屬、中國工程院院士、墨西哥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共黨員、河海大學名譽校長嚴愷昨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嚴愷是福建閩侯人,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他從事水利事業近70年,為中國的水利教育和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嚴愷早年曾承擔並主持國家重點項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長期參加長江三峽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和論證工作,並致力於長江口航道整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取得許多重大成果。80高齡後嚴愷仍堅持教學、科研工作,並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首屆中國工程科技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中國水利功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