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教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首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 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 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 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4116.58平方公里,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70萬人。
2. 四川的歷史故事
(一)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他們大部分都是隸屬於川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算是國軍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前線。
川軍將領楊森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軍閥劉湘抱病出戰,病死客鄉,卻在臨終不忘勉勵同袍「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時任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說「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兒庄戰役中王銘章壯烈殉國。
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在彈盡糧絕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戕殉國、慷慨成仁。以上僅是列舉的一部分在抗戰中的川軍將領,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前線奮戰的士兵,可以這樣說在日寇曾侵佔的每一塊中國土地上都留有川軍將士的鮮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將領在抗日戰爭之前基本上都經歷過軍閥混戰,但是與民國政府卻未曾發生過戰爭而是和平易幟,在對紅軍的多次圍剿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所以也有人戲稱川軍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釣魚城卻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戰死,當然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四川在被佔領之後被蒙古鐵騎屠殺,人口由原來的1920萬銳減到82.5萬,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秦並巴蜀,得地廣國,取財繕兵,終席捲八荒,一匡天下。 唐時玄、德、僖三宗避亂入蜀後再圖恢復中原。日軍侵華,國民西遷,蔣曰:誠失關內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戰可勝。
川民供賦,納糧八千萬石,淚送川兵三百萬奔赴沙場血戰! 觀青史,川人從未負國」
(三)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了,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
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了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陝西老家。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了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了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了。
(五)張獻忠與「柳蔭街」
言談間多次提到張獻忠,於是黃尚軍講了一個關於張獻忠和「柳蔭街」的故事。
話說成都錦江賓館旁,有一條年代很久遠的街道,叫做「柳蔭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都知道這條街很古老,但關於張獻忠與林蔭街得名的傳說,卻少有人知道了。
相傳,張獻忠入川,行到柳蔭街這個地方時,發現一個婦女正在逃命,她帶了一大一小倆小孩,年齡稍大的被婦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婦女牽著走。小的那個孩子確實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被拖著不停哭鬧,婦女絲毫沒有理睬小孩的哭鬧,反而還不停地打罵。
張獻忠的手下看到這場景十分憤怒,心想,都說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連對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應當誅殺。於是押著老小三人來到張獻忠面前。
張獻忠問:你如此狠心對待牽著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親骨肉吧,背上背的應該才是你的親兒子。婦女回答:大老爺啊你錯了,這小兒子是我親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戰亂而死,這是他們唯一的後代了,我孩子死了,我還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斷了香火了啊。
張獻忠聽後大為感動,心想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四川人中還是有好人存在的。
於是,他便下馬走到婦女身邊說,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個好人,不用逃難,直接回家,你在門口插一支柳枝作為記號,我的人來了就不搜不殺。
婦女聽後馬上回家,通知周圍沒有逃走的街坊鄰居,都在自家門前插上一支柳枝。這樣一來,這條街的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而後,這條街興起了插柳枝的風俗,也從此更名為「柳蔭街」。
