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中國近代史各種名人的故事。
1、謝晉元:四行倉庫八百孤軍狙擊日寇
淞滬會戰時期,上海寶山重鎮大場失守後,我軍側背失去了屏障,主力部隊不得不撤向蘇州河以南。10月26日,團副謝晉元奉命指揮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掩護主力撤退。任務完成後,上級命令謝晉元率部守閘北的衛四行倉庫。
2、孫中山忒缺錢
孫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經有人到東京跟孫中山說要在山東革命,一切完備,可惜錢不夠,孫中山就把自己僅有的1200元給了那人。過了幾天,有朋友說:「那個人把錢亂花了,你為什麼要輕信他們,老是被騙呢?」孫中山說:「革命不怕被騙,不怕失敗,一百件革命事業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勝利。」
3、周恩來童年讀書處有110歲臘梅
位於清河區漕運西路的周恩來童年讀書處,院內有一株110年的臘梅。據說,周家特別喜歡梅花,這株臘梅就栽植於周恩來讀書房的窗前。他在幼年學習之餘,常為之澆水、培土,使梅樹越長越盛。建國後,周總理曾多次向赴京匯報工作的家鄉同志問及書房窗前梅花。
4、雷鋒
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做了大量好事,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幾十年來,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5、鄧世昌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2.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成長故事300字左右。
季羨林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
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這之後我又在醫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先生,您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發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對芸芸眾生的關愛之情歷經近八十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冰心的身軀並不強壯。
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於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然後在離去之後給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場運動中的吶喊、呼號、血淚都已變成一種文字停留在典籍中。
每當我們這些後人翻閱的時候,歷史都是平靜地看著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經距今太久了。 然而,當你有機會和經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後,你就知道,歷史和傳統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
世紀老人在陸續地離去,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還想加上一條,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被我們向後延續? 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3. 找5個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介紹 300字左右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介紹,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非常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但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生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10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還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諸位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好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該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本人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 據不完全統計,數10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陳景潤(1933~1966)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特別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關於。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特別賞識他的才華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假如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3. 錢學森 一片丹心向祖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的漠學森異常興奮。在新中國誕生的第6天,錢學森夫婦就萌發了一個強烈的窮頭:回到可愛的擔國去,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本人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國道路充滿著的曲折和艱辛,是錢學森始料未及的,這位「無論到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在己將科學書籍和本人的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刁難。他們對中國的這位愛國學者百般恐嚇,並把他關進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極太限制。整整5年時間,他差不多過著被軟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難並沒有泯滅錢學森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他們收拾好箱子,每天准備隨時搭乘飛機回國。1955年,飽受磨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向祖國發出了救救俺的呼聲,中國ZF出面通過談判設法營救他回國。終於在這年9月,經過長達5年多斗爭的錢學森夫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陳嘉庚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後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於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他變賣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暴發後,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 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所有獻給了國家。 幾10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4. 5個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一次理發師為周總理刮臉時,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臉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周總理和藹地說:「不用著急,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樁小事,使我們從周總理身上看到了一種美德——寬容。
5. 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上的近代歷史人物故事,要寫明人物的事跡和意義
林則徐。
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被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的武裝挑釁,「虎門銷煙」行動堪稱為一次壯舉。林則徐進行的禁煙運動嚴重損害了英國以輸出毒品為基礎的巨大貿易利益,促使了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並由此揭開了近代史上世界列強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史。
林則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但其對於西方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性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
文學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開始主導。曾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6. 近代歷史人物故事介紹越多越好
http://..com/question/256244740.html
http://..com/question/94163138.html
7. 近代歷史人物的故事
1905年夏,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9月1日,【胡漢民】第一次回見到孫中山答,他曾說孫中山1895年領導的第一次廣州起義是「空前奇舉」。民國成立,孫中山推薦胡漢民擔任廣東都督,並說:「胡漢民先生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與同謀革命事業已七八年,其學問道德均所深信,不獨廣東難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見也。跡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幹,不獨可勝都督之任,即位以總統,亦綽綽有餘。」
1909年,還是革命黨人的汪精衛暗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入獄,胡漢民為營救籌資,進了澳門賭博場,結果血本無歸。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前夕,胡漢民夫婦將女兒胡木蘭託付給一位老人照料,考慮到隨時有犧牲的可能,在一塊布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貫,縫在胡木蘭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
8. 中國近現代史名人故事
1、溥儀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致。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喂養這些昆蟲。
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後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後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
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著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
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
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著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9. 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
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2、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
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
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3、孫中山的故事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
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魯迅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
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鄧世昌的故事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