3. 四川通江縣有什麼民俗文化
面積人口:
全縣幅員面積4116平方公里,縣城座落在諾江鎮,全縣轄12個工委、辦事處和1個風景管理處,72個鄉(鎮),73萬人。
名勝特產:
通江,風光綺麗,生態優美。境內不僅有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區,其超大的溶洞群,廣闊的原始森林,幽深的萬米長峽、驚險刺激的漂流讓人嘆為觀止。而且還有擂鼓寨石器文化遺址、千佛岩唐代摩崖造像、米倉古棧道等千年文化古跡。也是工農紅軍長期活動的地區—著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現保存有許多革命勝跡和歷史文物,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革命遺跡遺址。
諾水河風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三大獨立景區,境內奇峰突兀,浪拍懸崖,溶洞百餘,盡在其中;洞處位置,或臨清溪,或處絕壁,縱橫交錯,密如蜂房;洞中景色,險者驚人,奇者誘人,秀者迷人,妙者引人如勝。進入景區,似長江三峽再現,步入洞中,宛若進入神話世界。已建成中峰洞、獅子洞、樓房洞、龍湖洞、金童山五大精品景點。臨江峽谷、空山天盆兩大精品景點正在開發建設之中。
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通江銀耳以其質厚、肉嫩、易燉化,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而享譽海內外,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
4. 通江的李翰林是干什麼的
【故事】李翰林逸聞趣事
李翰林名鍾峨,字雪原,號芝麓,通江縣興隆鄉九浴溪人,生於清順治十八年。幼年多病,6歲不能行,16歲開始讀書而不好學;18歲寒窗苦讀之時,其父受誣入獄,與兄鍾壁四處奔走營救無效,認識到清官難當,貪官易做,立志作一個於國於家有用之人。於是,且耕且讀,發憤學習。在其父李蕃(曾任山東黃縣縣令),兄鍾壁(曾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皇上例授承德郎,御賜麒麟)、蒙師馬龍吟、發妻雷氏幾位德才兼備的老師的指點督促下,「春夜伴讀,講五經之義,雪朝吟詠,發詩詞之微,」學業精進。李鍾峨32歲中舉,42歲任遵義府仁懷縣教諭,45歲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試成績優異,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51歲授文林郎,52歲以同考官身份參加康熙壬辰科會試閱卷,56歲至59歲提督福建省學政,取文武考生2700人;康熙五十九年,李鍾峨任廣西學政,61歲任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講;七月,升右庶子掌坊,九月升左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讀並日講起居注官;11月,任廣西省鄉試正主考;雍正五年,任太常寺少卿。
李翰林一生,曾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分韻近體唐詩》、《一統志》等各館纂修官,主編《盛京志》、《保寧府志》、《通江縣志》。李鍾峨督學福建時,刻其父《雪鴻堂》集,其兄李鍾壁《燕喜堂》集,並附自撰《垂雲亭》詩文集於後,共以《雪鴻堂集》刊印問世,後選入《四庫全書.集部》。
李翰林的足跡遍及京城、川、黔、桂、閩及江南一帶,不僅是通江縣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名人,也是全省、全國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名人。關於李翰林的軼聞趣事甚多,本文遴選幾則以饗讀者。
石洞啟蒙
李鍾峨幼年多病,6歲不能行,11歲才開始訓蒙。他老家下面有一石洞,高三丈,寬二丈余,可容十餘人。洞內空氣清新,冬溫夏涼;洞外松竹掩映,春夏花香四溢。洞口曲徑通幽。李鍾峨在此發蒙,蒙師叫馬龍吟。馬龍吟當年設館於此,以人名為洞名,故稱「龍吟洞」。龍吟洞內有諸多石刻,如「良弼天儲」、「金榜標名」等。洞口刻「龍吟洞」三個大字,並刻有「圖書光說築,霧卷蓮峰現;岩開石鏡明,飛旌釋尹犁」詩一首。落款為「萬曆丁酉秋,明學士乾奄題」。
李翰林在「龍吟洞」讀書7年之久,直到其父被誣下獄為止。後人常說:「石岩洞里出翰林」。
巧對答康熙
由於李翰林才德出眾,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常邀他出外遊玩。一天,君臣來到一條河邊,見一船夫在船里舀水,康熙便出了一個對子:「船漏漏滿,桶漏漏干;」李翰林稍加思索,對道:「燈吹吹熄,火吹吹燃。」
康熙見沙灘上一隻白鶴走來,馬上出一對:「白鶴探沙,兩行『個』字;」李翰林見一紅蛇從河裡游來,即對:「赤蛇過水,一路『之』文。」
又一次,康熙和李翰林在路上碰著一個挑擔子的,挑得很重。皇帝說:「人輕擔重輕挑重;」翰林道:「腳短路長短走長。」
康熙見七隻鴨子在水裡游,於是又出一對:「七鴨浮七江,數數數,三雙一隻;」李翰林略一沉思,對道:「尺蛇入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
一下江南主考
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考生往往恃才驕傲。主考官必須是才能出眾、文思敏捷的人擔任,方能完成任務。
李翰林初到江南,興致很高,想一覽江南風光。他租來一隻小船,裝成艄公,在河裡劃船游覽。一些赴考的童生,乘船過河。李翰林來推渡他們。考生一上船便吟詩作對,非常熱鬧。一考生說:「風吹楊柳千枝動。」另一考生說:「雨打江河萬點波。」
李翰林看著這般情景,一邊推船一邊說:「各位童生,『千枝』、『萬點』你們數過的嗎?」一考生傲慢地反問:「那你說怎麼對?」李翰林說:「按我想應改為『枝枝動』、『點點波』為好。」考生們聽了,都覺得「艄公」挺有意思,不再喧嘩了。
李翰林見沒有人開腔,又逗趣地說:「各位童生,我聽別人作了一首詩,覺得有趣,就是字寫不起。」那些考生馬上說:「你念,我們記。」一個個都掏出了紙筆。
李翰林念:「 miamia一小舟,吱嘎水上流。乒乓幾橈片,he lo下揚州。」念完之後,一個個考生面面相覷,李翰林笑了,考生們低著頭,一笑而去。
李翰林到江南後,那裡的考生都知道他是四川人,對他有些輕視。第一場考試進考場時,考生們鬧鬧嚷嚷,很不嚴肅。有一個考生出一對子交給李翰林,對子是:「黃河九曲彎,水滾滾,浪翻翻,大宗師從何而來?」意思是譏諷李是四川人,認為四川不出才子。就「大宗師「三字講,本是主考官的尊稱,但「宗師」二字與「東西」諧音,暗帶辱罵之意。李翰林看後,隨口對道:「巫山十二峰,雲暗暗,霧靄靄,老仙人從天而降!」考生嘗到他的厲害後,一個個規規矩矩地進了考場。
李翰林在主考中,十分愛惜人才。他對每一份考卷都細心審閱,披覽再三,經他選中的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二下江南主考
康熙六十年,李翰林二下江南主考。他裝成遊客暗察考棚。考棚設在張家樓,樓高三層,考生們正在那裡打牌擲骰子,毫不在乎。有的考生議論說:「據說這次主考官是四川人,有點厲害。」有的考生回應說:「厲害,他讀過《三字經》么?」
李翰林下樓來,就在牆上書了一首《題張家樓考棚》的詩:「一上張家樓上樓,眼空碧海氣橫秋;三千嶺岳凌霄漢,百丈欄桿壯鬥牛。犢背幾聲催牧笛,岸邊數爿打漁舟。不是青山雲霧隔,看破江南十二州。」
不少考生看到此詩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是一首好詩,是才來的主考大人題的;有的問:新來的主考大人是什麼地方人?有知道者答道:聽說是大巴山邊遠地區的壁州人。其中有不少考生口出狂言:「山巴佬讀過幾本書?也來主什麼考?」李翰林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要治一治這群狂生。
正式考試這一天,李令一書童手拿尺子、剪子、灰線包,邊走邊鳴鑼道:考生請注意,主考大人出題了!第二天,考場門口依然懸著尺子、剪子、灰線包。不少聰明的考生,知道考題就是「三才(裁)者:『天、地、人』也」,小子鳴鼓而公之,是《三字經》上的,傍題作出不少好文章。那群狂生呢,對考題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得名落孫山。
拒受「苞苴」
古代不要代價而饋贈的禮物叫「苞苴」,今人叫「塞包袱」。1717年,李翰林提督福建省學政,腳未站穩,當地官員就給他送來「茶水、菜蔬」費。李詢問其故,才知道原來舉行考試,主考官的茶菜費用,都是由下面層層攤派。一些下屬乘機敲詐民財流入自己腰包,只是苦了老百姓。由於層層加碼,怨聲載道,還美其名曰「歡迎主考大人。」李翰林弄清原由後,立即通知有關方面退回「苞苴」,並明令禁止,鏟除了這一弊端。同時,以往取生,重文輕武,李翰林文武並重,宣稱:吾不忍名器濫至此,不賣秀才一名,做到文武並重,人盡其才。李翰林此舉,使很多讀書人感激涕零。為紀念他,在福建省城建有「福建學政李鍾峨肖像——諾水書院」,春秋享祭,以不忘其澤惠於民。
敢冒天威
李翰林做事盡職盡責,剛直不阿。李鍾峨擔任右常寺少卿時,擔負培養皇帝接班人的重任。他在教乾隆太子讀書時,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嚴格要求。雍正對太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常到太子讀書處了解情況。可乾隆太子嬉玩成性,又恃太子身份,不受老師的約束。
有一次,乾隆貪玩背不得書,李翰林叫他跪著讀,正巧雍正巡東宮,見心愛的兒子在罰跪,便去拉起來就走,並怒氣沖沖地說:「讀也是君,不讀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李翰林也不客氣地說:「讀則為堯舜之君,不讀則為桀紂之君。這里有先辱後榮和先榮後辱之分也。」
雍正一聽,覺得有道理,便收斂臉上的怒意說:「卿之言是也,後理當嚴格要求。剛才乃朕之過,吾當痛改之。」雍正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後繼有人,知錯能改,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一詩息訟
李鍾峨胞弟李鍾眉的兒子李紳,因叔父在京為官,仗勢欺人,與鄰居王姓爭屋基地。因兩姓都是名門望族,告到官府,官府久拖不決。李紳想倚杖叔父李翰林的聲望打贏官司,給李翰林寫信並附詩一首:「水綠山青景色幽,前人置下好田疇。而今王氏來爭界,竟說石牆為他修。」
李翰林見信後,知李紳好勝,即回信引詩一首:「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哪見當年秦始皇。」
李紳接信後見沒有得到支持,勸導以和為貴,便罷訟與王家言歸於好,互諒互讓,和睦相處,傳下一段佳話。
妙對還鄉
李鍾峨在翰林院22年,享有各種殊榮。眼看雍正玩弄權術,打擊排斥康熙重用的老臣,國是日非,早有去意,多次向雍正提出請求;其實,雍正也早有想法,只是不好明說和沒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一次,雍正自炫其才對李說:「卿想家嗎?」李答曰:「想。」雍正早已熟慮,說:「我給你出個對子,若能對上,即放你回家。」李說:「請聖上出上聯。」雍正假裝思索,緩緩地說:「十口心思,思鄉思家思父母。」李隨即跪下答出下聯:「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李長跪不起。雍正嫉才,不得不說:「對得好。」順水推舟批准了李翰林回家的請求,除去了心中不喜歡的人。
李翰林回鄉後完成了通江縣第一部縣志,余熱獻給桑梓之地的文化事業;晚年「目昏耳重,養疾鄉居」,卒於乾隆十四年,享年88歲。
通江的一代大儒先賢早已乘鶴遠去。追思前人往事,無意評說什麼,實望今日賢達及後世諸君光大傳承本土文化中的精華,文脈不斷;篤期來者,早成報效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多多益善。
5. 晴川閣的歷史故事
關於晴川閣歷史典故: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范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
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迴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台,台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因此,「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於晴川閣是不為過的。
復建後的晴川閣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一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其規制略有擴大,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迴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
台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台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台,台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
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凌空捲曲,神采飛動;素潔粉牆,灰色筒瓦;兩層迴廊,圓柱朱漆;斗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
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採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晴川閣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後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
復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一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的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
曾多次被毀,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於1985年重建,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桿為木質,朱漆彩繪。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其北側為"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緻。
禹稷行宮並立於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
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佔地350平方米。其建築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
中軸線兩側卷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其西側有一個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禹碑亭。
亭內立有荊南觀察史李振義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群,為武漢名勝之一。
晴川閣於1986年 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27年以來,先後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蕭克、胡克實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遊客350餘萬人次。
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
6.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從古至今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來
稱為「自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郡「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7. 彬州的歷史故事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版分流的地帶。「北瞻衡權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
郴州東西寬202公里,現轄1市2區8縣(資興市、北湖區、蘇仙區、桂陽縣、宜章縣、永興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總面積1.94萬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郴州總人口約460萬。
郴州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有「林中之城,創享之都」的美譽,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5%。別名「福城」、「林城」,為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湖南對接粵港澳的「南大門」。
郴州歷史悠久,是古代炎帝部落蒼梧越的聚集地,秦末漢初楚義帝熊心的都城,其水系分別注入珠江,贛江,湘江,有天下上游之稱。郴商自古往來商賈於湘贛粵桂之間,勤勞刻苦,誠信可靠,人稱水上騾子。
8. 通江溶洞的歷史300字以內
通江
--
我魂牽夢系的故鄉抄
!
傳統光榮
!
她地處中國南北氣候
「分水嶺」
--
大巴山山脈之米倉山東段南麓。通江古屬巴國,秦巴屬巴郡,西魏
始置諾水縣,迄今已有
1500
多年的歷史,後幾經更迭分合,唐天寶
元年
(742)
更諾水縣為通江縣至今,以通江為縣名已歷時
1200
多年。
全縣面積
4117
平方公里,總人口
73.5
萬,其中農村人口
63
萬。境
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一府三鄉」(川陝蘇區首府,中國紅軍
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譽。
9. 巴中市通江縣有哪些古代歷史遺跡
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
歷史古跡:通江古屬巴國,秦隸巴郡,西魏置縣,唐改壁州,天寶初年始名通江。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城鄉。境內有地上地下不可多得的文物點200餘處,館藏文物7000多件。春載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遺址,填補了四川龍山文化普系和類型的空白;通江摩岩造像「唐代精品頗多,堪稱藝術瑰寶」,縣城西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七級佛塔」及廣納白浮溪的「凈土變」龕龍為精品,還有巴人文化遺址、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白蓮教蘭號義軍大本營舊址等等,極具旅遊科考價值。
10. 請問四川省通江縣有哪位高人知悉當年第二大蘇區紅軍歷史檔案資料有無記載通江興
《川流不息》 吳煒 吳曉天 馬軍 1至26集片尾曲《爭鋒》 王慶 吳曉天 馬軍 27至39集片頭曲《夢在燃燒》 湯子星 吳曉天 馬軍 40至52集片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